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美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注重以生活實踐為中心,通過情境性教學、紀實性教學等多種教育手段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要注重在語文課程中融入中華文化元素,讓學生在深入了解中華文化的過程中不斷增強文化自信;針對性地開展多種文化交流活動,加強國內外文化交流,將學生的視野和認知不斷拓寬。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文化自信;培養策略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進,文化自信日益成為一種重要的價值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學生認同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信心。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文化自信不僅是重要的學科任務,更是社會責任。在語文教學中,必須通過各種方式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
一、通過小學語文教學來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意義
“文化自信”是一個具有較強現實感召力的概念,是指一個民族或國家在文化層面上擁有自我覺醒、自我認同和自我評價的信念和態度。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文化自信是指學生通過學習語文課程,逐漸形成對自身民族文化、優秀傳統的認識和理解,增強自己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提高自我價值和自我意識,最終達到形成根植于內心深處且不可動搖的文化自信的能力和素質。
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文化自信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語文課程的興趣,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探究精神和求知欲望,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提高學生對語文課程的認識和理解。
其次,文化自信的培養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品格和素養的重要途徑,是小學生形成良好自我認知和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歷史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康的人格和思想體系,提高道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再次,小學語文教學中文化自信的培養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當學生對自己的文化和民族有更深的認同和自信時,他們的語言表達中自然會流露出自信和豁達的氣息,從而使其語言表達更加流暢自如,寫作能力也能夠得到提高,這對于學生的未來成長和發展自然也是十分有利的。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文化自信培養的策略
1.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為了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和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教師們需要采用一些恰當的策略。
首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成為文化知識的搜集者和分享者,讓學生廣泛閱讀、收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有關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名著、民間故事、歷史傳說等均為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教師可以將這些經典著作作為拓展閱讀材料,鼓勵學生在課外廣泛閱讀,并安排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匯報和交流,以此促進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
其次,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播放有關中國文化的視頻片段,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通過播放經典作品、展示傳統文化藝術形式以及對歷史事件進行講解等方式,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的內涵和特點。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講解相關歷史事實、名人事跡以及相關知名人物的代表作品,激發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
再次,教師還可以通過總結民族傳統和文化成就,以及對中國文化的評價等方式,引導學生了解自己所處的文化環境,增強學生對本國文化的價值的認知和自信心。只有了解和認知,才能對文化保持更加客觀和科學的看法,從而更加自信地對待文化的接受、傳承、創新及推廣。
2.利用文化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利用文化資源豐富教學內容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策略。教師可以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更全面地認識和了解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例如,可以通過組織參觀文化遺址、博物館或展覽等形式,讓學生親身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師在編寫教案時,應該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并將其融入到課堂教學當中。例如,在講授古文經典時,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文化氛圍和人物故事,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古代文化的內涵。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挖掘文化元素,積極運用各種形式的文化資源,幫助學生更全面、更深入地認識和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3.引導學生對自身文化價值的認同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認同自身文化價值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回顧自己的生活經驗,并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聯系。例如,在詩詞鑒賞時,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的喜好和感受,引導他們從自身的視角出發理解和欣賞詩詞。同時,可以通過學習詩詞中的文化典故、歷史事件等內容,激發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與文化自信心。
其次,教師還可以利用文化資源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文化元素,從而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增強他們對自身文化的認知。例如,在語文課堂中,可以選取許多經典文學作品,結合文化背景、歷史事件等展開探究,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
綜上所述,教師應該通過多種方式,從課堂教學、教學資源豐富化、開展多樣化文化活動等方面,引導學生對自身文化進行認知與探究,幫助他們增強文化認同感,提高自身文化自信心。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文化自信培養的實踐方法
1.利用課堂教學促進文化自信的培養
如何有效地通過課堂教學促進學生的文化自信,是每位教師都需要思考的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首先,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文化載體作用,讓學生通過學習語文知識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學時教師要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如分組討論、小組互評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并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不僅可以增進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其次,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注意到學生的心理變化,了解學生的文化認知和文化自信水平。一旦發現學生在文化認同方面出現偏差,就要及時引導學生理解和接受中國傳統文化,在教學中適時加入相關知識點,并通過相關教育活動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和接受程度。同時,教師要在課堂上鼓勵學生深入思考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探究中國傳統文化背后的價值和智慧。
再次,教師應該在語文教學中注重科技手段的應用。如今的課堂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等技術手段將中國傳統文化與時代相結合,使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的同時獲取現代科技的信息,增強學生對文化價值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水平。
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以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為目標,利用課堂教學、活動形式和信息技術手段等多個方面來促進學生的文化自信的培養。只有在全面、有效的教學中,才能促進學生文化自信的形成,更好地引領學生全面發展。
2.利用多種形式的活動提高學生文化自信水平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利用多種形式的活動是提高學生文化自信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活動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更好地達到文化自信的培養目的。
那么如何利用活動來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水平呢?首先,可以通過組織文化體驗活動來助力學生的文化自信培養。例如,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博物館、圖書館、文化藝術館等文化場所的參觀活動,讓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精髓,激發學生的文化情感體驗,進一步促進學生文化自信的提升。
其次,可以通過開展文化交流活動來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例如,可以通過網絡、電話、書信等各種交流形式,邀請國內外著名文化名人、專家學者等擔任講座嘉賓,引導學生了解國內外各地區不同文化的獨特之處,培養學生的開放思維,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心。
再次,開展習作比賽、朗誦比賽、語文歌曲創作等活動,也能激發學生對于語文學科的興趣,鼓勵學生大膽表達,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水平。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文化自信培養是一個復雜而又長期的過程。只有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夠讓學生真正從小學語文教育中獲得文化自信,為民族未來的發展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