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艷萍
摘?要:立足于中國現當代文學系列課程的教學現狀,嘗試通過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實施現當代文學資源庫師生共建的方式,來尋找有效解決課程學時短,課程內容多,學生課后閱讀嚴重不足等問題的路徑。面對困境,調整轉換實踐思路,選取超星學習通作為資源庫構建平臺。面對問題,大膽思考、探索和實踐,從最初的重在如何“建”到后來的關注如何“用”,再到突出重點,強調補充式、參與式的“師生共建”,尤其是學生的高參與度。
關鍵詞:中國現當代文學;資源庫;師生共建;實踐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1.030
2018年,筆者基于在教授廣東第二師范學院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系列課程中所發現的問題,從嘗試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申報了校級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中國現代文學課程學習資源庫的師生共建及考評體系的改革實踐”。最初的設想是針對本校學生的具體情況,尋找有效解決課程學時短,課程內容多,學生課后閱讀嚴重不足等問題的方法路徑。當時,文學院正嘗試建立自己的經典閱讀平臺,筆者意欲借助這一平臺,通過師生共同參與的方式來構建一個精準有效輔助本校學生中國現代文學課程學習的資源庫,并通過考評方式的變革創新來促進學生對于本課程所包含的文學史料、作家作品的深入閱讀和理解。
1?實踐之初的阻礙、進展與啟發
項目獲得立項后,選取合適的資源庫網上平臺成為首先面臨的問題。最初設想依托的文學院經典閱讀平臺在初步籌建并投入試行后不久,就因系統運行和維護的技術、資金以及使用方便度等問題沒能在師生中順利推廣,利用率極低。如果要依托其他網絡平臺,則涉及到權限、費用等問題,僅憑項目的一點點經費顯然并不現實,項目因此一度陷于停滯。
除了選取依托平臺問題外,構建資源庫的重中之重就是相關電子資源的搜集、整理及使用。最初的課題實施路徑主要集中在發動學生與老師一起開展現代文學主要作家作品電子資源的搜集和整理。這項工作推進比較順利,到目前為止,陸續收集到《魯迅全集》《巴金全集》《沈從文全集》《胡風全集》等近200部作家作品的PDF電子版,大大方便了現代文學課堂教學和學生課后閱讀。由于沒有一個固定的方便的網上閱讀平臺,這部分資源的使用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主要還是體現在教師課堂上有限的電子屏展示或通過U盤拷貝、QQ、微信等發送給學生,讓學生課后開展閱讀。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探索,筆者發現,比較而言,學生更愿意使用能在手機上隨時點開的閱讀軟件或平臺,例如“微信讀書”“網易蝸牛讀書”“樊登讀書”“京東讀書”“豆瓣閱讀”等,這些軟件往往能夠提供大量的電子書資源,操作便捷,其中不乏數量可觀的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資源。這使筆者的思路得到很大啟發:如果暫時無法構建一個自屬專有的資源平臺,那么向其他公眾資源平臺借力顯然是更好的選擇。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相關的閱讀平臺和相應的電子書書目,學生課后按照要求開展閱讀即可。但另外一個問題出現了:如何檢驗學生是否認真地按要求完成了閱讀呢?
為此,筆者結合課堂授課和課程考評方式進行改革實踐,在一些作品賞析課前布置閱讀任務,利用“剝豆豆”等小程序設置問題讓學生們在課堂進行搶答;或者在布置閱讀任務的同時留下系列問題,然后在課堂上展開專題討論,效果很不錯。但面臨的問題也不少,例如有限的課堂授課時間被進一步擠壓,回答問題的同學也只是其中的少數,并不能全面了解每一位學生的課后閱讀情況。筆者又進一步嘗試通過課后小組主題討論、名劇片段表演、讓學生成為出題人在“剝豆豆”程序中設置問題,并隨機抽取供全班同學搶答等,力圖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其中,將其作為平時成績的主要考核手段,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這種方式也僅僅局限在對個別作品文本的深入細讀,對于擴大閱讀面作用有限。2020年初疫情驟起,學校開始線上教學,并引進“超星學習通”作為主要的線上教學平臺。筆者通過錄課、騰訊會議直播、選取鏈接慕課、外校課程以及在學生中使用非常廣泛的B站視頻資源等方式,圓滿完成了疫情期間網上授課任務。在這一過程中,筆者逐漸發現,超星學習通平臺本身就建立了比較豐富的學習資源庫,包括課件、視頻、電子書等,在授課過程中可以直接選取參考使用,我們在網上授課過程中留下的各種教學材料,也可以成為有用的資源得以保存。例如教師的授課課件、錄屏或直播課視頻、學生作業、課堂討論主題、課程考試試題等。相比于自己重新搭建一個平臺,依托超星學習通平臺來構建現當代文學學習資源庫顯然更合適、更可行。
首先,超星學習通平臺是疫情期間教育部首批推薦的22個學習平臺之一,它集移動教學、移動學習、移動閱讀、移動社交于一體,有著專業的技術維護團隊和雄厚的資金保障,能夠為各類學校提供多方位的高質量的網絡教學服務。其次,經過近兩年疫情的線上教學和學習,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逐步接受和習慣使用超星學習通平臺開展學習活動,已經不可或缺,方便快捷,可以成為常規線下教學的有力補充。第三,超星平臺被很多高校定為主要的網絡教學平臺,有的院校早在疫情前就已經開始推廣使用。例如徐州工程學院很早就開始采用超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并通過這一平臺實現海量文學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滿足學生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和課后復習的需求。因此,我們就可以參考其他兄弟院校已有的實踐經驗,結合我校學生的課后閱讀情況不佳,教師難以把握學生課后文學閱讀情況的現狀,有效整合、合理使用超星學習通平臺,使之成為實施中國現代文學學習資源庫師生共建項目的一種新路徑和新探索。
2?推進過程中的體驗和困境
徐州工學院在整合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資源時,主要依托超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進行了?“多媒體教學資源庫”?“多媒體教學課件”和“網絡拓展資源”3個模塊的資源整合。“‘多媒體教學資源庫和‘多媒體教學課件是在線下先完成,然后上傳網絡教學平臺供學生課外學習。課程團隊成員充分利用網絡下載、購買、自行制作等方式搜集與課程相關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其中包括作品原典、作家及文本的圖片、作品的名家朗誦、作品改編的電影、電視劇、名家講名篇等。”?“‘網絡拓展資源主要依托泛雅超星網絡教學平臺的強大資源優勢來完成,內容涉及國內著名高校的精品課程網站推薦、相關文學網站鏈接(中國作家網、中國現代文學館、文藝報、夢遠書城現?當代文學作品在線等)、校內通識課程網站鏈接、各類文學獎獲獎作品推薦(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冰心散文獎、老舍文學獎、曹禺戲劇文學獎等)”經過多年實踐,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便于使用的課程資源體系。
目前我校超星學習通平臺可供使用的多媒體教學資源主要匯聚在“在線開放課程”“精品資源課”“課程教學資源”幾大板塊,此外還有教師自建課程保存在資料或章節板塊的錄課視頻、課件、Word或PDF文獻資料等。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通過新建“中國現當代文學課后閱讀課程”,在對應的章節中有針對性地上傳或鏈接要求必讀的作家作品,設定相應的文本閱讀任務點,作為學生平時成績的重要考核部分,來推動學生的課后文學作品閱讀,其余僅供參考和自行閱讀的作品、傳記和學術專著等則上傳至課程的資料板塊中。從超星學習通平臺的反饋數據來看,85%以上的學生都較好地完成了任務點,從該屆學生(2021級)中國現當文學Ⅱ課程考試結果來看,在難度比往屆稍大,題量增大(增加了一個材料分析題,使得答題時間變得緊張)的情況下,雖然優秀率相對不高,但總體成績是好于往屆的,不及格率有較大幅度的降低。由此可見,通過超星學習通課程的課后閱讀任務,能及時掌控和提醒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后的即時閱讀和理解,學生在課后加強了對本門課程的課后閱讀,對作品和一些基本文學常識有了更深的了解和領悟。
摸索和實踐過程中,筆者也遇到了不少問題。其中最大的一個問題是學生的學習時間緊張和學習內容繁多所引發的沖突。從新世紀之初始,隨著各種通識課程、思政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及課內外實踐活動的增加,全國各大高校的專業課程課時安排被不同程度地壓縮。以筆者所在的廣東第二師范學院文學院為例,作為專業學位課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課時和10多年前相比,被縮減了一半多,每周只有2個課時,這對于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學生的上課時間也被安排得滿滿當當,從上午到下午,甚至晚上都要上課,課余還有其他一些學生活動等,因此學生也常常抱怨沒有時間讀作品,尤其是對于那些在中學階段缺乏基本的閱讀積累的學生,學習壓力就顯得格外大。很多時候,學生要課后閱讀作品只能利用碎片時間,更不用說到處去遴選搜集電子資源了,真正能參與到資源庫的師生共建中來的學生寥寥無幾,主要還是教師在搜集和整理。如何在要求學生配合有限的課堂教學,自覺完成課后閱讀的同時,又盡量避免給學生造成過重的學習負擔呢?如何合理利用現有的超星學習通平臺,進一步推動中國現代文學學習資源庫的師生共建,尤其是學生的參與度?也有學生表示,在聽課時,覺得老師分析的作品很有意思,課后自己找來看時,又覺得枯燥無味,讀不下去,尤其是五四新文學運動早期的許多作品。這其中顯然既有時代因素的影響(所謂代溝),也與網絡信息時代豐富駁雜,令人眼花繚亂的信息內容、方便快捷的傳播途徑和瞬息即達的傳播速度有關,學生普遍更傾向于接受生動化、形象化程度較高的音頻、視頻形式的知識傳遞。從筆者目前在超星學習通的使用體驗來看,超星學習通平臺的音頻、視頻資源主要是一些學術講座和授課視頻,暫未搜索到相關的完整的影視視頻,這顯然還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尤其是對于影視劇改編十分活躍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學習來說,是個不小的缺憾,我們在實施學習資源庫的師生共建時應當如何做,才能彌補這一缺憾?
在超星學習通及其他各大常用網絡平臺海量的信息資源面前,哪些是真正適合的、高質量的精品?如何取舍?應該秉承怎樣的標準來遴選?如何降低遴選的時間成本?如何有針對性地建立本校教學團隊自己的精品資源課?等等這些都是筆者在實踐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有待于更進一步地思考、探索和實踐。
3?后續的思考與展望
要想解決目前學生學習時間緊張和學習內容繁多之間的沖突,使學生能更好地開展課后文學閱讀,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現當代文學學習資源庫的師生共建中來,筆者通過相應的思考與實踐,認為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是盡可能提高學習效率,二是合理精簡學習內容。
3.1?適當鼓勵“影像閱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效率的提高除了受學生時間管理能力和學習能力個體差異的制約外,還有賴于最強學習動機——興趣的自然激發。興趣是什么?簡單而言就是喜歡某一樣東西或某件事,并愿意為之投入時間與精力,能從中獲得愉悅感,歸納起來就是兩點——“我樂意”“我開心”。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格外用心,格外專注,效率自然就高了,也會想盡辦法擠出時間。現代教育從狹義上指向的是專門組織的學校教育,天然地帶有某種強迫性,于大多數學生而言是“非我所喜”“非我所愿”的,談不上什么輕松愉快,本能地就會逃避。換個思維來看,我們不妨把教育教學活動看作是一種娛樂,因為“只有當教育成為娛樂時,學習才能最有效、最持久、最真實”。當下,智能手機與互聯網社交平臺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學生在課堂上(幾乎所有課堂)都會低頭玩手機,主要就是瀏覽微信消息和自媒體文章,刷短視頻,刷影視劇,當然也包括在B站上刷各種學習視頻——這已經構成了當代大學生普遍的生活狀態。“在娛樂文化甚囂塵上的今天,?寓教于樂如果不能貫穿于現當代文學課的全程,至少也應該成為其出發點”。如何將智能手機和互聯網轉化為寓教于樂的最佳工具,促進學生的課后文學閱讀,進而達到學業成績和文學素養提高的目的呢?
筆者認為,可以根據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科特點,鼓勵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先進行“影像閱讀”,然后再因勢利導,開展由興趣而發生的“文本閱讀”。有論者曾經借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為出發點,談到中國教育迄今為止所發生的6次大的媒介變更活動:“從口頭向甲骨和青銅器的轉變;從甲骨和青銅器向簡帛的轉變;從簡帛向紙張的轉變;從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向機械復制印刷的轉變;從機械復制印刷向電子媒介的轉變;從電子媒介向移動互聯網的轉變。”當長期以來處于主流的紙質閱讀被電子書所取代,尤其是進一步被移動互聯網的音頻、視頻所取代,那么“閱讀”就不應僅僅局限于紙質文本的閱讀,甚至也不能局限在電子文本的閱讀,未來無限延伸的可能是更加廣闊、以影視劇為主體的“影像閱讀”。影像是最具有娛樂效果的,而且“讀者觀看文學影視片其實亦是一場閱讀活動”。事實上,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至今,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家作品一直是影視劇改編的重要來源,無數的經典之作被拍成電影或電視劇,例如魯迅的《阿Q正傳》、《祝福》、《藥》、《傷逝》,茅盾的《春蠶》、《子夜》,曹禺的《雷雨》、《原野》,老舍的《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柔石的《二月》、《為奴隸的母親》,許地山的《春桃》,沈從文的《邊城》、《蕭蕭》,張愛玲的《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傾城之戀》,錢鐘書的《圍城》,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登記》,莫言的《紅高粱》,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余華的《活著》,陳忠實的《白鹿原》,蘇童的《妻妾成群》,劉震云的《一句頂一萬句》等,另外還有大量的有關現當代作家的傳記影視和紀錄片,例如《魯迅》《黃金時代》《蕭紅》《人間四月天》《郁達夫傳奇》等,是學習中國現當代文學最為形象生動、不可或缺的資源補充。從教學實踐來看,相比于讀紙質文本和電子書,學生更愿意看影視作品,有不少學生在觀看了影視改編作品之后,受到震撼,進而對原著產生濃厚興趣,開始閱讀文字文本,有的同學還會有感而發,自覺撰寫讀后感,與老師、同學進行討論,很自然地產生觀點與思維的碰撞。
3.2?合理選擇教學資源、巧妙設置學習任務
合理精簡學習內容則需要教師在教學資料的選取上獨具慧眼、披沙瀝金,對相關學習任務做到合理設置、精準下達。例如在要求學生閱讀必讀作品時,可以從超星學習通資源庫和師生自己收集上傳的電子資源中選取最具代表性、最精彩的部分設置任務點,而不是整本書全部設置,這樣既可以將預設學習時間控制在學生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又可以避免因閱讀量太大導致學生將之視為沉重的學習負擔而產生厭學情緒。在布置課程作業時,可以巧妙地將其與常規課后閱讀、資源庫師生共建聯系起來。例如讓學生推薦由現當代文學經典作品改編的影視資源,并撰寫簡要的推薦理由,統一在超星學習通平臺上發布保存;也可以讓學生剪輯影視改編作品中的精彩片段制作成短視頻上傳。或者也可以要求學生錄制現當代文學經典詩作朗誦、話劇角色扮演的音頻或視頻作為平時作業提交到超星學習通平臺。通過教學實踐可以看到,這種形式使學生感覺到新奇有趣、易操作、參與度高,很有成就感,就連平時十分沉默內向的學生都能放開喉嚨大聲朗讀,有的還配了背景音樂,效果特別好。同時也可以考慮允許將幾門有著同質相交的課程作業重合,例如中國現當代文學系列課程的作品賞析作業也可以經思考、修改、潤色后作為寫作訓練所要求的學術隨筆提交,減少不必要的重復勞動,盡可能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此外,還可以考慮推動學生人人參與一分鐘微課制作,以視頻主播的方式簡要介紹自己閱讀過的作家作品,并拋出相應的討論主題,為課堂上開展討論構建豐富多樣、有創意的題庫。總之,教師要盡可能站在學生的角度,貼合學生的實際學情,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和學養,合理選擇、巧妙設置、敢于創新、大膽嘗試。
4?結語
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實施有效的現當代文學資源庫師生共建,通過具體實踐、不斷摸索,從最初申報項目的信心滿滿到找不到合適的資源庫依托平臺、一度迷茫停滯,再到思路轉換、另辟蹊徑,選取超星學習通作為資源庫構建平臺;從最初的重在如何“建”到后來的關注如何“用”,再到突出重點,強調補充式、參與式的“師生共建”,尤其是學生的高參與度,這一路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不斷積累經驗并尋找新思路。這樣一個跌跌撞撞的構建過程必然是漫長而持續且不斷變化的,未來隨著超星學習通平臺的更加完善,對于現當代文學資源庫之“建”與“用”的思考和實踐還會不斷調整,最終達到推動更大程度的師生共建和資源整合,促進學生課后文學閱讀,提高學生文學素養和知識儲備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盛翠菊.信息技術與高校文學類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構建——以《中國現當代文學》為例[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8,(14):5861.
[2]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25.
[3]陳芝國.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的危機與出路[J].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06):2530.
[4]戴勇.中國現當代文學影視資源與課程教學的互文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2,(02):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