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菊
【摘要】在小學教學中,教師要運用運動法,輔助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運用長跑能培養他們的堅強意志,采用自然騎行法排遣他們的焦慮情緒,在品嘗失敗中接受自身不足,在競賽活動中進行團隊合作。這樣有利于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提高班級管理效率。
【關鍵詞】運動法;心理健康教育;小學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切實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廣大學校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一項共同的緊迫任務。在小學教育中,教師要運用運動法,促進心理健康教育。運動法能讓學生通過參加體育活動的方式,得到精神刺激,在短時間內排解內心的惆悵、郁悶等負面情緒,起到凈化心靈的效果。運動法具有刺激性、宣泄性和冒險性等特點,有助于讓學生得到身心滿足,超越自我,從而維持健康的心理狀態,避免他們陷入心理困境。
一、堅持長跑,培養堅強意志
在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常常會面對各種成功和失敗、挫折和困難,部分學生可能會在面臨失敗之后出現頹喪、消極的心態。教師要利用運動法,幫助他們解決這些問題。由于體育運動常常和勝敗聯系在一起,學生在參與運動的過程中,也會面臨各種困擾和勝敗。故此,教師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組織學生參與長跑等體育運動,讓他們試著戰勝疲憊的內心和酸痛的肌肉,幫助他們逐步培養堅強的意志。在此基礎上,再讓他們思考自己人生中面臨的各種挑戰,用積極、健康的心態面對挫折和壓力,培養其堅強的意志力。
教師要通過“發現心理現象、設計長跑方案、激發堅強意志、養成堅強意志”這四個環節,培養學生的堅強品德。首先教師要積極觀察學生的具體表現,看看他們存在哪些心理問題。如有的學生在設定了學習計劃后,一開始興致勃勃,但是在一段時間后,遇到了一些困難,就想要放棄。這種心態很難提升學習能力,因此教師要引導他們設定長跑計劃,調整心態,激發他們積極主動的心理,鼓勵他們堅持下去。學生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擬定長跑計劃,每個人選擇的長跑路程和時間都可以不同。他們可以組成若干小組,共同行動。當某一位學生出現消極心理,想要放棄的時候,老師和同伴可以給他們鼓勵和啟發。此時可以運用兩種不同的方法鼓勵。第一種方法是榜樣法,可以用英雄人物的例子或者是同一個小組中的其他優秀成員作為例子,給他們激勵。第二種方法是陪伴法,可以陪伴該學生一起跑步,并同時用語言、動作等方式,給他鼓勵,幫助其挑戰難關。在學生順利完成長跑任務后,教師再啟發他們遷移思考。他們可以想一下,自己在完成學習任務的時候,遇到了什么問題,自己是否有過想要放棄的念頭,能否利用長跑的經歷,自己給自己鼓勵,戰勝自我。
在長跑運動中,學生從想要半途而廢,逐步形成堅強的意志力,漸漸地堅持了下來。他們還會將這種積極奮進的心態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他們能逐步培養堅強、樂觀的情緒,進而得到深遠發展。
二、自然騎行,排遣焦慮情緒
在小學中高年級階段,學生的學習任務逐步增加,部分學生感到心理負擔較大,常常出現焦慮的情緒。教師要設計各種活動,幫助他們消除焦慮情緒。學生可以融入大自然中,參與騎行、森林漫步等活動。這樣他們能融入美好的大自然中,感受到和諧、舒暢的生活氛圍,進而消除內心的焦躁情緒,激發積極心理。
在自然騎行活動中,可以安排四個不同的環節,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消除焦慮情緒。第一個環節為“悠閑騎行,感受自然氣息”。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成群結隊前進,慢速前行,感受大自然的風光。他們試著采用“遺忘法”,忘記生活中的種種困擾,放松心情,讓他們對生活重新充滿激情。第二個環節為“競速騎行,展現少年風采”。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參與到組內競賽或小組競賽,看看誰的騎行速度更快。這樣能讓他們肆意地釋放情感,點燃激情,提升對生活的興趣。第三個環節為“心情樹洞,釋放焦慮情緒”。在該環節中,學生尋找一個樹洞、山洞等地方,對著其大聲喊叫,排遣焦慮的情緒。第四個環節為“同伴互助,解決焦慮問題”。在該環節中,學生圍繞有代表性的焦慮問題,合作探討,找到解決方案。通過這四個環節,學生解決了困擾,他們的負面情緒也得到了釋放。
三、品嘗失敗,接受自身不足
在人生中,學生會面臨各種挑戰,也常常會有失敗的經歷。在這種時候,教師也可以利用運動法,讓他們以體育比賽作為例子,思考應該以怎樣的態度應對失敗。在失敗后,他們不能怨天尤人,也不能失意頹唐,而要以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生活。教師要鼓勵他們反思自我,思考自己的運動能力有哪些不足,然后找到相應的改良策略。在此基礎上,再讓他們分析其他的事情,充分認識到自身的不足,進而超越自我,得到精神的滿足和身體的享受。
通過“挑戰自身極限、反思不足之處、調整行動方案”這三個環節,有助于學生從失敗中汲取經驗教訓,得到提升發展。在挑戰環節,教師引導學生反思自我,看看自己在體育運動方面有哪些不足之處,找到自己的挑戰目標。如有學生提出自己的膽子比較小,在跳高的時候總是會身體停頓,這樣無法積蓄力量,跳高也屢屢失敗。于是該學生選擇了“挑戰跳高極限”這個項目。此后,教師鼓勵其從身體客觀因素和主觀情感因素這兩方面入手思考,找到自己進步的方向。該學生在反思后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客觀因素為自己的腿比較短,影響了跳高成績。主觀因素為存在畏懼心理,害怕受傷,故此沒有控制好身體,缺乏動力。在找到了問題后,他要調整行動方案,雙管齊下,解決問題。由于他不能改變體型狀況,所以只能從其他方面入手改進。該學生決定從提升彈跳能力、增強信念感這兩個角度入手。他積極參與和同伴的彈跳比拼中,并用報數字、喊口號等方式,增加自己的信心。在一番調整后,該學生從失敗的陰影中擺脫了出來,獲得了勝利。教師鼓勵他將這種方法用于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困難。如有的學生溝通互動能力不強,膽子比較小。那么,在交流之前,他可以借鑒“喊口號”的方法,給自己心理暗示。
四、參與競賽,進行團隊合作
在集體生活中,學生需要積極和他人合作,融入集體活動中,這樣才能群策群力,讓班集體發揮自己的能力。但是部分小學生的個人意識較為濃烈,沒有認識到自己和集體的關系,團隊配合能力不夠強。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用體育運動作為例子,讓他們參與籃球、足球等團隊配合的競賽,然后思考自己應該如何融入集體中,提升團隊的凝聚力。
在班級管理中,教師要積極觀察學生之間的關系,看看有哪些同學之間存在爭吵、關系冷淡等問題,可以將這些學生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運動小組,組織他們參加各種球類競賽。在籃球競賽等活動中,教師要從三個方面入手,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第一個方面是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如有一名學生發現:“我的傳球能力不強,影響了團隊的進攻深度。”第二個方面是分析他人的優點。學生要特別對照自己的不足之處,看看哪些同學在這方面比較強。第三個方面是和團隊成員一起探討,說說要如何才能提升團隊的配合度。如某個小組在探討后認為要發揮同學的身高優勢,讓身材高大的同學負責投籃,身材矮小的同伴則主要負責盯人防守。在完成團隊合作活動后,教師再讓他們舉一反三,思考在現實生活中該如何和同伴配合,解決問題。如在學校舉行藝術節的時候,班級同學可以一起討論,說說如何解決問題。學生各自提出方案,推選出各個節目小組。然后各個小組的成員自主分工合作,有的負責編寫劇本,有的負責服裝道具,也有的負責導演。在團隊成員出現分歧的時候,他們要探討協調,找出更合適的方案。在他們和同伴出現不同觀點,發生爭執的時候,組長要勸說他們,解決團隊成員之間的矛盾。久而久之,學生逐步認識到自己是團隊的一員,要合作配合。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既要讓學生有一定的自我意識,又要讓他們學會和團隊成員配合。通過競賽活動,學生能逐步提升團隊意識,認識到自己在團隊中的作用。這樣有助于他們融入班集體,構筑和諧溫暖的班級。
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如果能充分運用體育運動,能充分激發他們的潛能,讓他們得到自我升華。這樣能讓學生調動身體的各項機能,使得他們的身心得到均衡、全面的發展,讓他們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學習和生活,獲得美好的體驗和享受。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有針對性的體育運動,幫助學生解決各種負面情緒,迎接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馬谞.家校協同視域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及干預[J].家長,2022(34).
[2]徐富明,黃龍.貧困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其內在機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