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義務教育英語課程圍繞核心素養,體現課程性質,反映課程理念,確立課程目標。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與教師在課堂采取的教學策略有著密切關聯。課堂上,教師可通過多樣化的教學設計,訓練學生觀察與辨析、歸納與推斷、批判與創新等思維品質。
關鍵詞:英語教學;思維品質;真實課堂;教學設計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英語課程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方面。其中,思維品質反映學生在理解、分析、比較、推斷、批判、評價、創造等方面的層次和水平。思維品質的提升有助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多關注對語篇的整體感知及細節的理解,缺乏有關學生思維品質培養的教學設計。學生在課堂上缺乏對思維品質方面的訓練,對課文的理解大多局限于表層信息的理解。教師應思考如何在原有教學流程的基礎上,融入對學生思維品質的訓練。學生個體之間存在差異,在課堂上的思維速度與質量并不完全相同,教師在常規教學設計中增添幾個步驟,即可盡力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思維速度。
本文將結合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2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的教學,闡述在常規教學中訓練學生思維品質的方式。
一、概括類問題分層預設,訓練學生概括能力
能提煉、概括語篇的關鍵信息和主要內容,是學生歸納與推斷這一思維品質的重要體現。學生對于概括類問題的回答,會因歸納概括能力不同而存在差異。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教師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因此,教師應當“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并結合學情進行分層漸進式的備課”,將課堂問題分層預設,以保證不同能力、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實現最大限度地自我發展與提升。
分層教學雖然是教師刻意為之,但在課堂中最理想的表現卻是隱性的,學生在未感受到被區別對待的情況下,能獲取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因此教師在課前的充分預設尤為重要。教師只有在課前充分預設,將分層教學設計得當,才在使分層教學達到“隱形”的效果。
【教學片段一】(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2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的Story time板塊為例,下同)在梳理完主要人物、觀看完視頻后,學生應能概括出對話內容圍繞家庭住址和上學所用交通工具兩大內容展開。但學生獲得信息的能力及概括水平有所差異。因此,教師應對不同層次學生觀看視頻后的反應將學生分為三類:a.能快速反應出怎么來學校及住在哪里的學生;b.能夠快速反應出怎么來學校,經提示能反應出住在哪里的學生; c.經提示能反應出怎么來學校及住在哪里的學生。
為使課前對學生刻意的分層隱形并鍛煉學生捕捉關鍵信息的能力,教師在直接給出四個選項前設計了一個點擊動畫,即不直接出現四個選項的設計。
T: They are talking about...(等待學生回答)
Ss: They are talking about how they come to school.
T: You got it. But only how do they come to school? Anything else?
相比較于直接給出四個選項,開始只出示問題,增加思維難度的同時給予不同認知速度的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若有學生能夠回答出來,則利用a類學生的回答啟發b類學生,在a、b類學生思考回答時,c類學生也獲得更多思考的時間。若學生均答不出來,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反應點擊鼠標,此時選項可作為學生思考的支架,引導學生思考。一個點擊動畫,可將學生分層預設,以訓練不同層次學生識別、提煉、概括語篇主要內容的思維品質,提升學生的歸納能力,保證每個學生的學習體驗。
二、信息處理類活動多樣設計,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能對語篇信息進行簡單的分類和對比,從而加深對語篇意義的理解是學生觀察與辨析思維品質的重要體現。因此,小學教師應把思維能力與信息處理、推理、質疑、創造和評價等廣泛的結構化經驗緊密聯系在一起。
在小學英語語篇學習過程中,教師提出的常規問題為連線、選擇、問題回答、完善表格及復述等,如若一直采取常規的問答核對方式,學生極易感到單調、無聊,甚至不愿思考,等待同學的答案。因此,對于常規問題,教師可以采用多樣性核對方式,從而發展學生的理解能力。
(一)連線核對梯度化,促進學生思維“轉動”
日常教學中常采用連線的方式來處理文本信息,常規核對方式為簡單核對答案或是通過目標句型核對答案。下面以常見連線問題的核對為例,解讀連線問題如何采取多樣性的核對方式,實現答案核對、操練目標句式的同時促進學生思維“轉動”。
【教學片段二】
在核對環節,教師邀請四名學生來到講臺,分別代表Story time板塊內容的四個人物,并將汽車、走路、出租車、地鐵的板貼平鋪在桌上。教師介紹姓名,前兩名學生根據問題選擇板貼貼上黑板,完成部分板書;教師將剩下的板貼發放給后兩名學生,由臺下的學生推斷姓名,完成板書。
T: How do they come to school? Look and match.
T: I need four students, who can help?
T: This is Yang Ling. Let's ask: How...
Ss: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Yang Ling? (學生在問時若沒有突出姓名,教師需要刻意強調)
S1: I come to school on foot.(邊說邊貼向黑板,若學生貼到Where下,教師需引導)
T:This is Mike. Let's ask.
Ss: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Mike?
S2: I come to school by metro.
兩名學生回答完畢后,教師將走路的板貼交給S3,坐著的所有學生根據交通工具推斷出人物才能問出完整問句。
Ss: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Yang Ling?
S3: I come to school on foot.
教師將出租車的板貼交給S4。
Ss: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Liu Tao?
S4: I come to school by taxi.
常規連線核對環節,經過精心設計,由直接核對答案變為有一定難度的推斷問題。前兩名學生由教師介紹姓名,考查這兩名學生的反應和記憶的同時,加深了臺下學生對“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句型的印象。后采用教師發板貼不言明姓名的方式,促進臺下學生思考,在根據人物說出交通方式的基礎上,能夠根據交通方式逆向推斷出人物是誰。在問題鏈中有梯度地增加思維難度,考查所有學生對文本信息靈活運用的能力。
想要在語言操練的同時調動所有學生的思維,教師需要想辦法將常規內容多樣化設計。核對的形式微微一變,能夠鍛煉學生的觀察與辨析能力,促進學生的思維“轉動”起來。
(二)文字信息圖象化,加深學生理解層次
圖式理論指出,圖形比文字更符合人的大腦思維結構,可以更加有效地將知識點儲存在人的大腦中。當下英語的學習已不是機械訓練,更關注學生對學習能力的運用與遷移能力。教師要提高英語教學的真實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學生將課本內容遷移到實際生活之中,根據語篇內容學會看地圖、路標,這對提高學生生活技能有幫助。
【教學片段三】
T: Remember? Su Hai lives in a new home.
T: Please read and underlind where does she live.
S1: Su Hai lives on Moon Street, near City library.
T: Look at the map. This is...
Ss: Moon Street./Park Street. /School./Sunshine Town./City Library.
T: Where does Su Hai live? The Green house or...?
Ss: The blue one!
T: Wow," you have sharp eyes! What about them? Where do they live? Now read in 4. First, read. Next, choose Yang ling, Su Hai, Mike or Liu Tao. Finally, ask each other.
教師課前準備好魔術貼制成的地圖,每組一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邊討論邊將人物貼在不同顏色的房子上。在小組上臺匯報時,教師額外準備一個沒有移動過的地圖。
教師通過對“Su Hai lives in a new home.” 的陳述快速喚起學生對四年級上冊Unit5“Our new home”中的舊知的記憶,自然引起學生對Su Hai的新家在哪里的好奇心。師生共同完善地圖,達成教學生認知地圖的目的。教師以找對Su Hai的新家為例,引導學生在完整地圖中找到目標地點,后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根據課本信息near school、in Sunshine Town、on Park Street確定Yang ling、Mike、Liu Tao的家庭住址。學生提煉出語篇關鍵信息并通過信息找到地點,不僅有效加深了對語篇信息的記憶,也提升了看地圖的能力。文字信息圖象化能夠在培養學生思考能力的同時,有效加深學生對文字的理解。
最后教師追問選擇何種交通方式的原因。這一開放性問題引發學生深入思考不同人物選擇不同交通工具的原因。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必多說,學生心中自然出現出行時選擇合理交通方式的概念。
(三)課堂容量適度擴充,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閱讀對于兒童的語言發展和全人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小學英語教材中的文本篇幅和內容較為有限,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教師應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突破教材的制約,充分挖掘與單元主題相匹配的英語繪本等資源,尋找繪本與教材內容契合點,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合理、適當地補充與單元主題相匹配的繪本資源。
教師找到合適的繪本后,應當找到適合的切入點。本課以“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為主題,這一主題與環保、科技的進步等很多內容有關聯,但學完本課后學生能夠合理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其實已經達到了教學目標。教師又提供了繪本Travel with Abby,其與本課嫁接點如下:
嫁接點一:教材話題與交通工具有關。繪本主人公在去E-star時使用的spaceship,在E-star觀光過程中使用的car,從E-star回到地球使用的flying machine,都是交通工具。
嫁接點二:學完本課,學生能夠合理選擇交通工具。在本課目標語言基礎上可以適當擴充。
【教學片段四】教師先問“What vehicles(交通工具)are there on E-star?”,引起學生對繪本的回顧,接著追問“How are the cars on E-star?”,并引導學生聯想E-star上的汽車和地球上的汽車有什么不同,讓學生充分了解交通工具的不同之處,為后面根據不同目的地選擇不同交通工具作鋪墊。最后的輸出環節,學生根據目的地合理選擇不同的交通方式,與本課的情感語言目標相契合。這樣的開放性問題,沒有唯一的正確答案,學生需要通過對所知的交通工具進行比較、評價,調動高階思維參與后才能回答,從而在教學環節訓練學生的思維品質。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程曉堂.英語學習對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J].課程·教材·教法,2015(6):73-79,127.
[3]周敏.在繪本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22(9):27-34.
[4]劉道義.談英語學科素養:思維品質[J].課程·教材·教法,2018(8):80-85.
[5]李晶.從英語課堂教師提問入手培養學生思維品質[J].中國教育學刊,2019(S1):110-112.
作者簡介:李潔(1995.12-),女,江蘇人,南京市金陵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