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旭
【摘要】創新教學是小學美術學科基于核心素養發展下的教學追求,教師從整合教學資源、優化教學指導、組織教學活動、延伸教學維度的教學角度出發,創造更多教學契機,將學生帶入趣味性、實踐性、開放性的學習情境,以激活學生美術學習思維,讓學生在更多的實踐操作中成長學科綜合能力。
【關鍵詞】小學美術;核心素養;教學實踐
教師摒棄傳統單一的繪畫技能傳授,以更多角度重新審視美術教學,結合學科特點,針對學生學力基礎,圍繞核心素養的培養展開教學設計,創新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機會。在學生實踐操作環節,教師適當調度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活動的比重,激活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合作學習機制,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的提升創造有利條件,拓寬學生美術學科學習維度,全面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
一、整合教學資源,激活生本探索意識
1.展開學情調研
學生基于生活環境、成長經歷、天賦潛能等不同,造就興趣取向、理解能力、審美能力、動手能力等存在一定差異。教師深潛學生群體,對學生的學力基礎做綜合調研,結合學情整合美術教學資源,篩選契合學生當前學情的教學素材,組織學生開展多樣化實踐操作學習。在教學資源整合時,教師不局限于教材內容,通過各種渠道搜集更多美術資料,融合更多創新元素,豐富學生的美術學習視野,為學生帶來更多藝術熏陶機會。
教學方案設計時,教師宏觀掌握教學內容,統籌安排教學活動,科學規劃學習活動。教師在教學“主題與背景”時,以學生比較關注的動畫片《熊出沒》中的熊大、熊二為主角,展示不同地區的風景圖片,裁剪熊大、熊二的人形卡片,放在不同風景圖片前,設計熊大帶著熊二到各地旅行的情境。學生對這樣的課題導入方式比較感興趣,能夠順利接受主題與背景關系的內涵。教師在黑板用簡筆畫的形式畫一朵花、一條魚、一只鳥、一個小孩等形象,要求學生將這些形象作為主題,分別為其配置背景,探索相同主題在不同背景下、不同主題在相同背景下以及主題大小變化、各種顏色搭配下的作品效果。學生對這樣的探索活動比較感興趣,能夠主動展開設計,由于繪畫方式是簡筆畫,每幅畫的用時較少,便于學生對主題和背景關系展開探索。教師創新教學設計,為學生帶來自主探索學習機會,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2.運用自主學法
自主學習方法的訓練和積累,能夠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在教學活動環節,有機融入自主探索學習模式,為學生創造更多學習機會,強化學生學習體驗和感知。為了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教師從自主學法方向展開引導性設計,讓學生在更多自主探索實踐中獲得自主學習方法積累的同時,建構全面的、系統的美術學科知識體系。
小學生對動畫片有特殊觀看興趣,這是現成的教學資源。在教學“我畫的動漫形象”時,教師播放動畫錄音,讓學生聽聲猜測是哪些動畫角色。學生響應積極,紛紛舉手回答孫悟空、熊大、樂迪、泡泡、海綿寶寶等動畫角色名,課堂氣氛快速活躍起來。教師適時展示這些動漫形象的圖片,要求學生觀察圖片,分析動漫形象的顏色特點、造型特點。學生對這些形象比較熟悉,能夠順利歸結動漫形象具有顏色鮮艷、個性鮮明、角色擬人、神態夸張等特點。教師適時出示一張海綿的圖片,邀請學生上臺裝飾這塊海綿,每人畫一步,讓其變為海綿寶寶的形象,有的學生為其添加四肢,有的學生為其增添五官,有的學生為其畫上衣服等,組合出海綿寶寶的形象,讓學生直觀了解動漫造型的方法:擬人法、夸張法、添加法、變形法。為了讓學生內化學科知識,教師布設學習任務,要求學生靈活運用造型方法,將西紅柿、馬鈴薯、南瓜等食物,設計成動漫形象,引導學生感受設計動漫形象的樂趣,提升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
二、優化教學指導,促進生本知識內化
1.教學材料整合
教師要有創新探索意識,在教學材料篩選、整合環節,將美術實踐活動涉及的彩筆、膠水、剪刀、彩紙、鉛筆等材料,交由學生進行搜集,并鼓勵學生觀察周邊生活,搜尋生活中的廢舊物品作為美術材料進行手工制作。制作材料的廣泛性、開放性,能夠有效激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學生帶來更多創作靈感。
在教學人教版小學四年級美術下冊“‘五谷作畫”時,教師布設制作材料收集任務,要求學生在生活中搜尋各種植物的種子,作為美術作品的制作材料。學生能夠積極響應,帶來不同顏色、不同質感、不同形狀、不同大小的植物種子。教師出示一幅用種子粘貼的人物畫,進行激趣導入,讓學生傳看作品,并說一說作品中用到的種子名稱、大小、顏色、形狀、質感。學生總結觀察結果:種子會滾動需要用膠水粘貼,每個種子可以看作是一個點,利用點排成線和面,由于種子大小的不同決定了線條粗細的變化。教師播放不同造型的作品照片,要求學生欣賞作品,探尋作品創作規律,并展示自己帶來的各種種子,思考如何利用這些種子組成一幅畫。學生通過欣賞能夠發現這些作品分為三種造型特點:因色造型,同一種豆子不同顏色的組合排列;因質造型,運用不同的種子材質表現不同的形象;因形造型,根據種子大小形狀表現不同的形象特點。在學生實踐操作環節,教師進行班級巡視,適時給予一定的指導,讓學生在完成較完美作品中成長美術學習成就感。
2.互動研究交流
將學生進行各類小組劃分,在學習活動中融入合作式學習方式是教師教學慣用教學手段。在美術學科互動教學活動組織時,教師為了提升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激活學生的美術學習思維,適當布設多元化的游戲互動、繪畫競賽、名畫鑒賞、小組制作、作品展評等任務。學生對互動性活動有較高期待,在生動、直觀、真實的學習情境中,自覺展開實踐探索學習,在多層互動中提升學科綜合能力。
學習“設計文化衫”時,教師給出教學發動:同學們看我手里的衣服好看嗎?觀察上面的圖案,這是一個設計師自己設計繪制的,是不是特別時尚、有個性?你想為自己或朋友設計一件什么樣的文化衫呢?你可以在小組內討論,準備設計什么主題的圖案?準備用什么樣的顏料繪制呢?學生接受任務后,迅速在組內展開討論,共同研究設計方案,課堂氣氛形成良性學習循環狀態。在學生經歷一番探索實踐后,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文化衫設計的主題、圖案、色彩,及制作方法等操作步驟,為學生自主設計文化衫做好鋪墊。學生結合教師給出的設計方向和規劃,成功激發實踐操作的熱情,順利進入探索設計學習環節。從學生積極、主動的實踐表現和各種創意設計圖的誕生來看,教師的教學方案設計是比較成功的,學生學習熱情高漲,獲得學習體驗也更為豐富。
三、組織教學活動,強化生本實踐體驗
1.創設趣味情境
在教學方案實施環節,教師借助多媒體等教學輔助道具,展示圖片、視頻、動畫等美術信息,以生動的靜態、動態圖像和音樂對學生多種感官形成沖擊,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美術的興趣。為了增加美術學習的趣味性,教師適時布設一些生活觀察任務,要求學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實地參觀畫展,或觀察不同職業、不同狀況下人的表情、動作、神態等,為美術作品創作提供靈感來源。
在教學“走進春天”這部分內容時,教師播放兒歌《春天在哪里》,引導學生感受歌曲的意境,描述歌曲所表達的心情,隨即展示春天的風景、耕種、放風箏、春游、種樹等圖片,帶領學生回憶春天的樣子,并組織繪畫比賽活動,要求學生畫出心中春天的樣子,看誰畫的構圖更好、色彩更能突出春天的特點。學生聽說要畫一幅春天的圖,能夠快速進入繪制狀態,因為學生有關于春季的生活經驗積累,自然能夠回憶在春季進行的各種活動場景。在學生創作過程中,教師進行巡視,注意觀察學生的繪制表現,及時給予學生針對性技術指導。在學生完成作品繪制后,教師篩選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展示,邀請學生上臺介紹創作經歷。學生能夠積極回饋,從構圖、色彩、主題等方面分析發言。教師適當放手,給予學生一定創作自由,能夠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激活學生的美術學習思維。介紹作品的經歷,同樣為學生帶來更多心理觸動,使其在提升表達能力、思考能力的同時,獲得更為豐富的學習體驗。
2.組織多元活動
小學生對網絡應用有特殊興趣,且已初具網絡信息技術應用經驗,對網絡性作業能夠順利完成。教師結合學生的興趣取向,設計電子課件作業、作品展示評價、網絡信息搜集、介紹學習方法、運用美術軟件、整合名畫鑒賞等學習任務,都能夠成功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美術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教師創設多樣化教學情境,可以為學生形成更多嶄新學習促進動力。在教學“千姿百態的帽子”時,教師展示部分手工制作的帽子成品,讓學生近距離傳看,并提出觀察要求:這些帽子是用了什么材料制作而成?仔細觀看帽子,你能發現幾種制作方法?這些帽子的顏色特點是怎樣的?學生開始傳看這些成品帽子,并給出自己的觀察發現:這些帽子的材料是紙、塑料等生活廢舊物品,用的是折、剪、貼、畫、插接、鏤空等制作方法,具備顏色鮮艷、造型獨特的特點。教師根據學生的觀察總結,為學生現場展示帽子的制作過程,學生已具備觀察經驗,觀看制作步驟時,能夠自然進入學習體驗環節。現場展示制作步驟,能夠為學生帶來直觀的觀察機會,為學生親自實踐操作提供方向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帽子成品和現場制作步驟展示,能夠依據手邊的材料,設計可行性較高的制作方案。在學生制作過程中,教師巡視學生制作情況,對遇到制作難題的學生,給予一定提示,確保制作活動順利推進,幫助學生深度內化學科知識,提升其學科綜合素養。
四、延伸教學維度,提升生本文化素養
1.對接生活訓練
為了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教師對接學生生活實際,設計更多貼近生活的實踐作業,能夠讓學生獲得更豐富的美術歷練。學生對新穎的活動形式有探索欲望,教師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展開美術實踐探索學習活動設計,融入實地觀察、電子課件、手工制作、參觀美展、生活寫生、課堂辯論、美術競賽、互動評價等,具有操作性、競爭性、互動性的訓練形式,為學生創造更多歷練機會。
教師在訓練活動設計時,不妨吸納學生的建議,對訓練形式和訓練內容進行個性化創新設計。在教學“平凡的美”這部分內容時,學生要求自由創作,不限繪畫對象、繪制方法。教師尊重學生的想法,布設自由創作任務,讓學生自主觀察教室內的擺設,自由挑選最熟悉的物品,或造型最獨特、最漂亮的物品為原型,進行繪畫創作。學生接受任務后,開始熱烈討論,觀察教室內的物品,并發現這些生活中的平凡物品都具有形狀、顏色的變化,每個物品都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教師繼續延伸訓練,要求學生利用課后時間觀察生活中的平凡物品,選取其中幾樣進行藝術再加工,以繪畫的形式展現出來,參加集體展示活動。這個訓練任務難度不高,生活中的物品隨處可見,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并在觀察、分析、設計、實踐中感悟生活用品和場景的美,培養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意識。教師將實地觀察、生活寫生相結合,為學生帶來真切體驗機會,讓學生在更多實踐操作中獲得豐富學習體驗和歷練,提升學科綜合素養。
2.組織展評活動
激勵性評價對學生的心理能夠形成觸動,教師在美術教學時,具備鼓勵意識,針對學生在美術學習活動中的進步表現、突出表現,給予正面鼓勵評價,對學生的創作及時給予技術支持,促進學生激活美術潛質。教師在評價方式、評價語言、評價形式方面進行全新探索,以學生更能接受的評價方式進行語言激發,力求做出的評價客觀、專業,為學生美術學習內驅力的形成提供助力。
不同的訓練活動為學生帶來的學習體驗不同,教師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表現,并及時給予反饋性評價,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能夠快速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教學“電腦美術—‘筆刷畫畫”時,教師布設與教學內容相關聯的一系列延伸訓練任務,要求學生利用筆刷工具的不同設置進行繪畫創作,并錄制制作視頻發送到家校信息交互平臺,由其他學生對作品進行點評,每組評選出最突出的一份作品。家校信息交互平臺內不只有學生,還有家長,作品在平臺的展示,能夠引起學生的重視,認真對待學習任務,通過網絡搜尋、求助家長等渠道,克服遇到的難題,逐漸熟練掌握“筆刷”的運用,內化相關知識。在展評環節,教師除了從專業性角度關注作品的構圖、色彩等創作之外,還要關注學生對學習任務的態度,對于受學力所限作業完成得不完美,但學習態度認真的學生,也給予一定的正面鼓勵,避免學生產生畏難心理,從而影響美術學習的自信心。教師給出的專業評價,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多激勵作用,為學生增添學好美術學科的決心和信心。
美術教師針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展開多元的教學方案設計,帶領學生在靈動、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完成實踐探索學習,在不同形式的自主學習、團隊合作、實踐訓練、藝術熏陶中形塑美術學科素養。教師具備創新探索意識,緊抓學生興趣取向,適時滲透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升級美術教學活動、學習活動,遵循因材施教教學原則,針對不同群體學生,布設不同學習任務,為學生提供更多感知機會,強化學生學習體驗,逐步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田雪.小學美術融入隨手畫教學模式探究[J].教育藝術,2022(11).
[2]張少欽.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美術生活化教學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