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在思政教學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就開展中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需要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一,闡述了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對策研究。同時指出中職英語課堂實施課程思政在注重教學質量的同時,要基于學科特點合理融入思政元素,以提高教師的思政引導作用,進而培養學生的思政興趣及其素養,提升育人實效。
關鍵詞:中職英語;課程思政;育人實效;對策
作者簡介:沈洋(1981.10-),男,山東蓬萊人,廣州市增城區東方職業技術學校,助教,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英語學科身處中西文化思想碰撞前沿,在語言發展傳承以及文化品格、文化內涵方面具有多元化和復雜性,同時,學生的思維品質及其價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作為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西方文化,在學習英語語言知識中樹立正確的思想信念,培養健康的品德情操,在潛移默化中理解、認同和強化英語學科核心價值觀,是中職英語課程思政需要解決的問題。
鑒于此,筆者從中職英語課程中的思政教學現狀出發,以問卷的形式調查在英語課程教學中,教師開展和學生參與課程思政的具體情況,分析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提升中職英語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策略研究。
一、中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現狀調查及分析
為了比較準確地了解和分析中職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實施現狀,探究課程思政教學效果提升的對策,筆者在本區兩所中職學校的英語教師和職一學生中開展了問卷調查。
本次問卷調查在21名英語專任教師和中職一年級870名學生中進行,通過問卷星發放電子問卷,共收回教師問卷21份,占100%;學生問卷743份,占85%,抽樣問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對教師進行的問卷調查分析
問題1: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力度不夠(見表1)
調查表1顯示,教師能將思政元素常態化融入課堂教學的占比較少,體現在“偶爾”層面上的比例較大。由此可見,教師融入思政元素于課堂教學中的力度不夠,未能全方位開展課程思政教學。
問題2: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能力欠缺(見表2)
調查表2顯示,教師在實施課程思政教學中還存在諸多不足,突出表現在占比例較大的“思政元素的挖掘深度不夠”“思政教學缺乏系統規劃”以及“思政教學未結合專業與生活實際”等方面。可見,教師課程思政教學浮于表面,與專業和生活實際涇渭分明,教師自身思政知識的儲備不足,缺乏完備性。
(二)對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分析
問題3:課程思政教學未能貼合學生學習需求(見表3)
調查表3顯示,學生渴望提升專業素養,對“服務專業發展的職業素養”和“與單元主題相關的時事熱點”的學習有較高的精神訴求。因此,教師在重視思政滲透的同時,更多的是要在思政內容上下功夫,達到專業與思政教育的協同發展。
問題4:課程思政教學缺乏必要的評價或考核(見表4)
調查表4顯示,大多數學生反饋教師結合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進行評價、考核微乎其微,這說明教師的評價范圍很窄,僅局限于以知識和能力為中心,對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評價或考核未能予以足夠的重視,亦無法真正檢測思政教學效果。
二、提升中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對策
根據目前中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現狀分析發現,中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筆者通過對相關文獻的研究和課程思政的教學現狀分析,嘗試以下對策,以期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效果。
(一)提高思政融入意識,形成常態化
常規中職英語教學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較多,忽視了學生的思想道德與價值觀的培養,學生容易產生崇洋媚外等思想。因此,英語課堂教學除“知識傳授”外,更應注重“價值引領”。教師作為實施課程思政的主體力量,要增強新時代意識形態的學習自覺性和政治敏銳性,不斷提高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的引導能力,并將其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和成長過程中,使學生提高思想認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課程思政教學的常態化。
(二)豐富思政知識儲備,提升融合力
課程思政不能機械式照搬,要有創意地與教學內容有機的融合,教師要有豐富的思政理論內涵、提高自身的思政素養;注重日常積累,例如建設英語課程思政資源庫,平時多讀一些思政相關的書籍,積累思政知識,提升自我思政修養,從而提煉出英語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教育要素,并將其轉化為價值觀,形成具體、生動有效的教學載體,在“潤物細無聲”的知識學習中融入思政教學。
(三)優化課程思政內容,增強吸引力
根據英語單元教學的主題,確定好思政要素、整合思政資源,再結合當前時政熱點以及大政方針細化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設計課程思政任務。同時,英語教研時要注重指導與優化教師的思政教學設計。此外,教師也要身體力行,發揮榜樣的力量,以教育者良好的言行舉止來感染學生,引領學生的日常行為和道德規范。
(四)設置思政教學評價,提高實效性
課程思政考核評價,是了解和檢測思政教育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在開展思政教學時,不僅要設置必要的思政評價或考核,而且要注重評價的即時性和情景性。及時的評價可以第一時間評估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對學生的思政學習起到即時的調節作用,而情景性評價則是要根據思政元素和目標設置針對性的、契合思政教學情景的評價,形式和內容不能千篇一律,以免影響學生思政學習的積極性和時效性。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思政考核機制,是提高課程思政教學質量的關鍵。
三、提升課程思政育人效果的教學實踐
為提升課程思政育人效果,筆者基于中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現狀調查,在相關對策研究的基礎上開展切實可行的教學實踐活動。
(一)緊扣教學主題,合理布局思政“融入點”
中職英語課程,除了包含英語語言知識、言語技能和西方文化、意識形態等學習內容外,還或顯性或隱性蘊含著思政元素。因而,如何結合西方文化向學生講好中國優秀文化,如何將課程中的育人元素有效地挖掘出來,在知識技能傳授的同時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是課程思政的難點也是重點。因此,課程思政教學前,教師要做好系統的規劃,根據單元主題,按照新課程標準的教學模塊,結合時政熱點、大政方針或優秀傳統文化等將基礎英語進行如下的思政元素規劃(見表5)。
課程思政的基礎是課程,目標為思政。在中職英語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相關內容,將思政要素與課程內容有機融合。作為英語任課教師,我們要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善于發現授課內容與授課對象之間的關聯點,引導學生在掌握英語知識技能的同時,思想上受到教育,精神上受到洗禮。例如,在講授“Everything is made in China”時,激勵學生努力學習技能,樹立創新意識,為“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到“中國創造”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又引導學生領悟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明確德技雙修的必要性,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又如,“Welcome to our party”這個單元的教學中,通過中外社交禮儀的對比,讓學生了解社交文化的多樣性,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也尊重西方的社交禮儀,促進文化交流與互鑒,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職業素養。
(二)結合專業特點,個性定制思政“任務單”
課程思政要達到專業與思政教育協同發展的目標,需以專業教育為重點內容,將思政元素嵌入到專業知識的講授中。中職英語作為基礎課程,同一教師可能擔任不同專業的教學,而面對不同的專業,應根據其專業自身的思政元素設計教學。當然,即使相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專業,其思政出發點也存在差異。由此,思政教育不能盲目套用,須結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來設置思政任務。
例如,在“Can I take your order? ”這個單元的教學中,思政目標是中外飲食文化的交流與互鑒,因為在服務外賓時,要合理地滲透與推廣中國文化。例如,旅游專業設置向外賓介紹本地特色酒店的任務;烹飪專業學生向外賓介紹一道粵菜的做法;酒店專業設置向外賓推薦本土特色飲食的任務;電商專業學生制作中國元素的餐飲電子廣告。巧妙地把民族和飲食文化滲透在語言教學中,在思考、設計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讓各專業學生都能享有到所學專業的思政沁潤,思政育人效果反饋甚好。
(三)聯系生活實踐,融入思政活力“助燃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中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亦如是,以生活實踐為思政載體,讓其成為激發思政教學活力的“助燃劑”。
例如,在“I've tried all the means of transportation”這個單元的教學時,閱讀任務是交通發展。在充分考慮學生思維方式、興趣愛好、知識儲備、家鄉交通發展等因素的同時,筆者挖掘了三項思政元素,即建黨百年來交通出行方式的變化發展、鄉村振興之交通脫貧、綠色低碳出行。在教學中,首先呈現一組建黨百年來交通出行方式變化的對比圖,讓學生觀察并描述兩幅圖的交通差異,進而引出交通出行的發展這一主題。接著,通過融入思政元素設計的閱讀材料來對比分析中美十年內交通的具體變化,讓學生感知我國交通的發展亦不遜色于國外,并能夠辨別不同交通工具的優點以及是否低碳環保,培養低碳出行的意識。最后,通過播放交通發展的視頻補充閱讀,強化學生感悟祖國交通發展。課后結合交通發展的主題布置實踐作業——“圖說家鄉交通換新顏”,讓學生制作家鄉交通發展變化的推文(圖片對比、英語配文),感受鄉村振興之交通脫貧真切地發生在我們身邊。將思政教育融入學生的生活體驗中,課堂參與熱情高漲,點燃了課程思政教學的活力,實現教學育人的雙重作用。
(四)設計多元評價,完善思政實效“監控點”
課程思政是基于專業學習、職業發展的價值觀塑造課程,其作為新形勢的教學方向,需要密切關注教學效果,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因此,需要完善且多元化的評價數據,有效幫助教師全面、客觀、合理地監控思政教育動態。
以往的中職英語課程評價或考核方式是通過語法、閱讀、翻譯、寫作等題目,側重對英語語言知識的考核。而基于課程思政的評價,要做到一項思政元素設計一個或以上的有效評價或考核,在評價的過程中必須注重評價內容、評價方式多元化。比如,教授“How much is it? ”時,評價內容為對比中外消費文化差異,宣傳注重儲蓄、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增強網紅經濟下的理性消費意識等,考查跨文化的理解能力、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以及是否具有理性消費的價值觀。基于上述評價內容,通過辯論賽、英語朗誦比賽、閱讀案例分析、口頭匯報、繪制思維導圖以及生活實踐等評價形式,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提升思政育人實效。
如此基于學生評價課程有效性,而非僅從課程設計和語言知識與技能方面予以評價,多元了解和檢測學生的思政學習效果,以激發學生學習課程思政的動機,學生課程思政學習的積極性也必然得以提升,收到“不待揚鞭蹄自奮”的思政教育效果。
四、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注意事項
(一)適時引入,注意思政內容不生硬
根據調查與研討發現,有些教師在思政內容選取與融入方面,存在為了思政而思政,或講學科知識時突然切換到思政內容,生硬“植入”的問題。牽強附會式課程思政,既無法達到預期的育人效果,更可能因此影響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課程思政不一定每節課都要做,要因課制宜,結合知識點挖掘思政元素,在充分考慮學生思維方式、興趣愛好、知識儲備等因素的同時,找到合適的時機和切入點,融入教學。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相同的教學內容,思政主題與內涵也不是固化的,是有時效性的,要根據時代需求與時事熱點,適時調整。
(二)隱性育人,注意與思政課程相區分
課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課程,如果就事論事說教講授,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缺乏學習興趣,育人效果欠佳。教師要將思政課程中的“理論性或官方性話語”巧妙地轉化為淺顯易懂的“通俗或大眾話語”,通過隱性暗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依據教學內容把思政要素融入日常學習行為之中隱性育人,例如小到單詞講解,大到文化知識的拓展,促使學生無意識地學習具有非預期性的價值觀念和知識能力,這樣的課程思政,學生才會愉快地接受,才能在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氛圍中錘煉心志、涵養品行。
五、結語
筆者依據調查研究思考思政教育對策,通過在英語教學中有意識地融入思政教育的實踐研究發現,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由此可見,中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提升,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實際重視思政內容的挖掘與融合,在思政教學的設計與教學評價中,基于新修訂的課程標準,認真梳理單元的育人主題,結合學生的專業需求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開展思政教育實踐活動。這樣,在完成英語知識和技能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就能促進學生道德修養與人文素質的提升,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王海花.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以中學英語為例[D].中北大學,2019.
[2]胡菲.高職院校大學英語課堂實施課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J].現代交際,2019(23):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