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目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作業量大,缺乏趣味性、針對性和創新性等問題,教師應該從合理控制作業數量,注重作業的趣味性、層次性和創新性方面入手,積極采取優化策略,設計個性化作業,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完成作業,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喜歡學習數學,提高數學學習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設計策略
小學數學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科。為了深入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學生除了需要在課堂上認真學習數學知識外,還要在課下通過做作業鞏固所學知識。高質量的課后作業可以使學生花費較少的時間與精力,最大限度地掌握所學知識。然而,部分教師將課本習題、練習冊作為學生數學課后作業的主要內容,使作業設計存在著題型單一、重復性練習等問題,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使學生對數學產生厭學心理。基于此,教師應該更新教育理念,靈活設計個性化的數學作業,凸顯作業的趣味性、層次性和創新性,讓作業成為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途徑,進而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一、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 數學作業重數量而輕質量
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部分教師片面地認為,只有給學生布置大量的課后作業,才能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和學習能力,進而提高考試成績。為了追求所謂的高分數,有些教師大搞題海戰術,給學生布置很多作業,卻忽視了作業的質量。數學作業量大且機械、重復,學生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去完成,給學生造成了過重的心理負擔,不僅起不到鞏固課堂所學知識的目的,反而挫傷學生了做作業的積極性,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抵觸心理,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最終導致作業完成質量低下。
2. 數學作業缺乏趣味性
數學是一門注重理性思維的學科,相對抽象。大部分教師在設計課后作業時,往往依附于教材中的課后習題,或是配套練習,或是布置試卷習題,導致作業設計局限于書面,形式單一,缺乏趣味性,無法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
3. 數學作業缺乏針對性
受家庭背景、興趣愛好、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存在個體差異性。有的學生數學學習能力較強,能夠快速理解教師講解的數學知識,并且高效完成作業;有的學生數學基礎不扎實,學習效率低,不能及時消化當堂所學知識,以至于完成課后作業有困難。在設計數學作業時,部分教師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采取“標準化”“一刀切”的作業形式,作業要求統一,數量和難度統一。這樣就會出現以下現象:優等生認為作業沒有難度,無法滿足其學習需要,處于“吃不飽”的狀態;學困生會認為作業難度較大,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進而失去學習數學的信心。數學作業缺乏針對性,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導致兩極分化現象越來越嚴重。
4. 數學作業缺乏創新性
綜觀當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普遍缺乏創新的問題。首先,模仿性作業多,探究性作業少。很多作業以模仿例題為主,單純的計算題很多,使學生失去了探索數學問題的機會,無法鍛煉自己的數學思維,也不能激活內在潛能,為未來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其次,書面性作業多,實踐性作業少。數學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教師應該適當布置一些實踐性作業。但當前仍以書面作業為主,缺少操作類作業,作業形式單一,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二、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設計的有效策略
1. 合理控制作業數量
(1)精準把握作業的題量。
一直以來,很多教師存在錯誤認識,致使學生陷入在題海之中。于是,精準把握作業的題量,是每位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教師要清晰地認識到,數學作業的數量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趨于科學、合理,要重質而不重量,力求以少量的訓練獲得最大的效果。小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作業一定要適量、適度,實現優質作業的最大效益。
(2)提高作業設計質量。
高質量的數學作業,既能鞏固所學知識、減輕學業負擔,又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實現提質增效的突破口。因此,教師要認真研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依據《標準》和教材要求,結合學生實際,反復斟酌,仔細推敲,精心選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習題作為作業,堅決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幫助學生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培養其熟練的解題技能、技巧。
2. 激發學生興趣,設計趣味性作業
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出發,設計具有趣味性的作業,有效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思考與探究,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提高完成作業的效率。
(1)設計游戲類作業。
在設計作業時,教師可以將所學知識寓于游戲中,增加作業的趣味性,讓學生在游戲中輕松完成作業。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以下統稱“教材”)一年級上冊“6 ~ 10的認識和加減法”后,教師可以設計“撲克牌,找朋友”的游戲作業,讓家長配合孩子完成。家長先把10以內數字的撲克牌放在孩子面前,然后隨機抽取一張,讓孩子找兩張撲克牌,使找到的兩張牌相加或相減與抽出的撲克牌上的數字一致。如果家長抽的撲克牌是8,便可以提問:8的好朋友在哪里?孩子開始在撲克牌中尋找,8的好朋友是1和7,2和6,3和5,10和2,9和1。這樣學生會感覺完成10以內的加減法作業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滿趣味性,也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運算能力,鍛煉數學思維能力。
又如,在教學教材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后,教師可以設計“換一換”的游戲作業,讓學生扮演銀行柜臺工作人員,家長扮演換錢的客戶。家長:“我要將5元換成1元的紙幣。”孩子:“你可以換成5張1元的紙幣。”家長:“我要將50元換成20元和10元的紙幣。”孩子:“你可以換成2張20元和1張10元的紙幣。”這樣把數學作業設計成游戲,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還可以使學生較好地鞏固所學知識,提高數學學習效率。
(2)設計操作類作業。
為了激發學生完成數學作業的興趣,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設計操作類作業,讓學生動手實踐,鞏固所學知識。例如,在教學教材一年級下冊“認識圖形(二)”后,教師可以設計“畫一畫”的作業,要求學生在課后動手畫一幅畫,可以畫房屋、花草樹木等,但其中必須包含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圓中的三種以上圖形,并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這樣的作業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學生在畫畫的過程中加深對圖形的認識,激活學生的思維。又如,在教學教材二年級上冊“認識時間”后,教師可以設計“做一做”的作業,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利用飲料瓶蓋、橡皮泥、包裝盒等材料動手制作鐘表。通過此類作業讓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3. 尊重學生差異,設計層次性作業
小學生在認知水平、智力發展、理解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差異性。為了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教師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形式設計數學作業,而是要基于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層次性作業,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使他們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成長。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將作業分為三個層次:A層是基礎過關類作業,針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設計;B層是能力提高類作業,針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數學核心素養設計;C層是應用拓展類作業,針對學生的遷移能力培養設計。其中,A層為必做題,B層和C層為選做題,學生在做完必做題后可以對選做題進行嘗試,挑戰自我。層次性作業使作業更有彈性,不僅能夠緩解學困生的心理壓力,還能提高中等生和優等生的創造性和自信心,更好地釋放各層次學生的潛能。例如,在教學教材六年級上冊“圓的周長和面積”后,教師可以設計如下作業:公園的中心地帶有一個圓形環島,它的直徑是60米,中間有一個半徑是20米的圓形噴泉,其余地方是大理石硬化通道。問:(1)噴泉的面積是多少?(2)環島的周長是多少?(3)大理石硬化通道的占地面積是多少?(4)如果在大理石硬化通道外邊緣每隔10米放置1個供游客休息的長凳,長凳長忽略不計,最多能放多少個長凳?其中第(1)(2)小題是基礎過關類作業,是必做題;第(3)小題是能力提升類作業,適當增加了難度,中等生可以通過動腦思考去完成,學困生可以在完成第(1)(2)小題的基礎上嘗試選做;第(4)小題是應用拓展類作業,有一定的難度,要求優等生完成,中等生和學困生可以選做。這樣設計的層次性作業降低了作業的難度,使作業由易到難,層層遞進,并且給了學生一個選擇的范圍,提供了一個自由度,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需求挑選作業進行訓練,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自己的學習基礎上獲得進步,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
4. 立足學生實際,設計創新性作業
小學生好奇心強,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教師要摒棄傳統單一、枯燥的書寫作業,抓住小學生的心理,設計創新性作業,促使其高效完成數學作業。
(1)設計生活化作業。
數學既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但是以往很多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以課本習題為主,部分作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脫節,導致學生對作業產生抵觸情緒,參與度不高。因此,教師應該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生活化作業。例如,在教學教材五年級下冊“折線統計圖”后,教師可以設計調查式的數學作業,讓學生收集、整理父母近六個月的電話費數據,并繪制復式折線統計圖,然后觀察復式折線統計圖,說說自己有什么發現,并向父母提出合理化建議。這樣,學生通過繪制折線統計圖,既能鞏固所學知識,鍛煉觀察能力,又能有效激發問題意識。
(2)設計合作性作業。
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設計個性化作業時,教師可以設計合作性作業,讓學生在與同學或者家長的合作中快速掌握學習方法,獲取知識,進而發展數學核心素養。例如,在教學教材一年級上冊“位置”后,教師可以設計數學親子作業,讓學生和家長合作完成“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認識。家長可以將凳子、書桌、書本放在孩子面前,要求孩子根據自己的口令,擺放三者的位置。操作性較強的親子作業,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加深對位置關系的認識,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又如,在教學教材三年級上冊“測量”后,教師可以設計小組合作作業,要求學生分小組測量學校花園的長度、教室的長與寬、課桌的高度,并正確使用長度單位。在小組合作中,每名學生都能按照分工積極配合,高效完成數學作業。合作性作業打破了以往機械性、單一性的書面作業,使學生不再“單打獨斗”,而是同伴互助,積極探討作業問題,共享團隊智慧。
(3)設計閱讀類作業。
數學閱讀是數學學習的需要,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我們經常看到有的學生在解答數學應用題時,由于讀不懂題、審題不仔細而出錯的情形,這些均說明學生的閱讀能力較弱。為了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教師可以設計閱讀類作業。教材中有“你知道嗎?”“生活中的數學”等欄目,主要講述數學發展史、數學家的故事、數學名題等數學文化知識。教師可以將其設計為課后作業,讓學生進行閱讀,拓寬學生文化視野的同時,還有利于傳承傳統文化。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合適的數學課外閱讀書籍,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提高他們的數學閱讀能力。
三、結束語
小學數學教師要正視當前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積極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結合《標準》和教材要求,立足學生實際,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合理控制作業數量,靈活設計個性化作業,讓學生喜歡學習數學,進而提高數學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姚彩燕. 新課標下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設計[J].數學大世界(上旬),2022(8):80-82.
[2]林小云. 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設計的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1(34):65-66.
[3]鐘麗清. 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設計探究[J]. 基礎教育研究,2021(22):43-44.
[4]張純芬. 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設計研究[J]. 名師在線,2021(10):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