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馨
【摘 要】 針對聽障生的身心特點和學習規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適時、適當引入微課資源,可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數學思維,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筆者通過在課前預習、課中導學和課后復習中運用微課,活躍了課堂氛圍,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模式,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主動性發展。
【關鍵詞】 聽障生;數學教學;微課
【中圖分類號】 G762
微課是指運用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律,呈現碎片化學習內容、過程及擴展素材的結構化數字資源。它的核心組成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課例片段),同時還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助性教學資源,它們以一定的組織關系和呈現方式共同營造了一個半結構化、主題式的資源單元應用小環境。因此,微課既有別于傳統單一資源類型的教學課例、教學課件、教學設計等教學資源,又是在其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
聽障生由于聽力障礙,在學習數學過程中面臨很多困難,包括:語言理解能力弱,導致對數學概念難以理解;語言發展遲緩,抽象思維能力欠缺,其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對數學公式、定理等不能很好地理解和運用;自主探究能力不足,合作學習無法開展;等等。針對聽障生的身心特點和學習規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適時、適當引入微課資源,可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數學思維,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作為一名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筆者就此進行了一些思考與實踐。
一、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興趣
微課一般都在10分鐘以內,聽障生借助終端設備即可隨時、重復觀看。通過引入微課,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能夠得到滿足,他們能夠自己決定學習方式、學習時間,主體地位得到增強。在微課應用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重視設計的趣味性。如果依然單純地向聽障生灌輸數學知識,就無法發揮微課的優勢,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因此,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精心制作微課視頻,增強微課的吸引力。特別是面對具有高度抽象性和邏輯嚴密性的數學學習,許多聽障生提不起興趣,對他們來說,數學只是一些枯燥的數字和符號。筆者利用微課這一短小而有趣的載體形式,全面、詳細地闡述某一知識點,和傳統板書與講解相比,微課更加生動形象,更容易被聽障生所接受,進而提高其學習興趣,增進其學習效果。比如在教學“平均分”時,筆者運用希沃軟件制作動畫《小豬佩奇分餅干》——盒子里一共有20片餅干,小豬佩奇分給小馬佩德羅5片、小羊蘇西5片、小兔瑞貝卡5片,留給自己5片……有趣的動畫形象和故事一下子調動起了聽障生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學生們積極地思考并回答問題,輕松愉快地掌握了知識點。
二、變抽象為形象,激活學生思維
數學是借助于抽象建立并發展起來的。數學的抽象撇開了對象的具體內容,而僅僅保留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聽障生因語言形成和發展緩慢,其思維發展水平長期處在具體形象的階段。因此,如何將數學概念、定理、推理過程等由抽象變形象,由模糊變清晰,進而激活聽障生思維,引領他們探索數學世界的奧秘,就成為特殊教育教師的一項重點工作。比如在課前預習階段,教師可提前制作好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微課,讓學生在課前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在微課中將這堂課的重點和難點進行拆解、分析,并聯系實際生活,幫助聽障生理解、掌握,為課堂教學做好充分的準備。以“分數的加減法”為例,筆者在微課中通過生活情境引入:小明和爸爸媽媽去店里吃比薩餅,比薩餅切成8份,小明吃了2份,爸爸吃了3份,還剩幾份……通過這樣的生活情境,生動地詮釋了分數的意義、分數的性質、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等。
通過微課預習,聽障生對將要學習的數學知識有了直觀的初步了解。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聽障生的學習特點,通過直觀的展示和游戲化的活動,幫助聽障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提高數學學習能力。例如聽障生很難理解對稱的含義,在教學“對稱圖形”時,筆者會利用微課,出示對稱的圖形動畫,演示重疊,讓聽障生認識到對稱圖形的特點,并在此基礎上動手制作,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又如在教學“平移”時,教師先用白板出示火車、電梯、飛機的動畫,讓聽障生初步了解生活中的平移現象,再讓他們利用平板電腦自己動手畫,體會平移的特征。然后利用電子白板進行演示,把一個三角形ABC,移到三角形A′B′C′的位置,把抽象變具體,方便聽障生理解和掌握,同時也讓他們看到了生活與數學的聯系。
三、改變學習方式,促進自主探究
微課資源以短小精悍的流媒體視頻為主要載體,配以相關的教學設計及課件等輔助資料,總數據量一般在幾十兆,便于學生獲取和分享,尤其適合學生進行移動學習和在線學習。因此對于聽障生而言,不僅能自由選擇學習時間,而且能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及興趣點進行個性化的選擇,或利用微課資源來查漏補缺,或反復強化和鞏固歸納所學知識,這種新型的學習方式更有利于推動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學習。例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一課時,筆者首先用微課創設情境:文具店開業,邀請學生去參觀。再展示文具店的內景,讓學生通過觀察,說一說文具店里有什么文具,價錢是多少,買文具要用到什么,從而引入人民幣的概念。出示人民幣實物并帶領學生認識面值后,再出示課件,使學生了解元、角、分之間的換算關系。最后進行模擬購物,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掌握人民幣的換算及加減。有了微課的輔助,學生從死板的學習模式進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優化學習體驗感,提高了學習效率。再如,在“分數的加減法”教學完成之后,筆者為聽障生提供了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微課,引導聽障生進行自主復習和拓展探究,同時利用微課布置習題,幫助學生鞏固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微課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輔助方式,在聽障生數學教學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通過微課的輔助教學,有效地提高了聽障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理解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然而,在應用中仍需注意平衡傳統教學方式與微課教學的關系,避免過度依賴微課而忽視傳統的教學手段。在今后的研究中,筆者會繼續關注聽障生數學學習的特點和需求,不斷探索和創新微課教學模式,為聽障生提供更為優質的數學教育資源,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盱眙縣特殊教育學校,211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