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沉浸式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教師應從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基礎出發,兼顧學生的興趣與喜好,設計適合的問題內容,采取恰當的問題形式,抓住提問的時機,為學生營造有利的英語語言學習環境,讓學生可以沉浸其中,主動對學習內容進行思考,引導學生感知英語知識,在真實的語境中理解英語知識,實現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提問策略;沉浸式教學
作者簡介:郁婷婷,江蘇省啟東市大豐小學。
沉浸式教學理論作為當代英語教學中重要且有效的理論,對于小學生的英語學習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教師需要立足于小學生的英語學習特點,借助現代教學技術手段、教學媒介開展英語教學活動。在這個過程中,課堂提問成為教師最常用、最實用的教學手段,依托沉浸式英語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思考英語學習的內容和方法,增強學生的英語學習體驗,引領學生沉浸在英語語言環境中,實現能力、思維、品格的全面提升。
一、借助提問營造語境,激發學生學習
學生沉浸于英語課堂中,情感投入、思維活躍,這是一種良好的課堂學習狀態。但沉浸于課堂情境中的學生,還需要問題的刺激,才能使其對學習內容進行主動思考。精彩恰當的課堂提問,通俗易懂的問題表達形式,不但為學生提供了英語語言學習環境,而且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增強了學生英語學習中的主動意識,引發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
(一)聯系主題提問,促成學生交流
學生之間的自由交流,既是語言技能形成的主要途徑,也是思維得到必要訓練的有效方式。基于沉浸式教學理論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對單元主題進行深入全面的解讀,組織學生開展主題式交流,在適當的時機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引起學生思考,讓學生之間進行思想觀點的交流,加深學生對主題的認知,使學生掌握相關的語言知識和文化信息,鍛煉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例如,在學習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1“Our school subjects”時,“學校課程”這個主題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教師設計與這一主題相關的問題“What subjects do you have in this term?”“Which subjects do you like best? Why do you like them?”,營造了課堂對話的情境,也為學生提供了課堂交流的契機。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展開對話,如“Among these subjects, I like English best. English sounds like songs.”,學生產生表達意愿,在自由交流中鍛煉英語表達技能。
教師聯系各單元不同的主題,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基于學生的英語基礎與知識儲備,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分析,激發學生英語表達的欲望,組織學生分享與主題相關的知識信息,暢談對主題的理解和思考,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提升課堂教學效益。
(二)聯系現實提問,引發學生表達
學生靈活地運用語言準確地表達思想和情感,是語言學習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學生思維發展的直接體現。基于沉浸式教學理論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現實生活進行敏銳的洞察,巧妙地結合現實和學生日常學習生活進行提問,選用學生易于聽懂、樂于接受的英語表達方式,為學生營造沉浸式英語語言學習環境,激發學生思考,明確表達的要求,確保學生的英語能力得到全方位鍛煉。
例如,在學習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3“My day”時,教師提出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聯系的問題,如“How do you spend your day usually?”“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daily life?”。學生聯系自己的現實生活回答問題,如“As a pupil, from Monday to Friday, I have some lessons everyday.”“I often get up at half past six to prepare for the whole day's learning.”。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運用英語描述自己的生活,發展語言能力,實現自我成長。
教師選擇小學英語學習內容與社會現實的聯結點,設計符合學生英語理解能力和思維認知水平的英語問題,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刺激學生的感官,引發學生思考,促進學生自由表達,讓學生可以沉浸在英語語境中,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
二、利用提問調控活動,引導學生學習
教學活動的有序、有效開展,是確保課堂教學取得預期效果的先決條件,也是教師課堂教學主導作用的體現。提問是教師最常用的調控課堂活動、促進學生學習的手段。教師要結合小學英語教學的具體內容,聯系學習的重難點,從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基礎出發設計英語問題,把握課堂中提問的時機,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習得英語知識,得到能力與思維的鍛煉。
(一)結合難點提問,引發學生思考
獨立思考能力是發展學生智力的關鍵,也是學生英語核心素養形成的基礎。而問題是引起學生思考的重要源頭,提問是刺激學生思考的有效手段。基于沉浸式教學理論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針對小學英語教學的難點,基于學生當前的理解水平,設計具有引導性的問題,帶領學生層層深入,對知識難點進行思考,輔助學生理解并突破難點,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
例如,在學習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7“Chinese
festivals”時,針對節日習俗的英語表達的這一學習難點,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Story time部分內容時提問“In our country,there are some customs about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s.How do we describe these customs in English?”,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回顧教材內容,梳理總結出“These customs can be classfied foods,activties,legends and others.”“We should know these customs and pass on.”。學生依據教師的問題,經過思考總結,加深對傳統節日的認識,也提升了英語表達能力。
教師結合英語學習難點,采用學生易于接受的語言表達方式,創設沉浸式英語課堂,喚醒學生的思考意識,增強學生獨立思考的動機,促使學生體驗自主學習的樂趣,發現英語知識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有效理解英語學習難點。
(二)結合疑點提問,輔助學生解惑
解決疑惑是學習的核心任務之一,也是學生積累知識、優化能力結構的必然選擇。學生主動探尋問題答案是解答內心疑惑的最佳方式,學生不僅可以完成語言知識的學習,而且可以提升獨立思考、學習的能力。基于沉浸式教學理論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對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產生的疑惑進行了解,根據學生的疑問設計英語問題,帶領學生一起思考,促進學生主動探尋答案,實現良性發展。
例如,在學習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 2“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時,學生對于“the ways of come to school”的英語表達產生了疑問:“by bike、by bus、by metro,都是用介詞by,為什么步行去上學用on foot?”教師針對學生的疑問設計問題“What do you find from bike, bus, metro and foot?”,啟發學生探尋新知。學生發現bike、bus、metro是交通工具,foot不屬于此類。by是乘坐,on是腳和地接觸、地上的意思。學生通過獨立思考,發現答案,理解更加深刻。
教師結合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產生的疑問,從學生探尋答案的實際需要出發設計英語語境,提出適合的問題,補充相關的信息,促成學生主動探尋問題答案,達成拓展英語知識的目的。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其思維水平。
三、依托提問促成思考,優化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的訓練不僅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影響巨大,而且對學生的思維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注重學習方法的訓練已經成為教育界的共識,也對當前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指引。提問可以促成學生思考,幫助學生理清思考的方向與出路,促使學生掌握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形成思考的意識,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一)基于現實提問,促進學生反思
自我反思是學生實現快速成長的必要途徑,對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升自主學習能力是極為有益的。而創設反思情境,提出科學問題,能夠引發學生及時有效的反思。基于沉浸式教學理論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針對學生存在的現實問題進行設問,以精巧的英語問題提供反思的條件,也為學生反思自身存在的問題提供支持,使學生明確反思的焦點,掌握反思的方法,促進學生在反思中成長。
例如,在學習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7“Summer
holiday plans”時,就“make holiday plans”這個話題,教師在學生完成了學習任務后提問“Now the sommer holidays are coming. It sounds anticipted. But how can you make sommer holiday plans?”。學生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回顧課堂所學,并回答“I should arrange my holidays. Having a trip is part of this plan, as well as learning and reading.”。學生依托教師提出的問題,通過自主回顧反思,實現了鞏固知識的目的,也達成了全面發展的目標。
教師聯系學生英語學習現狀和行為思想動態,進行適時的提問,帶領學生回顧學習過程,在問題情境中進行全面系統的反思,尋找自身存在的不足,并找到彌補缺陷的有效方法,構建完善的知識結構,以增強學生的成長內驅力。
(二)基于途徑提問,引領學生改進
改進不足是學生學習中的必要環節,也是學生成長歷程中的重要環節。學生改進不足,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輔助。提問是一種有效的手段,能夠促進學生在獨立思考中認識問題,推動自身發展。基于沉浸式教學理論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課堂提問,運用靈活的英語表達,讓學生感受英語表達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促使學生認識到自身在英語學習中的不足并及時加以彌補,實現全方位發展。
例如,在學習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6“An interesting country”時,教師提出問題“What are your difficulties while you are reading this part?”“How do you deal with these difficulties?”,學生聯系自身在閱讀時遇到的問題,開始思考改進的方式,如“I look up for the new words and phases on the internet. It's conveninent.”。教師肯定學生的意見,提出“We can learn English on the internet.”,促使學生改進學習渠道,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基于學生英語學習的全過程,以及學生當前的英語學習途徑,借助有針對性的課堂提問,促使學生在理解英語問題的前提下,認識自身學習中的不足,發現改進的方法,讓學生真正實現自我完善,追求自我發展。
綜上所述,在基于沉浸式教學理論構建的小學英語課堂中,課堂提問的價值巨大,不僅對課堂活動的開展具有推動作用,而且對學生的英語學習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對于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也發揮著積極的引領作用。需要特別提出的是,教師需要深刻領會沉浸式教學理論,有意識地打造沉浸式學習環境,靈活運用課堂提問,創設有利于學生發現知識、體會英語表達的語境,為學生搭建獨立思考、自由探討的平臺,讓學生可以真正沉浸在英語語境中積極思考,提升思維品質,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曹欣欣.淺析教師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進行課堂提問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12):149-150.
[2]王心喆.“教學評一致”理念下的小學英語課堂提問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2022(6):91-92.
[3]劉毅玲.情境交融,注重實效:基于故事教學的小學英語課堂提問策略[J].校園英語,2020(8):163.
[4]徐茜.探索提問的藝術:小學英語教學中的課堂提問策略[J].英語畫刊(高級版),2018(14):59.
[5]和秀隨.“最近發展區”視域下的小學英語課堂提問策略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8(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