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性學科,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基礎之上。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應兼顧知識和文化教學,不僅僅要重視英語專業知識教學,還應積極滲透中國傳統文化,使得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感悟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本論文以此切入,分析了中國傳統文化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價值,并結合課堂教學實踐,針對傳統文化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滲透和融合進行了詳細的探究。
關鍵詞:初中英語;傳統文化;核心素養;融入路徑
作者簡介:顏玉倩,揚州市朱自清中學。
中國傳統文化歷經了幾千年的積淀,是人類歷史文化寶庫中最為璀璨的明珠,其中蘊含的自強不息、敬天愛人等精神,在當今時代下依然具備積極的價值。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在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在這一背景下,加大中國傳統文化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滲透,不僅拓展了英語課堂教學內容,也促使學生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對中國傳統文化形成深刻的感知、認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鑒于此,英語教師應重塑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深挖教材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因素,并積極尋找傳統文化在英語課堂中的切入點,全面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英語課堂中的滲透。
一、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運用英語對中華文化基本知識進行簡述,并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承擔起傳承中國優秀文化的重任,能夠有效地進行跨文化溝通。面對這一全新的要求,最大限度挖掘英語課堂教學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因素,將其與英語課堂教學整合到一起,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首先,有助于豐富英語教育資源。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積極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有利于學生體會語言的內涵,也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同時,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使得英語課堂教學內容不再單調、枯燥,增添了諸多趣味性的因素,豐富了英語教學資源,拓寬了學生的視野,真正滿足了素質教育下的英語學習要求。
其次,提升了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興趣是學生的“良師益友”,是引導學生學習的主要驅動力。初中生在英語學習中,唯有具備濃厚的英語學習興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具體的學習中,受到英語學科特點制約,英語課堂常??菰?、乏味,致使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低下。面對這一現狀,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使得英語知識更加生動、生活化,增加了趣味性的因素,真正激活了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最后,有助于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歲月的積淀,在當今時代下依然具備十分重要的價值。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深挖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尋找最佳的融入點,可促使學生在學習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深刻的認知,形成強烈的民族自信。同時,還可促使學生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中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等,真正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長遠發展。
二、中國傳統文化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融入原則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促進中國傳統文化與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融合,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在這一過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四個基本原則,才能高效達到預期的目標。
1.積累素材巧妙融合。在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課堂教學融合時,應堅持巧妙性的原則,基于學生的學情,科學篩選出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內容,并借助多樣化的方式進行講述,以便于學生在輕松掌握英語知識的同時,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例如,在piano、violin等英語詞匯教學中,筆者就為學生補充了中國傳統的民族樂器,包括pipa(琵琶)、panflute(排簫)等。如此,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使得學生在對比學習中很好地掌握了英語詞匯。
2.創新融合。在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融合時,應堅持靈活性原則,避免生硬地插入,以免教學效果適得其反;另外,在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英語課堂教學融合時,還應堅持貼合性的原則,不僅要貼近教學內容,還應契合學生的學情,借助創設情境的方式,為學生營造趣味、活潑的課堂氛圍,旨在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望、探索欲望等。
3.實效性。在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時,還應堅持實效性的原則,必須結合學生的學習狀態以及設定的教學目標,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真正促進二者的融合,使其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服務。
4.以生為本。在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英語課堂教學滲透時,應基于學生的學習需求,選擇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傳統文化內容。而要實現這一目標,英語教師在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時,必須要“吃透”英語教材內容,積極尋找中國傳統文化與英語課堂教學融合的切入點,立足于全局,切忌選擇的內容過深、難度過高,以免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中國傳統文化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融入路徑
(一)轉變教學觀念,提升跨文化教學能力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秉承的教學觀念直接決定了課堂教學行為。一直以來,受到傳統教學理念和模式的制約,英語教師常常將英語學科歸于異域文化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將主要精力都集中在詞匯、語法等知識教學中,雖然也會結合英語文化背景展開教學,但很少有教師會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鑒于此,為了促進傳統文化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滲透,教師應革新自身的教學理念,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并遵循以上原則,將其科學地融入課堂教學中,使得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并形成強烈的文化自信。英語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為了更好地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滲透,還應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積極尋找中國傳統文化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融入點。鑒于此,初中英語教師應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學習、觀摩相關的教學案例,掌握更多的傳統文化滲透教學技巧。同時,英語教師還應不斷提升自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研究,只有深刻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才能在后期的教學中,將其科學、合理地融入其中。
(二)深挖教材內容,尋找傳統文化融入點
英語教材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尤其是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英語教材也隨之進行了變革。在現行的初中英語教材中出現了大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鑒于此,初中英語教師在促進中國傳統文化與英語課堂教學相融合時,必須要對現行教材內容進行認真、細致的研究,努力挖掘其中蘊含的文化元素,并以此設計教學方案,促進中國傳統文化在英語教學內容中的深度融合。例如,在“Let's celebrate”教學中,教師在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前,就對課文內容進行了分析,以“與節日相關”的主題作為切入點,為學生設計了“What is your favourite festival?”這一話題,引導學生自行搜集資料進行交流。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選擇國外的節日,也可選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等,并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所學的知識,圍繞其進行簡單的交流;再比如,在“A good read”教學中,圍繞“中外名著”進行探究,為學生介紹中國傳統的詩歌等,使得學生在對比分析中認識到每一種文化都具備獨特的特點,只能運用它所賴以生存的語言環境進行表達和解釋。如此一來,基于具體的英語教學內容,科學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為英語課堂增添了趣味性的因素,也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啟發,逐漸增強文化自信。
(三)靈活開展教學,提升傳統文化融入效果
為了真正提升中國傳統文化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融入效果,必須堅持與時俱進的原則,不斷促進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使得學生在靈活多變的英語課堂中學到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并對傳統文化形成全面深刻的了解。例如,在“Food and lifestyle”的教學中,筆者就對這一課的內容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結合“中西飲食”這一主題,融入了大量的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旨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知程度。在具體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時,就圍繞這一主題,以及其中涉及的傳統文化內容,為學生設計了一系列問題,包括: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是什么?我們的飲食文化和西方的飲食文化之間存在哪些差異?中國傳統食品的特點是什么?你更喜歡什么樣的飲食文化?如何處理和對待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性?如此,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就會在更多的探索空間中,通過思考、探究、交流等,對中國飲食文化形成全面、深刻的認知。另外,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為了進一步豐富課堂形式,促進中國傳統文化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滲透,還應充分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這一工具。例如,在“Fashion”的教學中,為了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筆者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了一個日常服裝以及時裝周的視頻。同時,還播放了一個中國傳統民族服飾的視頻,使得學生在觀看中對中國傳統民族服飾形成了深刻的感知,也意識到在當前西方的服飾中依然存在大量的中國元素。這樣學生在強烈的直觀感知中,能夠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更加全面、深刻的感悟,更好地達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
(四)中西文化對比,強化認知感悟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性學科,在英語核心素養下,教師在開展英語教學時,還應指向學生的未來發展和成長,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并在跨文化交流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說,這是時代賦予當前青少年的歷史使命。鑒于此,英語教師在優化課堂教學時,不僅僅要關注英語基礎知識教學,還應關注其背后蘊含的文化,引導學生在中西文化對比中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并由此形成強烈的文化認同。例如,在問候語的教學中,從對比出發,以西方人常常用“How are you these days?”以及中國“你吃了嗎”作為切入點,將其中蘊含的文化進行對比。在“The Birthday party”教學中,以“party”作為載體,以“收到禮物后不同的反應”作為文化滲透的切入點,引導學生認識到:西方人在接受到別人禮物之后,常常會當面打開,并連聲稱好;而對于中國人來說,一般會當面感謝,但不會當面打開禮物,因為這是非常沒有禮貌的。接著,帶領學生透過這兩種不同的行為,分析其背后蘊含的文化差異,使得學生在對比分析中明確中西文化差異。
(五)積極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增強學生文化意識
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融合,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為了真正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滲透效果,不僅僅要利用課堂教學,還應對其進行拓展和延伸,積極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化交流活動,促使學生在文化活動中對其形成更加深刻的感悟。一方面,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還應以文化作為主題,為學生設計相關的活動內容,引導學生在課下自行搜集資料,設計對話,并運用角色演繹的方式將其呈現出來。如此,不僅契合了初中生的學習特點,也促使其在查閱資料、演繹的過程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深刻的感知;另一方面,積極開展與文化相關的課外主題活動。例如,在英語教學之余,可引導學生以文化作為主題,設計手抄報、開展辯論會、講述中國傳統文化故事,或者引導學生開展中國傳統文化調查等,使得學生在豐富多樣化的主題活動中感悟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并對其形成全面、深刻的理解。
(六)基于教學評價,促進傳統文化融合
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為了促進中國傳統文化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不僅僅要制訂相應的教學目標,還應構建與其相契合的教學評價體系,充分保障傳統文化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鑒于此,初中英語教師要摒除傳統的教學評價模式,關注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文化品格,考查學生在英語課堂學習中是否獲得了一定的傳統文化知識,以及自身對傳統文化的態度,以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等,使得學生在富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評價中逐漸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另一方面,從教師的層面上來說,還應定期邀請同行、學校領導等聽課、評課,并以此為導向,驅動教師不斷完善教學方案,提升中國傳統文化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融合效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立德樹人視域下,基于初中英語學科特點,不失時機促進中國傳統文化滲透,是適應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鑒于此,初中英語教師唯有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重塑課堂教學目標,深挖教材中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因素,并更新課堂教學模式、積極開展文化交流互動、完善教學評價等,不斷提升中國傳統文化與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融合的效果,全面提升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高志燕.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英語教學的措施[J].校園英語,2022(23):61-63.
[2]劉銘.淺談中華傳統文化與初中英語教學的融合路徑[J].校園英語,2022(20):166-168.
[3]張珊珊.中國傳統文化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融入現狀調查研究[D].洛陽師范學院,2022.
[4]馮守燁.中國傳統文化在初中英語課堂的滲透[J].校園英語,2022(15):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