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書生 梅可欣
〔內容提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問題導向式教學有助于提高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培養學生的主體性以及增強師生的互動性。當前高校思政課問題導向式教學存在一些不足導致問題導向教學模式難以深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問題導向式教學必須堅持引領性原則、現實性原則、啟發性原則和一致性原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問題導向式教學要充分發揮教師思政課主導作用,善于運用問題啟發法進行教學,強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
〔關鍵詞〕問題導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
注:本文受東北大學PBL教學法研究與應用項目“基于PBL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研究”(項目編號:PBL-JX2022yb013)資助。
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要“注重啟發性教育,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在不斷啟發中讓學生水到渠成得出結論。”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校的關鍵課程,在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何進一步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引起學生學習興趣,使得思政課真正做到“潤物細無聲”,是思政課教學不斷追求的目標。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是推動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高校思政課問題導向式教學的必要性
思政課問題導向式教學作為新型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學實效性、培養學生主體性以及增強師生互動性。
(一)有助于提高教學實效性
思政課問題導向式教學對于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有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問題導向式的融入增強了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將問題導向式教學融入思政課,有利于思政課教師以問題為導向,增強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同時,問題導向式教學要求思政課教師充分了解學生學習的興趣點所在,由此展開教學便可以兼顧課程的針對性以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既不會因片面注重學生興趣而脫離實際、泛泛而談,又不會由于知識灌輸的枯燥而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問題導向式教學改變了思政課教學“理論脫離實際”的現狀,有效促進了思政課教學“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目標的實現。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學生必然會將對于現下社會問題的看法與思政課的教學內容相結合進行思考,因而思政課教學堅持問題導向就顯得更為重要。思想政治理論課要真正解決學生內心深處的思想困惑、學習困惑和生活困惑,必須將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與現實問題相結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問題導向式教學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它以學生的問題為軸心,在教學實踐中充分結合當下實際,以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進行課程導入,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線進行課程內容的交流和講授,進而逐步實現思政課教學“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標。
(二)有助于培養學生主體性
促進大學生的能力提高和思想進步是高校開展思政課的重要目標之一,必須以此為重要依據展開教學,充分發揮學生作為授課對象的主體性。然而,一些高校思政課教學曾一度以教師在課堂上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為主要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大多存在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課堂參與度低、學生學習需求與知識體系講授相脫節的現象。問題導向式教學作為新型的教學模式,與傳統的教師單向灌輸式課堂有很大區別,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以問題為主線,將課堂知識具體化為生活實際問題,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將晦澀的理論講授給學生,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與教師進行溝通交流,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注重思考、敢于質疑,不僅有較強的問題意識,更是能夠由問題表面的討論轉化為深層次的思考,并通過團隊分工、各司其職、互幫互助完成指定的教學任務。因此,思政課問題導向式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維、交流合作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
(三)有助于增強師生互動性
當前一些學校的思政課教學存在片面注重“是什么”的講授,卻忽視了學生“想學什么”、“想怎么學”,師生之間嚴重缺乏雙向的溝通和交流,導致思政課教學存在課堂抬頭率低、互動性差的問題。針對這一現象,教育部印發了《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強調“課堂教學方法創新,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加強師生互動,注重調動學生積極主動性”。突出強調了在思政課教學中要充分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問題導向式教學作為“問題—思考—交流—解答”四個環節環環相扣的教學模式,對于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性有重要作用。在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中,教師的首要工作就是根據當前的熱點以及學生的興趣所在設計問題,進而引發學生的思考,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進一步的理論講授和課堂總結,如此便形成了師生之間的交互性教學,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并不再是“講授者”與“接收者”,而是轉變為“引導者”與“探索者”。由此可見,在這一教學模式中,師生互動貫穿始終,課堂不再是教師面向學生的單向教學,而是師生之間的交互式學習。這種動態交流式的教學模式不僅有助于打破課堂沉悶的氛圍,更有助于加強師生互動性,進而充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高校思政課問題導向式教學存在的問題
就當前而言,問題導向式的教學模式融入思政課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思政課教師習慣于傳統灌輸講授影響問題導向教學開展
就思政課教學開展的實際過程而言,思政課教師習慣于傳統的灌輸式教學依舊是阻礙問題導向式教學開展的最主要因素。從思政課教師授課的角度看,傳統教學模式下部分思政課教師教學往往以完成教學任務為主要目標,而忽視了對自身教學的反思和審視,不利于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從學生學習的角度看,一方面,學生受到傳統教學模式教師單向講授的影響,在課堂上嚴重缺乏自主學習性,對于課堂知識的學習只停留在被動接受上,難以進行自覺主動地深入思考。另一方面,大多數學生受到傳統應試的教學模式影響,在教師將問題導向模式融入思政課教學時,學生對于問題的思考和回答也抱有功利性思想,停留在表面的資料查閱上,以應付考試為主要目的,無法做到深層次思考和討論。長此以往,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充分發揮,對于問題導向式的教學模式也難以適應。
(二)師生雙方在教學推進中存在主觀阻礙
問題導向式在思政課教學的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另一阻礙因素是師生雙方分別在知識的掌握、學習理念的轉化上存在主觀障礙。一方面,教師自身的學術背景和知識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問題導向式教學的推進。部分高校教師講授內容脫離教材以及現實問題,既不利于學生理解教材,更不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部分高校思政課教師對于問題導向式教學只停留于對其的表面性理解,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難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無法正確地把握課程節奏。另一方面,眾多高校思政課的授課對象正處在高中向大學轉化的階段,仍然存在死記硬背的思維模式,缺乏對問題的主動思考和創新性探討,在學習理念上同樣存在局限性,難以樹立自主學習、全面學習、創新學習以及實踐學習的正確理念,無法正確認知到學習的真正目的,因此在學習中大多缺乏主動性和創新性,對于思政課內在的培養價值觀、提升政治素養等要求十分漠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問題導向式教學的實施。
(三)實踐教學不足導致問題導向教學模式難以深入
問題導向式教學具有一定的實踐性,部分教學需要在課外或實踐課堂中進行。一旦師生進行課外的實踐活動,學校就必須給予安全保障、實踐地點以及相關教學設備,這些都需要一定的財政投入,但財政投入不足的現象卻大量存在,限制了教師對于實踐課程的設計和推進,問題導向式教學往往只能局限于理論課堂。因此,即使教師開展問題導向式教學,也無法真正達到學生身臨其境的效果。長此以往,以問題導向推進課程講授的思政課逐漸趨于程序化、死板化:教師用完全流于表面的問題進行課程的導入,甚至在提問和討論環節中的主題設計也毫無新意,這樣的問題導向式教學往往呈現出“為問題而問題”的程式化趨勢,并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高校思政課問題導向式教學遵循的原則
高校思政課開展問題導向式教學必須一般原則和規律,以此真正達到思政課的教學目標,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效果。這些原則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引領性原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這一論述指明了思政課問題導向式教學要遵循的引領性原則。引領性原則突出強調了思政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教師要在把握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思政課培養目標的基礎上發揮其引領作用。問題導向式教學的順利開展,是學生主體性和教師引領性相互作用的結果。在當前社會高速發展、信息來源多樣、文化多元的時代,學生學習的理念、工具和途徑發生了巨大變化,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涌入,學生辨識度普遍較低,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因此,在問題導向式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問題的導入和設計,更要重視對學生疑惑的解答,對于與時事息息相關的問題更不能回避,思政課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這種現象的本質,進而展開激烈的討論,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通過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其對于互聯網新事物的辨識度,自覺抵御各種不良社會現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二)現實性原則
問題意識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基本特點,國際國內環境的變化對“思政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學要理論聯系實際,以問題為向導,凝練問題,設置問題靶。當前,我國社會的發展和國際形勢的變化要求思政課問題導向式教學進一步結合實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成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問題意識是加強高校“思政課”教學實踐性的主要載體與重要中介。實踐是“思政課”教學的價值基礎,加強實踐性也就成為“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具體而言,在教學的實際開展過程中,必須提前考察和了解學生學習的興趣點、關注的時政熱點所在,將其與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結合,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在問題總結的環節,要將問題討論的主題回歸到現實問題,升華課堂主題,以此提高思政課問題導向式教學的實效性。
(三)啟發式原則
高校思政課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強調教師對教學的導向作用,通過創設問題、設置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高校思政課問題導向式教學必須堅持啟發式原則。這種教學方式通過教師的循循善誘,“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在不斷啟發中讓學生水到渠成得出結論”。所以,思政課教師在教學理念上應自覺強化問題導向,確定恰當的討論題目,創設適度的問題情境,準確而靈活地把握分析問題的切入點,選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開展問題探究討論式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活學活用;學生則在教師指導下積極獨立思考,主動地參與討論,在對問題的厘定、提出、分析、探討過程中獲取知識,樹立敢于直面問題的正確態度,培養正確分析問題和睿智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一致性原則
思政課問題導向式教學應遵循一致性原則,即問題導向式教學中問題設計必須與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保持高度一致。思政課問題導向式教學應契合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實際。現實生活中問題是紛繁復雜的,但能夠為思政課所用的問題并不多。我們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挖掘問題,進而實現思政課問題導向式教學的合目的性,同時要善于剖析問題的本質,從多角度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從根本上破除思政課問題導向式教學“為了問題而問題”的弊端。學生在高校“思政課”教學實踐過程中既是主體,又是對象,這種特殊性決定了“思政課”教學工作只有從學生的思想問題和心理需求出發,把握學生思想脈搏,才有現實的基礎和條件。思政課問題導向式教學中問題的提出與分析要緊密圍繞目標、結合時事來有效展開。
四、高校思政課問題導向式教學的實現路徑
思政課問題導向式教學要取得實效,除了遵循四個基本原則外,還需要采取一系列具體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充分發揮教師思政課主導作用
問題導向式教學的核心在于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有機統一,教師作為思政課問題導向式教學的組織者必須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就主觀性因素而言,教師首先應在加強自身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擴大視野,這樣才可以為自己的學術性填充其他專業知識層面的東西,以此更加高效地把握課堂節奏,其次,教師在教學設計和備課過程中,要對問題導向式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精細化準備,對于課程導入問題的設計以及分析和討論問題的步驟都要做到宏觀上的把控,從而做到心中有底、自信引導。在問題的選擇上要有代表性和探究性,符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要做到透過現象看本質,從簡單生動的問題表面入手,用透徹準確的學理分析實質,進而引導學生、贏得學生,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得出結論,讓課堂教學水到渠成。
(二)善于運用問題啟發法進行教學
問題啟發法是指在充分考慮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的基礎上,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和學生的興趣點所在,有指向性地提出問題,牢牢抓住學生的“眼球”,進而激發其學習熱情。具體而言,第一,問題的設計要科學合理。教師要對學生的思想、生活和學習中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深入分析,進而設計一些針對性強的問題,為問題啟發法的實施奠定良好的基礎。第二,問題的提出要靈活多樣。教師不僅要在恰當的時間節點提出問題,更應把握一定的問題呈現技巧,注重呈現方式的多樣性,既可以直接提出,也可以引導學生提出,抑或是以反問的方式提出。第三,問題的解決要循序漸進。教師在引導學生回答問題時要環環相扣、步步深入,在學生了解表層問題后逐步引出深層次的問題,引起學生積極思索,如同“剝繭”一樣層層遞進地解決問題。
(三)強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
高校問題導向式教學要強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一是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教師在課前要充分調查學生的關注點所在,著眼于啟發式教學,回應現實關切,而不是程序化、單一化地將教學內容的設計依附于參考資料。二是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教師可以在課前十分鐘安排學生的學習自述,以此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思考能力,在課尾的十分鐘可以加入以學生為主體的評價環節,通過學生的自評以及師生互評提升教學效果。第三,精心設計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靈活使用教學方法,除了問題啟發,還包括微課、慕課、案例分析法、情境式教學法、混合式教學、項目驅動教學法和自主探究教學法等等,這些方法運用得當,有助于充分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索欲和濃厚的學習興趣。
總之,思政課問題導向式教學是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必然選擇。當前該教學模式還處于完善階段,只有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其常用常新,發揮應有的作用,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