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思政作為高校各專業教學的重要指導原則,開展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不僅有助于守好意識形態陣地,還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基礎,有助于培養新時期政治素質過硬的專業人才。
關鍵詞: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實踐探索
作者簡介:陶陶(1983-),女,信陽航空職業學院,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赫云露(1994-),女,河南商丘人,信陽航空職業學院,碩士,研究方向:科技翻譯、英語教學。
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高等職業院校對英語教學也越來越重視。公共英語作為一門重要的必修課程,在教學時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使之成為專業的技術型和實用型人才,具備一定的英語聽、說、讀、寫、譯能力。課程思政作為高校各專業教學的重要指導原則,開展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不僅有助于守好意識形態陣地,還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基礎,有助于培養新時期政治素質過硬的專業人才。本文從教材、教學、教師以及教學評價四個方面對英語教學中的思政元素進行探討和挖掘,并進一步分析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融入路徑及可行性。
一、課程思政背景下,從教材出發,重視高職英語教學內容的選取,并對教材中的思政元素進行深入挖掘
英語教材中的文本選材以外國原著為主,缺少中國文化元素,無法向學生傳遞積極正向的價值觀念,無法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中國運動員在一些極限運動項目上奪得冠軍,比如自由式滑雪和單板滑雪,因此,在學習“Bungee”這一單元文本時,教師可以將此時事新聞引入教學,學生通過了解各種充滿刺激挑戰的極限運動,領悟奧運拼搏精神真諦,并且增強文化自信。在觀看中國體育健兒的各種高燃奪冠鏡頭后,學生心中充滿民族自豪感。
英語同時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歷時兩個學期,具有課時多、跨時長、知識廣等特點。這要求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除了精選教學內容之外,還要深挖思政元素。如“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這一單元主要介紹了世界各國的風土人情和文化,教師可以在其中加入豐富的思政元素,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和節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是學生耳熟能詳的詩句,因此在本單元的課文講解中,教師可進行中外文化對比教學,帶領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習俗以及其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元素,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新時代背景下的高職英語應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自覺弘揚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魅力。
二、以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和課外活動為載體,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開展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
1.設定思政目標,注重育人功能。文秋芳教授提到,“在教育的過程中要明白教育的價值功能,要真正起到育人的作用,而不是將教育作為一個形式化的工作去完成,那和流水線上的機器人有什么區別,這樣的學生不具備自己的主觀思想,不具備創造性,也就無法為社會作貢獻”。因此,高職英語教學不僅需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等方面的能力,還應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修養,如樹立正確的三觀、辨別多元的視角、對比不同的文化、批判性地看待問題等,使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才,為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2.在日常英語課堂教學中,創設生動的教學活動情境,挖掘思政元素,不僅能幫助學生輕松掌握語言知識,還能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教學,通過模擬真實場景,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并將課本知識與實踐緊密結合,最終達到在客觀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目的。同時通過游戲、角色扮演等的多種形式活動來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學生對英語基礎知識的記憶,使之更好地理解和內化。例如,在講解用英語打電話的禮貌用語和基本禮儀時,學生通過role-play的方式,兩兩一組,練習基本的用英語打電話的禮貌用語和注意事項。通過中外禮儀的對比,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養成文明用語的習慣,不斷提高自身修養,體現新一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
3.使用多元化教學手段,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賦能思政教學。教師應充分發揮多媒體等輔助教學設備的作用,采取學生喜歡的直觀教學手段,如展示實物、圖片、幻燈片、簡筆畫等來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他們運用英語進行想象、表達、交往、創作的熱情。例如,在教學安全主題時,在Lead-in 環節,教師可以通過導入一段火災視頻,引導學生討論假如發生了火災我們應如何處理和自救,同時了解我們身邊的安全隱患,進一步引發學生對于安全問題的思考。
4.適當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課堂內外皆可開展思政教學。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英語電影、開展英語演講比賽、舉行英語晚會、組建英語興趣小組等,這既可以調動他們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又可以開闊他們的視野,掌握豐富的英語知識。英語影視作品可以將學生帶入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幫助學生鞏固所學語言知識,同時對于英語影視作品中的體現出來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也值得學生思考和討論。
三、英語教師是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導者、設計者和實踐者,因此必須不斷提高教師的思政素養和思政水平,落實“三全”育人理念
1.教師要加強政治理論方面的學習,提升政治素養和思政意識。政治理論知識越深厚,信仰就越堅定,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英語教師不僅僅要重視英語知識的傳授,還應該堅持政治理論知識的學習,引導學生自覺抵御西方自由化思潮的影響和多元文化價值觀所帶來的負面沖擊。客觀看待不同文化,擇其精華,棄其糟粕,通過英語教學開拓學生的視野,啟發學生思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為人師表,以身作則,提高個人修養和道德水平。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教師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學為師之骨,德為師之魂,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其性格、品德、價值觀以及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一名好教師,除了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必須具備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師德。結合高職英語課程的特點,教師應挖掘思政元素,在傳授學生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開展思政教育。
3.注重理論學習,提升語言知識水平和教育教學水平。首先,英語教學的首要任務是讓學生掌握語言知識,作為新時代的英語教師,自身應具備過硬的基本功,學識扎實,不斷提高語言知識水平。英語課程思政不是專門的思政課,要體現出學科特色,既要重視其工具性的目的,也要提高英語教學的思想性與育人性。其次,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理論研究。英語教學除了要求學生具備深厚的語言知識外,教育教學理論學習和教學技能提高也不容忽視,理論的研究能促進教學水平的提升,教學水平的提升也為進一步的理論研究提供了實踐依據。
4.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與時俱進,積極創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實際英語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不同階段學生的需求和特點,分析其思維特點學習方式,因材施教,重視創新,善于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賦能課程思政,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學習獲得感和成就感。例如,大一新生剛踏入大學校門,心智尚未成熟,三觀尚未形成,這時期的思政教育主題應為人生規劃。通過對“College life”單元的教學,向學生介紹國內外知名大學和優秀畢業生的事跡,讓學生樹立明確的人生目標,而不是選擇沉淪貪圖享受,失去人生目標。在大一下半學期,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制定合理的職業規劃,教師可以結合未來就業趨勢進行思政教育,讓學生充分了解社會習俗、金錢觀念、職業規劃等方面的知識,也讓學生了解國內外職場的差異和要求,從而幫助學生為邁入社會做好充足準備。
5.重視情感因素。情感因素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Krashen提到,語言輸入如果要順利地進入負責語言的大腦區域,語言輸入的量和學習者的情感過濾程度起關鍵作用。這就是著名的“情感過濾假說”(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在英語課程思政教學中,要使得學生主動接受語言知識以及思政教育,就必須重視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積極的情感交流會推動教學質量的提升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反之,漠視或忽視情感交流會阻礙教學質量的提高,甚至使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厭惡和抵觸心理。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重情感交流,得體地運用表情、肢體語言和言語鼓勵,創造積極和諧的課堂氣氛和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以促進課程思政達到預期效果。
四、有效運用教學評價促進英語課程思政開展
教學評價可劃分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主要是由教師針對已完成的教學活動的結果和效益進行評價,如常見的閉卷考試就是典型的終結性評價。目前多數高職英語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采用終結性評價,其無法較好地反映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成效。與終結性評價不同,形成性評價通常是教師觀察、分析和研究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相關問題采取措施或制訂方案進行調整,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形成性評價能體現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更關注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個人品格和能力。因此,形成性評價更適合檢驗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效果。
高職英語教學應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從實際出發設計教學,積極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周雪.全人教育目標下教師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中的角色定位[J].校園英語,2021(49):40-41.
[2]范園.淺談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J].校園英語,2020(38):9-10.
[3]黃冰冰.“互聯網+”視角下課程思政與大學英語評價體系的融合策略[J].校園英語,2022(8):30-32.
[4]宋惠珍.高職英語教師提升思政教育水平的途徑[J].現代職業教育,2021(47):214-215.
[5]付娟,何晨.基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建構[J].校園英語,2021(51):7-8.
[6]陳雪貞.最優化理論視角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實現[J].中國大學教學,2019(10):45-48.
[7]李為為,王雪暢.課程思政背景下大學英語教材開發的基本原則和方法[J].大學,2022(14):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