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藝作為一門綜合性美術課程,對于學生提升美術素養、創新藝術思維具有重要輔助作用。在小學美術課堂中融入陶藝,可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基于此,文章重點分析了在小學美術課堂中融入陶藝教學的策略,旨在拓展小學美術教學路徑。
關鍵詞:小學美術;陶藝;融入策略
作者簡介:陳燕(1979—),女,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興仁小學。
美術是小學階段的必修課程,在當前國家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優質的美術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小學教育承擔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重任,因此,我們應當將美術教育放在關鍵位置,培養學生的藝術能力,使他們能辨別美、享受美。陶藝是受眾多小學生喜愛的創作活動,將其融入美術課程中,能夠為課堂注入創造力,讓小學生從中享受樂趣。
一、激發美術興趣,培養創造能力
(一)挖掘陶藝藝術,提升審美體驗
陶藝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與美術有密切的聯系。為了真正發揮陶藝對學生美術學習興趣的激發作用,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挖掘陶藝的藝術內涵,理解陶藝的藝術價值,通過對陶藝作品的欣賞與創作,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和創造力。為了確保學生能夠全面了解陶藝,領略陶藝多樣化的藝術形式和內涵,教師在課前需廣泛搜集與陶藝相關的知識。這些知識不僅包括理論方面,還應該涵蓋一些陶藝作品的圖片或視頻材料
以人教版小學美術四年級上冊第17課《會“走”的玩具》為例,為了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深刻感受陶藝這一藝術形式的價值和魅力,教師在課前應當搜集涉及陶藝的相關理論知識,同時從網絡中搜集陶藝作品圖片和制作過程的視頻資料。在課堂上,教師借助多媒體展示這些資料,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陶藝作品的內涵和制作過程,挖掘其中蘊含的深意。一些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觀察時,可能會發現不同陶藝作品所采用的材料和技法存在差異,作品的表現風格也各有特點。教師通過帶領學生鑒賞陶藝作品,鍛煉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與構思力,既能幫助學生深入了解陶藝,又能挖掘作品的內在藝術價值,讓學生感受每位制作者在創作時的心境,體會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情感。通過欣賞,學生能夠真正理解陶藝文化,從而在美術課堂上拓寬藝術視野和思維方式[1]。
傳統的美術課程往往局限于教材內容,主要集中在繪畫和手工制作上。然而,為了賦予美術課堂更多活力,教師應帶領學生深入挖掘陶藝藝術,逐步豐富他們的審美體驗。
(二)啟發學生思維,鼓勵自由創作
為了激發學生對美術創作的熱情,教師應在美術課堂中融入陶藝元素。陶藝集思想理念與藝術靈感于一身,可以讓小學生對美術課程產生濃厚興趣,積極參與美術教學活動。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了美術課堂需要培養學生的表達和創作能力,而在培養這些能力的過程中,調動學生的興趣至關重要。
以人教版小學美術三年級上冊第1課《魔幻的顏色》為例,對于這一主題的知識點,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應在備課階段將多樣的顏色知識整合,然后在課堂上講解顏色的組成以及各種顏色之間的區別,引導學生分辨顏色。然而,僅僅通過理論講解難以使學生真正理解如何依靠合理地搭配顏色來提升美術作品的藝術性。為了適應學科改革,美術課堂應該更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而將陶藝元素融入課堂可以為學生帶來創作靈感。例如,引入一些帶有民族和地方文化特色的陶藝作品,教授關于色彩的內容,讓學生用所學的色彩知識去解釋配色藝術,從而深刻體驗色彩為作品賦予的藝術感。舉例來說,唐三彩作為我國古代陶瓷工藝的瑰寶,以黃、綠、褐三種基本釉色為主,能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各類唐三彩作品的色彩、形狀等特征,重點考究不同作品的顏色搭配,從這些作品中積累創作的靈感和經驗,熟悉色彩搭配的技巧,從而避免色彩的隨意和錯誤使用。
為了培養學生的美術意識,教師應在課堂上進行思維啟發,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引領學生欣賞多樣的陶藝作品,積累藝術經驗,從中汲取創作靈感,為以后的創作打好基礎[2]。
二、利用獨特條件,感悟陶藝魅力
(一)鑒賞陶藝作品,激發創作靈感
陶藝作為地方文化長期發展的產物,也是民族智慧的結晶。陶藝蘊含著民族特色,不同的陶藝作品能給人帶來不同的視覺感受與心理感受。將小學美術與陶藝相融合,有助于為學生設計多樣的審美活動,讓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分析陶藝材料和了解陶藝技法,激發創作靈感。在課堂上,教師應鼓勵學生分享他們的審美體驗,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從陶藝作品中有所收獲,逐步提高美術創作能力。
以人教版小學美術四年級下冊第6課《色彩的漸變》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相關的陶藝作品,讓學生在欣賞時將教材中的美術知識與作品相結合,從中領略純度漸變的原理和藝術性。如紫砂陶藝和石灣陶塑,它們在配色上各有特點。在對比作品配色的過程中,學生能了解色彩明暗程度等知識。紫砂陶藝通常使用紫砂泥的泥本色,包括紫泥、紅泥、黑泥等,為作品賦予嚴謹、古樸的內涵。有學生在觀察紫砂陶藝后,表達了這樣的感受:紫砂陶藝的美術意境由配色決定,作品更為莊重、嚴肅。而石灣陶塑的配色更加多樣和新穎,不同的配色賦予作品不同的風格,有的作品還應用了色彩漸變的手法,如在塑造“獬豸”這一形象時,有的工匠在它的眼睛、翅膀、四蹄處分別采用了純白、棕紅、烏黑色,給人一種視覺上和精神上的緊張感。通過觀察這些作品,學生能夠積累藝術創作經驗。
在美術課堂中融入陶藝元素有多種方式可供選擇,其中,引導學生鑒賞陶藝作品是最直接且有效的方法之一。在鑒賞的過程中,教師應營造民主輕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開展小組合作,體會作品內涵
陶藝作為一種特殊的美術形式,包括各種類型的寫實和寫意作品。在當前的小學美術教學中,一些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不高,創作能力不強,為了提高他們的美術思維能力和創作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欣賞多樣的陶藝作品,鼓勵他們探討陶藝,真正從內心深處感受作品的價值,提升美術綜合能力。
以人教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下冊第10課《寫意動物》為例,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不同創作形式下的動物形態,挑選典型的動物陶藝作品,如唐三彩和青花瓷中以動物為原型的作品。然后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學生在小組內共同討論陶藝作品,從中積累經驗,分享各自對作品的感受。因為學生的觀點不同,他們得出的結論也不同,所以小組合作可以引發學生思維的碰撞,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在討論作品內涵的基礎上,學生可以更好地領悟作品的深層含義。
小組合作學習法不僅可以讓課堂氛圍更加熱烈、有趣,還能夠促使學生相互分享與交流思想觀點,保持思維的活躍性。
三、組織多樣活動,深化學生體驗
(一)挖掘生活資源,引導學生實踐
為確保陶藝融入美術課堂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注意挖掘生活資源,為學生創造生活化陶藝學習環境。例如,在花壇邊經常可以找到干凈且具有黏性的泥土,教師就可以將其用于陶藝教學,讓學生在美術課堂上揉、團、搓、捏,盡情享受陶藝帶來的快樂,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障教學效率。
以人教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上冊第10課《彩墨臉譜》為例,這一課旨在讓學生學會造型設計方面的知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輕易地找到石子、樹枝、泥土等素材,教師將這些素材引入美術課堂,能豐富教學內容,提高課堂趣味性。教師可以組織以“多種形狀的臉”為主題的教學活動,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帶領學生按照選、看、粘、彩的步驟創作陶塑作品:“選”為挑選石子,“看”為分析選好的石子適合用于制作哪些部分,“粘”為用泥土完成粘貼,“彩”為上色。通過這些步驟,學生可以制作出立體且生動的臉部作品。一些學生甚至在完成臉部作品后,用泥土制作了花瓶并插上樹枝,還有學生創作了一個老爺爺牽著牛的場景。豐富多樣的陶藝實踐活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還能培養他們的想象力。
在小學美術陶藝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真正享受課堂,教師應引導學生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資源,并在陶藝創作中巧妙和靈活地應用這些資源,以創作出更具想象力的陶藝作品。
(二)尊重學生地位,培養創新思維
在現階段的學科教學中,不論涉及何種內容或采用何種教學方法,教師都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擁有自主權。小學生思維活躍,好動、愛玩,在實踐活動中很容易投入。當陶藝融入美術課堂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保持手與心的協調,以保障教學效果。陶藝作為一門藝術,要求創作者具備細心、耐心和創新思維,只有如此,才能創作出富有創意的作品。
以人教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上冊第11課《陶泥的世界》為例,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制作盤子。生活中的盤子在形狀、材質等方面各具特色,所以教師要讓每個學生發散思維,制作出具有個人風格的盤子,以生活實物為參考,鼓勵學生在形狀或顏色上進行創新。為制作出更有創意的盤子,學生需要掌握豐富的陶藝基礎知識以及色彩搭配與應用技巧。在制作過程中,學生應提前構思形狀并關注胚盤質量,以避免影響后續制作。在雕刻過程中,教師需要教會學生雕刻刀法,并在學生雕刻時給予指導,使學生能夠將自己腦海中的形象完美呈現。陶藝作品完成以后,學生將其展示給班級內的其他同學欣賞,從相互分享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和同學交流學習經驗,從而在后續制作時加以改進。
如今,課堂從以知識為中心轉為以學生為中心,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將陶藝融入美術課堂時,教師應始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表達想法,賦予他們更大的自主權,逐步培養創新意識。
(三)開展課外拓展,挖掘學生潛能
小學美術課堂涉及的美術知識非常廣泛。為了讓學生能夠在生活中應用所學的美術知識,學會學以致用,教師在教學中不應局限于教材,而應適當拓展課外知識。為更好地將陶藝融入美術課堂,教師需要組織一些課外拓展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觀察學生的表現,挖掘學生的潛能。學校可以組織各種各樣的比賽活動,鼓勵學生用自己創作的陶藝作品參加比賽,并看到他人作品中的閃光點,博采眾長,完善自己的作品。例如,某校與相關部門協商,組織了“陶藝藝術展”專題比賽活動。此活動不限創作主題,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賽,學生需要根據自己掌握的陶藝工藝知識和技巧,創作出富有創意的作品。由學校指定的藝術專家從眾多的作品中評選出最佳作品,設有一、二、三等獎,分別獎勵200元、100元和50元。這一比賽活動的通知發出后,許多學生踴躍報名,他們在課余時間收集素材,不斷修改作品,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獲得認可,付出了很多努力。在參與這一比賽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積極進行創作,與同學和教師分享經驗,享受比賽過程,從而樹立起正確的創作意識,明白精益求精的意義。
在陶藝融入小學美術課堂后,教師不僅需要關注理論教學,還要開展一系列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生可以從實踐活動中汲取經驗,獲得知識,不斷提升自身的藝術水平,將課堂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創作中。
總之,美術是小學階段的重要學科,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學要進行創新與改革,緊跟時代步伐。因此,教師應該將陶藝引入小學美術課堂中,為學生建設更有創意、更加生動的美術課堂,引領學生欣賞各類陶藝作品,深刻體會這些作品所蘊含的藝術和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1]俞莉莉.小學陶藝“漸進式”教學模式的構建[J].中國中小學美術,2017(8):24-27.
[2]謝獻.淺析微課在兒童陶藝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湖南教育(D版),2021(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