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登科 祝可 肖歡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戰略。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當前,江西省正處于動能升級的轉型關鍵時期,推進人才引領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刻不容緩。江西省在人才與創新發展方面初見成效,具體表現為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創新平臺建設不斷完善、創新成果產出數量與質量顯著提升等。但是,江西省仍舊存在創新投入不足、高端人才供給不足、創新環境有待優化等問題。未來,江西應立足省內產業環境和發展特征,打造良好創新環境,加大創新投入,自主培養人才,高質高效推進人才引領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關鍵詞]人才引領;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策研究;問題分析;江西省
[中圖分類號]C9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7544(2023)11-0048-09
[作者簡介]喻登科,南昌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管理學博士。
祝可,南昌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
肖歡,南昌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博士后。
[基金項目]江西省宣傳思想文化領域高層次人才聯系服務專題項目(理論研究類)“江西省推進人才引領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現路徑研究”(23ZXRC09)
一、引言
知識經濟時代,人才已然成為推動科學技術創新、產業轉型升級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要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和“人才引領驅動”。在新發展階段,我國大力推進人才強國戰略,助力實現創新型國家建設目標。[1]由此,各區域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謀求科技自立自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人才對創新的引領作用已成共識,學者們都在倡導要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重視人才的主體地位和發揮人才優勢。[2]霍國慶等構建中國區域創新驅動發展理論模型時,將人才置于區域自主創新的核心位置,強調創新人才對新興產業發展與區域競爭的核心作用。[3]顧璟進一步指出,創新驅動是以人為核心的知識技術協同創新。[4]修國義等直接論證了人才對區域創新效率的積極影響。[5]郭鐵成提出支撐創新的三大支柱理論,強調教育、科技、人才的核心地位,且三者共同驅動的創新必須以人才為引領。[6]胡鈺認為,高技能人才短缺是制約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和阻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目標實現的主要因素。[7]現有研究在理論上做了大量探索,然而對各省市的相關實踐卻關注相對不足,尤其是對于江西省這樣的欠發達地區的經驗與問題,更是有所忽視。然而,從促進區域協同發展、共同富裕和社會穩定的角度,對欠發達地區的診斷與建議更具價值。
江西省是華東地區重要省份,自古以來是教育、人才高地和交通要道,在當今的經濟發展戰略布局中至關重要。然而,近代江西在經濟發展上卻開始落后,這可能與產業結構單一、地理位置不夠優越等因素有關,但最重要的問題還是創新意識薄弱和人才儲備不足。破局的關鍵在于尋找動能升級的契機。在此之前,江西省需做好充分準備,通過引進、培養、留住、利用專業技術人才,解決創新能力不強和產業發展落后問題,重新讓江西這片紅土地煥發生機。為此,《江西省創新驅動發展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堅持人才優先原則”和“以人才建設為支撐構筑競爭優勢”。在具體舉措上,近年來,江西省啟動實施了引進和培養創新創業高層次人才的千人計劃、培養高層次高技能領軍人才的贛鄱俊才支持計劃,并發布了引進高端人才的“博士后九條”措施。江西省在人才引領創新驅動發展方面未來可期,而在當前關鍵階段,總結已經取得的成效、探索亟需解決的問題以及提出未來改進的對策,恰合時宜且非常必要。
二、江西省人才與創新發展的成效分析
(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自2018年起,江西省赴多地“走出去”開展招才引才工作,著力打造“才聚江西、智薈贛鄱”引才品牌,已累計引進碩士以上高層次人才1.7萬人。截至2022年底,江西省技能型人才總量達到520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58萬人,高技能人才占全省技能型人才總量的比例達到30.3%。江西省積極對接國家級重大人才工程,持續推進院士后備人選支持計劃,深入實施“雙千計劃”和“贛鄱俊才支持計劃”等省級重大人才計劃。近兩年,本地培養兩院院士2名,引進和培養國家級高層次人才41名,引進博士近2000名,高校科技研究人員達到3.8萬人。目前,江西省科學研究與實驗發展(R&D)人員數量達12萬余人,連續多年R&D人員數量增長速度保持較高水平,這有效提升了人才隊伍創新力。作為“一號發展工程”的數字經濟成為江西省發展新動能的主引擎,目前數字經濟相關從業人員已經達到210萬余人,人才隊伍日益壯大。
(二)創新平臺建設不斷完善
目前,江西省擁有國家科技企業孵化器23家、國家大學科技園4家、國家眾創空間50家;擁有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80家、省級大學科技園12家、省級眾創空間158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在技術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中發揮重要作用。以南昌大學科技園為例,已累計孵化科技型中小企業401家,在孵企業100多家。此外,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成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主力軍。江西省由2012年的356家高新技術企業增長到2021年的6669家,增量高達17.7倍。同時,培育獨角獸、瞪羚企業457家,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0885家。在科研院所建設方面,江西省建有中科院贛江創新研究院、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健康產業研究所等“國字號”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5家、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2家、國家級研發平臺9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個。
(三)創新成果產出數量與質量顯著提升
2022年江西省科技成果登記數量達到1705項,較上年同比增長40%,其中應用技術成果1440項,占比84.46%。應用技術成果中處于成熟階段的成果1068項,59.93%的應用技術成果成功進行產業化。全年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31312件,同比增長35.6%;新增專利授權75830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8655件,同比增長28.4%。此外,江西省產出了超級稻新品種、益生菌發酵果蔬技術等大批有重大經濟效益的成果,先后多人獲得國家科技發明獎、科技進步獎以及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等獎勵。2022年,江西省科技廳頒發科學技術獎148項,其中自然科學獎29項、技術發明獎4項、科技進步獎114項和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1項,各類型獎項數量比2021年有顯著增長。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江西省技術市場成交額從2016年的79億元增長至2022年的758.2億元,技術合同成交總金額在全國排名第16位。2022年江西省十大創新成果涉及航空、有色金屬、新能源新材料等多個優勢產業,遴選出的成果近三年累計實現產值360億元,為相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三、江西省推進人才引領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存在的問題
(一)創新投入相對不足
通過江西省經濟總量縱向對比可以發現,近些年來經濟總量快速增長,有明顯發力。但橫向比較卻顯示,江西仍面臨經濟總量不大、缺乏規模發展實力問題。2022年江西省GDP總量為3.21萬億元,首次突破3萬億,占全國GDP的2.6%。這一經濟規模在中部六省中位列倒數第二,分別是河南、湖北和湖南的52%、59.7%和65.9%,與發達省份相比更是差距巨大。受限經濟總量,江西省財政實力較弱,對中央轉移支付存在依賴,導致江西省對科技研發投入的資金總量相對較少、全省創新投入不足。江西省R&D經費來源主要依賴政府投入資金,企業投入過少,經費結構不合理。[8]江西省科研經費投入強度較弱,2022年江西省全社會研發投入剛突破500億元大關,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僅為1.8%,比全國平均水平低0.7個百分點。科技創新投入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9],而江西省的創新平臺無法獲得足夠的創新資金,也難以有效組織和利用知識資源提升創新能力,這進一步制約了江西省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此外,研發投入不足也影響高技術人才的引進、培養與利用,對科技創新成果產出造成障礙。因此,創新投入成為江西省人才引領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這一系統工程中最初始也是最亟需改進的一環。
(二)高端人才供給不足
我國人才流動呈現出向大城市、大都市圈集中的態勢。這些地方配套基礎設施完善、創新活力強、經濟收入豐厚、產業鏈完整,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人才形成虹吸效應。地域間人才分布不均衡問題愈加嚴重。江西省已邁入新興工業大省行列,對尖端技術和高端人才的需求大增,然而高精尖人才供給不足成為阻礙其產業轉型升級和打造新興產業發展高地的突出問題。江西省“十四五”期間聚焦電子信息、數字經濟等產業發展,與相關產業對接的人才卻十分缺乏,頂尖人才和創新團隊不足。目前江西省僅有一所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022年江西省普通高等教育畢業生人數為37.9萬人,僅為廣東省畢業生人數的六成;當年引進海外人才286人,而湖北省卻引進2000人,差距十分懸殊。此外,大城市的虹吸效應導致江西人才凈流出。2022年江西省高校畢業生留贛率僅為59.96%,目前所擁有的國家技術研究中心中本地化培養人才數量很少。
人才因產業而聚。產業結構變化影響著勞動力和國民收入的分配,進而影響就業結構變化。江西省存在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鏈短等難題,導致科技人才在行業之間的分配不合理。第二產業特別是戰略新興產業科技人才缺口巨大,且第三產業如金融和保險等科技人才相對缺乏。據《中國勞動統計年鑒2021》顯示,2020年江西省就業人員共2264萬人。按產業劃分,第一產業就業人員數量為455萬人,第二產業767萬人,第三產業1042萬人,三次產業就業人員構成為20.1∶33.9∶46.0。對新興產業而言,新興產業“卡脖子”問題的解決、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創新都需要優質的人才資源。江西省迫切需要培養以及引進具有科技前沿引領力的高層次人才及團隊。
(三)創新環境有待優化
良好的創新環境是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發展的土壤,是創新型技術與生產活動的重要支撐。目前,江西省的創新環境還有待優化。其一,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是創新活力與市場公平有序的保障。[10]然而,江西省侵犯知識產權事件仍然頻發,2021年江西省市場監管部門查處專利案件1004件,有相當多的企業和個人缺乏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其二,基礎設施環境方面,盡管江西省創新平臺在持續建設,但創新平臺數量和質量與發達省份一直有著較大差距。江西省沒有全國性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級創新平臺少,對人才的吸引力弱。其三,江西省創新文化建設有待提升,許多中小企業以及人才缺乏創新意識,開展自主創新的動力不足,不愿承擔創新的成本與風險。“2022中國企業500強”榜單中,江西僅有8家企業上榜,而浙江、湖北、河南分別有46、13和11家上榜企業。這說明江西省本土龍頭企業少,大多中小企業“小富即安”,缺乏做大做強的動力。傳統行業的企業對科技創新不夠重視,未能發揮出創新在提升核心競爭力中的作用。
(四)產學研融合力度不足
產學研深度融合是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內容與實現形式,對提高自主創新水平、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具有重要意義。產學研融合因其多學科交叉、跨界融合、資源優勢互補等特點,能夠助力培養面向行業發展的科技創新復合型人才,形成人才培養高地。[11]在人才引領創新驅動發展已經處于落后地位的情況下,江西省有必要通過推進產學研融合來加速吸收、培養和利用創新人才,強化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能力,助力高質量發展。然而,當前江西省企業、高校與政府之間存在各自為政、相互脫節的現象,三者之間未形成聚合力,產學研深度融合不足。江西省在產學研合作機制與政策方面的新思想與新舉措較少,總是跟隨于其他省份,使得科技成果推廣與轉化率偏低,重大成果產出較少。據《江西省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省每萬人有效專利擁有量為6.9件,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全省科技成果轉化率與其他省份差異明顯。江西省產業化應用成果數占登記成果數的59.93%,而湖北和湖南分別為65.49%和72.36%。江西省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主要受兩個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一,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需求脫節,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分離,研發方向與地方經濟發展背離;其二,從事風險投資與科技咨詢的中介服務機構較少,且發展滯后和能力較弱,沒能孕育出好的技術轉移轉化土壤。
(五)人才政策不完善
人才引領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須以完善的人才政策為基礎,江西省人才政策亟需調整。近些年來,全國各地競相頒布引進、培養、激勵、保障人才的相關政策,為經濟發展儲備高端人才資源。江西省雖然在政策制定上緊緊跟隨,但是政策異質性弱,主要在提高待遇上下功夫,效果好的辦法不多。相較于北上廣深地區的多元化人才引進模式,江西省的人才引進政策并不占優勢,沒能真正講好江西面向未來發展的獨特故事。在政策同質的情況下,受限于經濟水平與財政實力,江西省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及發達省份,人才引進的優惠政策吸引力不足,缺乏競爭力。在人才流動方面,受戶籍制度、社會保險制度以及部門限制,人才難以向重點產業、基層一線流動,保障人才有序流動的長效機制有待強化。在人才評價方面,四唯現象尚未徹底消除,以能力素質為導向的人才評價機制尚未建立。在人才激勵方面,存在股權期權分紅激勵機制推廣范圍窄、國有企事業單位工資總額制度限制人才價值體現等問題,在配置人才資源時市場主體發揮作用較弱。未來,江西省需大力完善維護人才權益和體現人才價值的激勵機制。
四、江西省推進人才引領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對策建議
(一)加大創新投入,完善金融支持
R&D經費是知識成果產出和科技成果轉化過程的必要生產要素,是加大平臺建設力度以“筑巢引鳳”的基礎[12]。江西省要提高R&D經費占GDP的比重,加大對人才發展與技術創新的投入力度。首先,江西省需完善稅收和金融支持方式,建立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加大對重大技術創新發展項目和基礎研究類項目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稅收優惠上,可重點關注自主創新項目,通過減免個人所得稅等方式激發創新主體的熱情。其次,江西省需優化R&D經費結構。對于戰略性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前期對經費投入要求高,但未來收益具有高度不確定性,應以政府投入為主,而其他創新項目則可以充分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金融科技能夠緩解融資約束問題,為創新活動提供較為寬松的資源環境。[13]江西省要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完善金融服務機制,支持科技創新企業融資發展。最后,江西省需提高科研經費的使用效率,系統統籌研發投入經費使用,嚴格規范經費管理。應建立完善的經費使用預算與績效評價機制,考察不同市域、不同機構、不同項目的經費使用效率,動態調整和優化經費資源的配置。
(二)自主培養人才,持續壯大人才規模
在知識經濟背景下,全國各省市都在爭奪人才資源。在財政資金不足和人才資源匱乏的雙重壓力下,江西省應努力培養本土人才,加大自主培養力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培養和造就人才方面,高等院校承擔著主要職責。面對高校資源匱乏和高教實力偏弱的現實,江西省需加大對高等院校的扶持力度,推進教育強省工作,努力建設一批高水平的本科院校與一流學科,提升高等教育的整體實力。江西省現有的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研發平臺必須被充分改造和利用,更加堅持面向需求和問題導向,在面向電子信息、數字經濟等江西省優勢產業需求的重大科技命題中培養優秀創新人才。江西省高等教育應積極走出去,與國內和國際知名高校加強交流合作,提升教育水平與科研實力;同時,要加大力度引進知名高校在贛落戶,共建高水平大學。此外,提高人才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適配度可有效推動地域經濟高質量發展。[14]江西省高校在培養創新型人才時,要主動對接重點和優勢產業,調整學科布局、專業設置和培養方案,為江西數字化與綠色化轉型筑魂育才,支持全面振興與中部崛起。最后,江西省需廣泛開展畢業生專場招聘會,為畢業生提供與省內企業對接的渠道,鼓勵并引導高校畢業生留贛就業。
(三)打造良好創新環境,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首先,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有利于激發創新主體的積極性,激勵創新投入和提升創新能力,引導創新型企業平穩有序發展。[15]在這方面,江西省可加大知識產權普法教育,對相關政策與法律法規進行宣傳,促進形成尊重、保護和合理運用知識權利的氛圍;需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協調機制建設,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體系,加強知識運營全鏈條保護,及時登記和認定創新主體的自主創新成果。其次,江西省創新文化建設刻不容緩。應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大對有突出貢獻科技工作者的表彰力度,營造尊重知識和人才的良好學術環境,提升全方位為人才提供服務的水平,促進科學家精神的積淀與傳承;要營造敢為人先和容忍失敗的文化氛圍,建設創新容錯機制,創造優越條件,激發全社會的創新熱情。不僅不能讓害怕創新失敗而因循守舊的思想阻礙人才與創新的發展,更要激勵創新人才大膽試錯,積極開展顛覆式研究。再次,創新平臺為人才提供舞臺,是集聚、培育、發展人才的基地。[16]江西省要以需求導向布局和建設科技創新平臺,著力解決“2+6+N”產業發展中的瓶頸問題;要結合新能源、航空、醫藥、有色金屬等12條重點產業鏈,主攻優勢領域,獨立或者聯合建設若干重大行業技術中心;要不斷鼓勵龍頭型創新企業發揮區域引領作用,聯合行業內上下游企業、金融機構、科研院所共建國家級或省市級科學技術研發中心;要依托省內高校的“雙一流”學科,在前沿交叉、優勢特色領域提前布局重點實驗室。江西省應大力爭取國家在省內布局更多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從而助力引聚人力、信息、資金、技術等創新資源。
(四)推進產學研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產學研融合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也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識資本化的主要渠道。[17]其一,政府作為高校和企業合作的橋梁,要切實發揮引領和紐帶作用,促進二者間的規范合作與協同發展。江西省政府要強化其在產學研結合中的扶持與引導作用,建立協同創新機制,制定并完善相關政策措施,降低合作創新的道德風險與交易成本,提高創新效率;要大力建設產學研協同創新合作平臺,建立產學研示范基地,形成輻射帶動作用。其二,江西省高校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加強與企業的緊密合作,開展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鼓勵學生參與企業實踐和科研課題,助力選拔和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其三,要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鼓勵企業以市場為導向牽頭主導產學研合作創新。鼓勵企業以聯合形式,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發機構和實驗室,共同申報科技創新項目,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然而以點帶面,形成產學研聚集效應。最后,為深入推進產學研融合,還需要建立完備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構建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對科技中介服務機構規范化和制度化管理,著力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以及就地產業化率。
(五)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提升人才服務保障水平
首先,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是加快創新體系建設、實施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突破口。[18]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完善人才保障機制,能夠助力引才、留才和用才,對江西省推進人才引領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要合理設置人才評價指標,建立貢獻導向的人才評價制度,不能單純根據期刊影響因子、論文數量、學術獎項等指標對人才進行評價。要對人才評價體系進行創新,以專業技能、成果質量和社會貢獻為基礎開展評價。其次,完備的激勵體系有助于激發人才的創造力。江西省應加強成果轉化激勵,對經濟社會發展有重大貢獻的科技成果與相關人員或團隊給予獎勵。同時,需完善股權獎勵制度,讓人才激勵制度變得更加長效。再次,要暢通人才流動環節,打破國籍、戶籍、部門等因素的制約,鼓勵和引導人才向科研一線、基層組織、偏遠地區流動,優化人才布局。針對人才引進政策同質化程度高、吸引力不強問題,江西省應加強對周邊發達省份人才政策的研究,立足本省產業狀況和特殊條件,出臺具有鮮明特色和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持續調整和優化人才政策。最后,要牢固樹立人才優先發展的理念,為人才提供優質服務,形成品牌效應。要充分整合人才服務資源,建設人才公共服務平臺,實行“一站式”專窗服務。要加強對高層次人才的家庭關懷,為人才提供子女上學、家屬就業、醫療保障等全方位服務,細化人才保障措施,打造人才服務品牌。
五、結束語
近年來,江西省為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發展機遇,切實在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面作出了諸多大動作,例如,2021年發布了《江西省推進創新型省份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2023年出臺了《科技興贛六大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在這些政策文件中,創新引領、人才引進和創造力升級一直都是重點內容。通過這些舉措,江西省取得了一些來之不易的標志性成果,例如近10年新增5位兩院院士、200余位國家級人才工程入選者和2242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人均GDP均從全國第25位前移至第16位;經濟年均增長8.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9個百分點。未來,江西省需推進人才引領創新驅動發展的系統工程建設,綜合采用常規與非常規手段,加強高層次和高技能人才的引進、培養和利用,為創新能力提升與創新成果產出提供動力。
[參考文獻]
[1]孫銳,孫彥玲.構建面向高質量發展的人才工作體系:問題與對策[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21,(2).
[2]魏江,李拓宇,趙雨菡.創新驅動發展的總體格局、現實困境與政策走向[J].中國軟科學,2015, 293(5).
[3]霍國慶,楊陽,張古鵬.新常態背景下中國區域創新驅動發展理論模型的構建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7,(6).
[4]顧璟.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背景下江蘇省人才高地建設的成效、困境與優化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22,(6):.
[5]修國義,韓佳璇,陳曉華.科技人才集聚對中國區域科技創新效率的影響——基于超越對數隨機前沿距離函數模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7,(19).
[6]郭鐵成.人才是新時代創新發展的引領性力量[J].中國科技論壇,2022,(11).
[7]胡鈺.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J].中國軟科學,2013,(11).
[8]涂海麗,黃國華,趙園妹.江西省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存在的不足與對策[J].老區建設,2017,(18).
[9]劉林,張勇.科技創新投入與區域經濟增長的溢出效應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19,(1).
[10]黨文娟,羅慶鳳.環境管制、知識產權保護與區域創新能力——基于我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
[11]鄭永和,王楊春曉,李星達,王晶瑩.產學研融合培育拔尖創新人才的若干思考[J].科教發展研究, 2022,(1).
[12]薛陽,王健康,胡麗娜.R&D經費投入、創新動機與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實施效果[J].統計與決策, 2023,(3).
[13]向海凌,丁子家,徐斯旸,吳非.金融科技與企業數字化轉型[J].中國軟科學,2023,(5).
[14]吳凡,蘇佳琳.高質量發展視角下廣西人才結構與產業結構匹配性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20,(7).
[15]姜南,李鵬媛,歐忠輝.知識產權保護、數字經濟與區域創業活躍度[J].中國軟科學,2021,(10).
[16]孫銳.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的內在邏輯、核心構架與戰略舉措[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1,(24).
[17]呂英,黎光明,鄭茜.產學研融合視域下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與優化路徑——基于雙案例的對比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2,(20).
[18]王延覺.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構建高校科技管理“新常態”[J].中國高校科技,2015,(6).
Research on the Effects, Problems, and Measures of Promoting the Talent-led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Jiangxi Province
Yu Dengke Zhu Ke Xiao Huan
Abstrac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has become the core strategy for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novation-driven, in essence, is talent-driven. At present, Jiangxi province is in a critical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with the upgrading its driving force, and it is urgent to promote the talent-led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Jiangxi province has achieved initial resul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alents and innovation, such as the continuously growth of talent team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innov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innovation outcome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innovation investment, insufficient supply of high-level talents, and? the need to optimize th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In the future, Jiangxi should base itself on the industrial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within the province, create a good innovation environment, increase innovation investment, and cultivate talents independently, so as to promote the talent-led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with high quality and efficiency.
Key words: Talent-led;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Measurement study; Analysis of problem ; Jiangxi
[責任編輯:熊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