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化背景下,學生在語言學習中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外來文化,這對學生的文化觀影響較大。大學英語課程作為高校一、二年級學生的公共必修課,涉及各種外來文化,對學生會產生一定的文化沖擊和影響。此時,課程思政就要發揮“過濾器”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從而透過語言進行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甄別。本文基于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現狀和成因,探究了課程思政背景下如何通過英語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提升文化自信,從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關鍵詞:課程思政;英語教學;文化自信
作者簡介:李江小(1989-),女,湖北鄂州人,韶關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一、研究背景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文化領域變得愈加包容和多樣,文化成為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很多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缺乏認可和自信,出現了“認同危機”。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95 周年大會上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發展的內驅力,是民族文化發展的關鍵。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全球化背景下,學生在語言學習中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外來文化,這對學生的文化觀影響較大。大學英語課程覆蓋面廣而且涉及多元文化,對學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如何通過英語學習,讓學生既能了解西方文化,又能進行批判性地思考和甄別,進而能夠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特色,提升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構建文化自信是值得深入研究和討論的。
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這些都需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來實現。課程思政要發揮“過濾器”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從而透過語言進行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甄別,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樹立中國立場,能正確認識和評價外來文化。只有這樣,大學英語教學才能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在高校課程建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顯性課程主要是指大學階段的各類思想政治課程;隱性課程則主要是指專業課程、實踐課程以及各類綜合課程。
推動課程思政就是要將顯性和隱性課程相結合,在高校的所有課程教學中都要落實思想政治教育。大學英語課程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推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是大學英語教育的重要一環。
課程思政的實施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中心,結合具體課程的目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就大學英語課程而言,立德樹人主要涉及兩個方面。首先,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需求,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其次,要幫助學生理解外來文化和本民族文化,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大學英語課程思政主要是引導學生理性看待西方文化,這對于立德樹人、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三、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根基,文化自信影響著民族的凝聚力和未來的發展。文化自信包括三方面,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對革命文化的自信以及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樣性的背景下,大學生對西方文化應當有辨別能力,不能全盤吸收。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文化自信對于國家的發展尤為重要。
四、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現狀
筆者選取本院2021級臨床醫學專業本科400名學生,通過問卷星了解其文化自信的現狀。本次問卷調查主要從文化自信的情感態度和文化認知水平兩個方面了解學生的文化自信現狀。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們普遍認可文化自信對于國家的發展十分重要。90%的學生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著不可比擬的凝聚力;60%的學生認為本民族文化具有更大的優勢,明顯優于外來文化;75%的學生認為,相較于外來文化,中國文化對自己的影響更大;95%的學生認為,學好外語、傳播中國文化是每個新時代青年的使命。
筆者還對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傳統文化的能力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傳統文化的能力一般,跨文化交際能力較弱,學生的文化表達能力受英語水平的制約。
五、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文化自信的構建策略
第一,突出課程思政理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大學英語教學中,除了強調外國文化的學習,還應當完善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例如,《全新版大學進階英語綜合教程4》第三單元的課文介紹了谷歌的企業文化尤其是對員工幾個重要素質的要求,教師可以結合時事讓學生了解中國的企業文化,以及我國為提高大學生就業率所采取的各種舉措,例如鼓勵大學生創業的各種優惠政策等,讓學生思考不同文化背景下企業文化的差異,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了解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思考如何彌補不足、強化優勢,從而規劃下一步的學習計劃。同時要讓學生了解國家對于大學生就業的各種支持,增強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其正確地看待不同的文化,樹立正確的文化觀。
第二,挖掘和完善教材中的文化內容。一直以來,英語教材中的文章主要介紹英語國家的文化。隨著英語語言水平的提高,學生可以熟練地用英語表達各種西方文化,從而導致很多學生在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時出現各種困難,這就與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相違背,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針對這樣的情況,很多英語教材中增加了有關中國文化的內容,突出了教材內在的課程思政功能和跨文化交際的作用。例如,本校采用的《全新版大學進階英語綜合教程》,每個單元有三篇課文,有一到兩篇是關于中國文化的。此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還應該結合時事,基于中國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個方面,對教材進行進一步挖掘和延伸。例如,《全新版大學進階英語綜合教程2》第五單元主要介紹航天歷史,課文中提到了中國古代嘗試用火箭飛天的萬戶,中國進入太空第一人楊利偉,中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航天員劉洋,使學生全面地介紹了中國的航天歷史,了解了中國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通過學習這個單元,學生增長了見識,拓寬了視野,增強了文化自信。
第三,重視語言輸出,培養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笔紫?,大學英語教師必須認識到講好中國故事的意義,加強自身對中國語言文化知識的學習,提升自身的英語組織能力,豐富自己的語言知識結構,閱讀有關中國文化的各類書籍資料,并進行加工和整理,做好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其次,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和挖掘教材中蘊含的中國文化內容,使學生在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的同時也掌握用英語表達文化的能力。例如,在《全新版大學進階英語綜合教程2》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文章中的文化素材進行整合。教師可以讓學生用英語講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并和學生一起回顧還有哪些經典的愛情故事。最后,教師和學生一起總結中西方不同的愛情觀,分析這背后所體現的文化差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文化觀,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第四,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除了課堂的英語教學之外,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中國文化的資源和途徑。例如,通過云班課發布閱讀任務,讓學生閱讀China Daily中的英語文章,引導學生學會用英語來了解中國文化,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關于中國二十四節氣的介紹文章,著重提煉出關鍵詞句。學生基于自己的理解進行模仿介紹,拍攝成小視頻上傳至云班課,教師和學生都可以觀看并點評。還可以組織開展突顯中國文化特色的演講、寫作、閱讀和戲劇表演比賽。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化認知和表達能力。同時在選修課的設置上,可以有針對性地有關某個中國文化板塊的課程,例如飲食文化、節日文化、革命文化等。假期,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紅色教育基地,讓學生對其相關介紹的英文翻譯進行瀏覽和學習。這樣學生不僅可以深入了解我國的革命歷史,還能提升語言運用能力,了解中國文化的精髓,從而樹立文化自信。
第五,完善考試評價體系。傳統的英語考試評價主要是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考查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較少涉及有關中國文化的內容。因此,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知識的積極性,就需要在各類英語測試中增加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內容。例如,可以在考試中增加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的口語測試或者翻譯測試,或者在閱讀理解部分增加有關中國文化的文章。近年來,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翻譯板塊越來越強調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考查。除此之外,研究生英語考試、翻譯資格證書考試中也融入了中國文化的元素。大學英語教師應該調整考試評價結構,增加對中國文化知識的考查比重,注重對學生文化知識表達能力的考核,以及學生對不同文化差異的分析。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還能夠增強學生學習和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文化甄別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的動力,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最終實現文化的傳承和跨文化交際,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
六、結語
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之一是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要實現這一目標,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將英語文化的學習和中國文化的學習結合起來,有效實施課程思政,避免學生出現中國文化表達障礙。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幫助學生理解中國文化、弘揚中國文化,提升其民族自信和民族認同感,引導學生熟練地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文化的學習不可一蹴而就,教師要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喬納森·弗里德曼.文化認同與全球性過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蔡基剛.課程思政與立德樹人內涵探索:以大學英語課程為例[J].外語研究,2021(3):52-57,112.
[3]楊金才.新時代外語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幾點思考[J].外語教學,2020(6):11-14.
[4]石堅,王欣.立德樹人" 潤物細無聲:課程思政的內涵建設[J].外語電化教學,2020(6):43-45.
[5]文秋芳.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實施框架[J].中國外語,2021(2):47-52.
[6]陳爭峰,鄭沛,劉楠.一帶一路倡議下陜西高校英語教學中文化自信的構建與研究[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125-133.
[7]Curdt Christiansen X L, Weninger C. Language, Ideology and Education: The Politics of Textbooks in Language Education[M]. London: Routledge, 2015.
[8]Feng W D. Infusing moral education into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 ontogenetic analysis of social values in EFL textbooks in Hong Kong[J]. Discourse: Studies in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ducation, 2019(4):458-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