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減”背景下,初中英語作業設置以生為本,少而精。教師作為初中英語作業設計者,必須致力于英語教學研究,要參透核心素養的實質,解讀新課標,明確學業質量標準,對初中英語作業的設計要求、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途徑、基于核心素養的英語考試和測評、英語作業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英語課程資源的利用和取舍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是英語教師設計作業的指導方針。教師應依據新課標,綜合考慮作業設計的關鍵要素,設計口語交流性作業,以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設計人文性作業,以促進學生文化意識的提升;設計多元化作業,以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增強;設計以讀促寫作業,以促進學生語用能力的提升。教師要明確作業設計要求,優化作業設計內容,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同時促進學生英語綜合素養和語用能力的提升與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英語;作業設計
作者簡介:廖盛華,福建省連江縣浦口中學。
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是基礎教育的目標,而設計課后作業作為推進新課改及落實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已成為當前教師研究的熱點。初中英語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必須考慮學生的英語基礎、能力和實際學習情況,同時考慮到作業設計和評估的有效性最終取決于學生對預期學習目標的完成程度,教師設計作業的目的就是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首先解讀英語核心素養,明確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了解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內涵,遵循多元化原則,對作業設計策略進行探究,設計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活動鏈和問題鏈,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自主探究,建構知識體系,實現深度學習,達到提升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目的。
一、英語核心素養對作業設計的要求
(一)形式多元化
作業的形式應多元化,要創設主題語境、創新語篇類型,要求學生從多角度掌握單元整體語言知識,了解本單元需掌握的語言技能,以適當形式拓展語言知識,引導學生采用合適的學習策略來完成學習任務,最后以多元化評價方式來檢驗作業是否能促進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的提升和發展。作業的形式不能固化,要順應時代要求,更加多樣化,具體可分為課堂活動性作業、課后鞏固性作業、綜合實踐性作業、習慣養成性作業等。課上可開展趣配音、情景表演、小組討論等活動;課后布置鞏固性作業,可涉及情景交際題、看圖寫話題、短文填空題、讀后續寫題等語境題;綜合實踐性作業包括制作手抄報、畫思維導圖等活動。習慣養成性作業即定期設計包括動口型、動手型等多形式的校本作業。
(二)內容多元化
傳統的英語作業內容單一、呆板,不是單項選擇,就是英漢互譯,且只有書面性作業,題型死板,對于語法的考查偏多。這不但增加了學生的作業負擔,更容易讓學生感到疲憊、厭煩。教師設計作業時,應增加與當代楷模、英雄和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密切相關的內容,同時滲透德育,傳遞正能量,從而讓學生通過完成作業能更快地了解自我、社會和環境,爭當陽光好少年。教師要讓作業服務于教學并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和文化意識的提升。
(三) 層次多元化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要保證作業的適應性、層次性、兼顧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不搞“一刀切”。教師要根據各層次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將其科學分組,布置不同的作業,促進不同的學生提升能力。這么一來,既能讓后進生有得做,不畏難;又能讓中等水平的學生有拓展空間,還能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吃得飽”,從而提升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核心素養下初中英語作業設計原則
(一) 適應性原則
初中英語作業的設計要符合教學大綱和學業質量標準,作業難度、區分度、作業形式不能“一刀切”。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充分考慮課程目標、教學目標、實際教學效果、本班學生生情和本校學生校情等方面的問題,將學生的學習效果、能力水平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對學生提出明確目標,真正使作業適應當前學生的學習需求,達到既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又提升學生綜合語用能力的目標。
(二)多元化原則
英語作業的內容、形式、評價方式要呈現多元化的特點。在布置作業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環境、學生學情、學校辦學特色等,豐富作業形式,如早讀課進行課文朗讀和聽說能力訓練;網課安排連麥互動、釘釘錄視頻、錄音作業;課后布置讀寫性書面作業和趣配音作業;在第二課堂觀看英語教學視頻和英語電影,課間通過校園廣播站播放英文歌,舉辦青春舞臺Show英語節活動等。讓學生在輕松的英語學習氛圍中主動開口說英語,提升學生自主利用英語了解中西方文化習俗的意識,從而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愛國情懷,提高學生的綜合語用能力。
(三) 層次性原則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要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需求,布置多元化作業,保證作業的多層次性、多樣性。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針對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層層遞進、由淺入深,優化如聽說能力題、口語操練題、閱讀理解題和書面表達題等設計,使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四)綜合性原則
教師所設計作業的內容、題型、形式等方面不能單一化,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教學內容、社會環境等各種因素,適當豐富作業形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可以延伸作業的內容,如讓學生制作手抄報、海報,畫思維導圖,寫日記,制作邀請函或節日卡片等。筆者所在學校每周會舉辦青春舞臺Show英語活動,讓學生上臺表演情景劇、音樂劇,唱英文歌曲等,以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提高其思維品質。
三、核心素養下初中英語作業的設計策略
(一) 設計口語交流性作業,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
教師設計作業時,需要注重語言學科獨具的交流性特征,有效的口語交流性作業能夠提高學生的英語語用能力。交流性作業可以是師生互動或生生互動,朗讀課文對話;也可以鼓勵學生分組編排英語情景劇,開展角色表演、課文復述;在第二課堂可以開展英語演講、小組辯論等活動。還可以利用英語趣配音App,讓學生每周進行一到兩次趣配音訓練;每學年舉辦一次英語節活動,讓學生表演情景劇、學唱英文歌等,以此發展學生的英語語用能力,培養其思維品質。
以仁愛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1 Topic1 “Welcome to China”的作業設計為例。教學結束后,教師要求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共同討論、歸納總結本單元的重點詞組、交際用語、語法知識等。在隨后的小組活動中,讓學生進行自我或家人介紹、趣配音、分角色表演等趣味活動。學生自由創作,內化知識,提升綜合語用能力。
(二)設計人文性校本作業,促進學生文化意識的提升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學生可以通過英語學習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教師可以通過布置實踐性作業來創新英語課堂教學,發展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不同,因此教師可以設計不同類型的作業,多方面、多角度地開展中西文化對比教學,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培養不同層次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以仁愛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7 Topic3 “Everyone had a good time.”的教學為例。教師首先播放Happy Birthday這首英文歌,并提問“How do people celebrate their birthdays in China?”,學生答“They eat long noodles with two eggs.”。教師讓學生用英語講述有關中國人吃長壽面求長壽、吃平安蛋求平安的故事。教師提問“How about the people in western countries?”,學生答“People sing the song at birthday parties. They light candles and make a wish on a beautiful birthday cake.”。教師接著提問“What did you do for your birthday ?”,學生答“I had noodles with two eggs for lunch, I had a birthday party with my friends at night.”。最后,教師提供了一篇有關長壽老人過生日的文本,要求學生閱讀并完成讀后練習,讓學生了解中國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三) 設計多元化校本作業,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增強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和教學環境設計多元化作業,以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初中英語作業可分為基礎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等多個層次,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可以布置多元化作業,如制作手抄報、設計海報、畫思維導圖、寫信、寫電子郵件或邀請函等,以及上文提到的英文歌唱比賽、青春舞臺Show、舉辦英語節等實踐性作業,使作業具有創造性、層次性、趣味性并有利于提升不同層次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語用能力。
以仁愛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3 Topic1 “What's your hobby?”的作業設計為例。教師設計了以下不同形式的作業:1.基礎性作業。讓學生找出本單元重點詞匯和句型,并運用所學知識介紹自己的愛好。2.拓展性作業。讓學生按照課文仿寫“我的愛好”“我朋友的愛好”“我家人的愛好”。3.合作性作業。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自己和他人的愛好,小組長匯報總結小組成員的愛好。4.探究性作業。談論什么是值得保持的愛好。5.賞析性作業。讓學生觀看電影Harry Potter的片段,聽經典英語歌曲My Heart Will Go On,摘抄新單詞和經典語句等。教師要利用“互聯網+”技術,使作業形式多元化,如利用智學網組卷、AI真人播報等,課中進行連麥互動或彈幕聊天互動等,課后布置學生背課文、英語配音等個性化作業。
(四) 設計以讀促寫校本作業,促進學生語用能力的提升
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看等多方面的語用能力。在訓練學生寫的能力時,教師可設計以讀促寫作業,以促進學生語用能力的提升。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設計合適的課堂活動,引導學生從泛讀到精讀,從閱讀素材到寫作技巧指導,層層遞進,由淺入深,以讀促寫,促進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提升。
為了達到以讀促寫的教學目的,教師必須把握課時教學目標,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整合。例如,在教授仁愛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冊Unit 4 Topic3時,教師可先引入“將來機器人會不會成為人類的仆人?”這一話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文章,整合本話題的相關知識為他們的小組討論作鋪墊,并引領其闡述自己對未來機器人的看法。最后在Project 部分,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做中用”,完成有關自己心中理想的robot這一寫作作業,訓練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科學合理的作業是課堂教學延伸的紐帶,具有引領和指導學生語言能力發展的作用,教師需要重新認識其價值,認識到作業與教學的關系、作業與提升學生綜合語用能力的關系,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和教學目標,用心設計作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多元化作業,激發學生的多模態分享欲望。教師通過學生的作業反饋檢驗教學目標是否落實,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效,從而設計出更符合核心素養要求的作業。
參考文獻:
[1]冀小婷.核心素養下英語教學的新常態:《核心素養下的英語教學理念與實踐》述評[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1(4):61-63.
[2]王薔,孫薇薇,蔡銘珂,等.指向深度學習的高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21(1):17-25,87-88.
[3]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