李赟
【摘 要】在小學時期激發(fā)學生的運動興趣,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運動價值觀念,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運動中,是十分重要的?!半p減”政策的實施,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參與到運動中。要使學生有效地進行體育鍛煉,就需要通過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轉變教學思想,改良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在教學中,可采取“創(chuàng)新思想,升華體育理念促運動;創(chuàng)新內容,巧用生活技能助運動;創(chuàng)新方法,妙施多維手段教運動”等策略,使學生在“學會、提高、運用”的過程中實現(xiàn)身心健康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體育 “雙減” 教學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10-30-03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學習內容,以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和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為主要目的,具有基礎性、健身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等特點,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痹凇半p減”政策實施的背景下,教師應對體育與健康課程進行創(chuàng)新,以實現(xiàn)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
一、創(chuàng)新思想,升華體育理念促運動
課程標準的“課程理念”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應堅持“健康第一”,落實“教會、勤練、常賽”,加強課程內容整體設計,注重教學方式改革,重視綜合性學習評價,關注學生個體差異。這要求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不斷更新教學手段,因材施教,運用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完成學習目標,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以實現(xiàn)自我價值,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半p減”政策的實施,為學生學習體育、進行運動鍛煉提供社會基礎和時間保障。課程標準主張體育教學要進行一定的生存性教學、生活化教學,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不謀而合。教師應當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此為出發(fā)點設計“雙減”政策下的教學內容,構思新穎的教學設計,調動學生學習體育運動的興趣,啟發(fā)學生的學習意識,加強其對良好生活品質的積極追求。創(chuàng)新思想理念,也為落實好“雙減”目標,發(fā)展學生身心健康提供了思想基礎和情感保障。
二、創(chuàng)新內容,巧用生活技能助運動
(一)層層遞進,遷移運動技能
在體育教學中所謂“學習遷移”指的是已經學到的知識、技能,甚至方法、態(tài)度,對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影響。凡是掌握前一動作對學習后一動作有良好促進作用的叫運動技能的正遷移(即遷移)。[1]例如“抽鞭子”這個生活技能,通過手臂揚起鞭子,形成鞭打之勢發(fā)力,生活中可以用來驅趕家禽牲畜。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小竹竿系繩子的方式帶領學生制作鞭子這一道具,設計“趕鴨子”的小游戲。可在開闊的場地,將各種大小不同、類型不同的球類分散放置在不同的道路,教授“抽鞭子、趕鴨子”的內容,使學生在生活情境下嘗試鞭打動作。
接著進一步遷移技能,鞏固動作方法,引入傳統(tǒng)玩具陀螺,讓學生感受中華傳統(tǒng)體育運動的魅力。現(xiàn)代陀螺種類繁多、造型獨特,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習興趣。要玩好陀螺,就必須學好鞭打動作,并且要對不同方向、角度、力量的鞭打方法進行更深層次的嘗試和練習,這有助于技能的進一步強化。在“雙減”背景下,學生可在課堂內外不受場地空間的制約進行練習、交流和比賽,通過一系列的鞭打動作,感悟到發(fā)力的肢體動作的連貫性后,再進行投擲教學或者羽毛球揮拍動作的練習,會發(fā)現(xiàn)原來這些生活中常用的技巧,在正遷移的作用下,同步轉化到各種不同但具有共性的運動項目中,實現(xiàn)動作方法的形成和突破。如果一開始就進行投擲或是羽毛球揮拍練習,當教師在說鞭打動作時,學生是無法建立運動聯(lián)系的。從“抽鞭子”到“趕鴨子”再到“抽陀螺”,有了生活教學的前奏,再進行教學時學生能夠迅速獲得運動感知,教學效果明顯。
(二)由點到面,構建運動表象
所謂運動表象,即人腦中保留和重現(xiàn)出來的動作形象。它反映了某個具體的技術動作在空間方面、時間方面和力量方面的具體特征形象,以及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和其他聯(lián)系。“教師把講解、動作示范作為教學訓練的基礎,通過運用運動表象訓練這一心理訓練手段,促使學生在實際操作練習中肌肉動作表象與動作相結合,這樣就可以加快動作概念的建立,加速動作技能形成與鞏固,而且還可以提高動作技術水平。”[2]例如掃地是常用的生活技能,通過撥動掃把桿帶動掃帚刷方向變化,或平推,或挑尖,或擺動,或轉拉。掃地不僅是生活的技能,而且是生活的學問,面對各種不同形狀類型的垃圾,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輕松地處理。教師可以先開展“大掃除作戰(zhàn)”的教學內容,帶領學生進行勞動,課堂內外都可以進行。通過先嘗試,再講解,再嘗試,最后比賽的過程,循序漸進地讓學生體會如何才能快速掃地,掃干凈地,掃各種情況的地。這一過程不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懂得勞動的意識和能力,而且還使學生體會到分組合作、互相幫助、積極團結的精神品質。尤為重要的是,以此契機建立了手控制掃帚桿靈巧發(fā)力、迅捷轉向的運動表象。
接著通過經典體育游戲“趕豬跑”來熟練控制木桿,鍛煉判斷擺動球運動軌跡的能力,更為細致地構建出運動表象。教師可以先用籃球當成“豬”趕起追逐跑動,再到足球、軟排,最后到網球或者壘球,促進學生使用桿控制球的能力越來越精細化。在一定時間后進行“趕豬入圈”的推球入門練習,接著進行延伸,從兩人甚至多人的傳接練習到四人及多人的分組對抗練習。在建立這系列運動表象后,教師再拓展到具體的運動項目,曲棍球運動的教學應運而生。對于這類專業(yè)性較強的運動項目,雖然沒有專業(yè)的場地,但是絲毫不影響學生對這一項目的向往和體驗。學生通過運動表象由點到面建立起對曲棍球運動的總體概念了解,用一木桿控制球狀物,通過配合和攻防獲得分數(shù)。由掃地這一生活技能點,演化成曲棍球運動的學習面,巧用生活技能更好地幫助教師普及新興的運動項目,豐富了體育課堂,使學生在課上和課后都能建立運動聯(lián)系,并以此經常鍛煉,循序漸進,強化學習效果。
(三)引領節(jié)奏,搭筑運動舞臺
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會運用健康與安全的知識和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應切實增強學生鍛煉,輔助學生更好地進行生活技能學習。這需要體育教師積極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將一切可練習的生活技能與運動能力緊密聯(lián)系起來,融合生活元素,使學生真正學起來、動起來。例如教師可以根據(jù)炒菜和拖地時的節(jié)奏感,搭配輕快動感的音樂,編排設計鍋鏟舞、拖把舞,使學生四肢和腰部協(xié)同發(fā)力,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這樣,家成了運動的舞臺,成了運動生活化的實踐之地。鍋鏟揮動,如刀似盾;拖把抖轉,翩翩起舞。既充滿生活氣息,又讓學生在模仿動作時充滿了喜樂新奇。此外,和面、篩米、挑水、洗衣、擦窗等生活常見的內容都可以拿來改編,通過音樂烘托、語言表達、藝術渲染、手工制作等方法,巧妙地使學生的身體機能得到鍛煉。
三、創(chuàng)新方法,妙施多維手段教運動
(一)制作器材
小學體育教學需要大量的輔助器材。課堂內,傳統(tǒng)體育教學用品往往數(shù)量、種類有限,不具有使用的普遍性和耐用性,導致學生在學習時,可能由于教具的匱乏而練習密度或練習強度不達標。這就需要教師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觀察身邊的可利用資源,重新整合,引領學生制作適合運動鍛煉的器材。筆者將創(chuàng)新器材運用方法的實施過程,分為三個階段來進行。
1.第一階段:課前
在教學導入部分,可通過動作導入或器材輔助導入的方法,使學生提前感知技能特點。基于此,教師需要在備課時為學生準備適合輔助練習的道具。例如在水平一“持輕物投擲”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會為學生準備一張圖示如何疊“紙炮”的A4紙和許多廢舊打印紙。首先,從紙飛機開始引導,帶領學生比比誰的飛機飛得遠,既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又在飛紙飛機的過程中建立了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的運動聯(lián)系。其次,引導學生照著圖示折成“響炮”,通過比比誰的響炮甩得響的游戲,讓學生不斷嘗試揮臂鞭打的動作,理解鞭打動作的重難點在于快速折疊成直臂。最后,將反復利用的紙揉成小團,形成了這節(jié)課內容的最終道具,通過持“輕物”投擲,發(fā)展學生上肢力量及上肢與各關節(jié)的協(xié)調力。在此階段,制作的器材要把握三個原則:①簡便易操作;②一物多用;③經濟實惠。
2.第二階段:課中
在教學中需要學生大量地練習運動技能,鞏固教學內容,解決教學的重難點,因此制作的道具需要非常直接地作用到學生身上。例如在水平三“障礙跑”的教學中,應尋找到既能引起學生興趣,又富有挑戰(zhàn)意義,同時還具有安全性的障礙物。傳統(tǒng)的欄架、球類、跳板、障礙桿等,硬度大,容易傾倒。教師可將報紙卷成管狀,再用膠水將其拼搭成欄桿;用紙板箱剪成突刺與軟墊搭建成障礙樁;用廢舊的軟排剝掉外皮,剖開成四瓣,放置在行進的路上成跨越點;用椅子加繩子編成障礙網;等等。在此階段,制作的器材要把握三個原則:①能直接作用;②可循環(huán)使用;③好積累歸類。
3.第三個階段:課后
課后是指學生的課余時間,可以是大小課間、體育活動課、放學回家后、假期里。教師在該階段制作的教具,主要用來方便學生鞏固技能練習。例如往有握把的瓶子里灌水或者灌沙可以形成小啞鈴;將大型塑料袋或者多個塑料袋串聯(lián)在一根輕質繩上,綁在腰間,可以作為減速傘,通過變相增阻的方式提高自身爆發(fā)力;用一根短繩連接小網兜將足球或者排球裝在里面進行顛球、墊球練習。在此階段,制作的器材要把握三個原則:①隨手可得,隨時可作;②體量較小,便于攜帶;③綜合發(fā)展,安全可靠。
(二)深化內涵
一堂好的體育課不僅是動作方法的學習,而且是傾注了精神品質的培養(yǎng)。
1.結合校本特色
練習長跑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為了讓學生樂于接受和學習,教師可以引入品格提升工程,把整個學習過程變?yōu)橐环N社會實踐。例如G學校的“走讀運河”品格提升工程:教師帶領學生腳踏實地“走”一段運河小路,探訪運河水、運河橋,追尋運河的故事。在此過程中,學生雖然身體較累,但是能移步觀景,樂在其中。在品“讀”這一脈傳承的運河精神中,學生不由得感嘆,意味深長。通過分段打卡,或走或跑,走跑結合,學生的體能也增強了。只有將教學目標與生活實際、當?shù)靥攸c相結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讓學生真正地置身于自主學習的氛圍中。
2.融入黨史教育
融入黨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能夠激勵人心,將學生一下子代入慷慨激昂的情緒中。當代學生不是缺乏鍛煉,而是缺少勇敢的心。喚醒當代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志向、磨煉學生堅強意志,勢在必行。例如障礙攀爬練習,障礙多,難度大,體能消耗嚴重,許多學生容易產生畏難情緒。第一節(jié)課的效果很不好,教師可在課后通過網絡平臺,與學生一起觀看電影《飛奪瀘定橋》片段。第二節(jié)課學生再次站到障礙物前,教師可鼓勵學生:“同學們,我們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正是這些偉大的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F(xiàn)在的障礙橋就是我們要翻越的瀘定橋?!痹诮處煹墓膭钕拢瑢W生氣勢大增,動能無限。此外,還可向障礙點投擲乒乓球“子彈”、軟排“炮彈”。在此過程中,學生咬緊牙關,一個個突破自我,勇往直前。
3.促進民族團結
在教學中,可通過自主學習和教學設計,融入民族、民俗體育項目,使學生能更好地了解各民族的風土人情,有利于體育課的豐富性發(fā)展。例如朝鮮族的珍珠球和籃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學生可在學習籃球的基礎上,體驗珍珠球運動,學生容易被這種使用特殊道具的項目吸引,有助于增強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應融入民族元素,重視個體差異,發(fā)揚傳統(tǒng)體育文化,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運動中。
綜上所述,“雙減”背景下,需要小學體育教師積極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與時俱進,匯集創(chuàng)新思維,轉變教學思想,改良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最終使學生在“學會、提高、運用”的過程中不斷促進身心健康,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春芳.對體育教學中運用遷移規(guī)律的探討[J].考試周刊,2008(15):140.
[2]張偉.運動表象訓練在普通高校網球選項教學中的應用[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