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關系到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未來。近年來,5G、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的高速發展,為互聯網行業提供了更多可能,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傳播態勢,使得以微博、抖音等為主的新媒體平臺中情緒煽動性強和參差不齊的網絡信息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高校思政教育中所倡導的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流意識形態面臨嚴峻挑戰。文章通過對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意識形態特征進行分析,結合當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提出當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可行性建議。文章旨在將高校大學生思政工作與新媒體環境深度融合,將圖文、音視頻、直播等新媒體表現形式引入高校思政教育環節,根據“順勢而為、借力打力”的方法,為高校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有效載體,拓寬傳播的深度與廣度,使新媒體平臺所帶來的隱形教育有效輔助傳統課堂的顯性教育,一方面引起大學生群體的共鳴與認同,使其潛移默化地堅定理想信念,收獲人生啟迪,激勵奮發意志,自覺修身立德,鞏固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另一方面在恰當使用新媒體平臺的基礎上,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賦能,提升校級媒體宣傳主導權,保障校園環境風清氣正,創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路徑。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大學生群體;高校思政教育;價值引領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3-0196-03
2021年以來,我國新媒體發展在網絡監管、數字治理、國際傳播、元宇宙、數字經濟等方面展現出強勁的勢頭,新媒體發展邁入關鍵變革期[1]。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6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5.6%[2]。互聯網的蓬勃發展為新媒體環境的深度構建打下了堅實基礎。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入新媒體環境、筑牢高校意識形態安全陣地,是當前的重要課題。
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加拿大廣播電視和電信委員會對“新媒體”作出了定義,即帶有數字化和互動性的媒體[3]。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使傳統媒體突破時空限制,進一步加強與受眾的聯系[4]。結合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識形態安全領域,新媒體的傳播對我國大學生的影響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日常性與復雜性
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的人均每周上網時長為26.7個小時,較2021年12月下降1.8個小時。這充分說明互聯網已經深度融于民眾的日常生活[5]。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的即時搜索功能、載體平臺屬性更契合大學生“網生代”用戶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信息接收習慣。
此外,隨著更多直播、短視頻等多種新媒體平臺的出現,不同意識形態的交互和沖鋒更加復雜與激烈。2022年“小鎮做題家”一詞被網民廣泛引用,成為混雜著地域歧視、反諷的濃厚網絡色彩標簽;2023年“學歷是下不來的高臺,是孔乙己脫不掉的長衫”這段交織著言語譏諷、非理性文本信息的內容引發了許多求職大學生的恐慌心理。“如果你不斷有這種印象:媒體正在試圖控制你關于某種特殊事件或社會運動的想法、態度甚至感情,你極有可能是正確的。”[6]新媒體實時開放式的傳播特征讓大學生以第一參與者的身份接受“一手”信息引導,而各種魚龍混雜的信息容易給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誤導作用。
(二)商業化與娛樂化
近年來,新媒體的不斷發展也為新媒體環境蒙上了更多的商業化和娛樂化色彩。一段時間以來,抗日“神劇”將戰爭游戲化、戰士偶像化、日偽弱智化、劇情雷人化,過度娛樂化的虛假表演,歪曲了抗戰時期黨和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凝聚而成的偉大抗戰精神。
此外,娛樂圈一些素質堪憂的藝人在利益至上的錯誤引導和資本力量的推波助瀾之下,從集資應援搞“扭蛋”“抽卡”,到以“限時比拼”誘導大學生“借貸追星”的產業鏈,把新媒體平臺變成了大肆謀利的工具。一些政治素養不高、法律意識淡薄、道德觀念滑坡、追逐眼球效應的自媒體從業人員,打著“娛樂至死”的幌子從事有償報道、虛假新聞宣傳,為各種錯誤思潮和消極理念的泛濫提供了市場,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學效果面臨嚴峻挑戰。
(三)政治化和社會化
新媒體觸手向社會各個領域的延伸,使不同意識形態的沖突和交鋒更加激烈和復雜。比如自去年以來,俄烏沖突引發社交媒體沖突,線上“交火”的激烈程度不弱于現實交火。據統計,2022年2月24日至3月1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Twitter共發布112條消息,平均每天發布18.7條消息,總點贊量150.76萬,平均每條信息的點贊量達到1.35萬。俄羅斯方面也向社交媒體施壓,要求谷歌屏蔽其平臺上與戰爭有關的廣告[7]。中國網民也高度關注俄烏沖突,以2022年3月1日數據為例,微博平臺TOP10熱搜話題中5條與俄烏沖突有關。又比如部分作者在網絡發言時,偶有經意或不經意的越雷池之舉,不合時宜地妄加議論,傳輸歪曲事實的錯誤思想,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許多問題與矛盾。
(四)社交性和情緒性
據統計,在經由平臺發酵的近150件可追溯來源的輿情事件中,微博、微信的發聲頻次最高,其中多為用戶通過賬號自主發聲。問答平臺、興趣社區、論壇、部分社交平臺也陸續成為事件的發源地[8]。“熱點+社交”的生態優勢讓社交媒體在互聯網場域內輿情的發酵中影響著事件的傳播聲量。2023年4月“中電科員工疑痛批領導安排加班”的話題沖上全國熱搜榜,讓原本在小圈層內被討論的事情公然拋之于公眾面前。“豐縣生育八孩女子事件”“唐山打人案事件”“江歌母親訴劉鑫生命權糾紛案”“泰山景區游客擠廁所過夜”等事件發生后,引發輿論關注的原因不僅在于司法宣判、運營管理、拐賣婦女等表層現象,更在于女性權益、人身安全、司法公正等深層因素。新媒體為摻雜著隱形情緒化、引導性畫面的輿情熱點傳播提供了便利,使未步入社會的在校大學生難以分辨真偽,從而給高校思政工作帶來難度。
顯示出新特征、新形式的新媒體,給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機遇和挑戰。一方面對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帶來隱患,另一方面也讓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亟須順應時代,勇于創新。
(一)新媒體環境給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帶來的問題
需求端的快速增長,使得新媒體環境為大量未經篩選的低俗內容和不良信息傳播提供了平臺,給高校思政課堂的教育教學增加了難度,對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造成了阻力。同時,新媒體傳播自身所帶有的虛擬特征容易動搖大學生在網絡上的自我約束能力,對黨情國情、民族意識、法律意識等一些基本概念認識不深、缺乏理想信仰和責任擔當的學生很容易成為再度發酵不良信息事件的主體[9],繼而引發群體網絡道德弱化現象,甚至產生對虛擬人格和現實人格相矛盾的心理問題。
(二)新媒體環境給思政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
新媒體的傳播特質提高了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的主導性和自主性,不得不使高校思政課教師開始反思課堂教學模式和角色定位。一是網絡文化屬性向大學校園的滲透,讓教育工作者的社會角色和傳播職能被新媒體所代替,影響了大學生和思政課堂的黏合度。二是部分教師自身仍無法脫離傳統教學模式,加之對新載體理論研究的滯后性,采用“新壺裝舊酒”的方法,達不到思政教育的效果。三是存在隨意使用新媒體平臺或一定程度的盲目跟風,熱衷于講授網絡上流行的熱點話題,但缺乏對相關信息的全面認識又忽略了新媒體自身的傳播聲量,從而產生負面影響。
近年來,新媒體已經深入當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媒介教育也成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要求高校思政理論課需要在新形勢下不斷創新大學生的思政教育途徑。
(一)筑牢新媒體思政教育陣地
高校思政教育要開啟新興媒體與傳統課堂融合發展的新模式,充分發揮新媒體平臺所具有的圖文并茂、視聽融合、情緒共振、傳播便捷的優勢,拓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凸顯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與實效性,讓思政教育內容在“三進”基礎上“進媒體”,以思政課堂、黨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教育過程為基點,通過直播、視頻、圖文等多種表現形式,建立集知識性、思想性、服務性、討論性、趣味性于一體的思政教育專欄[10],支持更多新聞、宣傳、文化以及黨團組織進入網絡,打造“貼近師生、服務師生”的優質思政教育內容,使之成為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思政教育課堂,從而潛移默化地堅定理想信念、自覺修身立德。
(二)打造復合型思政教育團隊
媒介素養是指公眾接觸、解讀、使用媒介的素質和修養,包括接觸媒介獲取信息、解讀媒介、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三個環節,公眾通過媒介發出聲音并維護自己的利益[11]。針對新媒體環境中信息魚龍混雜和過度泛濫的現象,高校要提升師生的媒介素養,增強學生的信息分析和鑒別能力。思政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有“說服、勸說、感化”等基本能力,還要提升自身對信息“鑒別、分析、評價、引導”的能力。高校要用心打造一支既具有較高政治理論和素養,熟悉大學生成長規律,又能熟練掌握新媒體技術的復合型專家型思政教育隊伍[12]。在思政課程的建設基礎上,高校須主動挖掘新媒體平臺優勢,提升思政教育團隊綜合能力,建成一支規模較大、能力較強、指揮有力、能打勝仗的復合型思政教育團隊,有效發揮新媒體平臺教育學生、引導學生、服務學生的作用。
(三)充分發揮平臺載體優勢
新媒體環境的日新月異急需教師能夠利用新媒體平臺從教育者轉變為傳播者和影響者,主動尋找適合新媒體環境下對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的新模式,重新定位思政課教師在新媒體環境下的教學角色。因此,要拓寬思政教育思路,明確教育目的和內容,充分利用好新媒體平臺,提升學生參與度,形成“學導互動模式”,使新媒體平臺所帶來的隱形教育有效輔助傳統課堂的顯性教育,發揮施教者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主體作用。同時,應主動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主旋律有效轉變為大學生的群體意識和行為習慣,形成積極向上的網絡輿論氛圍和思想政治教育導向[13]。
(四)健全校園媒體信息監管機制
高校在積極整合新媒體優勢資源,建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引導網絡輿論陣地的同時,還應建立健全校園信息監管機制,筑牢思政教育工作的組織建設[14]。一方面政府要盡快對新媒體信息生產和傳播進行規范,強化對網絡、手機等新媒體設備的監控和管理,依法審查網絡信息,提升自身防御能力,從源頭上凈化網絡信息來源。另一方面高校要建立健全校園網絡媒體的信息監管機制,充分調動一切有利資源,通過建設網絡虛擬組織等方式加大監管力度,適時建立校園網絡發言人機制,健全針對突發性事件的應急預案和快速反應機制[15],從而營造風清氣正的校園網絡文化氛圍。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能否與時俱進地發揮實效,對于高校鞏固主流意識形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向上向善的網絡文明理念起著重要作用。高校思政工作須緊跟時代步伐,創新工作路徑,正確認識新媒體環境,充分應用好新媒體工具,激發思政課堂活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與實效性。同時還要提高施教者自身的媒介素質,有效避免不良信息可能對大學生造成的消極影響,使其充分為高校思政工作發揮有效作用,在新媒體環境下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為培養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田智輝,王丹,黃楚新.下一代互聯網:中國新媒體發展的新變局[J].傳媒,2022(18):12-16.
[2] 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3-03-02.
[3] 操秀英.科普類短視頻發展現狀及傳播策略淺析[J].科技傳播,2023,15(2):74-77.
[4] 王春梅,王立群,李林英,等.新媒體環境下虛擬人物對大學生思想意識的影響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12(7):49-52.
[5] 黃慧.新媒體時代下傳統媒體的轉型與發展[J].文化產業,2023(10):20-22.
[6] 詹姆斯·漢斯林.社會學入門:一種現實分析方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626.
[7] 丁曉航,丁惠,柳玉鵬,等.俄烏信息戰:戰爭背后的戰爭[N].環球日報,2022-02-28(10).
[8] 劉鵬飛,曲曉程,辛安怡. 2021年中國互聯網輿論場研究報告[R].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2022-08-18.
[9] 劉左元,李林英.對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的認知與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3):14-16.
[10] 鄭元景.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11):107-109.
[11] 段京肅,杜駿飛.媒介素養導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261.
[12] 江強,劉向,黃杰,等.新媒介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J].學理論,2016(6):238-240.
[13] 張珂.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紅色網站內容建設路徑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1(7):73-75.
[14] 郝淑穎.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6,13(30):121-123.
[15] 郭寶盛.利用新媒體技術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12(24):154-155.
作者簡介 宗少鴿,助理工程師,西安工程大學黨委宣傳部科員,研究方向:新聞傳播理論、網絡與新媒體、設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