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麗婷
【摘要】為進一步深化義務教育的課程改革、積極響應“雙減”背景下減負增效的號召,教師應解決學生課業負擔重的問題.基于此,文章介紹了多樣化的作業設計,以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深度學習和內化知識,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關鍵能力和創造能力,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使學生成為能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全面型人才.
【關鍵詞】減負增效;多元化作業;數學小講師;思維可視化;數學核心素養
踐行“雙減”,作業可謂是重要一環.近年來,深圳一直在推進作業形式及內涵變革.教師應充分利用數學課堂主陣地,提高數學作業質量,研究作業管理效能,在作業總量上做到“科學合理”,在作業類型上做到“五彩繽紛”.教學實踐中,教師可根據班級學情和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布置多樣化、創新性和個性化作業,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作業,使數學學科從作業管理上真正實現減負增效的育人目標.而在“雙減”政策下達前,筆者一直堅持“精準隨堂書面作業+多元化作業”并行的模式賦能學生數學學習發展,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關注學生的情感發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引導學生成為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
一、失敗中反思,開啟作業新范式探究
筆者剛畢業那兩年,常企圖通過題海戰術來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的成績.可學生漸漸對數學課和筆者產生抵觸情緒,師生關系變差,甚至因學生做作業到很晚,睡眠嚴重不足,而影響家校關系.筆者自認為盡心盡力和認真負責,這樣的結果著實讓人難過,甚至懷疑自己的教學能力.事與愿違后,筆者拋棄了慣用的“下載”模式并告別了題海戰術,開啟作業新范式探究,打造高思高質的閉環數學課堂.根據失敗的經驗,筆者做了以下深刻的反思:
首先,作業形式單一.單一的書面作業和大量刷題,導致創新性不足,不能滿足學生差異化需求,學生容易感到枯燥,這樣不利于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不同層次的學生無法獲得不同層次的發展.
其次,作業機械重復.學生重復和機械地做練習題,甚至重復練同類型習題,達到的是記憶能力的訓練.題型一變,學生就不會做了,學生學習效率低、效果差,這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最后,作業完成時間長.筆者對學情把握不準,低段學生在識字量有限和理解力較弱的情況下,犧牲玩樂放松和睡眠時間.這樣會增加學生的身心負擔,使學生出現厭惡數學的情緒,導致學生沒有學習數學的興趣.
綜合以上問題,筆者基于發展性原則、差異性原則、目標性原則、學科性原則、可選性原則,開啟小學低段數學作業“精準隨堂書面作業+多元化作業”并行之旅.
二、減負增效,“精準隨堂書面作業+多元化作業”并行的教學模式
“雙減”是為了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但不是一味地做減法,“精準隨堂書面作業+多元化作業”設計的本質是提高課后作業的實效和價值.“精準隨堂書面作業”是指教師精選隨堂練習,包含基礎鞏固、變式提升和難點突破的書面作業,將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而“多元化作業”代替單一、機械、重復的課后書面作業.為了實現減負增效目標,筆者設計了“感官化、生活化、自主化、時代化、可視化、題集化”等多元化作業,使課后作業成為課堂學習的高效鞏固和有效延伸,讓學生輕松快樂學習,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一)感官化,讓作業充滿層次性.
筆者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對于教師在課堂上多次講解的同類型題目,學生還是一錯再錯.教師通過傳統的題目訓練,一方面無法高效和全方位地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另一方面沒辦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因此,設計多種感官訓練相結合的作業,可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促進學生的全面和持續發展.
例如,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認識圖形”這一課,數正方體個數是個難點,而且低段學生大多處在形象思維階段,由此,筆者設計了以下作業:
請數數小達人數一數,圖1每幅圖中各有幾個小正方體?
1.看一看:你看到了幾個小正方體?
2.搭一搭:請你拿出一樣大的正方體積木,和爸爸媽媽一起搭一搭,搭出和上面的圖形一樣的圖形.
3.數一數:你用了幾塊積木搭成上面的圖形?
4.說一說:為什么你看到的正方體數量和你實際搭積木用的正方體數量會不同?你發現了什么?
5.學一學:請用微信掃一掃學習單上的二維碼,揭秘數小正方體的秘訣吧.
該作業以看、搭、數、說、學等多種活動代替傳統的習題練習和講授形式,學生在看、搭、數、說、學等活動中,從多維度理解被“隱藏”的小正方體的真實存在,明白眼見未必為實,從而達成自主探究、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空間想象能力的同步成長.
(二)生活化,讓作業更具真實性
由于低段學生缺乏生活經驗,沒有生活常識,無法深刻地理解知識,更不會應用知識,而數學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師應將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落實到數學的教學中.
例如,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前后”這一課.深圳的學生大部分出行都乘坐私家車,很少搭公交車,因此,他們對如何看站牌信息、站與站之間的關系基本都不了解,更不會去關注公交車的起始站和終點站.筆者在課堂上使出十八般武藝來講解該知識,學生仍一臉茫然,做練習也錯得一塌糊涂.于是,筆者把知識轉化成生活場景,讓學生在生活體驗中探索知識和內化知識:
小朋友們,讓我們在愉快的周末來一個神奇之旅吧.請你邀請爸爸媽媽一起乘坐公交車,這次由你做小導游決定目的地,帶領爸爸媽媽坐公交車.
1.你乘坐幾號公交車?
2.你在哪個站上的車?
3.你上車的站的下一站是什么站?
4.你上車的站與你的目的地站中間隔了幾站?
5.請你拍一張公交車站點信息的照片.
6.談談你今天實踐的心情或收獲.
以上作業設計不僅將知識生活化和應用化,也實現了數學教學目標,還培養了學生的生活能力、乘坐公交車的文明禮儀和安全意識,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自主化,讓作業富有創造性
優秀的數學作業起到鞏固新知和強化新知的作用,富有創意的作業,不僅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興趣,也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例如,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的填數游戲,學生在課堂上通過闖關游戲,理解填數游戲的規則并學會應用規則,掌握填數游戲的方法和思維策略.由于本課比較有趣,學生都非常喜歡,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筆者設計了以下作業(圖2):
1.從數字1~10中選一些合適的數字來設計填數游戲.
2.根據你們小組的喜好,選擇任意一個表格進行設計.
3.如果設計完一個游戲,可以嘗試設計第二個游戲.
4.設計完后,可以和自己的同學、爸爸媽媽、老師一起玩.
本次作業的設計基于課本知識,又高于課本知識,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讓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和能力進行設計,滿足了學生的差異化需求.學生在設計游戲的過程中,不僅掌握了知識,還提升了應用知識的能力和創造能力.類似的作業設計還有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的鐘表設計大賽.
(四)時代化,讓作業面向未來
“數學網紅小講師”是一種移動微課,其表現形式為視頻,是學生內化知識和數學解題能力的學習途徑.模式為“自我介紹—讀題—收集數學信息—找問題—分析數量關系—解題方法—總結—遷移”.這符合建構學習理論,知識由學生自己來建構.學生以自己的經驗為背景,通過錄制數學小講師視頻的學習活動,提高學習數學的關鍵能力.
布置此項作業前,筆者通過家長動員會、學生動員會和學生小講師培訓等活動,獲得了家長的支持并培養了學生錄制視頻的能力.如今,此項作業已成為解決錯題、難題的常態化作業.
例如,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過生日”這一課“練一練”的第5題,把三塊一樣的方糖放進不同水量的杯子里,哪杯水最甜?學生根據要求進行實驗,錄制解說實驗過程的視頻.
學生靈活地用鹽、白糖、紅糖等來代替方糖,也達到了學習目標;有的學生為了保證糖量一樣,自主探究了測量工具的使用方法.這兩者是課堂講授沒辦法獲得的課堂生成.學生在其他同學的實驗視頻中學到不同的方式方法,培養了發散性思維.筆者收集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深度挖掘知識的本質.學生、家長和教師還能給講題的同學點贊和點評,來自同伴、家長和教師的肯定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拓寬了交流和評價的渠道.
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與設備,可培養學生信息技術技能、信息素養、語言表達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數學核心素養.時代化的數學作業使信息技術和數學學科有機融合,讓學生具備適應未來智能化社會的相關能力.
(五)可視化,讓作業五彩斑斕
作為低年段學生的數學教師,最怕上復習課,因為學生年齡小,不具備梳理知識的技能.為了讓學生初步學會梳理知識,筆者結合低段學生愛畫畫的天性,采用思維可視化“憶、閱、寫、畫、編”的教學模式,將思維導圖融入單元復習課中,引導學生根據每一課內容梳理知識點,通過思維導圖將單元知識可視化,培養了學生歸納總結梳理的能力、知識再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并落實了美育.
例如,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2~5的乘法口訣”的作業設計,筆者先拋出問題,引導學生回憶第五單元每一課所學的知識,此時學生的知識是零散和不全面的;接著引導學生翻開課本,通過觀察和閱讀尋找相應的知識點,學生根據興趣設計創意思維導圖.然后筆者根據知識點的全面性和設計創意等來評選最佳設計者.這項作業深受學生的喜愛,學生將卡通人物和生活中的見聞都融入思維導圖設計中,這培養了學生總結梳理、邏輯思維和創新等能力.
(六)題集化,讓作業有跡可循
筆者通常在一年級的第二學期就開始引導學生用錯題本整理錯題,讓學生學會利用錯題整理找出學習的薄弱環節,減少原題或相關類型題再錯的可能性,在學生對知識進行查漏補缺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此外,教師通過學生的錯題整理,能更有針對性地了解學生做錯題的原因,調整教學策略,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學生解決數學問題.學生遵循“原題—錯誤—訂正—原因分析”四個原則來梳理錯題,能提高學習效能,減輕練習負擔.
三、腳踏實地,成果香
筆者一直堅持“精準隨堂書面作業+多元化作業”并行的模式,促進學生能力發展.這幾年的實踐證明,這些作業不僅深受學生的喜愛,還獲得了家長的大力支持.筆者還開發了“小講師提高學生數學關鍵能力秘術”“思維可視化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培訓課程.筆者將繼續深挖本課題的價值,踐行“雙減”政策,打造高思高質的數學課堂,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結 語
未來,在數學教育之旅,尤其是在“雙減”的前提下,教師要統籌規劃作業數量、質量,實現“減負提質”,全面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教師要立足教學,突破教學的局限,創新作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跨學科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何玉新.“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減負增效途徑分析[J].天津教育,2022(34):33-34.
[2]朱銘心.“雙減”背景下小學低段數學個性化作業設計探討[J].新課程,2023(4):157-159.
[3]趙文萍.“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策略[J].學苑教育,2023(19):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