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標的實施以及核心素養概念的提出,圍繞核心素養的培養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已成為新趨勢,而習作教學是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的重點,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有利于學生習作能力以及語文綜合水平的提升。文章分析了在小學語文高段習作教學中開展核心素養培養的意義,同時提出了四個方面的教學策略:加強生活聯系、重視細節描寫、規范習作教學流程、加強讀寫結合。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年段;核心素養;習作教學
作者簡介:李雁麗(1977—),女,山西省大同市云岡區和順第一小學校。
在小學語文高年段教學中,教師若想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要從語言、思維、審美等角度確定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是難度較大的教學活動,需要教師重視,但是,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卻將重點放在閱讀教學上,忽略了習作教學的獨特性與重要性,影響了學生的發展。而在當下探究小學語文高年段習作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方法與策略,是提升小學生語文綜合水平與核心素養的關鍵。
一、在小學語文高段習作教學中開展核心素養培養的意義
(一)有助于實現習作教學的目標
在小學語文高年段的習作教學當中,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學習需要和發展需要,確定習作教學的目標。新課標明確了小學寫作教學的總體目標:小學第一學段的寫作目標是學會寫話,第二、三學段的寫作目標則為習作。據此,教師可以將小學高年段習作教學目標確定為四個方面:第一,幫助學生明確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與交流;第二,培養學生留心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第三,使學生能夠寫一些內容具體且具有真情實感的記敘文;第四,使學生能在完成習作訓練后主動對內容進行修改。在小學語文高年段的習作教學當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有助于習作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寫作熱情
在小學高年段習作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夠提升學生的寫作熱情。對于小學生而言,習作是一項難度較大的任務,因為習作對小學生的語文基礎能力與思維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而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核心素養,強調構建高效的習作課堂,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這有助于緩解小學生的畏難情緒,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轉變學生對習作的態度,使其以積極的心態來面對習作。
(三)有助于提升寫作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習作課堂教學中,受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師往往采用單一的教學手段圍繞寫作技巧、寫作主題開展習作教學,使學生被動地寫作,這不僅影響了寫作教學效果,也阻礙了小學生語言、思維、文化、審美等核心素養的發展。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重視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僅能擺脫傳統習作教學的弊端,還有助于教師在新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調整寫作教學手段與教學方式,豐富寫作課堂教學內容,提升寫作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小學語文高段習作教學中核心素養培養的策略
(一)加強生活聯系,培養學生的審美與鑒賞能力
部分小學生在進行寫作時,由于缺乏寫作素材,會將別人的內容照搬至自己的作文當中,缺乏真情實感;還有的小學生僅僅把寫作當成必須完成的學習任務,而非將寫作視為情感交流與情感分享的工具,這都影響了學生的習作效果。寫作的過程就是小學生與自己進行對話的過程,若小學生對寫作充滿興趣,其不僅能夠在寫作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還能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提升審美與鑒賞能力。基于此,若想在小學高年段習作教學當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要先激發小學生的寫作興趣,提升小學生寫作的積極性,發揮出寫作教學的價值與作用。而將寫作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有助于提升習作教學的趣味性,提升小學生寫作的主動性[1]。
以《父愛之舟》的教學為例,小學生容易被這篇文章中父親的所作所為所打動,進而聯想到自己父親對自己的愛并對父親產生敬仰之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和鑒賞這篇文章,體會文章蘊含的思想感情,使學生感受到文章的語言魅力,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與鑒賞能力。在習作環節,教師可以讓學生寫一篇關于父親的文章,要求內容來自現實生活且有豐富的思想感情。父親是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人物之一,因此小學生與父親之間往往有豐富多彩的故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生活中與父親相處的細節,然后將其寫入作文中。從生活實際出發寫作,小學生的情感表達會更加真實。總之,將小學生的生活實際與習作教學內容相結合,不僅能夠使學生獲得更加真實的情感體驗,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與鑒賞能力。
除此之外,部分小學生比較依賴于從他人口中認知事物,缺乏親身實踐的經歷,難以獲得真切的體會,導致他們在寫作過程中難以對事物進行全面的描寫。在小學高年段的習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生活,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鑒賞能力與語言建構能力。比如在教學《白鷺》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寫作手法,思考作者從哪些角度描寫白鷺。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寫作手法,幫助學生掌握觀察的技巧并做好相關知識的遷移,有助于學生觀察能力、審美能力的提升。在此篇課文的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寫作任務,比如讓學生就自己喜愛的事物進行觀察并做好觀察記錄,然后寫一篇有關自己喜愛的事物的文章。
(二)重視細節描寫,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部分小學高年段的學生還不能掌握細節描寫的方法,這主要是由于他們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較弱,進而導致他們對作文材料的認識不夠具體、動態,即使他們能運用較多的詞句來描述事物,但難以通過呈現細節而展示事物的特點。為了提升小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要在習作教學中加強細節描寫指導,促使學生主動展開想象,激活思維,提升習作的精細度與可讀性。
比如在“童年趣事”主題的習作訓練中,某學生回憶了自己參加穿衣比賽的經歷,但是該學生在作文中對比賽過程的描寫較為籠統,僅用幾句話來描寫穿衣比賽,導致內容不夠生動,也難以讓讀者產生情感共鳴。為了使學生能夠充分展開想象,運用恰當的語言生動地展現事物,寫出內容豐富且翔實的作文,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應用細節描寫。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回憶童年趣事,而后以相應的案例,指導學生如何將某一處細節放大處理,以充分展現童年趣事的“趣”。仍以某學生作文中提到的穿衣比賽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舉行穿衣比賽,鼓勵學生參加,并讓其他學生認真觀察,選出一名穿衣速度最快且衣服穿得最整齊的學生、一名穿衣速度最慢的學生、一名比賽表現欲最強烈的學生。基于教師提出的觀察要求,學生會更加仔細地觀察穿衣比賽的全過程,在之后的習作訓練中,就能有物可寫、有事可寫。這不僅能提升寫作課堂的趣味性,還能為學生的寫作提供附著點[2]。除此之外,學生還可以針對此類比賽進行大膽想象并創新寫作內容,完成內容更豐富、更具細節的習作。
(三)規范習作教學流程,強化學生的文章建構能力
寫作的規范性與科學性會影響寫作教學的質量。在小學高年段習作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習作流程的規范性。一般情況下,小學高年段的習作教學分為兩個環節——審題教學和文章結構教學。
第一,審題教學。學生對題目的把握程度是影響學生作文質量的關鍵因素,因此,在小學習作教學中,教師應開展審題教學,以深化學生對主題的理解,使學生能夠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寫出契合主題的內容。以“我的父親”這一命題作文為例,在習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先鼓勵學生說說對這一題目的理解。如果大部分學生認為應在作文中描述父親的職業、性格以及外貌特征等內容,教師就應對學生進行審題立意的引導教學,深化學生對這一作文題目的理解,強化學生的語言構建能力,使學生能寫出內容更豐富的作文。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比如:你和父親最近做過的一件事情是什么?你能具體描述一下嗎?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的過程,其實就是回憶自己與父親在生活當中所做過的事情的過程。而這一思考過程有助于加深學生對作文題目的理解,同時強化學生的文章構建能力,幫助學生提高習作質量。
第二,文章結構教學。部分小學高年段學生缺乏對文章結構的規劃能力,習作存在“流水賬”的問題。因此,在習作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規范文章結構,使文章的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銜接是連續的、有邏輯的。以“心愿”主題習作教學為例,學生對于“心愿”兩字并不陌生,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心愿。在進行文章結構的指導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基于自己的心愿梳理作文結構。首先,明確自己的心愿是什么;其次,為何會產生這樣的心愿;最后,完成心愿的辦法與途徑有哪些。明確了這些問題,學生基本就可以明確作文的結構。在寫作的過程中,學生就可以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與想象融合起來,進突發語言表達[3]。
(四)加強讀寫結合,提升學生的創作能力
好的文章不僅能夠傳達完整的故事內容,其語言也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在小學高年段語文習作教學中,教師可多應用擴寫、縮寫、改寫與仿寫等手段開展讀寫結合教學。
第一,擴寫訓練。比如,《青山處處埋忠骨》這一篇文章倒數第二段的結尾句是“毛主席已經出去了,簽過字的電報記錄稿被放在了枕頭上,下面是被淚水打濕的枕巾”。教師可以安排擴寫練習,引導學生先展開想象,思考毛主席是怎樣度過那一夜的,而后針對這一細節進行擴寫。學生通過閱讀,分析文章中人物的動作、神態以及語言并進行擴寫,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毛主席的偉大情懷,從內心深處認同毛主席的偉大形象,在擴寫的過程中自覺對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進行思考,從而培養家國責任感。這樣的擴寫活動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細節描寫的理解,還能使學生在細節擴寫練習當中深刻理解文章的情感內涵,獲得文化理解能力的提升。
第二,縮寫訓練。縮寫訓練能夠幫助學生準確掌握文章大致脈絡,但有的學生抓不住文章的中心內容,導致縮寫內容詳略不明、主旨不顯,對此,教師要注重訓練和指導。比如在《獵人海力布》的縮寫訓練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事件的起因、經過與結果,幫助學生厘清文章的主線。
第三,改寫訓練。改寫訓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想象力。以《稚子弄冰》這一首詩的改寫為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將該詩改寫成一篇記敘文。對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幾個方面:首先,要表現事情發展的順序;其次,對于該詩中的脫冰、穿冰、敲冰、碎冰四個事件,只需要選取其中一個事件進行詳細描寫即可;最后,該詩的重點是表達童真童趣,因此,改寫成的記敘文也要表達童真童趣。在明確改寫注意點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依據對詩的理解進行改寫。這樣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能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有著一定的幫助[4]。
第四,仿寫訓練。仿寫訓練是指引導學生仿照某一文章的寫作手法,如襯托手法等進行創作。為了有效開展仿寫訓練,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點講述范文的寫作技巧。比如,在《珍珠鳥》的教學當中,教師要先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描寫鳥的角度,思考作者如何描寫鳥的外形、鳥的動作等,而后要求學生仿照作者的寫作手法進行仿寫。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理解此類寫作技巧的應用方式,還能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總結
小學語文高年段習作教學的開展要基于小學生的發展特點。在小學語文高年段習作教學中,教師要加強習作教學與生活的聯系,提升小學生的審美與鑒賞能力;教授學生細節描寫的方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規范習作教學流程,提高學生的文章構建能力;加強讀寫結合教學,提高學生的創作能力。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盧葉紅.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習作指導策略分析[J].名師在線,2021(34):34-35.
陳森燕.準備·建構·應用:大概念視野下高段習作單元的教學實踐:以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2022(24):68-70.
葉仕慶.積累 仿寫 創作:淺談小學語文習作讀寫結合教學策略[J].中小學教學研究,2022,23(2):26-29.
陳琳.核心素養背景下“自改、互評”法在小學高段習作教學中的實踐探索[J].新課程,202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