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華
【摘? 要】核心素養背景下,高質量完成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任務是亟需思考實踐的命題。一、基于核心素養孵化的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要點:1.緊扣核心素養,以生為本開展教學活動,提升課程親和力;2.緊扣核心素養,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增強課程實效。二、基于核心素養孵化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1.優化案例教學,深化學生學習感受;2.議題+互動+合作,助力學生高效學習;3.教學做合一,在德育實踐中提升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項目式綜合學習;小組合作;“雙減”
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鮮明的思想性和實踐性特征。“雙減”背景下,如何高質量完成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任務已成為亟需思考和探索實踐的命題。筆者認為,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效率,要打好陣地戰,把論文寫在課堂上,主抓深耕課堂教學,拓展延伸課外實踐,內外兼修,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獨立探索能力。這也對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用核心素養把知識、能力和價值觀統攝起來,才能抓住本課程的靈魂和要旨,起到減負增效的效果”,因而道德與法治學習不能浮于表面,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雙管齊下來引導帶領學生探究知識,啟迪學生通過自主思維來發現探索道德與法治知識,實現深度學習;也要深入思維轉換過程,靈活運用道德與法治知識,養成優秀的學習習慣與思維品質,形成基于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核心素養。
一、基于核心素養孵化培育的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要點
2022年版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施指明了新的方向。道德與法治課程要遵循思政教育的基本規律,遵循學段特征,帶領學生積極主動探索道德與法治知識、理解道德與法治的價值,并用道德與法治眼光創造性地學習、解決問題。
(一)緊扣核心素養,以生為本開展教學活動,提升課程親和力
在高質量課堂教學的創設中,學生需要主動地思考相關的知識,需要對學習內容進行系統的歸納和分析,還需要學生之間不斷地交換意見,共同進行討論,一起完成學習任務的思路和方法,直到探索到最便捷的解決方法。這是一個極其考驗學生學習意志力、思維品質的過程。因此,高效課堂更加傾向于根據思政教育課程的規律和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尊重學生的喜好設計教學任務,從生活實際的角度去創設相應的道德與法治學習平臺,以生為本開展教學活動。
(二)緊扣核心素養,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增強課程實效
從課程實施要求來看,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制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五個方面的核心素養,教師在圍繞課程內容展開教學設計的基礎時,需要將更多新穎的教學方式融入其中,從而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在道德與法治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需求和興趣,根據教學內容選擇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創造出接地氣的課堂環境。例如,可以通過引入互動游戲、小組討論等方式,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唯有如此,學生的內在潛力才會得到釋放。同時,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范圍也需要適當的延展,構建多元化課堂,創設大單元教學情境,將基礎概念的理解與靈活的應用實踐探究進行有機結合,把課堂教學與課外拓展等進行有效融合,打通更多的學習路徑,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二、基于核心素養孵化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道德與法治學科覆蓋面較廣,通過教學優化,充分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完成深度剖析,幫助學生形成正確認知,體會到道德與法治的價值,更為高效地完成道德與法治學習。
(一)優化案例教學,深化學生學習感受
道德與法治的許多知識都是通過案例情景再現,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引導,通過具有啟發性、思辨性梯度問題,讓學生通過理解和分析案例,了解道德與法治的相關知識,并將其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感受到課堂內容的實用性和新鮮感,更加有趣味,同時也能夠激發自身的學習活力,提高學習成效。以此構建探索的平臺,能幫助學生保持學習的專注度,深度思考能力也逐漸形成。2022道德與法治新課程標準要求“堅持價值引導與必要灌輸”,而且很多道德與法治的理論概念與學生的生活具有很大關聯,但是單純的概念講解反而讓學生覺得知識距離自己非常遙遠,造成學生的學習態度不認真,難以產生感同身受的體會。2022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加強信息技術的運用。而且高效課堂的創設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撐。構建信息化道德與法治課堂,通過網絡資源合理整合教育資源,也能彌補課程二次開發資源不足的問題,為課堂教學提供豐富的素材,給學生帶來更多的生活化元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學生產生感同身受的體驗。
舉例來說,在義務教育教科書三年級上冊《安全記心上》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從多個角度接受安全教育,提升安全意識,教師搜索網絡上的教育案例,針對學生實際情況構建信息化教學課件,導入豐富的教學素材,結合學生出現的情況,給學生講解出現的安全隱患,可能會造成什么危害等。而教師在講解的時候,可以通過一些趣味性的動畫小視頻或者圖片等形式,幫助學生快速理解知識概念。利用信息化資源播放實際案例,比如哈爾濱天鵝飯店火災、汶川地震、湖南衡陽水災案例等等,讓學生意識到身邊的危險。這些生動的教學素材、有效的教育引導,身臨其境的體驗,能強烈震撼學生的內心。學生整體的學習水平和安全意識由此得以顯著提升。
(二)議題+互動+合作,助力學生高效學習
小學道德與法治要想發展核心素養,應盡量減少大量的語言概念講解,以更靈活的方式構建學習活動。在諸多方式中,互動探究與小組合作探究是行之有效的。通過互動過程的介入,把學生從機械化學習的模式中解脫出來,改變以往的被動學習狀態,融入合作交流去完成知識解析,用自己的思維去完成知識探究,在生動的學習過程中找到解釋道德與法治現象、道德與法治概念的方法,同時自身的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也得到了增強。
1.有效互動。強化生活互動的設計是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在互動指導中,教師要幫助學生進行總結,并讓他們說出一些屬于自己的獨到見解,并供小組其他成員去探討。
2.深度合作。在合作學習視域下學生思路更加寬廣,從而使學生深度理解道德與法治基礎的知識內容,通過互動探究活動,拓展延伸課堂教學,把對于知識的學習由課內延展到生活中,提升對社會與生活的認識。這樣教師在完成知識傳授的同時,也開發出了生活化教學的育人價值。這也是應用小組合作與生活化教學的融合。在合作教學的生活設計中,教師要融入一些與學生關系密切的生活話題,這樣便于學生展開深度的討論,孵化良好的學科核心素養。
3.互動與合作有效融合。對于小學生來講,生活化互動話題的構建有助于學生全身心的參與,學生能夠受到身邊同學的感染,而且能從其他同學的思路中得到一定啟示,教師也可以通過更多的交流向學生傳遞教育理念,讓學生體會到親切的感覺,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活動。例如,學生課余時間經常和朋友在一起,此時朋友之間該如何相處,在課余時間大家應該如何去學習、生活就成為影響學生成長的焦點。義務教育教科書四年級下冊《同伴與交往》這一單元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提前為學生制定好教學目標,將合作探究作為鍛煉學生思維能力、提升自主思考能力的平臺。比如運用“采訪”的方法,可以相互提一些問題,比如如果你的朋友做錯了事情,你會怎么做?你如何看待友誼?你怎樣選擇朋友等等。這樣的合作活動將親身體驗和自主思考結合。這樣的合作活動有利于學生在課上就消化了晦澀難懂的部分,同時有不會的問題還可以及時問老師,及時解決,比90%的時間教師都在傳輸知識,讓學生課下利用更多的時間消化知識的效率更高。學生從親身體驗的角度出發去掌握和理解尋找朋友的方法。為了能夠教育學生要善交益友,懂得友誼的重要性,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思考去尋找交朋友的一些基本原則和方式,懂得尋找朋友的方法和原則,并在互動探究模式的熏陶下讓學生感受到友誼的力量。
(三)教學做合一,在德育實踐作業中提升核心素養
“雙減”政策已經頒布實施,作業的優化是所有一線教師共同的教學任務,而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更需要教師端正態度,強化作業設計,讓實踐活動的形式更加輕松,也能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孵化培育核心素養。
1.設計趣味活動,推進項目式綜合學習。項目式綜合學習是一種項目式學習中衍生出來的新興學習方式,它以學生為中心,提供一些關鍵素材構建一個特定的學習環境,學生以團隊為單位在項目環境里,用多種手段嘗試解決一些開放式問題探究實踐過程。
游戲式學習是契合兒童實際的教學方式。在項目式綜合學習中,要充分發揮游戲式教學的作用,引導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學生學得輕松,記得深刻。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和特點,組織道德與法治主題的游戲模式,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和理解道德與法治的精神和原則。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制作道德與法治相關的手工、繪畫、讀書筆記等,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從多個角度深入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這樣的作業方式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道德與法治的知識,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和創造能力。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作業設計中,教師應根據學生所展示出的內心渴求而設定不同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把內心情感與知識概念進行有效結合,完成深度學習。舉例來說,在義務教育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父母多愛我》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在課堂創設演講競賽活動,以“父母的愛”為演講主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體會,將自己內心的情感表達出來。另外演講的方式可以靈活一些,比如講一講家庭小故事,或者寫一篇短詩,甚至畫一幅畫,然后給大家解讀一下自己的“作品”,都是非常好的展示機會,實現對于學生多方面能力的鍛煉。
2.雙向奔赴,家校聯手推進體驗式學習。家庭教育是素質教育中的一部分,教師布置課后實踐作業任務,與課上教學活動相呼應。比如讓學生回家為爸爸媽媽做一頓飯,洗一洗衣服,增強學生的自身感悟。學生通過實踐也逐漸意識到“愛”的意義,提升學生對于“愛”的感悟,并付諸實踐,實現“雙減”教育理念與教學做合一課堂的融合構建。
3.積極實踐,走向社會思政大課堂。開展行之有效的實踐是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學生從覆蓋整個社會生活的實踐活動中得到的心靈感觸、思想感悟都是常規理論學習所不能比擬的。教師要帶領學生走出校門、走出家門、走向社會,積極參與課外實踐活動,知行合一,將書本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例如,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法院、公安局等相關機構,讓學生了解法律的實際應用和意義,進一步培養他們的法治意識。
三、結束語
核心素養的培育是當代教育賦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的重要任務。為了使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變得有效乃至高效,需要教師全面考量教學的不足與優化的策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成長。
【參考文獻】
[1]王海生.基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J].基礎教育論壇,2023(3):56-58.
[2]郭華.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J].課堂內外(小學教研),2022(z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