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琦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小學語文教育被賦予了更多的內容與要求。與此同時,作為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板塊,閱讀教學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為了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突破傳統的閱讀習慣,教師可以引入群文閱讀教學。本文將從具體的教學案例出發,充分探討群文閱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群文閱讀
受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當前的小學生在面臨抽象化、文字化的教材內容時一般存在閱讀速度慢等問題。在新課改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并引入群文閱讀教學。與單篇閱讀不同,群文閱讀講求以某一具體的議題為核心,通過多組文本的理解實現學生間的交流、互動、合作。一般來說,小學生的學習風格、學習能力各不相同,所以,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鋪設具體的教學內容。
一、貼合文本內容,匹配組織形式
(一)按照課時要求,一篇帶多篇
課內一篇帶多篇的教學方式旨在從教材內容出發,選擇一篇教材文本和多篇課外文章。學生通過將多篇文章結合在一起,不僅能在合適的引導中實現課內文章與課外文章的連接,積累豐富的學習資源,還能借此機會擴展自己的視野。一般來說,一篇帶多篇的教學模式需要依托兩個課時才能完成。其中,第一課時為精讀,即深入挖掘教材內的文本,體會其觀點、情感、細節。第二課時為群文閱讀,在此過程中,教師憑借自己的教學經驗,篩選多篇課外閱讀材料并加以引導。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例。通過內容的學習,學生不僅要感受小女孩的心境,區分哪些表述是現實,哪些表述是幻境,還要了解童話的特點,知曉應該如何閱讀童話。憑借上述教學目標,教師將本節課劃分為兩個課時,其中,第一課時為精讀課。通過前期的引導,學生明晰故事情節,將文字表述轉化為具體且真實的情境。當學生掌握文章中的情感后,教師在第二課時的講解中引入俄國作家契訶夫的《凡卡》并提出問題。“《凡卡》與《賣火柴的小女孩》有哪些相似之處?”針對這一問題,學生一邊閱讀《凡卡》的選段,一邊進行文本間的對比。“從故事情節來看,兩個作品都描述了一個底層窮苦孩子的悲慘故事,雖然他們曾經擁有幸福,但都很短暫,最終,無論是凡卡還是賣火柴的小女孩都在節日中離世。”
值得一提的是,精讀與略讀的搭配較為靈活,教師既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將第一課時設置為精讀課,第二課時設置為群文閱讀,又或者可以將第一課時設置為群文閱讀,將第二課時設置為精讀課。通過科學、合理的內容鋪設,學生能夠充分理解文本中蘊含的情感與觀點。
(二)挖掘教材內容,實現“課內多篇”
課內多篇就是要打亂教材中的文章排序,圍繞某一具體議題重構文章的組合順序。從教材內容的編排來看,目前的部編版教材往往會在一個單元中布置閱讀文本與寫作任務。結合這一編排方式,教師既可以使用原有的主題情境,又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將不同單元的課文內容組合起來并冠以相應的人文主題,比如,“友誼”“熱愛祖國”“熱愛自然”“藝術魅
力”等。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元日》《清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為例。在課程講解階段,教師首先在黑板上繪制一個表。從表的內容來看,學生需要一邊誦讀古詩,一邊體會古詩中蘊含的情感。與此同時,學生還要解答以下幾個問題:詩歌講述了哪個節日?詩歌描述了怎樣的習俗?詩人用怎樣的方法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情感?為了營造課堂氛圍,教師以學生的答案為主,并將他們的觀點填入表格。憑借有來有往的互動,教師逐漸帶領學生品讀文字,感受文字中蘊含的情感。
受以往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經常會嚴格地按照教材順序講解具體的文本內容。雖然上述授課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學生對某一知識點的理解,但從文章的整體理解層面上來看,單篇閱讀并不能打破單元壁壘從而實現文本間的互文與關聯。因此,教師除了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還要通過多種閱讀方法將文章內容連接起來。
二、加強理論認知,優化教學流程
(一)憑借教學理解,確認議題內容
議題區別于單元情境,是一種從文章中提取的,可以讓師生、生生展開激烈討論的話題。一般來說,一個單元的選文往往可蘊含多個議題。因此,如何讓議題兼具討論性與開放性,如何讓議題既貼合教材內容又具有全面性與適配性成為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從議題制訂的思路來看,教師往往從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具體學情等多個方面設計多元議題。其中,課程標準作為議題設置的前提與基礎不僅能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能培養他們的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繁星(七一)》《繁星(一三一)》《繁星(一五九)》為例。在備課階段,教師首先從單元內容出發明晰單元情境。由于本單元的閱讀文本大多圍繞“自然”“生命”兩個關鍵詞展開,因此,教師在分析《繁星(七一)》《繁星(一三一)》《繁星(一五九)》的議題時嘗試性地從中提取有關自然與生命的論述。通過全面的詩歌分析,教師發現,《繁星(七一)》主要描述了作者與母親在一起生活的場景,《繁星(一三一)》抒發了作者對大海的熱愛,《繁星(一五九)》表達了作者對母愛的理解以及贊美。結合一系列的理解與分析,教師最終將本節課的議題定為:感受自然與親情之美。
課程標準既規定了語文教學的目標與內容,又明確了不同學段的學生需要達到的目標。因此,教師在確認議題內容的同時,還可以利用課程標準設計后續的評價標準。依托核心素養的多種表現,教師能夠兼顧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整本書的教學需求。
(二)貼合具體學情,擬定合理議題
從課程標準的內容來看,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學講求立德樹人,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在群文閱讀的內容設計中,教師除了要將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模塊納入課程講解,還要面向全體學生,鼓勵他們積極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以及思想修養。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心理訴求。受年齡的限制,小學生缺乏自我約束力及理解力,如何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如何讓他們循序漸進地接受群文閱讀成為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基于上述需求,教師應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并盡可能地設置難度適中的閱讀任務、議題。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囊螢夜讀》《鐵杵成針》為例。在備課階段,教師首先從教材內容出發,擬定“刻苦學習”“持之以恒”等多元議題。在課程講解階段,教師提出以下幾個問題:囊螢夜讀和鐵杵成針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它們分別蘊含了哪些人生哲理?為了明晰學生的學情,教師并不急于讓他們閱讀文章內容,而是邀請他們根據自己的知識積累進行預估。隨后,教師發現,大部分學生知曉“鐵杵成針”的故事以及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學生需要著重閱讀《囊螢夜讀》,分析兩篇文章的共同之處。
小學生正處于注意、記憶、思維、想象、言語、感知急速發展的階段。在日常的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貼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激發他們的參與積極性。然而,學生的實際能力有限,教師應做好專業引導。
三、設計問題鏈,加強師生互動
(一)依托開放性問題,厘清文章框架
在新課改背景下,語文閱讀教學不僅包含專業知識的講解,還囊括思想感悟、情感體驗以及結構分析。因此,教師除了要在群文閱讀中注重文章間的聯系,還要重視學生的表達與分享。一直以來,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參與者經常會缺乏探索欲望,如何提升他們的表達欲,如何加強師生互動的效率與質量成為群文閱讀教學的主要內容。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致力于打破以往的教學模式與學習模式,通過循序漸進的問題鏈,學生逐漸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并積極與其他人展開思想的交換。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為例。“父愛與母愛有哪些差別?”在課程導入階段,教師邀請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分享“父愛與母愛的差別”。從形形色色的答案中,教師發現,有的學生嘗試性地將此前學習的《慈母情深》《父愛之舟》與自己的理解結合起來。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一邊展示《慈母情深》以及《父愛之舟》的選段,一邊引出:父母的愛是相同的,但父母愛我們的方式是不同的。接下來,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分析《“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中的內容。考慮到學生的具體學情,教師除了講解文章中的寫作技巧以及知識點,還在課程講解的最后提出如下問題:“精彩極了”與“糟糕透了”代表了父母愛我們的兩種方式,那么,你更喜歡哪種方式?依托自己的實際情況,學生有序地分享自己的觀點與情感。
受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容易陷入一個陷阱,即正確答案只有一個。然而,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性。所以,教師致力于從問題鏈出發,不斷提升溝通氛圍,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
(二)立足文本內容,優化問題展示
一直以來,教師僅需要對某一篇問題擬定問題鏈,然而,在群文閱讀的教學中,教育者不僅要兼顧不同的文章內容,還要帶領學生思考:文章的中心主旨是什么?文章中蘊含了哪些情感?以上的文章存在哪些共通性?要想提高群文閱讀質量,教師需要充分利用文本互織的特點進行有效提問。與此同時,考慮到課堂氛圍,教師還可以優化問題展示。通過表、圖以及思維導圖,學生能夠厘清文章的基本結構。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七律·長征》為例。在課程講解中,教師首先對《七律·長征》的背景進行科普。考慮到群文閱讀的聯系性,教師在黑板中展示了一個表格,其中既包含《七律·長征》,又根據毛澤東的生平依次羅列了《念奴嬌·昆侖》《清平樂·六盤山》《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等多首詩詞。在此過程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討論詩歌的內容以及表述的情感。接下來,教師一邊展示《念奴嬌·昆侖》《清平樂·六盤山》《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等詩歌背后的歷史背景,一邊引導學生明晰上述詩歌的邏輯順序。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和組織者需要擬定多元的問題并優化問題的展示方式。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逐漸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值得一提的是,教師要預留出一定的思考時間。
總之,群文閱讀作為單篇閱讀教學的填充旨在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做好前期的議題設計以及文本選擇,還要兼顧課程標準的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鋪設教學內容,擬定具體的問題鏈。另外,為了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教師應盡可能地從學生的視角出發,輔助他們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米盈霞.小學語文群文閱讀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新課程,2021,582(26):87.
[2]邵建萍.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實施[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1,124(16):25-26.
[3]祁艷.“群文閱讀”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新課程,2021,565(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