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數學知識、數學技能時,教師需要利用作業來加深小學生的記憶與理解。實踐性作業需要在實踐性問題引導下,根據自身思維方式以及知識經驗來解決實際問題。文章就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設計策略展開探討,以期提高小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并落實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設計策略
作者簡介:沈冬美(1987—),女,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通州小學。
作業設計如果單一乏味,內容冗長且枯燥,就容易導致小學生的作業積極性低,久而久之,會影響小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的設計要基于教材,對作業進行整合和重組,以學生為本,化外驅為內需,將作業形式趣味化、生動化,化單一為多元,切實豐富作業資源,拓寬作業完成渠道;化封閉為開放,讓作業更加有效、靈動、有趣,真正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教師需要轉變教學理念,不斷優化教學模式,在作業設計中巧妙結合實踐活動,提高小學生數學思維與應用能力。
一、動手操作型實踐性作業
數學教學不僅要讓小學生獲得數學知識,同時還需要讓其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從而掌握學習方法、思想方法、探究方法,使其在面對新問題時能夠獨立思考,并發現其中奧妙[1]。小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偏弱,因此,教師需要設計動手操作型實踐性作業,讓學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完成數學探究,從而培養小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推理能力、實踐能力,提升小學生整體數學運用能力。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展開與折疊”一課的教學為例,這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掌握立體圖形展開后的平面圖形以及平面圖形折疊后的立體圖形。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正方體,然后布置動手操作型實踐性作業,讓學生先預測這個正方體剪開后的樣子,并將其畫出來,然后再動手剪開這個正方體,以此驗證自己的猜想。在這個動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兩人為一組進行探究,觀察各自正方體展開的圖形有什么不同,并讓學生合情推理為什么會有這種結果。學生最終可以歸納出“根據不同的方式展開,同一個正方體也能夠得到許多種不同的平面圖形”。其次,教師還可以布置進一步的實踐性作業,讓學生嘗試著分析同一個正方體展開能夠得到多少種不同的平面圖形,并對其進行歸納。小學生從問題入手,反復剪開正方體,最終得出正方體有十一種展開方式,第一類為“兩排各三個,展開方式僅有一種”;第二類為“中間二連方,兩側各兩個,展開方式僅有一種”;第三類為“中間三連方,兩側各有一個、二個,展開方式有三種”;第四類為“中間四連方,兩側各一個,展開方式有六種”。再次,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哪些圖形沿虛線折疊后能夠圍成正方體?”讓學生進行歸納推理。學生在實踐動手過程中,能夠再次經歷折疊與展開的過程,并在正方體的認知基礎上,推理長方體展開圖的特點,進一步發展初步空間觀念。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組內歸納正方體與長方體的展開圖規律與類型,并讓小組代表上臺發言,由其他小組成員進行補充式發言。通過完成動手操作型實踐性作業,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展開與折疊”的內容與概念,同時還能提高自身的推理能力與歸納能力,進而提升數學核心素養。
數學作業是對課堂知識的補充、拓展、延伸,而鞏固知識、形成技能離不開學生的思考與實踐,只有動手操作、親自參與才能夠獲得深刻的體驗。因此,教師需要為學生設計動手操作型實踐性作業,使其鞏固課堂知識的同時,理解學習的重難點內容[2]。
二、語言表述型實踐性作業
數學實踐能力已然成為現階段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課標中有多處提到針對學生的表述要求,比如“描述圖形變換與運動”“表述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系”“會獨立思考問題,表達自己想法”等。由此可見,語言表述是小學數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學生需要學會運用數學語言來表述數字活動經歷與體驗[3]。因此,教師可以布置語言表述型實踐性作業,讓學生在作業中體驗數學存在、感知數學魅力,然后嘗試用數學語言來表達數學見解。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認識10以內的數”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語言表述型實踐性作業:“同學們,我們家里通常會有各種各樣的物品,今天請大家回家后,統計一下家里面只有1個的物品。”學生回家后進行統計,然后在課堂上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我家里面只有1臺電視機、1臺微波爐、1臺空調、1臺洗衣機……”第二天,教師可以再繼續布置相同的作業:“今天請大家回家后,統計一下家里面只有2個的物品。”學生在課堂上能夠用語言表述:“我家有2個花瓶、2個衛生間、2個花盆……”以此類推,直至10天后,學生將10以內的所有數字全部都探究了一次。這樣的作業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于數的認知,同時還能夠鍛煉其語言表達能力,使其在持續數數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數學習慣與思維,提高數學素養,為后續的數學學習奠定良好基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上學、放學時,對路上的所見所聞進行簡單記錄、描述,所描述的內容需要包含10以內的數字。如有學生在課堂上表述道:“今天放學后,我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了1只大擺鐘、2臺摩托車,3個人在路邊跳舞。”“我在街上散步,看到了4朵小花。回家的路上,看到了5座房子、6棵樹,7個孩子在樹下玩耍。”“我家在9棟,回家后,我看到桌子上放著10個桃子,我拿起來吃了2個,還剩下8個。”學生用語言表述這些帶有數量的物品后,不僅能夠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還能夠清晰感知10以內的數字的概念。
為學生設計語言表述型實踐性作業,對其口語表達能力提升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這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量感和數感,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程度[4]。在完成作業的實踐過程中,學生能夠感知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有著密切聯系,進而培養自身的情感態度,并發展數學思維。
三、趣味游戲型實踐性作業
積極健康的情緒可以讓學生更好、更高效地展開學習探究活動。如果數學作業呈現出單一、枯燥、無趣的特點,學生自然無法產生積極情緒,甚至還會對作業表現出消極、散漫的態度,從而影響作業完成效果。游戲具有豐富性、生動性、趣味性等特點,能夠有效減弱數學知識的抽象與復雜,使得學生在感受數學趣味性的同時,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5]。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圓柱的相關知識的教學為例,這節課的目的是讓學生充分了解圓柱的基礎特性,并學會計算圓柱表面積和側面積。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找一找身邊那些外形是圓柱的物體,結合實際物體了解圓柱的基本特性。接著,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各種生活素材和圓柱模型,如木棒、彩紙、面粉等,讓學生通過壓、切、印、滾等方式來“玩”轉圓柱。比如有的學生將一張長方形的紙貼在一根木棒上,然后迅速旋轉木棒,就得到了一個圓柱;有的學生從側面剪開一個圓柱模型,得到了一張圓柱展開圖,由此更好地認識了給柱子刷油漆的方法;有的學生在圓柱模型側面沾上水,然后在干燥的地面上滾一周,就得到了圓柱的側面積,從而感知到了壓路機壓路面的方法;有的學生選擇橫向切開圓柱模型,從而得到了圓柱的底面積,了解了鋸木頭時的表面積;部分學生沿底面直徑切圓柱,拓展了縱剖圓柱增加的表面積計算知識。
除此之外,還有學生選擇用彩紙來“做”圓柱。在“做”圓柱的過程中,學生首先要考慮到圓柱是由三個平面組成的,所以需要三張紙才能夠做出一個圓柱;學生還要選擇不同外形的紙張,以區分圓柱的側面和底部。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思考圓柱的底面積,讓學生弄清楚圓柱側面展開的長方形與圓柱底面周長的關系。學生一般有兩種“做”圓柱的辦法。第一種是把一張長方形的紙圍成“柱子”,再把它放在另一張紙上,沿著底部刻出兩個圓形的紙片,再把它們分別固定在“柱子”的上下方。第二種方法是先在紙上刻出兩個大小相同的圓形,然后再用一張長方形的紙圍住圓形,豎著裁剪掉多余的紙張。在第一種方法中,學生根據長方形的長度來決定圓柱底部的面積;在第二種方法中,學生按照圓形的面積來決定側面展開的長方形的長度。
趣味游戲型實踐性作業是一種類似游戲的實踐性數學作業,其能夠讓學生在實踐動手過程中感受數學知識所帶來的樂趣與便利,并能夠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加深記憶。
四、評價反思型實踐性作業
反思習慣和能力是數學核心素養的一種,其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升思維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習效果的提升、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學生自身反思習慣的養成[6]。對學生的作業進行批改評價是檢驗其學習成果的最終環節,因此,教師需要將評價意識、反思意識融入數學作業中,讓學生經過回顧梳理、分析評價等過程來培養反思能力。
以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厘米和米”一課為例,在教學完基本內容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用直尺測量學校中各種物品的長度。在測量過程中,學生發現:直尺因為過短,在測量某些物品時,不僅要測量多次,而且還容易產生誤差,因此直尺難以滿足實踐測量需求。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給予學生其他的工具,讓學生使用米尺或者卷尺來進行測量。這些測量工具通常以米為單位,所以相比于直尺有著更快的測量速度。學生使用測量工具對戶外籃球架、乒乓球臺、跑道等進行測量,得到了較為準確的數據。在測量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使用多種測量手段,發散學生的思維,并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如小王在對籃球場地進行測量時,發現可以用自己的腳步當作測量工具,進而得出籃球場的寬等于他的35步,而長則等于他的59步。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互相指出彼此之間在測量中出現的失誤,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與反思能力。如有一名學生指出,小王在測量籃球場的長度時,數漏了1步,因此籃球場的準確長度應該是60步。教師通過讓學生進行評估和反思的實踐活動,既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又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使他們在實踐活動的評估中收獲新經驗,從而提高實踐能力、數學思維能力和數學應用能力。
教師可以給予學生手把手的指導與面對面的評價,讓學生清晰地了解到自身需要改進的地方,進而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克服。在評價過程中,如果發現學生有共性問題,教師則需要在課堂上面向全班學生進行講解、示范,糾正學生的錯誤。只有將評價建立于整體認知上,才能夠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學有所思。
結語
隨著課標的深入推進,數學教師在設計課后作業時,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實踐能力,并結合教學內容積極地開展數學實踐活動,以此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數學實踐力。興趣是學生實踐探究的動力。在設計實踐性數學作業時,教師要轉變作業設計觀念,在提質減負要求的指導下,設計動手操作型、語言表述型、趣味游戲型、評價反思型實踐性作業,以此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欲望,鍛煉其數學應用能力,通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不斷提升其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孫維林.設計實踐性作業,促進量感形成:《千克和克》作業設計與思考[J].教育視界,2022(5):36-37.
[2]朱瑩.讓書包“瘦身” 讓學習“減負”:數學實踐性作業“書包有多重”[J].小學教學(數學版),2022(2):58-59.
[3]包巧錦.設計實踐性作業,實現提質減負:談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的設計策略[J].數學大世界(中旬),2021(9):75-76.
[4]錢河飛.問“數”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的設計與思考[J].小學教學參考,2023(11):24-27.
[5]常雪連.遵循新課標 促素養提升:“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設計的研究與實施[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3(4):60-62.
[6]鄒潤甜.實踐性作業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小學數學“品質課堂”實踐性作業的模式與構建[J].亞太教育,2022(11):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