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細根



摘要海馬紋是在瓷器上常見的動物紋樣,它以矯健舒展的形態與浪漫主義色彩讓人過目難忘。本文將對海馬紋的歷史淵源以及演化發展進行研究,分析海馬紋樣中深刻的文化意蘊。
關鍵詞? 陶瓷;海馬紋;淵源;文化內涵
0引言
陶瓷中的海馬紋與我們現在認識的海洋生物“海馬”并非同類,陶瓷中的海馬紋是以“馬”為原型變化而來的紋樣,海馬紋中的海馬身上或者身邊常有火焰存在,且通常伴隨有海水紋的出現。
1海馬紋的歷史淵源
由于海馬紋是馬紋的一種變形,所以在對海馬紋進行歷史淵源探析時就不得不提起馬紋與天馬紋,下面將以馬紋為起點對海馬紋的歷史進行詳述。
1.1馬紋
據考證,科學家們已經證明了最早在5 500年前中亞博泰(Botai)地區的野馬已被成功馴化為家馬。日本學者菊地大樹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舉行的2019年度考古學研究系列學術講座中提到古代中國關于馬的馴化歷史,他表示古代中國六畜中的馬馴化最晚,大概從公元前14世紀的商王朝晚期開始。馬自從被馴化以來,在漫長的時間長河里,由于各地區自然環境的影響和不同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馬的用途經歷了肉用、乳用、農業生產、交通運輸、軍事與運動娛樂,由此可見馬與古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這使得馬作為一種紋飾出現打下了基礎。據臨夏州博物館藏的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人馬動物紋雙乳鋬彩陶罐》來看,馬紋飾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
1.2天馬紋
“天馬”一詞出現在文獻記載中可追溯于《山海經·北山經》,書中記載:“又東北二百里,曰馬成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白犬而黑頭,見人則飛,其名曰天馬。”此書中對天馬的形容與常見的馬有所出入。而漢朝時期《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漢正西,去漢可萬里……多善馬,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這表明當時人們把來自大宛的汗血寶馬稱為天馬后代。劉徹《天馬歌(三)》記載:“天馬徠,龍之媒,游閶闔,觀玉臺。”詩中指出天馬與龍結伴而行,一起翱翔于天門,一起觀賞天庭。從以上記載中可以看出漢代統治者對于天馬的渴求,即對優質好馬的渴求,這是由于在火器尚未出現之前騎兵一直是一種銳不可當的兵種,是衡量一個國家軍事力量的重要數據,而中原馬與草原馬相比,繁殖數量低,奔襲速度更慢,負重能力也較差,自然其中能作為戰馬的比例更是無法與草原馬相比。正是由于對良馬的追求所以衍生出了“天馬”,這反映在工藝美術上則出現了《鎏金神獸青銅牌飾》(見圖1),從牌飾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匹體態輕盈且正在行進的天馬,同時天馬的側面有翅膀存在,此外西漢的天馬玉雕兩側也有翅膀出現,翅膀則是天馬飛行能力以及它來自仙界的象征。
1.3海馬紋
關于海馬的記載最早出現于《山海經·海外北經》:“北海內有獸,其狀如馬,名為騊駼。”《夷堅志·甲志卷八·海馬》中記載:“月夜有海獸,狀如馬,蹄鬣皆丹……”在此書中我們看到了確切的“海馬”二字,并且有了進一步的描述,蹄子和頸上的長毛都是紅色的,而這一類似的描述出現在《元史·輿服二》:“玉馬旗,赤質。青火焰腳,繪白馬,兩膊有火焰。”通過比較不難看出《夷堅志》與《元史》的描述與現有的海馬紋飾存在一定的偏差,比如海馬紋的蹄子和頸上的長毛并不一定是紅色的,海馬身上也沒有出現青火焰腳,并且《夷堅志》中并沒有描述馬胳膊上的火焰,那么海馬紋從書面的文字記載轉化成現如今在陶瓷上常看到的模樣必然存在圖形參考。
通過天馬紋與海馬紋的文字記載對比能看出兩者有很多接近之處,在《山海經》中天馬一詞出現早于關于海馬的描述,其中明確提及了天馬的飛行能力,這與海馬在海面上的行進方式在視覺呈現上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劉徹《天馬歌(一)》記載:“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赤汗”指的是天馬在奔跑時順著胳膊流下來的汗水是紅色的,這與海馬紋上的火焰有暗合之處。劉徹《天馬歌(三)》記載:“天馬徠,出泉水……”“出泉水”指的是認為天馬是龍種,認為天馬來自水中,這與海馬的描述也接近。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關于海馬的大部分描述都能看到天馬的影子,且關于天馬與海馬的記載也是前者更早,因此給“海馬之于天馬的繼承關系”這一理論提供了可能。
通過天馬紋與海馬紋的圖像對比能夠發現部分天馬紋有海馬紋的雛形。天馬紋最早出現于漢朝,無論是青銅牌飾還是空心磚上都有出現戴翅膀的天馬紋樣,以天馬為元素進行的藝術創作不計其數,因此出現了很多不同的形象。在敦煌莫高窟的第285窟的窟頂四坡中有很多繪制于西魏時期的天馬圖案(見圖2),這些天馬紋樣在造型上更加圖案化、裝飾化與抽象化,從中可以看到天馬的翅膀由羽翼抽象為波浪形的輪廓線,這使得翅膀看起來更像是燃燒的簇狀火焰一般,而在同時期的第249窟中仍存在擁有羽翼的天馬紋樣。在敦煌博物館中的西晉神馬雕刻彩繪磚能夠初窺天馬紋中翅膀的抽象化,而同一館內唐模制天馬磚的天馬紋翅膀不僅更加抽象,而且還經過了曲線化處理,使其具備了帶狀火焰的雛形(見圖3)。這一圖像上的關聯性是“海馬之于天馬的繼承關系”這一理論的又一有力佐證。
2瓷器中海馬紋的文化內涵
據已有資料來看海馬紋在陶瓷上的運用多見于明清兩代,有“明成化斗彩海馬紋天字罐”和“清康熙三彩海馬八吉祥紋罐”,元代則比較少見,有“元青花如意形開光海馬紋玉壺春瓶”此類樣式。海馬紋在陶瓷裝飾工藝中更多具有美好祥瑞的文化含義,在手工藝人豐富想象力的作用下,同一主題下出現了很多不同的具體樣式,這些樣式蘊含著古人不同的期盼與追求。
2.1對太平盛世的期盼
海馬作為海獸紋的一種,自然被認為與海水、雨水有關,而明代中晚期自然災害頻繁發生,自然災害對莊稼有著極大的影響,從而影響著平民百姓的衣食來源,百姓們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便產生了將海獸紋飾運用在瓷器上的想法,因此便出現了許多海獸紋樣的瓷器。隨著后世的大量仿造,海獸紋樣與江崖海水紋常常伴隨出現,江崖海水紋飾展示了山在海浪拍打下仍然屹立不倒的形象,有著江山永固、萬世太平的美好寓意,兩者組合出現蘊含了人們對于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強烈愿望。
臺北鴻禧美術館的《清雍正斗彩河圖洛書圖盤》的海馬紋有所不同,其背上擱置有一摞書籍,該圖像與“龍馬負圖”有一定的聯系(見圖4)。《易·系辭》記載:“天垂象,見兇吉,圣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相傳伏羲所在時代在黃河一帶有龍馬背負河圖出現,伏羲據此畫八卦;夏禹所在時代則有神龜背負洛書在洛水出現,夏禹據此作范九疇。河圖與洛書是圣人用以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依據,“龍馬負圖”則意味著圣王治世的祥瑞征兆,意味著國家繁榮、長治久安。
2.2對長生與仙界的向往
長生不僅是道教修煉者的追求,更是古代帝王在手握權柄之后夢寐以求的事情,秦始皇更是為了得到傳說中的仙藥,派遣徐福出海尋找。最早出現海中神山記載的是《史記·封禪書》,其中記載:“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海中存在著神山,神山中居住著神仙,海馬可以馳騁于海上,自然能夠前往神仙居住的地方,因此海馬被認為是神山的信使,是前往仙界的向導,它能夠給人們帶來祥瑞、長壽與福氣。
2.3對吉祥與極樂世界的皈依
故宮博物院的《清康熙海馬八吉祥紋罐》(見圖5)從命名上就強調了“八吉祥”,八吉祥又稱“八寶”,依次為寶瓶、寶蓋、雙魚、蓮花、右旋螺、吉祥結、尊勝幢、法輪,是藏傳佛教中八種表示吉慶、祥瑞之物。除此之外在中國陶瓷博物館的《清康熙素三彩海馬紋觚》與天津博物館的《清康熙仿成化款素三彩落花流水海馬紋尊》都有八吉祥存在。海馬紋與佛教的淵源起于“佛教七寶”,《翻譯名義集》卷三記載:“佛教七寶凡有二種,一者七種珍寶,二者七種王寶。”這七種王寶是轉輪圣王擁有的七寶,這七寶之中有一寶名為“馬寶”,這是轉輪圣王出世時從海中喚出來作為乘騎的馬,馬寶寓意著佛法傳播廣遠、一帆風順,由此可見海馬紋本身就有很濃郁的佛教意蘊,它與八吉祥的組合非常合適。
3結語
瓷器中的海馬紋是由馬紋、天馬紋發展而來的充滿吉祥寓意的動物紋樣,它承載著人們對國家長治久安的期盼,對健康長壽的向往,對祥瑞征兆的渴求,對美好生活的希冀。對海馬紋的歷史淵源以及發展脈絡進行梳理,使我們了解到其背后豐富的文化內涵,這文化內涵也正是導致同一主題下呈現不同內容的重要原因,使其出現了豐富的表現形式,這有利于加深我們對傳統吉祥寓意文化的理解。
參考文獻
[1]Outram AK,Stear NA,Bendrey R,Olsen S,Kasparov A,Zaibert V,Thorpe N,Evershed RP.The earliest horse harnessing and milking.Science,2009,323(5 919):1 332-1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