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琦琳
【摘? 要】作業優化設計是“雙減”政策貫徹落實的必然要求。受應試教育長時間的影響,初中道德與法治科目作業容易出現內容空洞、形式單一、忽視學情等問題,影響學生學習質量。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應將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作為指導方針,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為教學目標,基本要求為全面貫徹生活教育理念,通過設計生活化、多元化、分層的作業,使作業的多樣性、差異性和實踐性重點突出,進而減輕學生作業壓力,將作業效率、作業完成質量提高,充分發揮作業育人作用,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雙減政策;初中道德與法治;作業優化
道德與法治(下文簡稱“道法”)課程在初中教育階段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要點,對學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質有著重要作用。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手段,可作為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一個重要載體,初中道法教師需要設計優化課程作用,改善作業質量,促進學生發展。2021年7月,國家頒布《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下文簡稱“雙減”),要求全面減少作業的時長和總量,減輕學生作業壓力。當“雙減”政策發布后,減少作業量,這就需要教師設計出質量更高的作業,所以“如何有效設計出相適應的作業”已經成為教師和學校當前面對的關鍵問題。初中道法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統籌考慮課堂教學、作業設計與實踐,精準設計作用形式和內容,將作業質量提高,減輕學生壓力負擔,達到作業促進學生進步和成長的目的。
一、初中道法課作業設計現存問題
(一)形式內容單一
長期以來,初中階段道法課作業通常是以抄寫、默寫、背誦等單一形式進行,要求學生被動抄寫加深知識內容記憶,以此應付各種考試,導致學生在課余時間無法通過實踐獲得相關知識,最終初中道法課程預期目標難以達到。不斷重復的機械作用不僅讓學生的思想固化,還使其對道法課學習產生抵觸,而“記憶型、說理型、灌輸型”的書面作業雖能幫助學生獲得較好的考試成績,但對忽視學生智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方面的培養,使理論聯系社會實踐的能力缺乏。上述作業形式明顯不符合當今時代人文人才、實踐人才、創新人才的要求。
(二)忽視學生情況
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在不同時期擁有不同的發展水平和速度。大部分初中道法教師沒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定制或篩選優質作業,而是直接為全班設計統一作業。這種方式對學生心理特征、智能發展需求、認知能力水平和興趣需求有所忽視,這對后進生來說加大了作業難度,學生成就感降低,學習積極性下降;對于優秀生而言過于容易完成作業,在寫作的過程中無法獲得有效發展,與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相違背。這種不注重學生發展需求,個性化和層次欠缺的作業,不僅讓學生自主選擇作業的權利被剝奪,還易出現“消化不良”“吃不飽”等情況。
(三)內容脫離生活空洞乏味
大多數初中道法教師常將教材中的課后練習題、教輔同步練習作為課后作業,也有少數教師的課后作業為以往中考真題,甚至有些教師喜歡布置以讀寫、背誦為主的機械作業,導致作業呈現出脫離生活、忽視時事、以考試為主、枯燥空洞等問題。同時,教師只根據教材內容設計作業,對學生認知結構水平、學習生活環境、心理發展特征等并不注重,使學生從時代生活中脫離,學習體驗感降低,最終學生對這門課的學習渴望和積極性不高。
二、“雙減”政策下初中道法課作業優化設計策略
(一)做好作業規劃,強化重點知識
初中道法教師在設計課后作業時要嚴格遵守課程標準要求,參考現有的教材,對學生所學的知識內容進行全面檢測,從而在作業設計中納入能夠回答“為什么”“是什么”的陳述性知識,又要加入解決“怎么辦”的程序性知識。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有效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社會上的實際問題,避免從概念到概念的簡單問答,使理論和實踐內容可以有機結合,為學生增加自主感悟、親身體驗、實踐探究的機會,采用所學知識有效解決“怎么辦”的問題,進一步深化知識學習價值。
以“活出生命的精彩”這一課程為例,在該課程中“如何創造偉大的生命”這一程序性知識,教師在對課后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應該以讓學生認識到生命是一個逐漸豐富的過程,需要善待他人,溫暖世界,明白平凡的生命也時時創造偉大為目標,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布置實地調研課后作業,要求學生從學校、社區、家庭中了解人們對偉大生命的理解。同時,通過實地考察和參考資料,以書面文字的形式將活出精彩生命的方式、偉大生命的理解、生命的責任等展示出來,使其明白平凡能夠孕育偉大,而偉大來源于平凡,肩負起自己應盡的責任,使自己的人生價值不斷實現。這一作業的開放性和實踐性較強,可幫助學生了解生命的偉大含義,幫助其創造出有意義的人生,活出生命的精彩。此外,面對“貧乏或充盈的生活是什么”這一陳述性知識,教師可設計課后作業為“請在課后收集一些貧乏或充盈的生活案例,分析不同生活態度對生活質量的影響”,并要求學生在下節課上臺匯報。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進一步轉化所學知識,強化重點知識,改善作業質量。
(二)設計多元化作業,增加趣味性
當前,初中道法課教師在設計作業形式時,需要綜合參考教材內容、學科性質、學情要求及課標要求等。若想設計出的作業形式具有實效性,不僅要全面深刻領會和精準把握教材內容,還要詳細了解課程標準中的課程活動建議、教材編寫意圖、教學建議等指導思想。因此,初中道法課教師要把課程標準為指導,依托教材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設計出豐富、多元的作業形式,從而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主動性,促使其不斷完善自我,改善作業完成質量,達到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
第一,設計閱讀型作業。初中道法教師可參考教學要求,指導學生觀看和閱讀相關的影片、書籍,使其視野拓展,讓學生的閱讀及理解能力提高。以“公平正義的守護”這一課程為例,教師可借助課堂空余時間或晚自習時播放《東京審判》這一影片,要求學生觀看完后,30分鐘內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觀后感,并上交教師。教師可在下節課前10分鐘分享一些代表性文章,可讓學生對公平有所感知,守護著正義,使其愛國主義情懷得到激發。采用電影觀后感的形式布置作業,不僅能讓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得到鍛煉,還可加強其思維能力。
第二,設計趣味型作業。根據學生的興趣設計作業,借助繪畫、辯論、角色扮演、演講等作業形式展示出來,使其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學習。以“揭開情緒的面紗”這一課程為例,教師要求學生制作出“一周情緒表”,采用表情包的方式記錄一周情緒變化,并對情緒變化的原因及調節負面情緒的方法予以分析。此過程不僅能豐富學生想象力,還能加強其接受和化解不良情緒的能力,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綜上所述,設計多元化的作業形式,可使作業質量改善,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
(三)設計生活化作業,加強實踐性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初中生生活為基礎,引導和促進初中階段學生發展道德和法律為目的的綜合性課程,促進學生未來生活積極健康。因此,初中道法教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需要以作業內容貼近生活為基本原則,與初中階段學生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引領其積極投入社會生活,使其情感體驗豐富。同時,布置與生活相聯系的作業,還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鍛煉其社會實踐能力,為今后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奠定基礎。
第一,結合時事資源。以“復雜多變的關系”這一課程為例,教師讓學生對“冷戰時期中蘇關系的演變”的新聞進行閱讀,并談一談看法。該作業形式有利于學生對中蘇關系的演變有所了解,理解國際關系復雜多變、國家利益至上的道理,促進其分析時事能力
提高。
第二,結合日常生活。以“家的意味”這一課程為例,教師可以“我是當家小能手”為主題開展活動,要求學生代替家長做一件事情,對家長的良苦用心進行感謝,并通過信件書寫、口語表達等方式,向家長說“您辛苦了,我愛你”。通過這樣的作業,拉近了學生和家人間的距離,使其體會家長的不易,從而培養其形成感恩、尊敬、孝敬長輩的品德,還可提高生活中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綜上所述,設計生活化的作業可幫助學生回歸生活,在實踐中鍛煉動手操作、交流溝通的能力,且還能將理論知識轉變為外在的行為,學生身心發展需求充分滿足,有利于其健康成長。
(四)設計分層作業,突出個體差異性
同一年齡段的學生在認知水平、閱讀及理解能力、思維方式等方面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初中道法課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該嚴格遵守因材施教原則,對象學生的具體情況詳細了解,尊重個體差異,制訂分層次的作業,使學生個體化發展需求得到滿足。實際設計中,可將作業分為A-基礎層、B-能力層、C-拓展層3個層次,其中A層學生基礎知識較為薄弱,且學習成績較差,作業主要為理解、記憶基礎知識;B層學生的成績和學習基礎一般,但其具有一定的學習、閱讀能力,所以需對其基礎知識的運用予以加強;C層學生具有較好的學習基礎和成績,理解能力強,作業可以開放探索性為主。
以“國家權力機關”這一課為例,教師在教授完相關知識后,在布置作業時可根據學生情況,設計分層作業。A層學生:詳細了解和記憶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地位、人民代表大會四個職權等內容。B層學生:在詳細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的條件下,能夠分辨人民代表大會四個職權的區別,使其學生的運用能力進一步提升。C層學生:要求學生參與以“與人大代表面對面”為主題的活動,使其走近人大代表,記錄下所見所聞,寫成小論文并在課堂上分享,有利于將學生的語言組織及表達能力,培養其參與社會生活的興趣語言培養。教師在設計分層作業時,需要注意學生的發展情況,及時對作業層級進行調整,進一步改善學生的作業質量。通過設計分層作業的方式,能讓學生與最近發展區更貼近,實現最大化發展,將其學習興趣和信心提升。
總之,初中道法課教師應以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為主,精準確定教學目標,結合教學策略,設計出科學有效的作業,引導學生在真實體驗中學習?;凇半p減”政策背景,需要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和學習質量,因此,教師應該從優化作業設計開始靜心探索,激發學生主動完成作業的興趣,使其思維得到發展,喚醒其學習、創新等潛能,全面提升學生能力,達到作業育人的目標,促使“體制減負增效”落地生根。
【參考文獻】
[1]陳貴標.“雙減”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的作業設計與實踐[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2(6):87-89.
[2]張春玲.“雙減”背景下優化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作業設計探究[J].遼寧教育,2022(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