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高中英語閱讀課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與教學效果評價經常割裂開來,教師更注重課堂上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教學評價。本文從教學目標、學習活動和評價任務三個方面,結合具體案例,論述“教—學—評”一體化教學的設計與實踐。
關鍵詞:核心素養;“教—學—評”一體化;英語閱讀;實施策略
作者簡介:王濤,廣州市增城區鄭中鈞中學。
一、核心素養
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了 “核心素養”這一重要概念,核心素養的問題實際上是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由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部分組成。
二、“教—學—評”一體化的內涵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完整的教學活動包括教、學、評三個方面。‘教’是教師把握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方向,通過有效組織和實施課內外教與學的活動,達成學科育人的目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主動參與各種語言實踐活動,將學科知識與技能轉化為自身的學科核心素養;‘評’是教師依據教學目標確定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通過組織和引導學生完成以評價為導向的多種評價活動,以此監控學生的學習過程,檢測教與學的效果,實現以評促學、以評促教。”“教、學、評”指一個完整教學活動的三個方面,“一體化”則指這三個方面的融合統一。教、學、評三者本質一致,共同指向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三、高中英語閱讀課“教—學—評”一體化實施策略
(一)研讀語篇,明確教學目標
高中英語閱讀篇目基本都是比較長的語篇,教師應以課程目標為依據,以語篇內容為依托,在綜合分析學情的基礎上,從What(文本主題和內容)、Why(主題和作者觀點)、How(文體結構和語言特點)三個方面解讀語篇,挖掘文本主題,確立教學目標。下面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第三冊Unit 1“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中的閱讀文章“Why do we celebrate festivals? ”為例來研究。
【What】本單元的話題是節日,在“人與社會”的主體語境下探討人類生活中不同節日的風俗習慣和其所傳遞的積極正面的態度和意義;教師引導學生探討節日隨著時間不斷演變的現象,鼓勵學生對于社會現象進行批判性思考,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Why】目的在于啟發學生的深層思考,讓其體會節日文化的內在實質,感悟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的精神追求和美好愿望。
【How】本文是論說文,語篇的文本結構清晰,共有五個段落,每一段都有主題句。
基于上述分析,教師確立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四點:
1.通過看文章的標題和插圖,預測文章的主題。
2.分析論說文的語篇結構和文本邏輯,通過快讀找出文章的結構并概括文章的大意。
3.通過細讀形容詞、連詞等推斷作者對節日商業化的觀點態度。
4.評價舊習俗的消失和新習俗出現的現象,并理性表達自己的觀點。
(二)學生主體,開展教學活動
新課標倡導實踐英語學習活動觀,通過一系列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的活動,促進學生文化、語言和思維的綜合發展。上述教學目標中的“1、2”屬于學習理解類目標,側重運用閱讀策略,獲取與文章有關的信息,形成結構化知識;“3”屬于應用實踐類目標,側重培養學生分析與推斷以及靈活使用知識的能力, 促進知識內化;“4”是創新遷移類目標,側重針對同一現象進行評價,從而加深學生對主題的認識。
1.學習理解類活動。教師先運用上節聽力課學習到的節日話題,并結合課本上的圖片,引導學生感知與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活他們他們與主題相關的背景知識,引出要解決的問題。以解決問題為目標,教師幫助學生獲得新知識,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網。
Step 1:頭腦風暴。教師引導學生回顧自己所知道的中西方節日及其慶祝方式,并完成表1。
Names of festivals How do people celebrate ?
Step 2:觀察課本上的標題“Why do we celebrate festivals? ”和圖片(如圖1),預測文本內容,并回答問題:
(1)What will the passage talk about?
(2)Are the festivals shown in the pictures celebrated at home or abroad?
【設計意圖】激活學生關于話題的已有知識,引導其以積極探究的姿態投入新知識的學習。通過對文章標題的理解可以得出文本討論慶祝節日的原因,圖片顯示的月餅和母親節字樣表明節日指的是中西方的節日,從而順利引出主題,開展教學。
Step 3:快速閱讀文章,畫出主題句,完成文章結構的思維導圖(如圖2)。
【設計意圖】教師指導學生關注論說文文本類型,快速定位主題句,概括慶祝節日的原因,并利用思維導圖更深一步理解節日起源, 體現學習的自主性和多樣性,促進學生邏輯思維和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從而完成第二個教學目標。
2.應用實踐類活動。這一層次應聚焦學生描述與闡釋、分析與判斷、 內化與應用的能力。
Step 4:分析人們對節日商業化的態度和原因“How do people think of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festivals? Why? ”。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閱讀和理解這篇文章,能夠將學到的詞匯融合已有的知識和遷移的知識來描述節日,知道節日的習俗變遷和商業化的利弊。
Step 5:讓學生們進行小組討論。“Which word best desc-ribe the writer's attitude towards commercialization? Supportive, indifferent or negative? ”。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從作者的形容詞選詞much easier、good for和讓步狀語從句Although,推斷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現出來的對慶祝節日的態度是積極的,對節日商業化事情的評價也相對支持。
3.創新遷移類活動。創新遷移類活動包括評價、推理、想象、創造等超越文本的活動。本課時著重聚焦學生批判性思維訓練。
Step 6:描述已消逝的習俗并表達自己對此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文本信息并激活其固有知識,讓其在本環節遷移運用所學語言知識。教師提供一些表達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準確并細致地表達出習俗的變化以及自己的情感態度。教師可以提問以下問題: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many festival customs have faded away.What festival customs have already faded away?
How do you feel about festival customs that have faded away?
學生在表達自己觀點的時候,可以在文本信息與自身知識之間建立連接,不僅能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還能實現不同觀點的碰撞、交流與融合,完成遷移的教學目標。
(三)多元評價,提升教學效果
“教—學—評”一體化的課堂教學中,評價和教學是不可分的。評價融入整個教學活動中,我們不僅要注重終結性評價,更要注重形成性評價。課中,教師根據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設計進行授課,讓學生在各種學習活動中達成學習目標并逐步培養核心素養,促進其能力發展。在開展評價活動時,教師應給出活動的要求和評價標準(如表1),使學生清楚了解評價的標準,并能根據標準進行自評、互評和師評(如表2)。
課中評價和課下評價應相結合,學生在各種評價反饋中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并能根據自己學習情況制訂有針對性的學習計劃和學習策略,同時自我調節的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四、結語
針對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英語閱讀課上“教—學—評”一體化實施,教師需要不斷增強評價意識,在閱讀教學中要轉變教學理念,優化教學策略。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評價過程中,并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和完善,以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發展和核心素養的提升,使真正的閱讀發生在課堂之中。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薔,李亮.推動核心素養背景下英語課堂教-學-評-體化:意義、理論與方法[J].課程·教材·教法,2019(5):114-120.
[3]羅少茜,黃劍,馬曉蕾.促進學習:二語教學中的形成性評價[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