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芬芬 張麗萍



【摘要】? 目的? ? 探討計劃-實施-檢查-處理(PDCA)循環模式在CT增強掃描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 選擇2019年6月—2020年6月實施PDCA循環模式前于高安市人民醫院影像科行CT增強掃描的1 178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將2020年7月—2021年6月實施PDCA循環模式后于高安市人民醫院影像科行CT增強掃描的1 178例患者作為觀察組。比較2組患者碘對比劑血管外滲發生率、護理質量、情緒狀態、過敏情況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 觀察組患者碘對比劑血管外滲發生率(0.51%)低于對照組(1.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后分級護理、技能操作、服務態度、飲食指導及病房環境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后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過敏發生率(0.59%)低于對照組(1.7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99.66%)高于對照組(98.9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 PDCA循環模式在CT增強掃描患者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利于減少碘對比劑血管外滲的發生,提高護理質量,且利于穩定患者情緒,減少過敏發生風險,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 計劃-實施-檢查-處理循環模式; CT增強掃描;? 碘對比劑血管外滲; 護理質量
中圖分類號:R814?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721(2023)27-0067-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27.022
CT增強掃描是一項用于疾病診斷的技術,當前已成為影像檢查的重要手段[1-2]。但CT增強掃描過程中需注射碘對比劑,受各種因素影響可能導致碘對比劑血管外滲,引起局部疼痛、麻木,甚至導致皮膚組織壞死及功能障礙,不僅增加患者痛苦,還會對掃描圖像的檢查質量造成影響,降低疾病診斷準確性,臨床需加強護理干預[3-4]。計劃-實施-檢查-處理(plan-do-check-act,PDCA)循環模式作為一種標準化的管理方法,包含計劃、實施、檢查及處理4個階段,該循環呈螺旋式上升,可使工作質量在不斷循環中得到提升。當前臨床關于PDCA循環模式應用于CT檢查中的相關報道較少。基于此,本研究選取于高安市人民醫院影像科行CT增強掃描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PDCA循環模式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 ? 資料與方法
1.1? ? 一般資料? ? 選擇2019年6月—2020年6月實施PDCA循環模式前于高安市人民醫院院影像科行CT增強掃描的1 178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將2020年7月—2021年6月實施PDCA循環模式后于高安市人民醫院影像科行CT增強掃描的1 178例患者作為觀察組。觀察組男性732例,女性446例;年齡21~93歲,平均年齡(50.51±4.26)歲;體質量指數19~29 kg/m2,平均(22.33±2.17)kg/m2;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411例,中學399例,小學368例。對照組男性738例,女性440例;年齡12~89歲,平均年齡(50.54±4.22)歲;體質量指數19~30 kg/m2,平均(22.38±2.20)kg/m2;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417例,中學399例,小學362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該醫院醫學倫理管理委員會批準。
1.2? ?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護理人員采取口頭宣教的方式向患者講解檢查的方法、目的、步驟及注意事項等內容,檢查患者當天的飲食情況并給予指導,囑患者積極配合,密切監護患者生命體征。
觀察組采取PDCA循環模式進行護理。(1)計劃階段。成立由護士長、護理人員及技師組成的質量控制小組,組內成員通過頭腦風暴及循證護理等方式,對以往發生碘對比劑血管外滲的原因進行分析與整理,發現問題主要存在于患者、護理人員及技師3個方面。其中患者因素包括配合差、穿刺后體位不當及血管條件差;護理人員因素包括血管評估不充分,穿刺技術差及注射過程中觀察不及時;技師因素包括與護理人員溝通不到位、注射速度選擇不當及注射觀察不及時。針對上述誘發碘對比劑血管外滲的原因制定相應的干預措施及操作流程。(2)實施階段。制定規范化操作流程,針對計劃階段發現的問題進行整改。
患者方面,穿刺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的情緒狀態,并于穿刺結束后耐心講解留置針維護及注意要點,囑患者保持平穩情緒。護理人員方面,加強對護理人員穿刺技術的培訓,規范護理操作流程,穿刺時應盡量選取粗直、彈性好的血管,避開關節處,使用大角度直刺法進針,并在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技師方面,針對血管情況較差的患者,穿刺護士應使用紅色筆注明,以提醒技師選取合適速率;藥物推注前試推注50~8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注意觀察局部有無腫脹;結合試推注情況選取合適的注射速度,藥物推注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反應及高壓注射器壓力變化,以防嚴重外滲的發生。(3)檢查階段。制定碘對比劑血管外滲質控流程,采用3級檢查管理制度,由質量控制小組對質控流程的規范化進行自查自評,并由專人進行記錄,完善碘對比劑血管外滲資料的收集,每月進行總結分析,尋找仍然存在的問題。(4)處理階段。由質量控制小組負責質量檢查、制度落實等情況,將成功經驗形成規范化標準持續運行,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法,納入下一循環中進行修正。
1.3? ? 觀察指標? ? 比較2組患者碘對比劑血管外滲發生率、護理質量、情緒狀態、過敏情況及護理滿意度。(1)碘對比劑血管外滲。對比2組患者碘對比劑血管外滲發生情況。評估標準:<20 mL為輕度滲漏,20~50 mL為中度滲漏,>50 mL為重度滲漏。(2)護理質量。對比2組患者護理質量,采用該院自制護理質量量表從分級護理、技能操作、服務態度、飲食指導及病房環境5個維度進行評價,其Cronbachsα系數為0.852,重測效度為0.862,各維度滿分均為100分,分數與護理質量呈正相關。(3)情緒狀態。比較2組患者護理前后情緒狀態。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ale,SDS)評價。2個量表各包含20個項目,均采用4級評分法,其中SAS>50分為有焦慮癥狀,SDS>53分為有抑郁癥狀。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負性心理越強烈。(4)過敏情況。對比2組過敏情況,包括惡心嘔吐、低熱、咳嗽。(5)護理滿意度。對比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采用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ewcastle nursing satisfaction scale,NSNS)評價,共19個條目,采用1~5級評分法,滿分95分,≥77分為非常滿意,57~76分為滿意,≤56分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 統計學方法? ?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 結果
2.1? ? 碘對比劑血管外滲? ? 觀察組碘對比劑血管外滲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 護理質量? ? 2組患者護理前分級護理、技能操作、服務態度、飲食指導及病房環境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后分級護理、技能操作、服務態度、飲食指導及病房環境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 情緒狀態? ? 2組患者護理前SAS、SDS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 過敏情況? ? 觀察組患者過敏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5? ? 護理滿意度? ?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3? ? 討論
CT增強掃描作為臨床常見的影像學檢查方法之一,需利用含碘造影劑增強病變組織與正常組織的對比度,從而提升疾病診斷準確性[5-6]。碘對比劑屬于發泡劑,具有高濃度、高滲透壓、高黏滯度等物理特性,一旦外滲,可對局部組織造成損傷,不利于患者預后。碘對比劑血管外滲是CT增強掃描過程中常見的不良事件之一,絕大多數患者臨床表現為輕微的皮膚反應,重者伴有嚴重的皮膚壞死或潰瘍,增加醫療糾紛發生風險。臨床應加以預防,消除CT增強掃描安全隱患,保障檢查結果的準確性。
常規護理內容較為單一,護理人員多簡單口頭宣教相關注意事項,雖在提升患者護理依從性方面具有一定效果,但誘發碘對比劑血管外滲的風險因素與多因素相關,常規護理尚不能滿足臨床需求 [7-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碘對比劑血管外滲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護理后分級護理、技能操作、服務態度、飲食指導及病房環境評分均高于對照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過敏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針對CT增強掃描患者應用PDCA循環模式進行干預的效果較好。PDCA循環模式在質量管理活動中通過計劃、實施、檢查及處理環節,將成功措施納入標準,將仍然存在的問題留待下一循環進行解決的方式進行管理,從而促使護理工作質量階梯式上升[9-10]。劉志芳等[10]的研究表明,PDCA管理能夠減少患者CT增強掃描過程中碘對比劑外滲及不良反應的發生,利于提升護理服務質量。這與本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進一步說明PDCA循環模式在護理管理中的優越性。本研究將PDCA循環模式應用于CT增強掃描中,分析以往CT增強掃描過程中發生碘對比劑血管外滲的原因與患者、護理人員及技師等的關系,并以此為依據,針對臨床護理人員開展強化培訓,以規范其穿刺流程,促使臨床護理人員在充分評估患者血管情況的基礎上,選取適當的穿刺手法、角度,調整碘對比劑注射方案,可為穿刺做好充足的準備,保障穿刺的順利開展。護理過程中,針對患者的情緒狀態進行強化干預,旨在減輕患者負性情緒,促使患者以良好的身心狀態,積極配合各項檢查的有效開展,進而減少患者因素所致的碘對比劑血管外滲,達到減少碘對比劑血管外滲發生的目的。PDCA循環模式采取3級檢查管理制度,保障各項改進措施的有效落實,規范操作流程,提高護理人員的責任心,促使臨床護理人員積極參與到患者的護理管理中,提升護理質量,減少護理疏漏,進而減少碘對比劑滲漏的發生,減少過敏情況,減輕患者痛苦,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實施PDCA循環模式管理能夠減少CT增強掃描中碘對比劑血管外滲及過敏情況的發生,利于提高護理質量,改善患者情緒狀態,提高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郭爽,李清,吳芳,等.雙能CT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術后早期腦出血與碘對比劑外滲鑒別診斷中的應用[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8,39(2):173-177.
[2] 王婷婷,曹鋒,王裴培,等.能譜CT多參數評估5種濃度碘對比劑對胸主動脈增強效能的研究[J].中國醫學裝備,2020,17(3):19-22.
[3] 敬茜,趙俐紅,陳義,等.兩種不同速度靜脈注射碘對比劑患者疼痛情況的調查[J].四川醫學,2018,39(11):1285-1287.
[4] 曹建勛,張康燕,姚國立,等.頸外靜脈高壓注射碘對比劑行CT血管成像的有效性評價[J].護士進修雜志,2018,33(10):908-909.
[5] 李定麗,宋妍清,周丹.增強CT檢查患者應用靜脈血管通路耐高壓預警評分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19,26(12):69-73.
[6] 王艷杰,梁志冉,葉兆祥.腫瘤患者CT增強檢查的風險因素及預防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20,35(9):840-842.
[7] 鐘慶芳,武惠明.低管電壓結合等滲低濃度對比劑CT肺動脈血管成像的護理體會[J].海南醫學,2018,29(13):1916-1919.
[8] 王丹萍.預見性護理干預對接受CT增強掃描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影響[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0,20(22):3864-3866.
[9] 黃超瓊,陳洪玲,李建英,等.PDCA循環在降低CT增強檢查中對比劑滲漏不良事件的應用研究[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19,44(1):123-126.
[10]? ? 劉志芳,盧艷君,張碧紅.PDCA管理在CT增強掃描患者造影劑外滲預防中的應用[J].海南醫學,2019,30(22):2990-2992.
(收稿日期:2023-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