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師應當重視培養學生的中國畫審美評價能力。教師培養小學生的中國畫審美評價能力,能夠落實新課標要求,使學生形成審美感知素養,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念。文章闡述了小學生中國畫審美評價能力的培養意義,分析了目前教師在培養小學生這一能力時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相關課程探討了小學生中國畫審美評價能力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中國畫;小學美術;審美評價能力;審美感知;文化理解
作者簡介:陳林(1979—),女,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岸頭實驗學校(小學部)。
新的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提出,要堅持以美育人,聚焦核心素養組織課程內容;要體現藝術學習特點,優化評價機制。藝術學科核心素養內涵包括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及文化理解。具體到小學美術學科核心素養,主要是圖像識讀、審美態度、美術表現、創新能力以及文化理解。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基于核心素養的內涵,依托中國畫的內容,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學活動,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其中,以提高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和美術表現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態度,促進學生創新能力與文化理解素養的發展,培養學生的中國畫審美評價能力。
一、中國畫審美評價能力的培養意義
(一)落實新課標的要求
新課標課程理念提出要堅持以美育人,引導學生參與各類藝術活動,感受美,欣賞美,讓學生在學習中領會中華民族藝術的精髓,形成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1]。新課標課程理念還提出要重視學生的藝術體驗,讓學生在欣賞、表現的過程中,形成豐富與健康的審美情趣。在小學美術中國畫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書畫藝術,培養學生審美評價能力,能夠更好地落實新課標的要求。
(二)形成審美感知素養
基于審美感知素養的內涵,在中國畫教學中,教師根據教材內容準備與中國畫相關的素材和工具等,通過提出與審美鑒賞相關的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相互交流,共同探討,能讓學生更好地感知國畫的語言、形象、風格、意蘊、情感等,發現國畫之美,獲得良好的審美體驗,形成審美感知素養。
(三)塑造正確價值觀念
中國畫作為中華傳統藝術的重要代表,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在小學生中國畫審美評價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組織與實施多樣的中國畫學習活動,讓學生在鑒賞與創作等活動中探究中國畫的文化內涵,明確中國畫與中華文化之間的關系,以此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增強文化自信。
二、中國畫審美評價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審美感知滲透不佳
要想在小學美術課堂上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評價能力,教師就要讓學生參與到審美感知活動中。但是受到教學資源有限等因素影響,部分教師引入的中國畫資源較少,缺少相應的問題情景,無法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這樣一來,學生就無法從多個角度對中國畫進行賞析,無法進行有效的審美評價,從而無法有效培養自身的審美評價能力。
(二)不夠重視美術表現
美術表現是小學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核心素養之間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教師通過培養學生的美術表現素養,能讓學生在實踐中更好地感知與評價中國畫。然而一些教師在教學時,雖然會引導學生進行審美感知,但是卻不重視美術表現方面的內容,這會影響學生審美評價能力的培養效果。
(三)審美評價要素較少
審美評價能力是一項綜合能力,因此教師應基于多個要素培養學生。但是在目前的小學美術中國畫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對中國畫進行鑒賞時,多是從畫面整體與細節、畫面顏色、繪畫技法等方面進行指導,缺少風格意蘊、思想情感、文化內涵等方面的分析,融入的審美評價要素較少,對最后的審美評價效果產生了不利影響[2]。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應當圍繞這些問題探究科學的培養策略。
三、賞水墨中國畫的內涵,育丹青審美評價妙手
古人把畫家稱為丹青手,把優秀畫家稱為丹青妙手。蘇少版小學美術教材中具有許多與中國畫相關的課程,如《水墨畫花》《水墨畫樹》《水墨畫動物》《水墨情趣》《水墨畫鳥》《水墨山水畫》《水墨園林》等,教師要基于此探究小學生審美評價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引入經典國畫資源,創設生動問題情景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要想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評價能力,教師需要剖析美術教材的內容,引入一些經典的國畫資源,設計相應的教案和電子課件,并下載和剪輯一些微視頻。在美術課堂上,教師要基于經典國畫資源,創設一些生活情景,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初步感知國畫。之后,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適時進行點撥與引導,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為后續的中國畫教學打好思想意識基礎[3]。
例如,在“水墨畫動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前準備一些國畫大師的經典畫作,如齊白石、徐悲鴻的代表作,并加入一些簡介文字,制作成課堂教學課件。教師要將經典國畫的圖文內容呈現在課堂上,吸引學生主動觀察,并提問:“它們都是用什么工具和顏料畫出來的?你有什么感受?”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評說,不要害怕出錯,以此幫助學生初步感知國畫。之后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予以點撥,并通過總結導入新課:“在簡單幾筆和黑白相間中勾勒出生動的形象,就是中國畫的獨特魅力,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如何用水墨畫動物。”
(二)結合國畫背景知識,引領學生識讀圖像
在學生初步感知中國畫的基礎上,教師需要引領學生欣賞中國畫。教師可以根據課程主題內容,借助豐富有趣的圖文資源,講解一些國畫的背景知識,讓學生掌握一些國畫的基礎知識。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引領學生識讀圖像,包括略讀、細讀、精讀、泛讀等。這樣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審美評價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蘇少版三下“水墨情趣”時,教師通過研讀本課內容,結合基本學情,可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讓學生初識水墨畫特點,明確水墨與其他色彩工具混合產生的獨特效果;讓學生學會正確使用毛筆繪畫;讓學生感受水墨畫的魅力,培養學生發現美與創造美的能力。首先,教師可基于一些經典水墨畫作品,說明水墨畫是中國畫的一種類型,始于唐朝,以墨為主要原料。根據加水量的不同,墨能形成干墨、濃墨、淡墨、濕墨等,表現不同的層次。接著,教師可展示一些學生的優秀作品,讓學生明確其他材料與方法也可以與水墨畫融合,讓水墨畫內容更加豐富。教師可以用張大千畫旗袍的作品,引領學生識讀創意中國畫,提出相應的問題:“剛看到這幅畫你有怎樣的感受?這幅畫的構圖、色調是怎樣的,蘊含著怎樣的文化?這幅畫對你今后創作中國畫有什么啟發?”以此引領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之后再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進行總結,加深學生對中國畫的認識,提升學生的中國畫審美評價能力。
(三)選擇合適表現手法,指導學生進行初步創作
美術表現素養是指在美術活動中創造美術形象、表達思想感情、展現藝術美感的實踐能力。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培養學生的美術表現素養,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美術表現的技能,明確美術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形成熱愛生活的積極態度,并能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更好地培養學生審美評價能力。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合適的中國畫表現手法,根據創作主題,充分發揮想象力,合理運用不同的創作語言,融入相應的情感,初步創作中國畫。
以蘇少版四下“水墨畫鳥”一課為例,本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認識畫國畫的基本工具與材料,感受水墨畫的美,并會用水墨的點、線、面等技巧畫出鳥的不同造型,體會水墨的趣味,產生熱愛中國畫的情感。教師可以先準備一些中國畫材料和工具,引導學生認識它們,之后再組織水墨游戲活動:讓學生在紙上輕點一筆,之后教師在學生的紙上添上幾筆,畫出一只小鳥。接著教師可展示著名畫家的水墨畫鳥作品,并提出問題:“兩幅作品用墨的異同點是什么?”隨后,教師展示動畫與實際操作,示范運用點、線、面的技巧,通過變化筆墨的濃淡與干濕,畫出不同動態造型的鳥。最后,教師再指導學生水墨畫鳥的方法,指導學生進行初步創作,以此培養學生的審美評價能力。
(四)探索創作過程方法,促使學生進行創意實踐
基于創意實踐的內涵,要想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促使學生進行美術創意實踐,教師就要在培養學生審美評價能力的過程中,引領學生探索創作過程以及方法。創意實踐是指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結合現實生活,進行藝術創新與實踐的活動。在中國畫的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在課堂上營造國風氛圍,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讓其生成一些獨特的想法,并進行創意實踐,從而培養其審美評價能力。
例如,在教學蘇少版五上“水墨山水畫”時,教師可先播放關于山水畫創作的微視頻,展示《富春山居圖》《漢宮春曉圖》《千巖萬壑圖》的圖片,以此讓學生初步體會山水畫創作的過程,感受山水畫獨特的韻味。之后教師要帶領學生復習已學的水墨畫、中國畫知識,欣賞國畫大師的代表作,指導學生從整體意境、主旨立意、線條與色彩美等方面進行鑒賞。基于水墨畫的知識,學生可以通過賞析,明確山水畫的三個特點:厚、透明、豐富。在講解山水畫表現技法的基礎上,教師再引領學生進行創意實踐,嘗試創作一些特色山水畫。
(五)融合文化進行鑒賞,理解國畫文化內涵
要想培養學生的審美評價能力,教師還要基于文化理解素養的內涵,挖掘中國畫中的文化內涵,這樣可以有效提升培養的效果。文化理解素養是指對特定文化情境中美術作品的人文內涵進行感悟、領會、闡述的能力。中國畫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教師指導學生在鑒賞時深入探析其中的文化內涵,明確繪畫藝術與中華文化的關系,能培養學生對傳統繪畫的自信心與自豪感。
例如,在教學蘇少版五上“水墨山水畫”時,教師可以根據山水畫的藝術特點,指導學生從表現技法、運筆構圖、落款題字等方面鑒賞作品。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上的畫作或課外畫作提出問題,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鑒賞,運用所學知識,明確國畫的文化內涵。
(六)基于國畫學習特點,引領學生參與評價
中國畫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需要根據小學美術學習的體驗性、實踐性、創造性等特點,結合中國畫學習特點,讓學生參與評價環節,對自己或同學的中國畫作品進行評價,以此培養學生的中國畫審美評價能力。
例如,在蘇少版六下“水墨園林”的課程教學結束后,教師可先帶領學生回顧本課的基礎知識,之后再讓各個小組學生從作品的意境、主旨、構圖、文化內涵等方面進行自評與互評。在學生評價結束后,教師再基于學生創作的過程和參與的態度,結合作品情況,對學生進行鼓勵性的評價,多表揚表現突出的學生,多鼓勵與引導表現一般的學生。
結語
在新課標背景下,結合藝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在新時期的小學美術教學中,基于中國畫的主題課程,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審美評價能力。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基本學情落實相關培養策略,講授中國畫的知識與技法,引領學生從多個角度更好地鑒賞中國畫,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評價能力。
[參考文獻]
程思洋.淡妝濃抹總相宜:在小學美術國畫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探究[J].科學咨詢, 2021(4):258-259.
楊小嵐.弘揚藝術傳統 培養審美情操:中國畫教學探析[J].基礎教育論壇, 2020(2):44-45.
瞿劍宛.“中國畫的傳承與創新”主題性單元教學設計[J].中國中小學美術, 2020(11):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