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高 朱雨琪
[摘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兩個結合”尤其是將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成果。作為我們黨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它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精髓,彰顯了我們黨高度的文化自覺與使命意識。其中,生態自然觀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天道觀念的現代轉化;生態民生觀是對民本思想的話語重構;生態發展觀是對“和合”理念的路徑詮釋;生態消費觀是對節儉美德的價值傳承。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當代傳承和深入發展,是對古代樸素的生態理念和歷史實踐的綜合性重塑與整體性超越,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生態文明領域的深刻體現。
[關鍵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傳統文化;理論創新;文化自覺;綠色發展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69(2023)10-0004-05
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我們黨不懈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成果,對我國生態文明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新時代新征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走綠色發展之路、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作出了戰略謀劃和部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內涵非常豐富,主要包括生態自然觀、生態民生觀、生態發展觀、生態消費觀等。這些思想觀點的生成邏輯,在于以“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方式,將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粹緊密聯系,回答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1]168這一生態之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1]168。因此,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收借鑒我國古代生態思想,深度挖掘并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有助于我們將黨的二十大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決策部署落實到位,不斷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生態自然觀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天道觀念的現代轉化
“天”和“道”是中華經典中頻繁出現的,帶有哲學本體論意義的元命題。在論述人與自然關系時,兩者意指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莊子·齊物論》提出“萬物與我為一”[2]31,意即世間不同事物都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論語·陽貨》提到“四時行焉,百物生焉”[3]214,暗示著宇宙中的每個生命和事件都遵循著它們的規則,這也體現了人們關于遵循大自然運行規律的理念。《荀子·天論》強調“天有其時”[4]266,因而農事活動要與天象運動、氣象變化、物候表征等相一致。盡管天道觀念出現在不同思想流派的論述中,但得益于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相互借鑒,其內核卻是相通的。無論是道家講求的“道法自然”,還是儒家推崇的“知天畏命”,或是農家遵循的“以時禁發”,都體現了萬物運行自有其內在規律性,強調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故而要順從天意,按照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行事。但由于歷史的局限和缺乏相應的現代科學知識,古人強調順應自然,更多是出于對自然的崇拜、敬畏。
生成于天道觀念的生態自然觀,同樣倡導建立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社會。但建立在現代科學之上的生態自然觀,對自然不再停留在樸素的圖騰崇拜階段,而是更加重視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系。生態自然觀認為,我們應該以積極的心態去認識和對待大自然,強調在開展各種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活動的同時,以人的主觀能動性、創新精神以及科學的治理方式,對大自然進行有效的保護、合理的改造,以期達到與大自然的和諧共處。因此,生態自然觀是一種基于唯物主義的科學規律論,是對作為一種樸素的自然本體論的傳統天道觀念的現代話語轉換。
一是從自然抽象、神秘認識到具象、科學的生命共同體理念。原始文明時期,由于我們的先民認識自然與利用自然能力的有限以及自然能量的強大,不可預知的自然災害對人類生存構成了嚴重威脅。因此,人們認為自然界是“天”,有著無邊力量可以操縱人類命運的走向,讓人無限恐懼、膜拜。敬畏自然、崇拜自然成為生存基本準則。無論是《周易·說卦》講的“觀乎天文,以察時變”[5]207,還是《荀子·天論》提出的“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4]265,都有將自然神秘化的傾向。習近平總書記從系統論、生態論等現代科學出發,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個緊密相連的“生命共同體”[6]71,人類與田地、山脈、水土、空氣、樹木等自然界各種要素之間都是相互依存、普遍聯系與相互影響的。因此,在治理時,不能僅僅依靠種樹、治水、護田的單純行動,“要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6]72,否則就會導致嚴重的生態破壞。這些重要論述從方法論上告訴我們在生態治理上必須采取全面的措施,做到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的辯證統一,以確保生態系統的整體安全。
二是從對自然被動、順從的態度到主動、積極的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盡管古人將天文歷法運用到了農業生產中,但更多還是出于對自然的敬畏,強調遵循天時的重要性。古人發現在農作耕種之時,需要“四時事備”,因此,管子特別強調要“順天之時”,順勢而為,自然而然,不應有人為的干擾、破壞。《管子·禁藏》提醒人們順應時節作為,遵循“春仁、夏忠、秋急、冬閉”[7]771的原則,以此來實現五谷豐收、國泰民安的目標。《荀子·王制》也指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馀食也”[4]128,也是在說如果不違背自然生長的客觀規律,便可糧谷滿倉。生態自然觀則進一步指出,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8]209的生態價值理念,尊重自然的重點是遵循自然發展規律,順應自然的核心是生命共同體的和諧共生,保護自然的關鍵是維護自然自愈修復的能力。如在談到治理黃河問題時,習近平總書記引用大禹治水的例子,強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要尊重規律,摒棄征服水、征服自然的沖動思想”[6]69,順勢而為,治水方能成功。
二、生態民生觀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的話語重構
中國特有的農耕文明所生成的文化形態,孕育了以“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等為代表的傳統民本思想。這一思想通過與古人的生態智慧相融合,形成了獨特的生態民生話語體系。《莊子·知北游》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2]362,“大美”代表的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社會圖景。《論語·先進》中著名的“曾點言志”,“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3]135,一幅生機盎然、其樂融融的春游圖景生動展現在世人眼前。無論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還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之所以成為千古名篇,讓人心神往之,無不體現了古人對“大美”生活的追求。盡管有這樣一種志趣,但因受歷史局限和經濟社會發展限制,古代民本思想中對生態環境的追求更多是建立在物質生活得到保障之后的一種閑適與情趣,畢竟與現實還有不小差距,對于大眾而言相去甚遠。漢代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口規模激增,對田地的需求相應增加。人們為了獲取更多耕地,開始毀林造田,生態環境的壓力逐漸顯現,到了唐宋時期則愈發凸顯。
因此,盡管古代民本思想中有重視自然生態的因素,但更多只是將環境作為民生的附屬品來對待。古人更看重的是從自然中獲取民生物資的保障,在此情境下,注重民生與保護自然之間不可避免存在著一種不可調和的內在張力。生態民生觀摒棄了古人對兩者厚此薄彼甚至非此即彼的單向思維,通過多維思維、逆向思維等重新定義了環境與民生的相互關系。
一是將生態環境作為公共產品,拓展了環境的社會屬性。空氣、水、土壤等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屬性是其天然的固有屬性。在農業時代,這些屬于人的基本生存資料。《管子·水地》指出,地是“萬物之本原”,水則是“地之血氣”[7]656。在新時代,生態民生觀將環境的自然屬性拓展到環境的社會屬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9]。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片區考察調研時明確指出,對于國家公園建設,要視之為“國之大者”。這充分說明了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關系全局性的重大問題。因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1]8,“如果經濟發展了,但生態破壞了、環境惡化了,大家整天生活在霧霾中,吃不到安全的食品,喝不到潔凈的水,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居住不到宜居的環境,那樣的小康、那樣的現代化不是人民希望的”[1]26。在談到群眾生活的物理空間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美麗、宜居,提出“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綠水青山保留給城市居民”[6]42,“給農民一個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6]44。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03年,就在浙江省親自謀劃和推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真正將綠色還給群眾,讓人民感受到生態環境的改善,提高人民生活的獲得感。
二是將生態環境作為民生之基,進一步豐富了民生的內涵。傳統生態民生觀念中,自然環境是單向度為人服務的。如《管子·牧民》指出“凡有地牧民者,務在四時,守在倉廩”[7]2。在這里,“務四時”是為了有充足的糧食。生態民生觀認為“環境就是民生”[1]135,將生態問題上升到民生福祉的高度,作為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0]4和“增進民生福祉的優先領域”[6]37,這足以看出在新發展階段,自然生態在民生保障中的優先級。“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10]8,這些重要論述將物質向度上的民生延伸到環境向度上的民生,將環境之于人的生存邏輯拓展到全面發展邏輯,極大豐富了民生的內涵。這就意味著保護環境就是民生建設的本來之要和題中之義。要通過縱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8]212。
三、生態發展觀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和合”理念的路徑詮釋
“和”與“合”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主基調。傳統生態智慧強調人與自然的合一性,認為和諧是陰陽化育的自然規律。《周易·系辭下》提出“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5]638,宇宙中的天、地、人構建了一個完美均衡、和諧統一的有機整體。荀子認為“天地合而萬物生”[4]313。子思提出“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3]288,即通過平衡、協調、統籌,可以使自然界的所有元素都能夠得以有序的運行,從而促進萬物的繁榮。道家常常用“生生”解讀萬物生長,強調和諧化育萬物,綿延不絕。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11]178,即萬物同源,萬物平等,這也要求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人與人之間要彼此尊重,和諧共生。老子告誡世人,如果“不知常,妄作”,則“萬物無以生將恐滅”[11]164。因此,“不妄為”是達到萬物和諧、生態平衡的重要途徑。
“和合”理念所強調的合一性、整體性的生態思想觀念,是我國生態智慧的重要根基。與“和合”理念一脈相承的生態發展觀認為人與自然共同構成了一個生態整體,兩者之間的關系不是占有與被占有,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諧共處的關系。這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取向,揭示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由之路。
一是形成了以“綠色”為底色的新發展理念。從世界發展進程來看,人類中心主義是西方認識人與自然關系的一種價值觀。這種觀念把人類置于自然的對立面,導致西方在追求經濟增長的過程中,走上無序開發、資源殆盡、無利拋棄、環境殖民的惡性軌道,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損耗。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在20世紀30~60年代工業化進程中的肆意妄為最終導致“八大公害事件”的悲劇。我國在現代化進程中,深刻汲取了西方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訓。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以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為目標,深入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開辟出一條可持續的、具有重大意義的綠色發展新征途。他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1]26。我國已將傳統文化中崇尚“和合”的理念運用于美麗中國建設之中,以綠色發展為驅動,通過采取積極措施,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產業,推進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從而達到將環境保護和可繼續發展緊密結合的目標。
二是構建了以“兩山論”為核心的生態文明建設思路。“魚逐水草而居,鳥擇良木而棲”,這一古語通過用天地間的生物對良好生存環境進行尋覓作為隱喻,來表現出美好的生存環境能夠對人產生極大吸引力。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了“兩座山”理念,深刻論述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這一對辯證統一體的關系,揭示出生態環境并非只是一筆自然財富,還包含著重要的經濟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座山”之間“既會產生矛盾,又可辯證統一”[12]153。一方面,盡管金山銀山對人類的生存來講非常重要,但由于自然資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復制性,我們是無法通過金錢買到綠水青山的。另一方面,在認識到“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12]186以后,通過轉變發展理念、經濟增長方式,在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之間不斷調適,可以實現“兩座山”的和諧統一,也能夠促進人與自然構成渾然一體的關系。與傳統生態文化只著重于生態環境保護思想不同,“兩山論”作為“一種發展理念、一種生態文化”[12]187,它強調在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將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有機統一起來,很好回答了生態與經濟之間應具有的關系,賦予了生產力理論新的時代內涵,是對傳統生態文化中和合理念的路徑創新。
四、生態消費觀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節儉美德的價值傳承
中華民族歷來有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古人一直倡導的生活方式是“取之有度,用之有節”。早在部落時期,黃帝就提出“節用水火財物”[13]的節約資源思想。孟子把保護自然資源作為“王道之始”,提出“數罟不入[ ]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14]5,這些才是實行王道仁政的重要內容。荀子把“以時禁發”的觀念具體化、可操作化,提出草木開花滋長結果之時不能砍伐,魚類產卵之期禁止用漁網捕撈,這樣才能使萬物“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4]128。
生態消費觀繼承了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基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倡導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相比西方物質主義、欲望至上對生態的消費,生態消費觀強調消費的生態性,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即綠色消費觀應運而生。
一是主張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古人很早就意識到自然資源是有限的。《管子·八觀》指出“國侈則用費,用費則民貧”[7]240,因此要“審度、節衣、儉財、禁侈”[7]241。《荀子·富國》提出“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余”[4]140。古人不僅有這方面的認識,更是有具體的規定和法令。如《逸周書》提到“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15],可以看出早在夏禹時期就有這樣的禁令。儒家推崇“克己復禮”,將節制、克制提升到禮的高度,作為一種崇高美德。《論語·述而》記載“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3]83,這一方面說明了孔子高尚的仁愛之心,同時表明了在向自然獲取資源時的一種節制。《孟子·告子上》指出“牛山之木嘗美矣”[14]222,然若隨意砍伐,則原有的生態之美就會被破壞。因此,人類從大自然獲取生產生活資料時必須適度,不能取之無度、用之無節,否則將導致“茍失其養,無物不消”的后果。在談到古代我國西部地區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慘痛教訓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1]8。面對2019年以來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指出,“人類不能再忽視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警告,沿著只講索取不講投入、只講發展不講保護、只講利用不講修復的老路走下去”[16],要推動綠色復蘇,促進世界可持續發展。
二是培育生態道德,倡導綠色健康生活方式。古人從天人關系出發,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方面頗注重修身養性。《論語·八佾》提出“禮,與其奢也,寧儉”[3]28,在日常生活問題上,孔子是極力主張節約儉樸的,認為這是一種美德。孔子稱贊顏回“一簞食,一瓢飲”而“不改其樂”[3]66,認為顏回是真賢良。孟子講到,君子聽見家禽走獸的聲音后,“不忍食其肉”[14]11,這是人的惻隱之心。老子則認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11]48,對欲望無節制、無限度的追求,會讓人“心發狂”“行妨”,因此要“寡欲”,若沒有有效的法律來限制人的無窮之欲,就會導致資源“暴殄”,從而損壞社會的平衡和安全。當今社會,貪婪、炫耀、揮霍等不良行為加劇了資源和環境危機。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抓生態文明建設,既要靠物質,也要靠精神”[6]93。要按照《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的“積極踐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的指引,加快推動公眾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的轉變,自覺采用科學、健康的消費方式。通過“光盤行動”、垃圾分類、綠色出行等務實行動,積極創建綠色生態家園、綠色生態社會,讓綠色生活成為全民共同的追求。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17]。2023年我國正式將8月15日設立為全國生態日,旨在更好地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擁有五千年歷史積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極強的借鑒和指導價值。深入提煉與總結蘊含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的傳統文化基因,持續推進實踐、制度與理論創新,依然是一項任重道遠的關鍵任務。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
[2]方勇譯注.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5.
[3]陳曉芬,徐儒宗譯注.論語 大學 中庸[M].北京:中華書局,2015.
[4]方勇,李波譯注.荀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5.
[5]揚天才,張善文譯注.周易[M].北京:中華書局,2018.
[6]中共中央宣傳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
[7]李山,軒新麗譯注.管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9.
[8]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9]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59.
[1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11]張景,張松輝譯注.道德經[M].北京:中華書局,2021.
[12]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3]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3.
[14]方勇譯注.孟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8.
[15]黃懷信.逸周書校補注譯[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191.
[16]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外交演講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261.
[17]李媛媛.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N].光明日報,2023-07-03(2).
責任編輯:王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