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培育幼兒的核心素養,促進幼兒全面、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背景下幼兒園必須著重探討的現實課題。童謠作為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是涵蓋了數千年的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文化知識和傳統美德的文化資源集合,與幼兒的現實生活緊密相連。以童謠為抓手開展童謠活動有助于幼兒的經驗建構和全面發展,有助于地方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文章闡述了項目化學習對于童謠活動的重要意義,分析了項目化學習視域下童謠活動的設計、實施、調適以及實施成效。
關鍵詞:童謠活動;項目化學習;實施路徑
作者簡介:吳佳敏(1994—),男,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桃源幼兒園。
一、項目化學習對于童謠活動的重要意義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幼兒園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童謠作為一種幼兒喜聞樂見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內容通俗易懂,旋律簡單明快,形式變化多樣,具有趣味性、生活性、教育性等特點,不僅能傳遞風俗習慣、思想文化和生活智慧,還能培養幼兒的道德素養、理解能力,具有鮮明的教育意義。
以往在幼兒園開設童謠活動,都是以童謠的說、唱教學為主,幼兒缺少深層次探究童謠的機會,造成了許多幼兒會說、會唱童謠,但是不理解童謠。充滿趣味性的童謠活動能夠幫助幼兒快速建立起對于童謠和地方文化的淺層認知,但是幼兒全面、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則要求童謠活動必須提升質量。項目化學習為幼兒提供了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學習模式,他們作為主動學習者被賦予了任務與責任,能夠在合作研究過程中發現知識、理解意義、建構認識[1]。利用童謠這一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開展項目化學習實踐,有利于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豐富童謠活動內涵,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二、項目化學習視域下童謠活動的設計
(一)興趣引領前期規劃
在開展項目化學習前,教師要進行前期規劃,即“預設”。興趣是影響幼兒探究的重要因素之一,項目化學習倡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的方式圍繞目標開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而促使幼兒持續調查探究的內驅力就是興趣。童謠對于幼兒來說既熟悉又陌生,他們自發念童謠、唱童謠,開展的童謠活動具有自主性強、持續性短、碎片化等特點。結合以上特點,在項目化童謠活動的前期規劃中,教師要以幼兒的興趣為導向,事先采用問卷調查、談話等形式梳理幼兒感興趣的童謠驅動性問題,將碎片化的活動用線索串聯起來,推進童謠活動的開展,從而更好地幫助幼兒建立對童謠的認知。
如在開展項目化童謠活動的過程中,大班的一名幼兒對上學路上發現的一只小野貓產生了興趣,來到幼兒園后他興奮地和同伴們分享自己的發現,第二天還帶來了小野貓的照片和視頻,和其他幼兒一起觀察。發現這件事后,教師及時引入與小野貓相關的童謠。幼兒驚奇地發現,原來好聽的童謠里也有小野貓,其學習興趣得到了有效激發。童謠豐富了幼兒對小野貓的認知,也進一步激發了幼兒的探究興趣。
(二)師幼共同設計
教師要重視對幼兒進行引導,這是項目化童謠活動順利實施的基礎條件。教師要鼓勵幼兒,讓其主動參與到項目化童謠活動的前期規劃過程中。例如,教師可以告訴幼兒本次項目化童謠活動的大致方向,讓幼兒共同討論,提出他們感興趣的活動主題,同時讓幼兒發揮想象,提出活動的具體任務,然后圍繞活動主題準備相關材料,如動手制作道具等,從而讓幼兒在項目化童謠活動的設計階段就得到一定的鍛煉。
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根據童謠內容設計童謠游戲,并對游戲的玩法進行升級,不斷提升幼兒各方面的能力。教師要給予幼兒充分的探究時間,讓幼兒享受到探究童謠帶來的樂趣。同時,教師還要充分考慮到影響幼兒探究的各項因素,并做好預案,為幼兒的持續探究做好準備,有的放矢,讓項目化童謠活動走向高質量發展。
(三)動態生成活動內容
項目化童謠活動具有動態設計、隨機生成的特點,對此,幼兒要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動態生成活動內容。幼兒是實施項目化童謠活動的主體,項目化童謠活動內容隨幼兒探究童謠興趣的變化而不斷調整。面對在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幼兒興趣偏移[2],教師需要不斷調整項目化童謠活動實施策略,給予幼兒參與活動設計和進行自主選擇的權利,讓幼兒在項目化童謠活動中根據自身興趣的變化隨時調整、變更活動內容,從而幫助幼兒獲得有益的經驗,達到育人的目的。
前文提到,在開展項目化童謠活動時,幼兒一開始對“小野貓是什么”感興趣。在教師的支持下,幼兒開展了一系列的調查探究活動。但是隨著活動的推進,他們的興趣從童謠內容轉移到了游戲上,教師要根據幼兒興趣的變化及時調整項目化童謠活動計劃,鼓勵幼兒對童謠游戲進行探究,動態生成活動內容。
三、項目化學習視域下童謠活動的實施
為了更好地引導幼兒對童謠活動進行探究,教師要不斷調整項目化童謠活動實施策略。
(一)以問題為導向
利用驅動性問題開展項目化童謠活動,能夠有效連接學習目標和項目開展過程,激發幼兒持續探究的興趣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項目化童謠活動的實施必須關注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只有把驅動性問題和幼兒已有的經驗結合,才能促進學習的真實發生。通過多種方式調查與整理幼兒想知道的、感興趣的童謠問題,回顧、了解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結合已有經驗制訂項目化童謠活動,給幼兒提供新的經驗和研究機會,從幼兒的現實生活出發實施項目化童謠活動,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學習童謠,在童謠中促進自身發展。
例如,在開展童謠《拍大麥》項目探究的過程中,筆者所帶班級幼兒對大麥的生長感興趣,于是筆者為幼兒提供了培養器皿和大麥種子,鼓勵和引導幼兒進行培育和種植。幼兒在持續探究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充足的興趣,他們向父母、長輩詢問培育大麥的訣竅,不斷調整培育方式,及時驗證自己的猜想并認真做好大麥從種子到麥苗的觀察記錄工作。
(二)引導幼兒進行合作探究
在開展項目化童謠活動時,教師要引導幼兒,為其提供一些啟發,讓幼兒通過合作探究完成任務。具體來說,教師要啟發幼兒通過觀察搜集信息,并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對于幼兒在活動中的合作探究,教師應有意識地促成,同時對幼兒在合作探究中遇到的困難進行及時點撥,使幼兒在合作探究中得到全方位的成長。但在引導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自己的語言和引導方式,避免引導過度或者提供的引導缺乏啟發性。
如在探究“大麥可以做什么”的時候,幼兒發現常吃的饅頭就是由麥子磨制的面粉做成的,于是嘗試給麥子脫殼。他們先嘗試用手剝,但是發現這樣工作效率太低了,就嘗試使用研磨的方式,用雙手將麥子按在桌子上碾幾下,一粒粒麥子就脫殼而出了。“怎么研磨面粉”“面粉怎么加工”等問題也在教師的幫助下和幼兒的合作探究中得到了解決,成功的喜悅持續激發著幼兒探究的興趣。
(三)采用多元化探究形式
項目化童謠活動的實施是自主的,幼兒在自愿參與、主動探究、自主建構、自由想象、積極創作、大膽表現的過程中收獲經驗[3]。在組織實施項目化童謠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采用多元探究的策略,讓幼兒根據自己的需要采用親子探究、自主探究和集體探究等探究模式,并自由選擇活動[4]。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強調幼兒的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注重幼兒的過程體驗,淡化探究結果,培養幼兒參與童謠項目探究的興趣。
如在開展童謠《拍大麥》項目探究的過程中,幼兒在家長的帶領下,通過走訪與調查一步步解決關于麥子種植的問題。部分幼兒還親眼見證了農民伯伯收割麥子的過程,認識到了收獲麥子所要付出的辛勤勞動。在種植麥子的過程中,幼兒悉心照料麥子,看到種子萌芽,他們開心地歡呼起來。采用多元化探究形式對項目化童謠活動進行探究,幼兒不僅建構了對于麥子的認知,也深刻認識到了糧食的來之不易。
四、項目化學習視域下童謠活動的調適
隨著項目化童謠活動的深入開展,新的目標不斷生成,幼兒的認識和體驗也不斷加深。項目化童謠活動的計劃和內容是可以隨時調整的,因此,根據活動實施的反饋情況及時調適活動內容尤為重要。
(一)提升活動的趣味性
項目化童謠活動改變了傳統的童謠教學模式,幼兒除了可以說、可以唱,還可以選擇適配的旋律,讓童謠更加貼近生活,煥發其原有的魅力,從而提升活動的趣味性。由于童謠具有時代特點,幼兒可以在探究童謠所描述的事物的過程中建構經驗,如在開展童謠《拍大麥》項目探究的過程中,幼兒通過動手實踐認識了麥子的生長、脫粒以及加工過程,在體驗中深入理解童謠。
在項目化童謠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幼兒將自己在活動中學到的東西進行總結,并匯報展示,從而實現成果共享,升華活動主題。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將探究童謠的過程用圖畫的形式進行表征,將經驗展示在畫紙上,形成連環畫。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幼兒根據學到的知識和自己的理解不斷豐富童謠故事內容,建構表演舞臺。改變童謠的傳唱形式,提升活動的趣味性,有助于幼兒在探究中完成知識經驗的構建,并內化為自身素質。
(二)注重資源的融合性
項目化童謠活動實施的過程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和其他資源進行整合,迸發無限生命力的過程。童謠口耳相傳的傳承模式,使其背后蘊含著豐富的人力資源。因此,在項目化童謠活動實施過程中,幼兒園要充分挖掘與利用家長資源,讓家長參與到幼兒園教育中,尤其是幼兒的祖輩,可以請他們用一首首童謠分享他們的生活經歷,講講童謠中孩子們不了解的事物與知識,拓展童謠活動的內容。
幼兒園課程的實施必須要有材料的支撐,項目化的童謠課程活動也不例外。在幼兒探究童謠的過程中,教師要合理使用與童謠相關的物質資源,豐富幼兒學習的內容和形式。教師應引導幼兒根據不同的童謠,收集、利用不同的物質資源,如開展童謠《拍大麥》項目課程時便使用了麥子、籮筐等資源。
通過資源的不斷整合,項目化童謠活動在不斷調適的過程中讓幼兒得到多種感官體驗,在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中有效激發了幼兒的學習動機和興趣,為幼兒的學習提供了經驗支持,為項目化童謠活動的深入發展奠定了基礎。
五、項目化學習視域下童謠活動的實施成效
項目化童謠活動的實施有效拓寬了幼兒園童謠活動開展的路徑,為其他學校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以及相關活動提供了借鑒。動態化設計與實施的一系列童謠集體活動、童謠游戲活動、童謠表演活動等,提升了幼兒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豐富了童謠的文化價值與內涵,增強了教師、家長與幼兒對童謠的認同感,有助于實現文化育人的目的。
在項目化學習視域下,幼兒熟悉童謠、改編童謠、演唱童謠,能夠在探究中積累經驗、建構認知,形成優秀的學習品質和行為習慣,在和同伴的友好互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借助項目化學習,童謠活動能夠促進幼兒全面、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楊春華.論瑞吉歐“集體學習”及其教育價值[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137-139.
王翠萍,楊彩琴.中班幼兒項目化學習的實踐探索[J].教育導刊(下半月),2020(4):25-30.
鄭少娟.談主題探究活動與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4(8):37-40.
王芳.幼兒園課程[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