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士英 杜吉生
(中國消防救援學院 北京 102202)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消防工作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增強。在消防員的培養過程中,體育訓練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可以有效幫助他們增強體能,提高身體素質。中國消防救援學院的消防體育課程的開設,就為消防救援人員開展體育訓練提供了一種認識和掌握科學有效訓練方法的途徑。然而,在消防院校、消防站點的消防體育訓練中,由于參訓人員相關知識的欠缺,在進行訓練時造成運動損傷仍然是一個屢見不鮮、亟待改善的現象。為了降低運動損傷的發生概率,需要加強對消防體育訓練中運動損傷的預防研究。
消防員作為消防救援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救援工作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體能訓練作為消防員日常訓練的基礎性內容,也開始越來越受到重視。但體育訓練中的運動損傷問題一直是困擾消防員、組訓人員的難題,同時也是制約消防員體能訓練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據對湖南省消防員消防職業訓練運動損傷的調查研究[1],消防員發生運動損傷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身體的四肢部位(包括肘、腕、指關節和大腿部、小腿部、膝、踝關節及足弓)、軀干部位(包括肩、胸、腰、腹、臀)和頭部。其中,軀干部位的腰部損傷占所有運動損傷部位的50%以上,以大腿、小腿、膝關節和踝關節為主的下肢部位,損傷比例均超過所有運動損傷部位比例的50%,其中膝關節損傷所占比例最大,約為70%。
1.1.1 膝關節損傷
據統計,常見的膝關節損傷包括半月板損傷、軟骨損傷、韌帶損傷等,這與消防員日常訓練時動作難度高有關,大幅度的彈跳動作如蛙跳、登樓、爬梯等,使得膝蓋受傷的可能性增加。
膝關節損傷的發生因素如下。
(1)下肢肌肉力量薄弱,導致膝關節穩定度降低。
(2)膝關節穩定性差,對肌肉的控制能力不足。
(3)缺乏運動訓練經驗,技術動作不規范。
(4)場地條件受限,不適合長時間負重訓練或者負重跑。
1.1.2 韌帶損傷
消防員在日常體能訓練中,由于運動強度過大,很容易造成韌帶損傷,甚至導致韌帶的撕裂。其中,最常見的是膝前交叉韌帶損傷,其次是踝關節前叉韌帶損傷。
膝前交叉韌帶損傷多發于消防員進行大量跳躍類活動時,例如長期跑跳、打籃球等。具體表現為膝關節活動時疼痛,無法完全伸直。
踝關節前叉韌帶損傷多發于踝關節扭傷后造成的踝關節部位外側副韌帶和內側三角韌帶損傷。具體表現為踝關節部位的明顯腫脹、踝關節活動時疼痛、無法完全伸直踝關節等。
踝關節前叉韌帶損傷的發生因素如下。
(1)踝關節部位的韌帶受到過度擠壓,引發踝關節部位擠壓傷。
(2)劇烈的跑、跳、蹲、起等,導致踝關節周圍韌帶過度牽拉受力,引發踝關節部位的牽拉傷。
(3)踝關節部位骨折,同步造成韌帶起止部位受到過度牽拉,引發踝關節韌帶損傷。
1.1.3 肌腱損傷
消防員日常體育訓練中的部分項目,比如俯臥撐、引體向上、單杠拉伸等,需要進行上肢的大量重復動作,導致肩、肘、腕和手指等部位受到過大的張力,從而引起相關部位的肌腱損傷。例如,在上肢肌肉力量訓練過程中,在保持力量訓練動作的同時,手臂會在各個方向上反復彎曲和伸展,這就會造成肩關節和手腕等部位的肌腱損傷。
肌腱損傷的發生因素如下。
(1)肌肉拉傷。肌肉拉傷是指肌肉在運動中被拉長或縮短,并且超過了肌肉正常的生理活動范圍而造成的損傷。肌肉拉傷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類型。急性肌肉拉傷多由運動動作不當、強度過大或力量不足造成;慢性肌肉拉傷則多由過度運動、疲勞過度或長時間未運動所致。在進行體育訓練時,如果出現肌肉拉傷,消防員會出現腰酸背痛、局部腫脹等不適癥狀,影響正常訓練和日常生活。而由于訓練強度不當或訓練方法有誤,這種狀況時有發生。
(2)肌痙攣。肌痙攣是指肌肉強直性收縮,局部肌肉處于收縮狀態而不能隨意運動。這種情況可發生在特定的肌群,如腓腸肌、比目魚肌、小腿三頭肌等,也可發生在全身。由于痙攣發生的部位和發生的機制不同,可以分為肌內痙攣和肌外痙攣兩種。前者是由局部肌肉受到刺激,持續收縮引起肌肉張力過高而造成的。后者是由于骨骼系統內部或外部的不協調運動而引起的肌肉異常收縮,通常會導致局部疼痛、活動受限、肌肉萎縮等。消防員在訓練中發生的肌痙攣主要有腓腸肌痙攣和比目魚肌痙攣兩種。消防員如果平日不注重膳食均衡,導致體內鈣含量不足,或行走、跑動時間過長,下肢肌肉過度勞累,都易引發腓腸肌痙攣。比目魚肌痙攣的觸發點可能是跟腱疼痛、腘繩肌緊繃、腰痛、夜間抽筋、頭痛等,多因外傷造成的肌肉力量不平衡所致。
1.1.4 肩關節損傷
肩關節損傷是消防員常見的運動損傷之一,占運動損傷總數的20%左右。肩袖損傷是肩部常見的一種損傷,通常表現為疼痛和功能受限。肩部疼痛通常發生在肩袖最大伸肌肌腱處,表現為酸脹或撕裂樣疼痛;肩袖功能受限主要表現為肩關節活動范圍縮小,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半脫位”,其常見原因包括過度使用和勞損、肩峰撞擊癥等。肩袖損傷多發生在上肢外展運動時,例如上肢外展外旋等。
肩關節損傷的發生因素如下。
(1)年齡因素。人體骨骼一般在25 歲左右開始進入衰老期,肩部各組織,包括肩袖韌帶等發生退行性改變,組織彈性逐步喪失,變得僵硬,從而更容易受傷。
(2)反復過度使用上肢,尤其是反復進行上舉動作,是肩關節疾病的常見致病因素。消防員常需進行拉肩梯、攀爬繩索等科目的訓練,易致使肩關節損傷。
1.1.5 其他運動損傷
除上述常見運動損傷外,消防員還經常出現其他運動損傷,如腰部關節損傷、手部損傷、足部損傷等。
(1)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附著在小腿的肌肉上,當過度疲勞或穿鞋不合適時,就會出現足底筋膜的炎癥反應,主要表現為足底疼痛和僵硬等癥狀。
(2)腰肌勞損:多由長期從事高強度運動所致,主要表現為腰部不適,常伴有腰痛、脊柱側彎等癥狀。
(3)急性腰扭傷:多由突然的扭轉動作所致,一般以腰部疼痛為主;還可能伴有腰部肌肉和韌帶損傷。
(4)慢性腰背痛:多由腰部肌肉長期勞損或長期坐姿引起,常伴有背部疼痛和活動受限等癥狀。
(5)手指挫傷:因手指受到強烈的撞擊而產生,依程度可分5 種,分別是扭傷、脫臼、骨折、腱斷裂、挫創傷(皮膚裂開)。
消防員的訓練科目包括體能訓練、消防基本業務訓練、消防專業訓練等。消防體育訓練是各項訓練科目的基礎,在體育訓練中發生運動損傷,勢必影響消防員按時按量參加專業業務訓練。而消防體育訓練強度高,對消防員的身體素質和綜合能力要求高,突發情況多,極易造成消防員的運動損傷。相關研究調查顯示[2]:在基礎體能訓練中,消防員易在單雙杠、障礙跑等項目上發生運動損傷,二者造成的損傷總和在所有基礎體能訓練項目中占比約高達40%。
消防體育訓練的主要科目如下。
基礎體能訓練:包括短跑、中長跑、長跑、俯臥撐、仰臥起坐、單雙杠、障礙跑、蛙跳、負重跑、蛇形跑等。
單、雙杠:在單、雙杠上做大擺動和轉體練習時,對參與人員的身體素質有較高的要求,要求注意力集中,身體具備良好的協調、平衡功能。而消防員如果在休息不到位或身體機能較差時參與相關訓練,極易發生損傷。
尤其是在開展雙杠撐體項目訓練時,肱骨在離心下降階段幾乎處于伸展極限的角度,這會讓肩膀處于一個非常不穩定的狀態,易造成肩關節向前不穩定。如果在肩袖肌群和肩胛穩定性并不是非常好的情況下,就只能完全依賴肱二頭肌長頭肌腱與盂肱韌帶的保護,避免肱骨產生向前的脫臼損傷。而在一次又一次重復的雙杠撐體動作下,相關的肌腱與韌帶將會被迫拉長,造成肩關節前關節囊和肱骨肌腱的松弛,或因過度使用產生退化,這些都會給消防員平日的基礎體能訓練埋下一定的隱患。
障礙跑:障礙跑項目需要消防員具備良好的身體綜合素質,不僅要有良好的爆發力,還需要有較強的耐力、身體協調性與靈敏度。
翻越障礙墻時,起跳過遠,蹬墻力度過大,雙臂拉扯墻體力量過大,容易造成三角肌、斜方肌拉傷。起跳過近,則易磕碰膝蓋,出現膝關節韌帶扭傷。蹬踏角度不正,易造成腳趾趾骨骨裂。如果手支撐墻前側或后腿高度不夠,則易發生前滑,導致前撲倒地或倒掛于矮墻磕碰頭部。
在持水帶過獨木橋項目中,消防員在上橋時,如果踩踏引橋位置過低,在引橋、橋面連接處極易失去重心而墜落。在橋上行走時,腳踩獨木橋側面滑落,導致胸部磕碰橋面,則可能造成胸部軟骨、肋骨骨折。
而在訓練中出現動作不規范、用力不當等問題,也容易造成肌肉拉傷、韌帶拉傷、關節扭傷等損傷;過度疲勞或運動量過大時也會造成肌肉拉傷、關節扭傷等。因此,消防員應根據自身情況制訂科學合理的訓練計劃,避免盲目訓練、超負荷訓練而導致損傷。
消防應用體能訓練:消防應用體能訓練是救援能力培養的基礎,是消防部隊履職盡責的重要保障。具體訓練項目包括百米負重、5 000 m負重、拖拽重物、百米翻越板障礙、400 m物資疏散、掛鉤登樓等。其中,百米翻越板障礙、400 m 物資疏散、掛鉤登樓3 個項目受傷率最高,占比約為60%。
百米翻越板障礙與400 m 物資疏散等項目需要消防員頻繁進行負重、彎腰操作,腰背負擔較重,下肢的膝關節和踝關節承受負荷也很大,是易損傷部位。堅持長年訓練的消防員,極易發生腰椎問題和膝關節損傷。
掛鉤登樓項目中出現的損傷情況,與器材裝備及消防員都有密不可分的關聯。
器材裝備方面:由于吊具使用不當或自然磨損,掛鉤可能會脫落,導致物品掉落或人員受傷;在吊裝重物時,掛鉤可能會扭曲、變形,甚至破裂,造成物品掉落或人員受傷;掛鉤邊緣鋒利或不平整,操作不當可能會造成人員刮傷。
消防員自身原因:掛鉤登樓訓練持續時間長,出汗量增多,大量體內鹽分丟失,可能引發肌肉的不自主強直收縮,出現抽筋現象:掛鉤登樓訓練過程中易發生肌肉勞損或者體能超負荷,造成消防員摔傷及軟組織挫傷,雖然多為輕型及急性損傷,且相對而言恢復時間較短,但若未及時進行治療,多次此類損傷的累加就可能逐漸演化為慢性損傷,需要經過長期的、系統的治療方能恢復,并且存在無法恢復或者留下后遺癥的可能。
很多消防員在體育訓練中存在理論與實踐相背離的問題,不遵循相關運動損傷理論的指導,盲目開展訓練,只會增加運動損傷的風險。相關研究顯示,追溯運動損傷的根本原因,最大限度降低損傷率,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加強健康教育,采取綜合性措施[3]。所以為了最大限度降低消防體育訓練的受傷概率,充分保證消防員的生命健康安全,可以從以下方面來科普相關知識。
2.1.1 教員提升自身素質,充分講解相關知識
教師是文化知識的傳授者,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運動與損傷方面,教員自身的專業素質高低會直接影響到學員對科學訓練的重視程度。所以教員首先要做好相關知識的積累、拓展與研究工作,提高自身專業素質,在課堂上為學生充分講解科學訓練的相關知識并做出正確的動作示范,而后在組織訓練時時刻關注學員動作標準與否,及時加以糾正。通過外部推力,讓學員充分意識到科學訓練的重要性。
2.1.2 提升學員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科學組訓方面,教員要時刻創新組訓方式,提高學員的訓練興趣,使學員全身心投入訓練中,由此降低訓練造成損傷的概率。教員可以通過安排交叉訓練科目來緩解學員對某一科目的疲倦心理;上課時,教員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比如播放音樂,為學員提供相對舒適的訓練環境;在完成大幅度的運動訓練之后,可以組織實施一些基礎體育小游戲緩解學員生理以及心理的緊張感和疲憊感。
2.1.3 統籌課堂內外,全面普及消防體育知識
運動訓練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堅持。因此,在消防體育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課上與課下教學相融合。教員可以通過組織科學訓練知識競賽等形式,了解學員對訓練科學性的掌握程度,增進學員對科學訓練的理解。同時,可以邀請相關專家展開運動訓練方面的講座,并對學員日常訓練中存在的疑惑進行答疑解惑。此外,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員還可以通過錄制微課視頻的形式來加強對科學訓練的宣傳力度[4]。
身體素質是在先天遺傳和后天獲得的基礎上表現出來的人體形態結構、身體機能、身體素質、適應能力和心理因素的綜合體,具有不斷發展的相對穩定的特性[5]。即使充分掌握了運動訓練知識,如果沒有強健的體魄,學員在高強度訓練下受傷的概率也會增加。因此,教員要提高學員的主觀能動性,使學員在日常生活中增強自身的身體素質。
2.2.1 合理安排訓練強度
超負荷訓練經常被用來作為快速提升成績的手段。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方式是不可取的。如果學員的身體得不到充分休息,那么這種超負荷訓練只會讓學員的身體機能處于失衡狀態。在進行一些高強度訓練時,學員也不能在沒有專業人員的指導以及保護人員的陪同下盲目增加訓練強度,要在自身肌肉充分適應某一程度的訓練強度后再增加負荷,否則會對身體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
2.2.2 合理膳食,增強身體素質
合理飲食可以改善自身的身體素質。在百米沖刺等速度型訓練中,身體會產生大量的乳酸,因此需要攝入一定量的堿性物質予以中和;在力量型訓練中,需要促進肌肉的生成,因此攝入充足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可以保證身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在靈敏度訓練中,應盡量避免攝入油膩或難消化的物質。同時,高強度的訓練要著重注意補水。
2.2.3 引入心理干預方法
體能訓練和心理干預訓練是相輔相成的,適時適量的心理干預會對學員的體能訓練產生積極的影響。心理干預可以幫助學員建立自我勉勵機制,從而增強訓練意愿,進而有助于持續提升身體素質[6]。
運動損傷后的治療與體能恢復也是減輕運動損傷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單位要建立健全運動損傷檢測監控體系,針對不同的訓練損傷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除此之外,要做好醫用治療設備的更新換代和藥物的干預治療[7],切實保障學員的生命健康安全,做到訓練損傷的早發現、早治療。同時,相關單位要注意總結、研究學員容易受傷的部位及原因,給出相應的預防建議,防止更多的人因相似的原因受傷。
消防體育訓練是消防人員身體素質提高的重要方式,同時也是消防人員進行體能鍛煉的重要途徑。該文通過總結消防體育訓練中常見運動損傷的類型,分析常見運動損傷的原因,并針對性地對消防體育訓練科目提出了預防措施,力求避免因體力不足、盲目訓練、訓練不科學等原因導致的訓練損傷,也為消防體育訓練中運動損傷的預防提供了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