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江生態文明資源非常豐富,為了實現長江流域可持續發展,需要引導學生從小關注長江生態文明的發展,培養學生保護長江的責任心,將長江生態文明資源引入教學活動中,依托多元化素材的支撐,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探究的欲望。
關鍵詞:長江生態文明;小學美術;繪本創作
作者簡介:王端(1991—),女,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圩塘中心小學。
當前,我國生態環境發展日益受到關注,面向學生以生態文明為主題開展教學活動,既是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生態文明校園的先決條件。小學在開展美術教學的過程中,積極引入長江生態文明資源,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調動生活經驗進行繪本創作,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另一方面有助于德育的開展,引導學生從小關注長江生態文明的發展,培養學生保護長江的責任心。
一、小學美術繪本創作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讓學生愛上觀察與閱讀
在小學美術課程中實施繪本創作教學,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創作需要基于大量的閱讀、賞析、積累,若學生可以做到有思路、有方式地閱讀,勢必可以感受到閱讀的趣味性。繪本集成了文字、圖畫,圖文信息中隱含了諸多趣味性元素,可以有效刺激學生的多重感官,使學生學會觀察、思考,促使其觀察能力得到有效發展。繪本創作的本質是將閱讀向生活延伸,引領學生認真觀察生活,并在思考后將觀察到的內容轉化為圖文。繪本創作過程既是拓展閱讀的過程,也可以視為新閱讀的開始,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表達自我認知、情感喜好的有效途徑[1]。繪本創作能將學生閱讀、學習的熱情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為了使自己克服寫作、繪畫上的困難,學生會大量閱讀繪本,通過感官層面的刺激,產生強烈的表達欲望,進而經過臨摹、借鑒、創作等一系列過程,徹底打破被動學習、接受式學習的局限,轉變為主動學習、探索式學習。因此,通過持續開展繪本創作教學,可逐步讓學生學會觀察,愛上閱讀。
(二)讓學生愛上表達和創意
美術并非單一的技法教學,其本質是以創作為主要形式,集成技法、審美、創意的課程,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能引導學生將所看、所想、所感以線條及色彩的形式進行創意表達,通過圖畫講述故事、抒發情感、傳遞思想、展現創意[2]。基于此,教師在開展繪本創作教學的過程中,應有意識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更多機會,加大對學生繪畫潛能的開發力度,以繪本為載體,嘗試啟發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觀察對象特征,進行情感表達,營造出虛實相生的情感意境。在技法教學中,強調從學生繪畫能力出發,做好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點撥指導學生,輔助學生完整表達創意,使學生逐步掌握圖形語言、創意語言的表達技巧。繪本閱讀能起到引導、啟發的作用,繪本創作則需要學生大膽表達。教師通過開展繪本創作教學,輕松走進學生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在此基礎上與之產生情感共鳴,長此以往便能令學生學會有創意地進行表達。
(三)激發學生的生活熱情與審美情趣
小學生正處于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初始階段,這一階段的經歷將直接影響到其性格、心理的發展,所以教師必須讀懂學生,信任學生,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實現自我認同。閱讀讓學生透過文字、圖畫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這些情感體驗也成了學生繼續學習的驅動力。繪本創作內容大多蘊含著學生的思想情感,繪本的文字美、畫面美、創意美,均能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起美的法則[3]。所以,在開展美術教學時,教師應借助優秀的繪本作品,引導學生用心觀察線條特性、構圖形式、色彩變換,并帶領學生從作品的內容、美感、創意等方面入手,對作品進行客觀、多維度的評價,促使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得到有效發展,為創意表達奠定基礎。創造性思維從生活中來,只有對生活懷有足夠的熱情、強烈的好奇心,才能迸發出無限靈感和有趣創意,可以說,繪本創作教學是激發學生生活熱情、審美情趣的重要路徑,能使學生逐步擁有發現美的眼睛、表達美的雙手、創造美的智慧及向往美的心靈。
二、繪本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實踐應用
(一)創設繪本情境,激發課堂趣味
美術教師要在課堂創作中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的個性思維得到張揚,達到創新的目的。小學階段,學生的興趣往往是學習的重要動力。而在以往傳統的小學美術課堂上,我們不難發現,傳統“填鴨式”“問答式”的教學模式占據了主要地位。以往傳統的純技能的美術教學活動,雖然培養了學生一定的造型表現能力,但卻使學生的發散思維受到限制,這也導致了學生無心學習枯燥的美術知識。為此,筆者嘗試借助繪本中較為生動的內容進行課前導入,引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筆者所創設的情境當中,使得學生體會到繪本所具有的魅力,提升學生在美術課上的學習質量。例如,在“動物明星”的課堂上,筆者利用繪本《動物絕對不應該穿衣服》和《我的動物園》營造出一個有趣的“動物王國”。兩本繪本都以幽默風趣的方式展現了各種動物的特性,學生在閱讀時恍然大悟的表情,能讓課堂氛圍更加輕松愉悅。學生通過不同的動作對繪本故事進行演繹,能夠更加順利地畫出動物的特征。
(二)挖掘鄉土材料,嘗試繪本表現手法
農村小學有著豐富的鄉土材料資源,將鄉土材料運用到小學美術教學中,不僅能夠鍛煉學生收集材料、運用材料的綜合能力,拓寬學生藝術創造的思路,還有利于學生樹立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同時,學生就地取材也大大降低了藝術創作的材料成本,可謂一舉多得。在農村小學教學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很多學生對美術創作是有強烈憧憬的,但缺乏藝術素養,欠缺藝術技能,不了解藝術語言,導致他們無法將自己的所思所想付諸創作。多變的藝術表現手法、豐富的藝術元素使繪本成了最佳的教學媒介,能加深學生對藝術作品的理解。在執教《樹上樹下》一課時,筆者驚喜地發現在第二課時的手工創作準備階段,不少學生將當地的葉子、毛線、松果、豆類等作為創作材料,這些材料與主題十分吻合;但學生缺乏對這些材料的合理運用,導致畫面凌亂,毫無藝術感可言。于是,筆者想到了繪本《有你真好》。通過賞析這本繪本,學生發現以材料作為背景時,材料的擺放大有學問,前后層次、疏密、重復、遮擋等都需要注意,如何利用這些材料表達畫面中角色的不同情感也是需要思考的問題。這種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進而創作出一幅幅鄉土氣息濃厚的美術作品。
(三)體驗創作繪本,提升藝術技能
當學生賞析繪本的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可以引導他們進行繪本創作。繪本創作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藝術創作技能、藝術審美情趣,還能讓學生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
創作繪本的過程需注意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結合筆者所在學校瀕臨長江的地理位置特點,筆者將繪本創作訓練融入校本課程“長江·印象”中,以長江為主題,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收集或詢問家中長輩有關長江的神話傳說、兒歌童謠或民間故事等。在收集過程中,不僅學生的實踐能力能得到鍛煉,也降低了繪本文本創作的難度,使學生能夠集中精力在繪畫創作上。在這一過程中,筆者也找到了很多以長江故事為主的繪本如《大禹治水》《江豚淘淘》等作為參考,讓學生迸發出更多的繪本創作靈感。下一步,教師就可以順勢引導學生自主編創繪本故事大綱。通過長期訓練,學生會自主尋找題材,繪本創作意識與能力也會得到明顯提升,從而使美術思維得到長足的發展和進步。
三、長江生態文明資源與小學美術繪本創作教學的統整策略
(一)“啟發+總結”,激發想象創意
在美術繪本創作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啟發、引導學生,以此來激活學生美術創作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藝術創作的主人。小學生思維受限是美術教學的一大難點,也就是在特定文字主題下,學生無法充分展開藝術想象,始終局限在文字框架內,以至于沒能做到隨心所欲地表達想法[4]。事實上,天馬行空的思維遠比完美的作品更加珍貴,教師在開展繪本創作教學時,通過采取“啟發+總結”的活動模式,可以打破學生的創作局限,在循循善誘、由深入淺的啟發下,使學生在主題各異、畫面精美的繪本中找出繪畫規律,從而將其想象創意最大限度激發出來,為創作個性化繪本作品奠定基礎,將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情感寄托在繪本中。
以“長江大保護,綠色共成長”主題繪本創作教學為例,教師在課前可鼓勵學生通過課外書籍、網絡途徑廣泛搜集關于長江的繪本作品,在課上讓學生交換閱讀,同時分析、思考這些繪本中包含哪些共同的美術元素,通過這一閱讀思考的過程引起學生的積極情感體驗以及對美的深入思考。關于長江的繪本分別從母親、山水、傳說、歷史、自然等角度,表現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對環境保護的呼喚,彰顯出長江獨特的文化底蘊。在閱讀繪本時學生發現,長江沿岸的碼頭上有著許多形態各異的天然石頭,長江邊的古鎮風景絕美,到處是生機勃勃的景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帶領學生到長江附近,手把手教學生采集水、土壤標本,并將監測數據封存在采集容器內,使學生了解長江水質、周圍環境的變化。接著,教師讓學生結合繪本閱讀內容以及自身的實踐體驗,自由選擇長江有代表性的事物進行繪本作品創作。學生基于繪本的原始情境,在經過獨立思考、創造性表達之后,將新穎、有趣的元素融入創作中,不僅充分激活了想象創意,同時也將自己的情感體驗直觀體現在繪本作品中,將自己眼中的美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二)“臨摹+創作”,提高表現能力
小學生不論是美術思想還是藝術表達均處于發展階段,教師將繪本創作融入美術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促使學生的美術視野得到進一步拓展,從而對美形成深入的理解、全新的感悟[5]。繪本中包含的美術元素、語言技巧、表達形式均比較成熟,這些都可以作為學生美術創作的參照素材,有助于打開學生的藝術創作思路。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優秀繪本作品中借鑒經驗,學習其元素、技巧、形式,使自身的繪本創作能力有所提升,從而創作出新穎、高水平的繪本作品。
以繪本《鯉魚石》為例,教師可要求學生自主精讀繪本,初步了解繪本的故事情節和中心思想。該繪本主要講述了長江沿岸碼頭上堆積著許多天然石頭,人們根據石頭形狀將其命名為猴子石、鯉魚石、青蛙石等,由于江水長期沖擊巖石,于是便形成了“金雞洗洞”“鯉魚上灘”等自然景觀。繪本借助鯉魚石的神話故事,表現出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教師在授課之初,可引導學生逐一觀察繪本插畫細節,并讓學生進行臨摹創作,比如漂浮在煙波江上的船只、裝滿金銀財寶的箱子石、張開大嘴的鯉魚石、小女孩和大鯉魚云游四海等,臨摹的過程也是學生學習美術元素、語言技巧的過程。在教學結束之前,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將自己看到的長江,以及人們觀看長江水的情景以繪本的形式呈現出來,切實感受長江景觀之美,推動學生實現從繪本臨摹到繪本創作的轉變。雖然小學生在創作初期并不具有較強的表達能力,但由于小學生模仿能力較強,因此“臨摹+創作”的教學模式與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高度契合,能夠引領小學生品味繪本中的細微奧妙,創作出獨具特色的繪本作品。
(三)“探究+合作”,增添課堂趣味
在開展美術繪本創作教學的過程中,采取“探究+合作”模式,不僅能為課堂注入趣味與活力,對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協作能力也能起到積極作用。在實際教學環節,教師需要為學生設定明確的創作主題,接著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理分工,有序合作。組內學生可自由發表創作想法,表達創作見解,在思維碰撞中協同完成繪本創作任務,切實體會到交流互動的樂趣,感受到藝術的魅力[6]。
以“守護長江鱘”主題繪本創作為例,教師在導入環節帶領學生閱讀繪本故事《鱘鱘回家了》,并配合細致的講解,目的在于讓學生感知到保護野生動物種群的重要意義,體會保護長江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接著,要求學生根據繪本色彩繽紛、文字簡潔、內容有趣的特點,小組合作創作主題繪本。有的小組從污水排放、亂扔垃圾等行為入手,將長江鱘的家園被破壞的場景描繪了出來;也有小組在繪本中勾勒出山清水秀、動物安逸等場景。學生借助繪本呼吁人們積極參與到長江治理活動中,共同守護長江生態環境。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敢于想象,集思廣益,在你一言我一語中不斷充盈繪本的故事情節,深刻認識到創作無邊界,感受繪本魅力,享受閱讀與創作的快樂。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美術課程中開展繪本創作教學,與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能力高度契合,可以讓藝術創作過程更加生動有趣,為學生創設出更廣闊的想象與創作空間,促使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學會發現美、欣賞美,逐步具備創造美的能力,促使學生的審美情趣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吳娜.利用兒童繪本開展小學美術教學[J].新課程,2021(46):219.
莊叢叢.試論如何利用兒童繪本進行小學美術教學[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8):27-28.
唐晨迪.基于兒童視角的小學美術原創繪本教學研究[J].教育界,2020(15):45-46.
趙紅霞.岷縣城區小學美術課堂繪本創作實踐方法研究[J].新課程(中),2019(10):27.
趙梅吉.兒童繪本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小學),2018(12):183.
黃帥.在思維訓練與提升中破譯繪本創作密碼:小學美術繪本教學實踐探究[J].小學教學研究,2018(6):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