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杰
【摘 要】“雙減”政策的出臺,對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雙減”目標之下,民族地區小學課后服務有了新發展,服務內容得以豐富,服務時長有所延伸。通過對“雙減”政策下民族地區課后拓展服務現狀進行研究,發現民族地區課后服務模式單一、缺乏民族特色、教師資源短缺。以“雙減”政策為依托,探究青海民族地區小學課后興趣拓展服務改革的對策和方案,以期為這些地區的課后服務改革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雙減”政策 民族地區 課后服務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16-13-04
“雙減”政策頒布的根本目的是減負,旨在全面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減少校外培訓,讓學生在一個更寬松、良性的環境中成長。為了幫助學生全面減負,必須充分挖掘學生的興趣點。在“雙減”政策下,一些民族地區小學課后興趣拓展服務的實施存在較大的問題。本文對青海省已開展課后服務的學校進行了實地調研,探索民族地區小學課后服務改革方案,以期為小學生感受民族風采,促進他們個性靈動地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雙減”政策下民族地區小學課后服務的變革
“雙減”政策一經提出就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這是一項切實減輕學生負擔、促進現代教育健康發展的政策。“雙減”政策對民族地區小學課后服務提出了新要求,給民族地區的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因此,如何把握好這一發展機遇,是當前民族地區課后服務改革和發展需要思考的重要課題。
(一)民族地區小學課后服務內容豐富
課后服務的實施一般采用“5+2”服務模式,并根據地域特點進行動靜結合管理,這也是民族地區進行課后服務的依據所在。就以往課后服務內容而言,所調查的大部分學校的課后服務形式以書面作業輔導為主,難以激發小學生的興趣。隨著“雙減”政策的持續發力,小學的興趣發展空間向課外擴展,增加了足球、繪畫、音樂、舞蹈、書法等服務內容,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有了更多自由選擇的機會,學生的興趣開發程度也隨之加深。
(二)民族地區小學課后服務時間延長
“雙減”政策對學生的學習要求更加明確和具體,學生的課外作業量明顯減少。在具體時間要求方面,一、二年級不布置任何書面作業,在三到六年級,書面作業的平均時間不超過60分鐘,這使得各個學科的作業任務量顯著減少。學生的作業時間減少了,參加興趣活動的時間得到增加。這有利于緩解小學生的學業疲勞,確保他們獲得充足的課后活動時間和休息時間,課后服務時間顯著延長。
二、“雙減”政策下民族地區小學課后服務的實施情況
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民族地區小學課后服務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如小學生的興趣拓展活動由原來的單純在課堂上進行,轉變為向課外拓展。隨著不同科目課后作業量的減少,小學生有了更多的時間參加課外實踐活動,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學生多樣化的發展需求。通過對“雙減”政策下民族地區小學課后服務現狀進行調查,筆者認為當前“雙減”政策在一些民族地區小學課后服務中的實施和評價仍存在著一些實際問題。為此,本文從服務模式、服務內容、施教主體三個方面對這些問題進行詳細的闡述。
(一)服務模式單調,不能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
“雙減”政策的出臺減輕了小學生的學業負擔,讓他們在課外活動中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在“雙減”背景下,民族地區小學課后服務基本上沿用“5+2”這一模式,重心更多地集中在作業輔導、體育鍛煉等方面,并沒有在此基礎上進行模式的創新與實踐。如此,一些民族地區小學開展課后服務的效果非常有限,小學生參與課后服務的意愿降低,從而使課后服務陷入困境。這是目前我國一些民族地區小學課后服務模式單一的原因,迫切需要找到解決辦法。
(二)服務內容雷同,未體現民族魅力與特色
民族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在課后服務活動中引入民族文化,是拓展和豐富小學課后實踐活動的重要途徑。但是通過對小學生課后服務的情況開展調查,可以發現學校開展的同質化實踐活動較多。例如學校會在課后安排學生進行足球比賽,以此來強健學生的體魄。但是像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幾乎沒有涉及。因為場地有限、材料難以獲取等,西寧天齊棍、玉樹民間棋藝、格仲祭山賽馬等內容無法真正融入,當地學生難以真正體會到青海的獨特魅力。不光是本研究所調查的學校存在這個問題,當前一些民族地區的小學都沒有涉及傳統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民俗等方面的教學,這不利于學生個性化、全面化發展。
(三)一些學校的教師隊伍素質較弱,影響服務質量
在“雙減”政策下,民族地區小學課后服務一直在摸索中前進。教師隊伍建設的質量直接關系到課后服務質量的高低。盡管在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的角色已經發生了改變,但是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執行者,其引導作用依然十分重要。“雙減”政策下,小學生參加課后活動的時間、空間進一步擴展,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任務設定情況等,都將對小學生的課后活動體驗產生直接的影響。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部分小學教師對于任務主體不明確,或將開展課后服務活動的全部責任推給班主任,還有的教師在課后服務中為達到既定的標準,直接規定了學生應當選擇什么樣的社團或參加什么樣的活動。在“雙減”政策核心要義的闡釋中,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是課后服務質量提升的重要條件,目前施教主體的短缺與一些教師個人態度造成了一些民族地區小學課后服務發展受阻。
三、“雙減”政策下民族地區小學課后服務實施的對策
在“雙減”政策下,聚焦民族地區小學課后服務教學策略的探討,從挖掘民族課程、開發實踐基地、打造特色施教隊伍等多個角度,對民族地區小學課后服務進行新的探索,使小學課后服務在“雙減”政策下得到全新的發展,更好地服務民族地區的學生,更好地適應現代教育對小學課后服務的新需求。在構建學校課后服務體系的過程中,需要突出專業性、獨特性和生本性的特點,努力構建新的服務體系。[1]
(一)學校課后服務體現民族特色
在“雙減”政策下,學校課后服務體現民族特色已成為當前民族地區小學課后服務改革的一項重要策略。在創建民族特色學校的過程中,具有民族魅力的課后服務內容體系是一項重要內容,它的完善程度將對小學課后服務產生重要的影響。在“雙減”政策的指導下,本文嘗試探討民族地區小學課后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以保證小學課后服務的可持續發展。
第一,通過創建特色化的小學課后服務試點,為學校的課后服務建設提供基本保證。所謂特色化,就是在小學課后服務中探索出一條新的道路,且能凸顯本民族的最大特色。例如可在青海回族人民聚居的地區設置試點學校,試點學校可將回族的打木球、摜牛等體育運動,牛頭塤、羊頭弦子等樂器體驗活動融入小學課后服務中,以特色化的試點學校為基礎,補充與本民族有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有針對性地根據學校自身資源,制訂切實可行的實施計劃,從而突出民族文化的價值,實現民族地區小學課后服務內容的創新。
第二,民族地區可建立一個由政府主導,教育部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協調配合,學校具體實施的方案,其目標是要將各個學校所擁有的教學資源和教學平臺相結合,設計多樣化的課后服務方案,并以民族特色為中心,對課后服務方案進行規劃、調整。當然,在方案實施過程中,要具體分析各個小學學生的民族分布、地域特點,建立起課后服務的基礎性方案,并對不同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項目進行定期更新。例如在特色項目的實施周期中,做好課后服務的組織和安排工作,使大部分小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以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
第三,學校和教師要為民族地區小學課后服務的落實保駕護航。“雙減”政策的中心思想就是要減輕學生的負擔,要以最優的教學設計來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在實施階段,學校和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學校要為課后服務的開展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和資源上的支持,以確保課后服務順利開展。相對于傳統的課后服務模式,體現民族特色的課后服務的實踐性更強,因此教師要根據課后服務的核心內容來制訂出一套切實可行的計劃,這樣才能更好地推進課后服務的實施,為小學生帶來更好的體驗。
在“雙減”政策的指導下,筆者對民族地區小學課后服務內容進行了系統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創新探索。從目前的實施結果來看,民族地區小學課后服務的內容更加豐富、完善,能夠使小學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二)打造多元化的課后服務實踐基地
通過對“雙減”政策下民族地區小學課后服務實施情況進行調研發現,空間受限是課后服務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當前小學開展課后服務的主要場所是校園,小學生的興趣得不到很好的激發。為了更好地促進“雙減”政策下小學課后服務的可持續發展,可以有針對性地打造多元化的課后實踐活動基地。
第一,根據小學生對民族文化中傳統體育、傳統音樂、傳統舞蹈的熟悉程度,在學校中開展各類傳統競賽活動。例如青海地區學校可定期舉辦校內的康巴諺語大賽、藏族民歌大賽等。通過開展多樣化的競賽活動,讓學生領悟傳統民族文化,還可以篩選出優質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豐富課后服務活動形式。通過這樣的方式,可拓寬小學生課外活動的空間,營造良好的學校文化氛圍。
第二,與多方組織合作,增加校園課外服務的場地。在“雙減”政策下,小學生學習壓力有所緩解,課余時間相對較多。如何讓學生有效地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積極參加益心強身的特色課外服務,這是教師要思考的問題。對此,可積極開拓課外活動渠道,使小學生參與其中,體會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從小樹立文化自信。同時,要加強與周邊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博物館、馬場、文化與旅游部門等的合作,全方位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課后服務內容。
第三,充分發揮民族特色優勢,為小學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臺。民族地區小學應充分發揮自己的民族特色優勢,在校園中深化民族文化的影響,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專業實踐平臺。例如通過建立專業的音樂合唱隊,培養出更多高質量的民族音樂人才,以高質量人才的培養來推動學校課后服務環境的革新和發展,不斷加強小學生的課后服務體驗感。
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課后興趣拓展服務在學校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這在某種意義上也為學校的多樣化課后服務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撐,對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要充分擴大小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的場所,通過開展民族特色的實踐活動來減輕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壓力,達到益身益心的目的,同時培養他們對中華文化的熱愛與傳承意識。
(三)充實課后服務的教師隊伍
通過對“雙減”政策下民族地區小學課后服務現狀的調研發現,一些教師對“雙減”政策認識不到位,從而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如課后服務秩序被打破、實施目標混淆、服務內容缺乏針對性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在“雙減”政策的指導下,教師資源的優化配置與調整充實就顯得尤為重要,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構建優質課后服務課程的關鍵。[2]
第一,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民族地區課后服務面臨著改革的壓力,小學生對多樣化的服務類型的需求也在不斷上升,這就要求民族地區教師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作用。當前,在民族地區小學課后服務中,一些教師仍采用傳統的“5+2”模式,其實施效果并不可觀。因此,必須大力進行全能型人才培養,以確保學生培養工作的順利進行。通過與地區體育院校、草原賽馬會等相關組織的合作,提升課后服務教師的專業知識,使他們掌握相關專業技能,提高自己的職業素質,進一步滿足“雙減”政策對課后服務的要求。例如藏式摔跤、玉樹賽馬會、八門拳等項目,都可以作為民族地區小學課后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這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是一個很大的考驗。通過探討多元化的培養途徑,有助于為小學生提供更加專業化、特色化、民族化的課后服務。
第二,鼓勵非學校教師參加多元化民族特色項目課后助教活動。在小學課后服務實踐中,由于一些地區師資力量匱乏,制約了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為了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在“雙減”政策的指導下,可以邀請民間技藝傳承人,民族文化專業人士等參加各種課后實踐活動。外來助教的幫助能夠增強課后服務的師資力量,從而改善民族地區小學生的課后服務開展情況。盡管他們并非專業教師,但是他們在其他領域的理論與實踐素質都很好。因此,校外人員的輔助可以使各種課后活動有序地開展,也使小學生在校園內外體會到民族地區課后服務的獨特魅力。
第三,對外招聘專業的課后服務團隊,負責本校民族特色課后服務品牌的發展,以及校本課程、優質社團的建設等工作。在開展課后服務的過程中,單純依靠學校內的教師資源,難以發揮課后服務應有的作用。因此,小學應積極引進專業人才,努力實現“一校一品”。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小學課后服務的個性化發展已成為一條嶄新的道路。例如為了建立人文青海、歷史青海特色校園,學校可聘請民族史領域的專業學者作為指導員,對校園建設進行全面的管理,并構建完善的民族化課后服務課程體系,從而促進學校多樣化課后服務的開展。課后服務各方面的發展都離不開專業人才的支撐,學校應根據具體情況和小學生的需求,強化對教師資源的補充,確保教師隊伍的完整性。
總之,在“雙減”政策的大背景下,民族地區小學課后服務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新的機遇。小學課后服務要進行創新和改革,多元探索、提質增效,為小學生創造更好的課后體驗,創造更高質量的實踐環境。另外,在小學課后服務的實施過程中,要做好資源的整合工作,為“雙減”之下“一校一品”的建設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龍寶新,李莎莎.“雙減”背景下學校課后服務的發展與調適:基于陜西省中小學課后服務調研結果的研判[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3,24(1):15-24.
[2]李寶慶,紀品.“雙減”背景下高質量課后服務課程建設的創新路徑[J].課程·教材·教法,2022,42(11):6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