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優秀農耕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根基,是新時代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精神支撐。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作為蘇南地區唯一的農業類高職院校,不僅承擔著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還肩負著傳承與發展江南農耕文化的艱巨任務。近年來,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積極探索江南農耕文化融入育人全過程的有效路徑,在全校營造“學農愛農,崇農事農”的良好氛圍,不斷擦亮學院“江南農耕文化弘揚者”的辦學名片。該文以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分析江南農耕文化融入文化育人的現狀及問題,并探索通過營造有效育人環境、完善文化育人陣地、開發特色課程、優化師資隊伍、打造品牌文化活動、開通“第三課堂”等方式將江南農耕文化更好融入高職院校文化育人舉措,為高職院校創新農耕文化育人機制和實踐路徑,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農人提供借鑒。
關鍵詞:江南農耕文化;高職院校;文化育人;實踐;傳統文化;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1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4(c)-0136-05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Jiangnan Farming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king Su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as an Example
XIAO Yang
(Su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Suzhou Jiangsu, 215008, China)
Abstract: Excellent agricultural 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an important spiritual support for achie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As the only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 in the southern region of Jiangsu, Su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not only undertakes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cultivating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but also shoulders the arduous task of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Jiangnan agricultural culture. In recent years, Suzhou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as actively explored an effective path for integrating Jiangnan agricultural culture into the entire process of education, creating a good atmosphere of \"learning and loving agriculture, respecting agriculture and serving agriculture\" throughout the school, and continuously polishing the school's business card as a \"promoter of Jiangnan agricultural culture\". This article takes Suzhou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integrating Jiangnan agricultural culture into cultural education, and explores measures to better integrate Jiangnan agricultural culture into cultur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by creating an effective education environment, improving cultural education positions,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 courses, optimizing teaching staff, creating brand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opening the \"third classroom\",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nnovative agricultural culture education mechanisms and practical path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o cultivate new farmers who are knowledgeable, skilled, and capable of management.
Key words: Jiangnan farming cultur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ultural education; Practice; Traditional culture; Cultivation
一直以來,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蔚然成風。著名歷史學家何茲全教授在其《中華文化六講》中提道:中國文化的特點和素質自始即受到兩個社會因素的根源性影響,其一就是農耕生活[1]。中國傳統文化中天命、和平、中庸、融合等因素正是在傳統農耕生活的基礎上滋長出來。農耕文化,是指由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以為農業服務和農民自身娛樂為中心的風俗文化[2]。可以說,農耕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源。
高職院校致力于為國家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是高等教育體系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要落實好立德樹人、以文育人的工作,高職院校首先要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體系構建工作,更要把農耕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放在重要位置。蘇州有2 500多年的建城歷史,農耕文明歷史悠久,農耕文化傳承源遠流長,為后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農耕文化遺存。坐落于蘇州古城區內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創辦于1907年,是最早的“園藝科”發祥地,也是江南農耕文化滄桑歷史的見證者,在高職院校重拾地方農耕文化活力,是釋放江南農耕文化活力的重要舉措。目前,高職院校在將農耕文化融入育人全程的過程中,面臨著工作思路不清晰、融入校園活動形式比較單一、相關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不夠、與育人體系的融入不深等問題。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從校園環境營造、宣傳陣地創新、特色精品課程建設、品牌活動打造、師資隊伍優化、實踐育人融合等6個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真正落實農耕文化融入高職院校“三全育人”全程,在第一、二、三課堂全面開花。
1 江南農耕文化在文化育人中的重要意義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中國作為泱泱農業大國,農業生產不僅滿足了人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質需求,還為中華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精神支撐。近年來,一股“農耕文化熱”席卷學術界乃至各地政府及許多民間機構,他們通過成立農耕文化研究基地、舉辦農耕文化展覽、承辦農耕文化節、推出農耕文化研究成果等方式持續而廣泛的關注農耕文化,并努力在此過程中做到將農耕文化沁潤學生心田、腦海,最大程度地弘揚和傳承農耕文化。
對于高職院校來說,育人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3]。在新的社會發展需求背景下,高職院校應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引下,深入剖析本校專業特色、學生特點,創造農耕文化融入文化育人新思路,探索新路徑,以實現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地方農業類高職院校,在江南農耕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方面,承擔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學校將江南農耕文化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農耕文化的積極性,讓走出校園的學生們在農業生產、服務、管理等各條戰線自覺擔負起傳承和弘揚江南農耕文化的歷史使命,使其薪火不息,代代相傳[4]。
2 江南農耕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文化育人的現狀及問題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已經將“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但部分高職院校文化育人依然存在著“虛化、泛化、弱化”的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工作思路不清晰
以文化立校,用專業特色育人是高職院校實現文化育人的基本原則[5],但部分高職院校一方面沒有充分領悟農耕文化育人的內涵,沒有用創新思維和全局性的工作設想將江南農耕文化融入文化育人頂層設計,從而導致在工作理念和措施上“換湯不換藥”;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相關制度體系不完善,沒有通過獎勵機制積極調動輔導員、專業教師及管理人員等各方面力量,沒有充分開發和利用當地豐富的文化資源。
2.2 活動形式不豐富
目前江南農耕文化融入校園活動進行文化育人的形式比較單一,高職院校更多的是面向師生進行相關理念宣傳和價值灌輸,缺少更鮮活、更形象、更具體、更容易接受的文藝作品、校園文化環境、文化育人陣地等文化資源。高職院校應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互動性強的活動,把江南農耕文化精髓融入校園日常生活,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2.3 課程設置不全面
在專業課程方面,高職教育以職業技能培養為主,專業課程設計側重于技術技能培養,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鮮少融入與行業相關的文化知識。在思政課程方面,對江南農耕文化育人的思政元素的挖掘與利用還不夠,學生對江南農耕文化的接觸和理解不夠深刻,學生愛農、崇農、事農的思想不夠堅定。因此,如何將江南農耕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鞏固學生專業思想,培育工匠精神與職業道德,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課題[6]。
2.4 實踐活動不深入
社會實踐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平臺,是江南農耕文化實現育人的“第二課堂”,學生只有通過社會實踐,才能更好地加強對江南農耕文化的理解,在實踐中感悟和成長。然而大部分高職院校在引導大學生社會實踐方面沒有做到與江南農耕文化深入結合,沒有與相關企業或行業協會等建立關于人才培養的長期合作關系,沒有將社會實踐活動貫穿高職院校學生大學生涯全過程,沒有固定的江南農耕文化實踐教育基地,學生的相關專業知識很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3 江南農耕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文化育人的探索與實踐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辦學100多年來,在專業發展定位、專業培養目標、專業條件建設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辦學傳統和鮮明的辦學特色。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學校秉承“汲汲以興學勸農為事”文化核心理念,堅持“立足蘇州、服務三農、緊扣特色、爭創一流”的辦學思路,著力將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嵌入百年蘇農文化基因[7],逐步形成了“勤勉崇農、實干創新”的蘇農精神,構建了“學農愛農、知農事農”的特色校園育人環境,不斷融入思政課堂、專業課堂、第二課堂及第三課堂。在江南農耕文化與校園文化育人結合方面不斷探索。
3.1 營造文化育人環境氛圍
高職院校的校園人文氛圍更加直接地承載著文化育人功能,校園里的花草樹木、雕像、建筑物等,無一不是校園文化、辦學理念的重要載體,作為農業類高職院校,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肩負著為國家輸送高質量農業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因此校園環境建設要突出專業特色與優勢。校園道路、景觀、建筑等的設計和命名要積極融入江南農業特色、地方特色,為農耕文化在校園的傳播提供有利的環境保障。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的校園環境風格一直以古典與現代結合的園林式校園聞名,校園里常見的有亭、橋、閣、池、軒窗等蘇州園林元素,學校近年來連續發起為教學樓、道路、景觀命名的活動,極大地帶動了師生參與校園建設的熱情,展現了悠久的辦學歷史和先進的育人理念,不斷為校內教學樓、景觀小品等賦予“蘇農意義”,讓師生體驗到校園蘊含的人文精神。
3.2 搭建全方位文化育人陣地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著力構建“線上、線下”兩大育人陣地,雙管齊下形成育人合力。線上已經構建了“兩微一端+短視頻”的網絡宣傳陣地,開設了“蘇農二十四節氣”“農技小百科”等專欄和話題,在師生常用的社交平臺以短劇、歌曲、舞蹈等形式傳播農耕知識,展現蘇農風采。學校還積極建設江南農耕文化博物館線上展館、藝術教育專題網站,為在校生提供結合知識學習、交流互動于一體的線上平臺。線下,學校歷時3年建設完成江南農耕文化博物館,為在校生及社會層面提供江南農耕文化傳承和學習基地。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打造的江南農耕文化博物館立足太湖流域地區生態體系、模式技術、思想典籍、節氣農俗、農民藝術等內容,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展示江南地區特色農耕文化,館內還設置展現學校花、果、茶、蟲等專業特色的展點,極大突出學校在傳承江南農耕文化方面做出的貢獻。博物館承擔著展示現代農業發展成果,普及農業知識,保護、傳承和弘揚江南農業文明等方面的社會使命。校園內持續打造了校園廣播臺、電子顯示屏、櫥窗展板、海報標語等宣傳載體,加強校園農耕文化活動、重要節氣及傳統節日的宣傳廣度,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
3.3 開發江南農耕文化特色課程
學校圍繞江南農耕文化主線,強化課程育人的重要地位,大力開發農耕文化課程體系,編寫《書香滿徑》《現代農業概論》《江南園林文化藝術》等文化相關通識教育讀本與相關課程教材,把農耕文化內容納入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當中,引入大學生的綜合素養培育中去,并將農耕文化中蘊含的中國傳統的自然觀、哲學觀、道德觀及與農耕相關的農業生產、節氣、民俗,以及民間文藝文學帶入大學課堂。對于涉農類專業學生,將農耕文化課程納入專業基礎課程體系,對非農專業學生來說,其可作為公共選修課納入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并要求非農專業學生至少選擇一門農耕文化有關課程,作為通識教育課程必選學分之一。在課程開設方面,思政課程與通識課程結合,把“唱”“演”“跳”等展現學生特長的形式與江南農耕文化結合,創作喜聞樂見、淺顯易懂的課堂教學典型案例。通過專業課程或者公共通識課程的學習,推助學生學習和了解農耕文化,豐富學生的文化視野,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自信[8]。舉辦“耕讀講堂”系列學術講座,形成“三階遞進”的農耕文化課程體系,構建與辦學理念“同向同行”的課程體系。
3.4 提升文化育人師資隊伍建設
充分發揮教師在特色文化育人中的啟發、引導作用,通過多種途徑提升教師的人文修養與職業素質,建設一支善于創作排練文藝作品、引導學生弘揚和傳承江南農耕文化的師資隊伍。定期開設“耕讀大講堂”,邀請研究傳統文化、農耕文化、吳文化的名家大師等來校講座,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著力提升師生的人文修養和國學功底。依托班主任、輔導員和學科專業教師,遴選學生社團指導教師,開展傳承國學、閱讀經典等方面的文化教育培訓,參與農業類節日、節慶活動的節目創排,使教師沉浸體驗先進典型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情懷,并將此浸入、融入各類文化實踐活動之中。此外,加強專業性文化育人師資團隊建設,設立專項經費,先后組建了農耕文化研究團隊、江南園林文化藝術研究團隊、園林植物花卉文化研究團隊,致力于農耕文化、園林文化、花卉文化等研究。
3.5 創建江南農耕品牌文化活動
校園文化作為教育機構特有的文化現象,在高校育人中一直發揮著無形的作用[9]。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一直以“蘇農精神”為抓手,積極引導學生組織及社團開展以農耕文化為核心內容的校園活動,促進師生文藝作品創作,打造江南特色農耕文化品牌活動和作品。學院將舞蹈與農業生產動作巧妙結合,自主創作了“農耕操”在校園、社區等場所創造性地傳播農耕文化。連續4年舉辦“農耕文化節”,師生共唱校歌,以及參觀“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展覽。其中,學生積極參與投壺、貼秋膘、品秋茗、寫農諺、剪紙等豐富多彩的慶豐收民俗體驗活動,激發了學生對傳統農事的了解和對專業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據統計,學校每學年開展農耕文化活動、傳統文化及藝術類講座10余次,打造江南農耕文化相關原創舞蹈、舞臺劇等3至5項,形成了主題鮮明、格局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增加了師生對地域文化的認知,激發農業類學生的專業自豪感,堅定其投身三農事業、服務鄉村振興的決心和信心[10]。在各類校園文化活動及暑期社會實踐中,學校師生創意性地引入江南農耕文化元素,不斷充實文化育人“第二課堂”,以農業特色校園文化浸潤和影響學生。
3.6 打造江南農耕文化育人“第三課堂”
近年來,學校重點組織師生開展了多項以尋訪、調研、體驗等為重要形式的實踐活動,逐步完成“三片區二類館”文化育人載體的架設工作,不斷完善文化育人“第二課堂”。在“第三課堂”的搭建上,學校充分利用新媒體優勢,依托學校“1+5+7”融媒體“金字塔”矩陣,組建江南農耕文化宣傳學生記者團隊,將二十四節氣制作海報、微信圖文在學校“兩微一端”推送,學生設計制作的海報還得到更高級別媒體的轉發,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團隊深耕江南農耕文化精髓的積極性。團隊開設“耕讀大課堂”“蘇農花草木集”等專欄,組織各二級學院學生參與專欄的內容采集、圖片拍攝及美化排版等工作,幫助學生真正將農耕文化知識內化,打通文化育人“最后一公里”。
4 結語
當今社會,喚醒高職院校學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增強文化自覺,提高專業自信心,把中華優秀傳統農耕文化精髓內化為學生的價值取向和人格素養,迫在眉睫。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將以江南農耕文化為文化育人的重要精神來源,進一步提升校園文化品位,營造崇農、愛農、事農的校園環境,積極開展傳統文化、地域文化、蘇農精神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并總結創新舉措;進一步完善以專業理念文化和人才培養目標為核心的專業精品課程建設模式,開發融入江南農耕文化中有代表性、示范性的專業文化教材,擴大文化育人實踐基地發射范圍;進一步依托農耕文化實踐基地和育人陣地,開展并承辦農耕文化相關的學術交流、職業體驗等活動,通過學校自身融媒體優勢不斷提升江南農耕文化研究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何茲全.中國文化六講[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
[2] 胡澤學,李琦珂.關于中華農耕文化現實價值的思考[J].古今農業,2015(2):98-108.
[3] 徐丹.三全育人視域下高職院校文化育人路徑探索[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5(1):4-6,21.
[4] 張敏.農耕文化在核心價值觀中的作用及傳承對策研究——以蘇州江南農耕文化為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6,32(6):160-162.
[5] 周幸.高職院校傳統文化育人體系構建和創新[J].管理觀察,2019(14):104-105.
[6] 華景清,倪赟,湯易.江南農業院校對江南農耕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探析——以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南方農機,2016,47(3):18,30.
[7] 陳迪輝,湯易,肖陽.農業類高職院校特色文化育人思考與實踐——以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江蘇農業科學,2019,47(5):290-292.
[8] 吳春花.新時代背景下增強農耕文化自信提升學生專業認同的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20(31):174-176.
[9] 孟祥瑋.積極發揮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9):113-116.
[10]廖佚.農業文化在涉農高職院校傳承弘揚的對策探析[J].現代農業,2020(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