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圖像學主要用于研究繪畫主題的傳統、畫面中圖像的意義、繪畫作品與其他文化發展的聯系等。唐朝韓滉《五牛圖》的藝術成就和歷史價值備受世人關注。運用圖像學的方法,從《五牛圖》的畫面中探尋韓滉的創作心境,分析韓滉《五牛圖》反映的時代風貌、人文風俗及審美意境等,理解畫面中更深層次的內容,體會作品中傳達的時代思想。
關鍵詞:圖像學;韓滉;《五牛圖》
一、圖像學概述
(一)圖像學定義
圖像學一詞由希臘語“圖像”演化成的“圖像志”發展而來。圖像學是文化史和藝術史中的一種研究方法,由阿比·瓦爾堡、潘諾夫斯基及其追隨者所用,用以揭示視覺藝術中的主題和母題的社會、文化和歷史背景。簡單地說,可稱其為一種美術史研究方法論,解讀的是圖像背后的歷史人文意義。圖像學方法可以說是一種借助一切可入手的圖像或文字來源來探尋一件藝術作品曾經意義的研究方法。同時,圖像學作為美術史研究方法論的一種,是站在人文主義立場上去解讀藝術作品的主題及意義的方法,它關注作品的寓意,為人們研究藝術作品提供不同于形式主義的方式。
(二)潘諾夫斯基的圖像學
潘諾夫斯基將圖像學進行了系統化梳理,建立了完善的圖像志和圖像學研究框架,共分為三個階段:前圖像志描述、圖像志分析以及圖像學闡釋。第一階段說明事實的意義,反映第一性或自然的主題;第二階段表現意義,反映第二性或程式主題,將藝術母題與主題或概念聯系起來;第三個階段反映內在意義,反映圖像的內在意義或內容。這三個階段構成了一個整體,對母題的正確鑒別是圖像志分析的前提,對圖像、故事和寓意的正確分析又是進行圖像學闡釋的前提[1]。
二、圖像學視角下的韓滉《五牛圖》
(一)前圖像志描述
唐代關于“牛”這一形象的繪畫作品有很多,而在諸多畫家中,韓滉畫牛居于首位。他的《五牛圖》又名《唐韓滉五牛圖》,黃麻紙本設色,手卷,無款印,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加上引首和題跋,整幅畫長達495厘米,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2]。此作品讓我們再次認識到中國古代人們日常生活中農耕的重要地位,同時也帶領我們體略到當時社會背景下欣欣向榮的勞作景象。
1.內容分析
韓滉《五牛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是少數唐代傳世紙絹畫作真跡之一,堪稱“鎮國之寶”。畫面中描繪了由右至左一字排開的五頭健壯的牛,它們形態各異,分別為擦癢、昂首、獨立、回首和嘶鳴之狀。畫家賦予了牛有生命、有思想感情的形象。在整幅畫面中,除去第一頭牛的旁邊有一棵小樹外,沒有其他的背景,所以每頭牛都可以獨立成畫。
2.畫面構圖
畫家在構圖上的構思很巧妙,整個畫面只有第一頭牛旁邊有一棵小樹,其余幾頭牛是沒有背景襯托的,以牛為表現主體。畫面從左到右,五頭牛依次排列在畫紙上,采用水平式構圖與對稱式構圖,第三頭牛為畫面的中心,其左右兩邊各分布兩頭牛,體型、動態均相似。畫面中的五頭牛,只有第三頭是正面構圖,其他四頭都是側面。
3.色彩表現
五頭牛的毛色各不相同,有黑色、白色、褐色等。根據牛的形態,暈染出不同的顏色,同時也表現了牛的立體感。作者以顏色來區分畫面中的遠近景,運用顏色的變化讓畫面對比更強烈。整個畫面設色均衡且舒適,給觀者帶來獨特的審美享受。
4.線條運用
作者運用墨色深淺和線條粗細變化表現牛的形體轉折。畫面中的線條表現松緊有致,有的用帶墨較少的澀筆完成,有的用筆十分流暢且富有變化。在牛的關節處,用濃黑的線條加以強調,而像牛腹這樣的柔軟處,用淺淡的線條細致勾勒。
(二)圖像志分析
中國畫家對畫面的構圖不限定空間,往往是從創作者的情感角度出發,講究立意定景。《五牛圖》在構圖上采用了散點透視法,散點透視是指觀者的視點不固定在一處,而是根據需要移動視點,把不同視域觀察到的物象組織到自己畫面中。《五牛圖》在構圖上的設計表現出了畫家精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繪畫技術,畫家將中間一青牛畫成正面形象,使青牛直接對向觀眾,視角獨特,形成畫面的中心,兩面各安排兩牛,呈對稱形狀向左右兩方延伸。韓滉的《五牛圖》在構圖上立足傳統,同時尋求新的突破。五頭牛依次排列在畫卷中,沒有背景襯托,就是以牛為主題,僅中間一頭牛正面對著觀者,這頭牛被抬高了臀部,有一定的透視效果,加強了畫面立體感。其余四頭的形態左顧右盼,瞻前顧后,前后呼應,使畫面不會顯得死板僵硬,給人一種穩定的視覺效果,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這也打破了漢代以來只畫物體側面且裝飾意味濃重的傳統。
《五牛圖》描繪了排成一行的五頭牛,其信步走在田壟之上。五頭牛神采各異,生動寫實,比例結構、透視關系處理得恰到好處。根據當時欣賞卷軸畫從右到左的規范,第一頭是棕色的牛,身形強壯,嘴里含著一把草,嚼得津津有味,側著頭洋洋得意、悠閑自在地看著旁觀者,在純粹的動物野性快樂中,帶著自然、原始的憨厚本性。第二頭是黑白花牛,昂起頭向前瞻望,自信而張揚,似乎要仰天長嘯,加快步伐往前趕,仿佛想要追上前面的伙伴,似乎也向人們傳達著自己不愿任人宰割的想法。第三頭是深褐色的老牛,皮毛略顯松弛,正對著觀者,張著口“哞哞”地叫著,似乎是在呼喚自己前后的同伴,同時又像是對前方陌生的道路和迷茫的方向發出呼喊。第四頭是淺黃色的牛,正在路途中間逗留,還回頭觀望,它半伸著舌頭,像是在和后面的同伴玩鬧,又像是在和我們這些觀者打招呼,調皮生動,增強了畫面趣味性,也像是下定了什么決心,在反復斟酌利弊。第五頭是深黃色的牛,牛角朝前,與其他牛不同的是鼻子上穿著鼻環,頭上戴著籠頭,神色非常嚴肅認真,同時又像是在思考,慢慢地向畫面以外的地方走去,像是這群牛的領導者一樣,也是畫面中最威風、最雄壯的一頭。對這五頭牛的不同描繪,讓我們切實感受到了它們截然不同的性情,也向我們展示了畫家高超的繪畫技藝。
《五牛圖》中的五頭牛姿態各有不同,畫家在用線時,尤其注重起伏變化,總體是用簡練的線條勾畫出牛的大概形態,但對于個別部位,卻進行了精細的描繪,比如牛的眼睛、毛發、嘴巴等。畫家運用線條的粗細、轉折等手法表現牛的特征和形態,如牛背上的線條鏗鏘有力,用筆粗重、肯定,具有塊面感的線條把牛的強壯、憨厚表現得淋漓盡致。筆墨變化多樣,用筆有枯筆、濕筆,墨色有濃淡之分,表現出黃牛粗糙的皮質。這些線條之間雖然粗細、長短、起伏各不相同,但是用筆渾厚有力,把牛的強壯刻畫得淋漓盡致,展現出渾然天成的畫面視覺效果。比起曹霸、韓干畫馬,韓滉在線條的運用方面有一些獨特的追求和想法,他將書法用筆完美地融合到畫面當中,用細膩的線條和筆法刻畫了牛的全身毛發和皺紋。細膩的用筆表現出了每頭牛不同的性格特征和神情,賦予了它們生命力,同時還自然地流露出每頭牛的內心想法和個性特點。可見畫家的繪畫功力深厚,令觀者意猶未盡。
謝赫的《古畫品錄》中提到“隨類賦彩”,是指根據不同種類對象的本質特征,進行賦彩暈染。《五牛圖》中運用到的顏色,帶給畫面特有的意境氛圍。畫面中描繪了五頭顏色不同的牛,但整體設色是黃色,表現出顏色的深淺變化,使畫面的整體色調融洽和諧。其中一頭黑白相間的花牛,設色對比強烈,注重色彩的合理搭配,運用色彩的深淺對比強化主體物的立體感和層次感,使畫面色彩豐富且整體統一。第一頭黃棕色的牛,牛角、腹部等部位用白色進行提染,以黑色淡淡平涂身后的樹叢,從而與黃色的背景拉開,形成畫面中的遠景與近景。之后是一頭黑白色的花牛,設色對比強烈,表現出了虛實的藝術手法。第三頭牛為赭石偏黑,部分用白色暈染,立體感更強,畫面效果更豐富。第四頭牛呈淡黃色,腹部和頸部用了大面積的白色分染,胭脂平涂的舌頭讓畫面更生動,也突出了這頭牛俏皮的性格特點。第五頭牛呈赭石色,頭上的籠頭部分平涂正紅色,面部用黑色著重強調輪廓,透露出倔強孤傲的性格特征。畫家基于對牛的細致觀察,發揮自身的藝術創造力,使得畫面動靜結合,脫離了枯燥無味的刻板印象,通過細致刻畫讓每頭牛都栩栩如生,更賦予了牛情感特征,表現出牛英勇無畏、不畏困難、敢于進取的品質,營造出整個畫面有趣且富有生命力的感覺,帶給觀者輕松愉悅的氛圍,是畫面中“動”的表現。
(三)圖像學闡釋
《五牛圖》的創作歷程和畫家當時所處的社會背景、自身經歷有關。韓滉之所以能創作出這樣的作品,是因為他長期居住在農村,更多的繪畫素材和靈感源于他平時對生活的耳聞目睹。傳聞韓滉在外出游玩之時,正巧走到鄉野田間,當時正值農耕繁忙,其便看到在田地里辛苦勞作的牛。他感嘆牛勤勞踏實的品格,認為其是農民的好伙伴,便創作出這幅流傳至今的名畫。他將對現實生活的觀察及自身的體會反映在作品中,展現了那個時代的藝術風貌。
像《五牛圖》這種類型的畫作在當時并不多見,那時主要是描繪王室貴族、侍女等,而韓滉專門描繪田園風光,專注于農家風土人情的主題創作。韓滉為唐玄宗朝太子少師韓休之子。安史之亂以后,朝政動蕩不安,身逢亂世但身為宰相的他肩負著國家重任,他親身經歷了這段起起伏伏的朝廷政變,深切體會到要想讓國家恢復到當初的繁華和強盛,就得讓百姓發展農業。唐代經濟文化繁榮昌盛,繪畫也逐漸走向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時人們的審美,畫家對物象的描繪也以豐腴為美,如張萱、周昉的《唐宮仕女圖》中就多是端莊華麗、體態豐腴的形象。當時這種審美觀念對畫家作品的塑造產生了一定影響[3]。
這樣一幅作品不單單是一幅畫那么簡單,其是畫家付出心思創作的成果,同時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歷史背景。我國從古至今都十分重視農業發展,牛在此背景下做出的貢獻是非常大的。牛的形象憨厚樸實,一直被人們看成勤勞的象征,其還具有默默耕耘、無私付出卻不求回報的高尚品質,將其作為繪畫題材,體現了當時時代背景下以農為本的主導思想。同時,由此作品可得知,宰相韓滉體察民情,經常走訪鄉間,關注民生。《五牛圖》中包含了畫家的豐富情感,其通過描繪牛來反映底層人民的生活,同時想借作品來表達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感受。作品表達了當時社會背景下百姓最樸實無華的追求和心愿,這五頭牛都被畫家賦予了不同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點,也像是在演繹畫家的一生經歷,反映了畫家內心真實的想法和感受,同時開創了畫家表現底層百姓日常生活的新局面。畫家創作這幅《五牛圖》,也是想讓人們更多去關注這個一直以來默默無聞、任勞任怨、一直陪伴在百姓身邊的耕耘好幫手和好伙伴[4]。
《五牛圖》從表面上看是對五頭不同形態的牛的描繪,但是這并不是簡單的創作。從某種角度來看,這幅作品可能是畫家對自己的真實寫照。韓滉雖然身居高位,在生活中卻是極其簡樸,他或許是借這幅圖表達自己淡泊名利的思想、為官之道的感悟,或對自己一生經歷的思考。此畫還包含了一位身居高位的宰相憂國憂民的情感,其想通過自己手中的畫筆引起皇帝對勞動人民生活的關注,他時時刻刻關心著民生。畫面中牛的不同姿態,也暗示了當時社會的變革迅速,提醒著后人不管當下身處什么樣的社會時期,農業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國家的重要基礎,對于刺激經濟的發展和保持穩定的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三、結語
圖像學為欣賞藝術作品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和方法,能更好地幫助我們對藝術作品的內容和表現出來的內在意義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在當代社會,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朱炳仁根據《五牛圖》中的五頭牛形象制作了大型銅雕,其以全銅材質塑造了活靈活現的五牛雕塑,再現了原畫中五頭牛的風采[5]。牛的形象在彰顯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方面的價值不容忽視。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表達出來的思想和文化底蘊是無法衡量的。
韓滉《五牛圖》不是對牛的簡單描繪,而是包含了畫家的情感,具有更深刻的意義,表現了畫家淡泊名利的思想。畫家借牛來表現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體現當時社會背景下百姓最樸實無華的追求和心愿。這五頭牛都被畫家賦予了不同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點,也像是在演繹畫家的一生,反映了畫家內心真實的想法和感受,同時引領了表現底層百姓日常生活的風尚。圖中刻畫的牛的形象蘊含著中國人吃苦耐勞、腳踏實地的精神,也彰顯著人們在困境中永不言棄、迎難而上、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
參考文獻:
[1]王卉康.潘諾夫斯基的圖像學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5.
[2]蘇楠.韓滉《五牛圖》予我的油畫創作《時間足跡》的啟示[D].合肥:安徽大學,2020.
[3]丁俏.丹青“解”牛:淺析韓滉作品《五牛圖》[J].藝術市場,2022(1):94-95.
[4]楊景.探析韓滉《五牛圖》:觀故宮博物院《五牛圖》有感[J].美與時代(中),2019(10):39-40.
[5]許琳.《五牛圖》與中國傳統文化[J].牡丹,2020(24):50-51.
作者簡介:
鐘雅恬,蘇州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