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踐行學思結合、用創為本的英語學習活動觀,要求教師秉持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遷移中創新的學習理念,倡導學生圍繞真實情境和真實問題,激活已知,參與到指向主題意義探究的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一系列相互關聯、循環遞進的語言學習和運用活動中。新課標所倡導的英語學習活動觀與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思想是高度一致的。基于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思想與英語學習活動觀,筆者深入思考在小學英語課堂中如何設置活動才能取得最佳教學效果這一問題。本研究基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從勞動教育、德育滲透、教與學方式的轉變這三個方面對小學英語課堂中學習活動的設置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小學英語;英語學習活動觀;教學做合一
作者簡介:陳銀銀,蕪湖市育瑞實驗小學。
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思想提倡教師應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習,通過主動探究、動手實踐獲取知識,豐富情感體驗。《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也提出堅持學習與創新相結合,引導學生在遷移創新類活動中聯系個人實際,運用所學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判斷。同時,新課標要求教師秉持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遷移中創新的學習理念,倡導學生圍繞真實的情境和真實問題主動參與探究。基于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思想與英語學習活動觀,筆者設計了以下小學英語課堂活動,以此來探究小學英語教學效果提高途徑。
一、“生活即教育”,小學英語課堂學習活動應基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一)基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設置英語課堂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
陶行知先生曾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學生的學習不應該僅限于課堂,僅依賴于教師的知識傳授。教師應充分利用生活,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學生提供觀察、探究、操作等機會,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實踐中增長知識。結合陶行知先生的這一思想以及英語學習活動觀,筆者在滬教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10“My garden”這一單元的教學中設置了以下活動。本單元的教學目標之一是讓學生了解植物由種子到果實的生長過程,同時讓學生學會用英語表達植物的特征和自己的情感體驗。在教授這一單元前的兩周,全班40名學生被平均分成八組,每組五人。其中,一人負責記錄,其余四人負責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并用已有的知識來描述植物每個生長過程的特征(詳見表1)。在種子萌芽期,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種子的外形、顏色,并用已學過表示顏色、大小的詞來描繪種子的特征。有的學生會說“They are brown. They are small. They are round”。學生在活動中觀察,在活動中表達,學習熱情高漲。每組學生每天輪流給種子澆水、施肥,照看它們。有的學生在給種子澆水時會主動詢問教師:“我給種子澆水用英語怎么說?”,這時教師會說出“I water the seeds.”。water和seed都是這個單元的核心詞匯,在活動中,在真實的情境中,在有需要的情況下,學生學得很快,也運用得恰到好處。
(二)基于學生生活經驗的英語課堂學習活動,帶來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學生積極觀察種子的生長,完善種子生長日記。兩到三周后,也就是教授這個單元時,每組的植物有的發芽了,有的長出了細細長長的莖,有的冒出了綠葉。這時學生都很興奮,每組都將自己種的植物帶到課堂分享。在分享前,學生會詢問教師:“它們有兩片綠葉,用英語怎么說?”“它們每天都在長高怎么說?”“它有長長的莖怎么說?”。這些問題涉及本單元的核心句型,在真實的活動中,在學生有需要時,教師教給他們知識,他們學得快,記得牢,運用得準確。這不僅是英語學習活動的體現,也是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思想作用的具體體現,這樣的教學大大提高了英語課堂教學效率,也增加了課堂學習的趣味性,帶來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以“教學做合一”思想為帆,將勞動教育巧妙地融入英語課堂活動中,達到德育目標
(一)基于“教學做合一”思想,將勞動教育融入英語課堂活動,增強課堂活動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
英語學習活動的設置不僅要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同時也要達到德育滲透的效果,實現“做中學、學中做”。那么,在英語學習活動設計中,如何巧妙融入勞動教育呢?筆者在執教滬教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5“Crafts”這一單元時設計了以下勞動教育活動。這一單元的話題是工藝、手工藝品。在第一課時,教師以美術教師的視角和要求來執教。在上課前,教師將全班45名學生分為九個小組,每組五人,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英語活動的開展。教師告訴學生:這些完成的手工藝品將在學校小商品交易會上義賣,獲得的錢可以為班級添置一些物品,或者進行愛心捐贈。學生興趣盎然。隨后,教師引導學生選擇自己想要制作的手工藝品,并安排每組記錄下手工藝品的類型和制作步驟(詳見表2)。然后,教師詢問學生:如果在美術課上你需要一些工具,該用英語如何表達?(此處為第一課時核心句型和單詞的教學)當學生學習了所需物品的英語表達,以及如何用英語在美術課上進行溝通交流后,教師讓每組學生開始合作,完成自己想制作的手工藝品。
(二)融入勞動教育的英語課堂活動,取得了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效果
在手工藝品制作過程中,有的小組多次嘗試,幾經失敗,飽嘗了勞動的不易,但經過努力,最終獲得了成功,這些學生明白了堅持不懈的重要性。有的小組在制作時為了追求手工藝品精美的效果,不斷創新,這些學生體會到了做事情認真仔細、努力創新的真諦。有的學生在小商品交易會上使用已學過的英語句型“How much is it? ”來詢價和義賣,用英語熱情招呼著小客人們,他們通過義賣這一勞動,獲得了一份屬于自己的勞動收入,錢不多,但意義卻不小。勞動教育為德育滲透奠定了基礎,通過英語活動取得了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效果。
三、以“教學做合一”思想為槳,從跨學科視角出發,更新英語教與學的方式,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用“心”體會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思想,認真學習跨學科教學要求
陶行知先生曾說,大凡世界上的先生可分三種:第一種只會教書,只會拿一本書讓兒童來讀它、記它。第二種先生不是教書,乃是教學生,凡是學生需要的,他都會拿來給他們。這種方法,果然比第一種好得多,然而學生還是在被動的地位,因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著。第三種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陶行知先生認為,第三種先生才是最好的。教學的本質在于教學生如何去學習,如何主動去獲取知識。教學生學,首先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觀念,在教學活動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新課程要求教師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設計教學時,一是要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二是要注意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學習和更新知識的能力。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授人以漁”的教學方式與《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中提出的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全面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理念是不謀而合的。跨學科教學通常以一個學科為中心,圍繞課程內容中的一個中心主題,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對指向共同主題的內容進行整合和教學。相關研究表明,學生只有經過相對較長時間的學習,通過深度體驗、討論反思、合作探究、設計創作等體現實踐性特征的學習方式,才能實現對核心概念的深度理解,獲得整合性、關聯性的學習體驗,實現多元化發展。
(二)從跨學科視角出發,不斷更新英語教與學的方式,以此提高教學效果
基于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思想,結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的要求,筆者在執教滬教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3“Look and see”時,將小學科學課程內容融入英語教學中,用英語來解說“影子”在一天中的變化規律。學生對自然界中的科學現象有濃厚興趣,加上跨學科教與學的方式,所以學生對這樣一節別出心裁的英語課充滿了興趣與期待。以學生的興趣點為出發點,以實踐活動為依托,采用探索、合作、分享的教與學方式,筆者也對教學效果充滿期待。在學習這個單元前,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影子”變化規律的觀察實驗,并做好記錄,為學習這個單元做好知識儲備,獲得第一手的經驗材料,也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有話可說、有感可發,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實踐活動的探究學習、合作分享,確實讓學生在課堂上樂于參與、樂于表達,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在這一單元學習結束時,教師還引導學生使用手電筒、電燈等方式來制造影子,并通過改變手電筒、電燈的位置來了解一天中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再次鍛煉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再次復習課本中的核心詞匯與句型,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實現知識創新運用。
四、結語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求真務實的教育實踐、“教學做合一”的師德風范以及“創造的教育”理念,對于小學英語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示意義。小學英語教師應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為指導,以新課標為指南,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合作式學習,通過親身體驗獲取知識,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使學生實現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曹林: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J].新課程導學,2020(12):28.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3]王薔,錢小芳,吳昊:指向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英語學習活動觀:內涵、架構、優勢、學理基礎及實踐初效[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1(7):1-6.
[4]王薔.構建中國特色中小學英語課堂體系:從碎片走向整合的育人價值追求[J].年輕人:C版(學校天地),2022(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