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部分偏離教材情境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案例進行了分析。通過案例分析,得出解決情境創設過于娛樂化、過于碎片化和偏離主題等問題的方法,即教師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要基于教材、充分研讀教材、尊重教材,繼而豐富教材。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材情境;教學活動
作者簡介:李肖,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小學部。
一、提出問題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踐行學思結合、用創為本的英語學習活動觀。秉持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遷移中創新的學習理念,倡導學生圍繞真實情境和真實問題,激活已知,參與到指向主題意義探究的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一系列相互關聯、循環遞進的語言學習和運用活動中。為了踐行英語學習活動觀,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正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努力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使得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即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授課教師要基于教材,充分研讀教材,尊重教材,豐富教材。學者朱浦在《與英語新課程同行》一書中指出,情境教學是從教學需要出發,教師依據教材創設以形象為主體、富有感情色彩的場景或氣氛,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緒,從而引導他們從整體上理解和運用語言的一種教學方法。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存在偏離教材情境的課堂教學,授課教師在關注情境新穎多樣的同時,卻忽視了教材本身的含義,導致利用所創設情境開展的教學實效性不強,看似熱鬧的課堂,并沒有將教學目標有效地、完整地達成。因此,如何創設有效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英語學習是一個有趣的、有意義的活動,就成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二、小學英語教學中情境創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情境創設過于“娛樂化”
【案例1】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為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3 “How many? ”的Fun time 部分。教學重點為使用對話“What do you have? / How many... do you have? I have... ”完成一個調查表格。授課教師在教完詞匯和句型之后,在拓展環節帶領學生召開新聞發布會。一組學生作為記者來提問,另一組學生作為發言人回答記者的問題。新聞發布會這樣的情境設置十分新潮,但仔細觀察發現,這樣的情境創設并不成功。學生最后的成果輸出也只是簡單的一問一答“What do you have? / How many... do you have? I have...”。
【案例分析】
新聞發布會又稱記者招待會,是一個社會組織直接向新聞界發布有關組織的信息,解釋組織的重大事件而舉辦的活動。授課教師在教學時創設這一情境,并不符合課本內容的設定,同時也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在新聞發布會上討論對方擁有何種玩具或文具并討論文具或玩具的數量,這樣的事情在現實生活中并不會發生。這也不符合新課標提出的“在輸出活動中,注意創設真實的、與問題解決緊密關聯的語境,明確交際的目的和參與人的角色、身份、年齡及其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根據正式或非正式場合,選擇得體的方式進行溝通與交流”的要求。授課教師在追求情境新穎化、娛樂化的同時,忽視了情境的邏輯性、真實性。所謂真實是指實際生活中的真實交際時人們使用語言的情況。這就導致在輸出過程中,部分學生并不是很了解開展這一活動的意圖,提問或回答時有些遲疑。因此在課堂組織和教學設計中應注重創設情境要達到增強師生交流與互動的效果。
【改進意見】
在拓展環節,授課教師可繼續使用書本內容帶領學生根據實際生活情況將調查報告表完成。學生在相互調查的過程中可以加入類似“Hi, ...”“Dear my friend, may I ask your some questions”“Do you like... ?”“Thank you, my friend.”等的句子。這樣的情境設定不僅避免了課堂情境的誤區,也尊重了教材情境,豐富了教材情境,同時提高了課堂效率,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使得學生在真實的交際活動中感受英語并試著用英語進行表達。在調查活動結束之后,授課教師可以舉例總結學生擁有不同玩具或文具的具體情況,并結合Story time部分的情感教育,鼓勵學生分享彼此的玩具或文具。交換玩具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進一步達到培養和發展學生語言技能的目的。
(二)情境創設過于碎片化
【案例2】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為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5 “Seasons”的Story time 部分。在課上,授課教師創設了多個不同的活動情境。
情境1:在導入部分,授課教師設置了一個游戲情境。學生看到圖片說出相應的有關四季的單詞,看到炸彈則說“bomb”。
情境2:授課教師播放自制的有關四季的視頻資料,向學生介紹四季的情況。請學生猜測授課教師所喜歡的季節。
情境3:授課教師帶領學生進行chant的訓練,內容為“Spring, spring, spring is warm. Summer, summer, summer is hot. Autumn, autumn, autumn is cool. Winter, winter, winter is cold. ”。
情境4:授課教師設置滾雪球游戲的情境。學生四人一組,選擇一個季節,記住并重復前面同學所說的句子,在組內完成以下對話:“In_____, it is _____. We _____. We _____. We like _____. ”。
情境5:授課教師安排學生根據所提供的信息猜測對應的季節。所給例子為“It is warm. I go to the park. I plant trees. ”,學生給出答案“spring”。
【案例分析】
在案例2中,授課教師創設了諸多活動情境,看似十分豐富,但卻與教材情境相距甚遠,活動環節過多導致課堂環節主次不明。情境設置過于碎片化,學生一會兒沉浸于chant的音樂節奏中,一會兒投入到緊張的游戲環節中,一會兒猜測授課教師所喜愛的季節,一會兒進行小組討論。學生整節課應接不暇,并沒有自己獨立思考的時間,整節課都在被教師“帶”著走。
【改進意見】
現行小學英語教材蘊含著豐富的情境內容。通過分析該篇目的教材情境,可以看得出,該部分內容是以一本展開的相冊呈現的。在教授過程中,教師不應忽視教材本身的情境。在豐富該情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準備不同季節的活動照片,讓學生在給照片分類的過程中,學習相應的詞匯及句子。接著可依據學生對于四季的不同愛好將學生分為四組。在組內,學生可分別集中復習討論各個季節的特點和更多豐富的活動。在最終輸出的過程中,可將四組學生的不同匯報成果展示在黑板上,以一本展開的相冊形式呈現。在教學中,教師需時刻謹記,創設情境要基于對教材的充分研讀及尊重,繼而豐富教材。
(三)情境創設偏離主題
【案例3】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為牛津朗文教材3A Chapter 5“Things at home”的Story 部分(見圖3)。
授課教師在講解故事的過程中創設活動情境。例如,邀請學生觸摸實物,親身感受;帶領學生創編chant,內容為“A cushion, a cushion. It is soft and nice. Stones, stones. They are smooth and hard.”;播放有關盲文起源的視頻資料等。在這節課的學習中,學生并未能從深層次了解故事主旨,而是在授課教師“Enjoy English, enjoy life” 的情感教育中結束了對故事的探索。
【案例分析】
在案例3中,授課教師沒有對故事文本進行充分研讀,未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所創設的活動情境并未呈現出故事教學的完整性、連貫性。本節課的側重點過于分散,最后的情感升華更是偏離了故事所要揭示的主題。
【改進意見】
授課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呈現語言情境;結合課文內容,創設表演情境;展現教具實物,表演真實情境。在故事教學的過程中,授課教師請所有學生將眼睛閉上,靜心感受盲人時時刻刻身處的黑暗。授課教師還可以展示故事中Stella所使用的導盲棍,并邀請學生上臺表演故事情節,并在表演之后,對表演者進行后續的采訪,詢問其感受。在一系列的體驗活動之后,學生會對盲人生活有更深的了解:文中的Stella是一個盲人,看起來很平常的事情,她能和尋常人一樣做到,但這背后她付出了比尋常人更多的努力。盲人通過自己的努力,也可以擁有美好的生活。這是故事所要傳達的情感態度,也是教師應該給予學生的啟發。張伊娜教授曾經指出:“若要真正解決情感教育和語言教學相脫節的問題,我們必須認真研讀文本,善于挖掘文本內涵,并以文本為依托開展情感教育。”
三、結語
教材的編寫者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征、認知水平,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設計了大量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教材情境。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多感官參與的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豐富有趣的情境中,圍繞主題意義,通過感知、模仿、觀察、思考、交流和展示等活動,感受學習英語的樂趣。正如學者朱浦所言,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從交際的情境出發,根據教材內容,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在教師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和探究主題意義的情境和空間后,學生能夠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成為意義探究的主體和積極主動的知識建構者,繼而最終達成發展語言能力、培育文化意識、提升思維品質以及提高學習能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伊娜.對目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憂與思:第七屆全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現場授課觀摩有感[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14(7):32-36.
[2]朱浦.與英語新課程同行:教學專題透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龔亞夫,羅少茜.任務型語言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