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萍
【摘要】本論文旨在探討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如何合理運用插圖,實現知識傳遞和情感溝通。通過合理運用插圖,教師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知識,也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促進情感溝通。文章從合理運用插圖的意義、存在的問題和插圖運用的實踐方法和策略等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插圖;知識傳遞;情感溝通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22—0075—04
合理運用插圖是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重要、有效的手段。通過精心選擇和使用插圖,教師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和理解能力,還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表達情感,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和表達能力。因此,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合理運用插圖非常必要。在此,筆者通過探究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合理運用插圖進行知識傳遞和情感溝通的策略,以期為具體的教學實踐提供更多思路。
一、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運用插圖的重要價值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插圖具有重要的價值。通過精心挑選和運用插圖,教師能夠將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而形象,能更好地傳遞知識、溝通情感,還能夠激發學生思維,使他們更深入地理解所學內容。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插圖,助力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提升綜合能力,實現全面發展。
(一)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教師在課堂上展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插圖時,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教師講解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有助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更專注于所學的內容。比如在講解古代文化時,教師通過展示相關圖片或繪制古代建筑、服飾等插圖,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古代文化知識特點,深入學習相關內容。
(二)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發散學生思維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關鍵階段。合理運用插圖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促使學生積極思考、發散思維。學生通過觀察插圖中的人物形象、場景等元素,可以嘗試描述故事情節,培養邏輯思維能力。舉例來說,在講解童話故事時,教師通過插圖展示關鍵情節和角色形象,可以引導學生聯想,提高表達能力。
(三)能夠使學生深入理解知識內涵
合理運用插圖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內涵。教師通過插圖展現人物的思想、表情、動作等,可以使學生更加真實地了解到作者所要傳達的知識內涵。
(四)能夠提供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
合理運用插圖可以為教師語文課堂教學提供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教師除了直接展示圖片,還可以通過讓學生參與繪畫、設計相關插圖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比如學生在學習寫景描寫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觀察自然風景,用繪畫或拍照等方式,將所見所感呈現出來,還可以利用插圖解析故事情節、講解詩歌意境等,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插圖存在的問題
(一)插圖與知識內容的契合度不高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部分教師一味追求插圖的視覺效果,將其作為吸引學生眼球和活躍課堂氛圍的手段。在選擇插圖時,過于關注插圖的視覺效果,而忽略了插圖內容與教學知識的關聯性,也忽視了結合插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在這種情況下,插圖往往只起到了裝飾作用,并未真正發揮知識傳遞和情感溝通的作用。
(二)插圖過于復雜或難以使學生理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批判思維能力,而通過插圖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批判思維能力。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使用過于復雜或難以理解的插圖,學生可能會因為插圖過于復雜而感到困惑,從而無法準確理解知識點。
(三)插圖應用缺乏對知識內涵的深入表達
語文教育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傳授知識,還在于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人文關懷素養。然而,一些教師在使用插圖時沒有考慮插圖與學生實際生活的關聯性,缺乏對知識內涵的深入表達,使學生很難產生共鳴,無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插圖應用缺乏靈活性和創造力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一些教師在運用插圖時,缺乏靈活性和創造力,通常在幻燈片中簡單地展示插圖,并沒有充分發揮插圖的作用開展互動式教學。這種單向傳遞的模式無法有效激發學生參與深度學習的積極性。不僅如此,一些教師在插圖運用中存在程式化和雷同化的問題,使學生無法主動、有效地投入學習。
(五)忽視學生認知方式的個體差異
每個學生都有獨特的認知方式和表達方式,在接受知識和進行情感溝通時,會體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在使用插圖教學時,一些教師只是簡單地將同樣的插圖展示給所有學生,這種做法無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導致部分學生不能較好地全面理解插圖所傳達的信息,從而出現知識盲點。
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插圖的實踐策略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合理運用插圖是促進知識傳遞和情感溝通的重要手段。教師通過使用插圖,可以增強學生對相關知識內容的理解和記憶,還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與思考,從而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一)選擇合適的插圖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選擇合適的插圖至關重要。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師需要綜合考慮知識內容與插圖之間的匹配度、學生群體特點和學習差異、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充分發揮插圖的作用,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1]。
1.考慮知識內容與插圖之間的匹配度。教師在確定使用插圖之前,應該清楚地了解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并根據具體情況選取相應的插圖。舉例來說,在講解古代詩歌時,可以選擇古代文人墨客的畫作圖片,展示當時社會背景和文化氛圍;在講解科技發展時,可以使用現代科技產品或實驗圖片,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
2.考慮學生群體特點和學習差異。不同年級、不同班級的學生對于圖片表現形式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接受度。因此,在選擇插圖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審美特點和認知水平,避免使用過于復雜或抽象的插圖。對小學生而言,色彩鮮艷、形象簡潔、內容明確的插圖更容易激發他們的興趣,使他們更好地理解相關知識內容。
3.考慮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靈活選用選擇插圖,并配合其他教學手段,取得有效的教學效果。如果教學目標是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師則可以選擇富有想象力和情感表達的插圖;如果教學目標是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教師則可以選擇體現邏輯關系的插圖。
(二)靈活運用插圖形式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合理選擇插圖,靈活運用插圖,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閱讀興趣和寫作能力。教師應根據不同的內容和教學目標,選擇適合的插圖,并結合具體的教學情境和學生需求,巧妙地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表達[2]。
1.根據課文內容選擇合適的插圖。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敘事性文章的故事情節,教師可以選擇具有情景描述功能的圖片。通過觀察插圖中的人物表情、場景布置等細節,引導學生推測人物心理活動和故事發展。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也能夠使他們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內涵。
2.在朗誦詩歌、詞賦等韻文時,選用具有意境或情感表達功能的插圖,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詩歌的意境和情感。比如在教學《靜夜思》這首古詩時,教師可以展示夜晚月色明亮、孤舟在湖上蕩漾的插圖。通過觀察插圖場景,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詩人內心深處的思鄉之情。
3.在進行文章分析或閱讀策略指導時,運用圖表,幫助學生更好地梳理文章結構和邏輯關系。舉例來說,在分析一篇記敘文時,教師可以利用一個時間軸圖展示文章中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整個故事的時間線索。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加準確地把握文章的脈絡和內在聯系,提高他們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同時,通過使用圖表呈現信息,還能夠增強學生的視覺感知和記憶效果,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
4.在寫作指導中,利用插圖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和想象力。舉例來說,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美麗的自然風光圖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片中的細節,感受其中蘊含的情感。通過這樣的方式,啟發學生詳細描述景物,在表達中體現獨特的思考,不僅能夠豐富文章內容,還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寫景作文的要領,提升他們的寫作水平。
(三)合理安排圖文方式
1.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挑選插圖。插圖應與課文內容相關,能夠直觀地表達文章中的情感、意境或事物形象等。同時,圖片也應該具有清晰、美觀、質量高的特點,以確保信息傳遞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2.在使用插圖和圖片時,需要注意插圖與文字之間的關系。合理布局圖片與文字之間的位置關系,可以起到突出重點、引導思考等作用。比如教師在講解某個生活場景時,可以將相關插圖放在對應的文字內容附近,配以簡短的說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涵。
3.在展示插圖時,可以采用多種方式。教師可以使用幻燈片或投影儀,將插圖呈現在大屏幕上,讓全班學生都能清晰地看到圖片;也可以使用電子白板,在插圖上進行標記和說明,以加深學生對圖片的理解;還可以通過課堂展示、小組合作等形式,讓學生參與圖文的解讀和討論。
4.在運用插圖和圖片時,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思維能力。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插圖中的細節,從中獲取相關信息。比如教師可以提問關于人物形象特點、情感表達等方面的問題,引導學生對圖文內容深入思考和理解。
(四)高度關注插圖內容與情感的聯系
1.注重插圖與學生情感的契合度。在選用插圖的過程中,教師應考慮插圖所呈現的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經驗、情感需求之間的關聯。比如在講述關于友誼與團結的故事時,教師可以選擇溫馨、有故事性的插圖,引起學生對相關情感的共鳴。
2.注重插圖與文字信息之間的聯系。當教師使用插圖輔助教學時,應引導學生結合插圖強化對文字信息的理解。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插圖中的細節,思考、分析插圖與文本之間的聯系,從而強化對故事情節、人物性格等方面的理解[3]。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插圖所表達的情感和故事,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3.注重及時反饋和鼓勵。當學生在觀察、分析插圖的過程中展現出積極性和獨立思考能力時,教師應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教師可以通過提問、點評等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并激發學生不斷探索。
(五)積極參與插圖制作
1.教師應該具備一定的插圖制作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參加相關培訓班、自主學習或與同事交流等方式,掌握基本的繪畫技巧,提升自己的插圖制作水平。這樣,教師在插圖選擇和制作時,能夠更加熟練地運用各種繪畫工具創作出更具藝術感和表現力的插圖。
2.教師需要深入理解每個知識點,把握特點和要點,準確地通過插圖將相關知識呈現出來。對此,在插圖制作之前,教師應充分研究相關知識,可以通過查閱相關教材、參考其他優秀的插圖作品或與學科老師交流等方式,獲取更多的方法[4]。
3.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與插圖制作。在一些適合學生參與的教學環節,教師可以邀請學生提供創意或參與具體的插圖制作。這樣不僅能夠強化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和記憶,還能夠培養學生的藝術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比如在講解寓言故事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故事情節的理解設計相應的插圖;在講解一首古詩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繪制插圖展示詩歌意境。
總之,合理運用插圖可以有效促進小學語文課堂中的知識傳遞和情感溝通。小學語文教師應選擇合適的插圖,運用技巧和策略,評估插圖效果,以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知識,激發情感共鳴的教學目標。同時,教師還應不斷學習和探索,不斷提升自身的插圖運用能力,為學生營造更好的語文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朱秋蓮.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插圖使用的優化[J].讀與寫,2015(07):24-26.
[2]陳芬.插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當代教育論叢,2020(03):78-80.
[3]鄭美玲.小學語文課堂中插圖運用的實證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31):83-86.
[4]李明.插圖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中國基礎教育,2019(12):51-54.
編輯: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