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核心素養是當前教育教學中備受關注的重要內容。特別是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會根據大單元內容的整體設計,對學生的不同能力進行培養與鍛煉,以此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對學生來講,在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堂上,其應該逐漸具備目標意識、探究能力、認知能力、驅動能力和反思能力等多元能力。為此,文章從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內容、教學情境、教學評價五個方面入手,闡述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大單元教學
大單元教學設計具備目標指向性、知識整體性和內容結構性等突出特點,這些特點對于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有積極作用。因此,在開展大單元教學時,教師應該讓大單元教學的特點充分融入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下面以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為例,具體分析基于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大單元教學策略。
一、明晰大單元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目標意識
教學目標是整節課的指引。在大單元教學中,單元層面的教學目標是具體篇章教學目標的指引,也是保證教學內容始終圍繞核心開展的關鍵。因此,教師需要重視對大單元教學目標的設置。通過講解單元教學目標,讓學生更明確自己需要學習與掌握的知識內容,使其在后續學習中提高學習效率。在講解時,教師也應該讓學生明白目標對教學的意義,以此培養學生的目標意識,這樣無論是在學習方面,還是在生活方面,學生都可以為自己制訂切實可行的目標,并依據目標而行。
例如,第三單元需要完成對《匆匆》《那個星期天》兩篇精讀課文和《別了,語文課》《陽光的兩種用法》兩篇習作例文的學習。據此,教師需要在簡單解讀的基礎上,有效設置大單元教學目標。在學習《匆匆》這篇課文時,學生應該學習怎樣捕捉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平常現象,怎樣借用反問、設問等方式表達出時間流逝下每個人生命的急迫感,以及對時間流逝的無奈與惋惜。在學習《那個星期天》這篇課文時,學生應該思考如何通過對一件小事的刻畫,描繪出人物心中興奮期待、焦急無奈、失望委屈等復雜的心理感受。而兩篇習作例文,主要是讓學生更進一步地積累表達范式,做到對核心文本的思考與應用。根據上述的簡要分析,教師可以設置以下大單元教學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飽含真情實感的散文,以此豐富自身的情感體驗;(2)知曉可以借助描寫人物、景物、事件等方式,間接抒發自己的情感,也可以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直接表達自己的情感;(3)回憶自己經歷過的人和事,積極與其他人分享自己面對事情時的情感變化;(4)結合對核心文本內容的掌握,嘗試運用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的方式條理清晰地敘述事情,并將自己的真情實感流露于筆端。依據上述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完成對單元文本的學習,并讓學生在明確目標的指引下,實現對單元知識的扎實掌握。
在明確大單元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教師從整理單元文本入手,先簡要分析文章內容,再確定目標內容,讓學生清晰地知曉大單元教學目標的呈現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達成培養學生目標意識的目的。
二、設置大單元教學任務,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教學任務是保證教師可以有效講解知識、學生可以有效掌握知識的重要載體。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需要借助設置單元教學任務的方式,帶領學生完成對單元文章的分析,而學生則可以在完成單元任務的過程中鍛煉探究能力。單元教學任務是由一個個小任務構成,而這些小任務則需要根據單元內容具體設置。因此,在設置單元任務時,教師需要充分解析文章內容,并在結合單元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合理設置單元教學任務。
例如,在圍繞《匆匆》這篇課文設置單元教學任務時,教師要讓任務覆蓋整篇文章,做到解讀任務便是解讀文章。對此,教師可以依據該文章需要掌握的內容設置以下教學任務。首先,在初步了解文章環節,教師可以布置這樣的任務內容:如何理解文章的標題“匆匆”?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怎樣的問題?文章是如何表達情感的?文章中是如何表達日子一去不復返的呢?作者為什么“頭涔涔而淚潸潸了”?其次,在深入分析文章時,教師可以布置以下任務內容: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描寫生活細節的?這些生活細節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為什么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情,作者卻描繪得如此感人?在文章的第4自然段中,作者對“時間之流”發出了哪些感慨?上述教學任務是講授《匆匆》這篇課文時的部分任務內容。在探究上述任務內容時,學生需要先對文章整體有一定的認知與了解,知曉文章具體描寫了怎樣的事情,這樣才能做到對任務的有效探究。對于學生來說,先閱讀文章再分析任務,是正確的分析流程,可以讓學生在閱讀時便進入到探究任務的狀態。當完成對文章的整體閱讀后,學生便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有序、有效地完成對任務的探究。
在設置單元教學任務時,教師應該對文章內容做到整體把握,設置符合文章實際、可以切實鍛煉學生探究能力的教學任務。這樣,教學任務才會真正發揮效用,助力學生提高探究能力。
三、豐富大單元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
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單元學習中需要掌握與接受的主要內容,也是學生認知文章的主要方式。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學內容主要包括教學目標、教學任務等與教學相關的內容。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在講授文章知識時應該在原有內容的基礎上進行適當豐富,這樣既可以營造教學氛圍,又可以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助力學生發展語文核心素養。在豐富大單元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依據教學內容呈現對應的圖片、視頻等方式,強化學生對文章內容的認知,也可以選擇以文章為中心,整理其他同類型文章的片段內容,讓學生了解不同文章中是如何表達同一主題內容的。
例如,在教學《那個星期天》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適當豐富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首先,在介紹文章作者時,教師可以重點分享史鐵生的一生,以及史鐵生在文學史上的重要成就。本文節選自史鐵生的代表作《務虛筆記》。由此,教師可以向學生拓展內容,如《務虛筆記》是史鐵生創作的半自傳式作品,也是輪椅上的史鐵生的首部長篇小說。這樣,學生便可以從中獲取一個關鍵信息,即本文的體裁是小說,這對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分析人物形象有一定促進作用。其次,在具體分析文章時,教師可以采取展示圖片、引用文章對比的方式,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知識點。具體而言,文章是按照時間順序描寫的故事,教師可以展示提前制作好的表格,讓學生一邊閱讀文章,一邊找到表格中需要的信息,如故事發生的時間、故事中媽媽的行為和“我”的行為等。在“早晨”這一時間中,媽媽的行為只有一個,便是“買菜”,而“我”的行為有許多:跳房子、看云彩、撥弄蟻穴、翻畫報、看院子。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文章中的“我”產生這些行為時,分別有著怎樣的心情?在跳房子的時候,“我”的心情是等母親回來;在看云彩的時候,“我”等待母親回來的心情是焦急又興奮;再后來撥弄蟻穴時,感慨院子中就“我”一個孩子,沒人跟我玩。當教師帶領學生完成對文章內容的整體分析后,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作者對人物的刻畫,教師可以選取《我與地壇》中的片段,讓學生進行閱讀欣賞,了解作者是如何刻畫人物、表達情感的,并與本文進行對比,從而深化自己對刻畫事件、表達情感方法的認知。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單元文章為基礎,帶領學生分析文章內容,并借助拓展內容,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作者刻畫事物、描寫人物的方法,在有效理解知識的同時強化學生的認知能力。
四、創設大單元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驅動能力
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需要借助創設單元教學情境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驅動意識,讓學生在自主驅動下高效學習語文知識。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需要設置不同的教學情境。例如,在講解《匆匆》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按照呈現教學任務的需要創設問題情境;而在講解《那個星期天》這篇課文時,為了突出文章體裁,教師可以設置故事情境。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知識的樂趣,又可以培養學生的驅動能力,讓學生學會依據學習內容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
例如,在教學《匆匆》這篇課文時,教師在設計教學計劃階段,設置了許多以問題為主的教學任務。對此,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分析問題時有效理解文章內容。具體來講,教師需要逐一呈現任務問題,并組織學生進行思考。教師提出問題:如何理解文章的標題“匆匆”?學生便可以根據自己對“匆匆”一詞的理解,先表達出該詞的含義是急急忙忙的樣子。接著,學生需要整體閱讀文章,再依據文章回答“匆匆”的具體含義。以此為基礎,教師引出本節課要講授的內容,并繼續提出思考問題: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怎樣的問題?根據對文章的閱讀,學生可以知曉作者提出了“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并且在文章中提及了兩次,一次在開頭,一次在結尾。接著,教師繼續提問:通過對問題的初步思考,你認為作者想要表達怎樣的情感?對這一問題的思考,教師可以安排在課程結束后,讓學生進行總結形式的思考,以此得到較為完整、有深度的答案。在分析文章時,學生需要注意文章中的語句與作者情感的對應,這樣有助于學生思考問題、理解文章情感。
當學生完成對問題情境中內容的思考后,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借助問題思考文章的方法。而這一方法也可以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驅動力,進而實現培養學生驅動能力的目的。
五、優化大單元教學評價,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
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學評價是重要環節,也是貫穿教學全過程的重要內容。單元教學評價分為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其中,過程性評價主要運用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即對學生的學習表現、學習情況等做出及時、有效的評價;而終結性評價則是依據一定的手段,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進行檢測,從而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于學生而言,獲得教師的評價,可以增強自身的反思意識。在評價中,教師會根據學生的真實情況給出評價反饋,這些反饋可能是表揚、鼓勵,也可能是建議、意見,學生便可以根據評價進行有效的自我反思,并針對自身的不足做出及時、有效的調整,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
例如,在講授《匆匆》這篇課文時,教師是借助問題來組織學生探究文章內容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展現出多種學習狀態,如是否認真思考問題、思考方向是否準確、回答問題的語言是否流利、表達邏輯是否完整等,這些都可以成為教師評價的落腳點。以學生對問題“如何理解文章的標題‘匆匆’?”的回答為例,學生需要回答出兩個方面的主要內容:一是“匆匆”本來的含義;二是“匆匆”在文章中的含義。若是學生準確回答出這兩個關鍵點,教師便可以給予學生肯定,同時還要指出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存在的語言不流暢的問題,并讓學生在課后多練習語言表達。這樣,教師既肯定了學生的優點,又指出了學生的不足,這就需要學生在課后仔細揣摩,在反思中強化對語言表達的鍛煉。又如,在講授《那個星期天》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填寫表格,以學生填寫的內容為主,評價學生填寫得是否準確、提煉的信息是否完整等。
在上述列舉的過程性評價中,教師根據自己選擇的評價內容,對學生的回答進行了點評,讓學生發現了自己的優勢,明確了自己的不足,既可以樹立努力學習語文知識的信心,又可以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對于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大單元教學不僅可以系統地呈現單元知識,更重要的是可以強化單元知識之間的關聯,讓學生可以更全面、更綜合地掌握語文知識。在開展大單元教學時,教師要對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內容、教學情境、教學評價進行分析,并明確學生應該形成的具體能力,從而做到有效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同時,大單元教學可以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單元意識,對于學生形成用整體思維、綜合思維解決問題也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文清. 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中的核心素養養成路徑[J]. 試題與研究,2023(36):39-41.
[2]方露. 關于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策略探究[J]. 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10):84-86.
[3]黃振浩. 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策略研究[J]. 華夏教師,2023(3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