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二胡演奏是音樂表演專業器樂方向的專業主干課。此課程通過對學生在二胡演奏中各項演奏技能的訓練,逐步使學生的演奏技能達到規范化、系統化、自動化、熟練化程度,培養學生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甘肅民族師范學院教學團隊經過多年的研究,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二胡演奏基本原理和二胡演奏的基本技能為主體,以發展學生的職業能力為主線,重構了模塊化的音樂理論知識體系,建立了師生原創二胡曲目音頻庫,擴充了本地非遺音樂文化,拓展了二胡實踐性教學內容,構建了能力導向與靈魂塑造相融合的教學模式。教學實踐表明,學生的實踐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創新創業能力、職業適應能力得到了有效發展。學生反映,自己不僅在二胡專業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自己的文化傳承意識、家國情懷、人文素養、民族自豪感都獲得了較大的提升。
關鍵詞:新文科;二胡演奏;教學創新
“新文科”是教育部提出的“四新”建設之一。將新文科建設理念有效融入二胡演奏課程是實現高校二胡演奏課程內涵式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構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型二胡課堂的重要策略,將文學、紅色文化、哲學、社會科學和國家政策應用在二胡演奏課程教學中,對二胡學科專業優化、創新能力提高、產學研用融合、時代新人培養有著重要意義,也為進一步優化和提升音樂表演專業課程群建設提供了思路,為實現新文科背景下藝術類課程的“兩性一度”提供了新途徑,使培養的學生能夠滿足國家、社會和藝術行業對藝術類人才專業能力的新期待和新要求[1]。
二胡是我國傳統民族樂器中重要的拉弦樂器[2],也承載著中國文化的精髓和歷史。二胡演奏課程是音樂表演專業的專業主干實踐類課程,課程蘊含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其課堂教學又是傳承、弘揚民族文化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載體。隨著二胡教學逐漸得到更多重視,高校的二胡教學體系也日趨成熟,但是也出現了不少的教學問題。本文對高校二胡教學過程中的教學痛點和教學過程的真實問題展開深刻剖析,將教學主線和思政主線進行了系統梳理,并對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做了創新改革。
一、學情分析及課程教學痛點分析
二胡是我國民族樂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拉弦樂器,能表現各種題材和風格情韻的樂曲。二胡演奏課程的教學目標:第一,在專業知識方面,具備較深厚的文化底蘊,較扎實的樂理知識、演奏技能和表演功底;第二,在實踐能力方面,有較豐富的舞臺實踐經驗,具備敏捷的隨機應變能力,會用二胡演奏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第三,在情感價值方面,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鑄牢中華民族多元文化認同根基,使學生能夠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
(一)學情分析
在理論學習方面,學生已經具備簡單的基本樂理相關知識,但音樂素養較低,理解能力較弱,基礎演奏技巧急需加強。在實踐能力方面,多數學生已經掌握了簡單的視唱練耳能力,但僅部分學生具備簡單的二胡演奏基本功,有些學生并未接觸過二胡。學生基礎差異較大,而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資源較少,局限性較多。因為弦樂本身的特征及難度,學生的興趣無法持久,學生實踐能力薄弱,專業情懷不足。
(二)教學痛點分析
痛點一:傳統的二胡演奏課程不符合新文科建設要求,跨專業融合度不高。對接新文科的要求,可發現傳統課程中文化滲透較弱,練琴過程中缺少行之有效的解決問題的練習方法,導致學生的音樂素養較低和理解能力較弱。
痛點二:傳統的二胡演奏課程與信息技術融合度不高,不符合信息時代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對照新技術,學生獲得的二胡相關理論知識和技能等方面的學習資源較少,課程局限性較多,創新能力較弱。
痛點三:傳統的二胡演奏課程中實踐教學不足,學生實踐能力薄弱。具體表現為學生舞臺表演能力較弱,舞臺應變能力較差,缺乏熱情和感情,專業情懷不足。
二、創新設計
(一)創新整體思路
為了解決高校二胡教學痛點和教學過程中學生面臨的問題,完成三維教學目標,采用逆向設計,正向實施的教學方式。在逆向設計過程中,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通過對二胡演奏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的梳理、二胡演奏課程教學內容的重構、教學模式的改進、評價方式的完善,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痛點和學生學習過程的真實問題。
立足本專業人才培養要求和本課程的特點,將這門課程挖掘的零碎的思政元素梳理為完整的一條思政教育主線。
在教學內容方面,以二胡演奏基本原理和二胡演奏的基本技能為主體,重構了模塊化的音樂理論知識體系,建立了師生原創二胡曲目音頻庫,擴充了本地非遺音樂文化,拓展了二胡實踐性教學內容。
在教學模式方面,主要采用線上線下結合、跨學科跨課程知識結合、能力培養與舞臺實踐結合、價值塑造與社會實踐服務結合的教學模式。例如,教師提前錄制好二胡基本功分解視頻,讓學生提前練習每節課相應的基本功,在線下課堂中,重點糾正學生的指法錯誤,并融入相關的文學知識,課后通過定期開展個人音樂會、師生音樂會、主題文藝演出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實踐環節。
(二)教學主線和思政教育主線創新梳理
將二胡演奏的教學主線和本門課的思政教育主線進行了梳理,使這兩條主線交匯交融交叉。這樣既能提升學生的音樂理論知識構建能力,提升學生的二胡演奏技能和舞臺實踐能力,又能培養學生文化情感,厚植文化情懷。
首先,將二胡演奏這門課程的教學主線和思政教育主線進行了梳理,目的是提升學生的音樂理論知識構建能力和二胡表演能力,并且使這兩條主線始終交匯交融交叉。將教學內容梳理為:基本功練習、紅色樂曲、傳統樂曲、不同民族樂曲、不同地域風格樂曲,以及舞臺實踐和社會實踐訓練等模塊。在整個教學中貫穿了思政教育主線,即二胡之美—二胡之力—二胡之道—二胡之情—和諧之美—生命之美。二胡之美包含了二胡結構的美妙,二胡不同音色的神奇,以及二胡演奏的視覺享受。
將傳統的教學模式劃分為三大模塊,分別是基本功練習、樂曲演奏和創新實踐。
第一個模塊是基本功練習模塊,包括基礎樂理知識、持琴運弓觸弦練習、各調音階音準訓練、運指揉弦滑音練習、左右手配合練習。在這個模塊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感受二胡之美,領略二胡結構的美妙,以及二胡不同音色的神奇。
第二個模塊是樂曲演奏模塊,包括紅色樂曲、傳統經典樂曲、不同民族樂曲、不同地域風格樂曲。在這個模塊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二胡之力。二胡的兩根弦,纖細而簡單,卻能演奏出各種聲音,如草原上的馬嘶聲、戰場上的擂鼓吶喊之聲、風聲、雨聲,也能模仿其他樂器的聲音,如馬頭琴、琵琶、古箏等等。基于此引導學生感悟二胡之道。兩根看似簡單的弦,可柔可剛,在巧妙的配合下,表達無窮的力量。做人就像二胡一樣,在淳樸的生活中,具備平和的心境和拼搏的精神,如此才會拉出優美的旋律,奏出華美的樂章。
第三個模塊是創新實踐模塊,主要包括舞臺實踐訓練與社會實踐服務。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二胡的樂趣和魅力,進而對二胡產生深厚的感情,這樣學生才會有自主學習的動力。
在理論學習和實踐過程中,讓學生了解到二胡教學可以和其他學科交叉交融,二胡也可以和其他樂器合奏出美妙的樂章,體現樂器合奏出的和諧之美,最后通過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這一過程,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使之感受生命之美。
(三)教學內容的創新
在教學內容方面,創新體現在重構模塊化知識體系、建立師生原創音頻庫、結合民族傳承教學內容和實踐性教學內容三個方面。
首先,對知識體系進行模塊化的重構。在重構模塊化知識體系過程中,擴充本地非遺傳承教學內容。將樂曲演奏模塊教學內容劃分為紅色樂曲、傳統樂曲、不同民族樂曲、不同地域風格樂曲等模塊。在每一個模塊中,整理出該模塊的背景知識、歷史資料等,目的是提升學生知識構建能力,厚植文化情懷。例如在學習紅色樂曲前,先從資料庫里找到相應的背景材料,包括師生原創歌劇、紅色舊址資料、歷史資料、原始音頻資料等,讓學生先去了解相關的背景知識,以便其更好地理解相應曲目。
其次,搭建實踐舞臺,建立師生原創音頻庫。這樣能強化情感運用,擴充教學資源,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在每學完一些二胡技能之后,讓學生運用這些技能創編一段簡單的練習曲。之后,將師生的原創二胡曲進行相應的整理匯總,建立師生原創音頻庫,并應用在教學環節中,讓大家相互學習、相互評價,共同進步。定期舉辦各類音樂會,給學生提供舞臺實踐的機會,及時給出指導和評價,錄制視頻,供學生課后反復觀看學習。
最后,將民族傳承教學內容和實踐性教學內容進行結合,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專業情懷。在教學過程中,組織了一些服務地方農村的實踐活動,開展了助力鄉村振興的美育浸潤活動,到周邊農村地區進行美育支教,成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師生實踐團隊,圍繞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兒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選擇素質拓展游戲、學業輔導、親情陪伴、自護教育、歷史故事、紅色故事、革命歌曲以及不同民族的舞蹈等開展支教活動。
(四)教學模式的創新
在教學模式的創新過程中,采用線上線下結合、課內課外結合、能力培養與舞臺實踐結合、價值塑造與社會實踐服務結合的“四結合”教學模式。
課前預習主要是在線上完成。教師在微信公眾號發布預習資料、技巧講解、教師演示等視頻。線下課堂進行回課、糾錯、作品展示等,教師主要進行專業指導和點評,查看學生的作業完成度。課后在在線平臺上傳課堂實錄,讓學生看自己的不足之處,并且引入名師講堂,進行專業拓展。最后,進行專業延伸,主要是社會實踐和舞臺實踐。具體的教學分五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是任務驅動。例如,教師在微信平臺發布學生課前任務:根據前三周的學習,已掌握大部分左右手技能,現需各小組完成以下任務——練習鞏固右手運弓的各類技巧,練習鞏固左手揉弦的各類技巧,運用以上技能創編一首20小節以上有針對性的練習曲。前面的任務是對現有技能的鞏固,最后一個任務體現了學生對知識的遷移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第二個環節是回課和任務展示。例如,在運弓的過程中,虎口支點O、拇指向下的力F2以及琴筒對弓毛向上的力F2',三者是否滿足杠桿的動態平衡。在回課和任務展示的過程中,體現學科交叉的重要性。
第三個環節是學生互評。讓學生從技能應用、旋律節拍、情感表達等方面進行互評。
第四個環節是教師點評。教師對標新文科理念,從知識、能力、素質三個維度進行評價,進行新文科相關知識的滲透。
第五個環節是鞏固升華。將學生的編創練習曲以及本節課的視頻上傳至在線平臺,讓學生反復觀看,鞏固提升。
(五)教學評價的創新
采用多元評價方式來檢驗學習目標是否達成。教學評價采用的是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
量化評價包括過程性考核(線上學習占10%,小組作業占10%,課堂展示占20%,舞臺實踐占5%,社會實踐占5%)和結果性考核(期中考試占10%,期末考試占40%)。在過程性考核中主要以自主學習投入度、各種活動參與度、興趣提升展示度、創新提升高階度等質性評價為參考標準。
三、結語
二胡演奏課程的創新以新文科背景下能夠滿足國家、社會和藝術行業對藝術類人才專業能力的新期待和新要求為出發點,使藝術審美、素質提升與價值引領實現完美結合,并深深地根植于我國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優秀文化,落實專業培養目標,提高教學質量,塑造學生“三觀”,切實提高學生的表演能力、心理素質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進取精神,傳承中國紅色文化,了解并汲取中國歷史文化的精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基。該課程創新也推動了民族地區人才培養,構建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并重的、主動適應市場需求的多方向靈活辦學體系,滿足了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藝術人才的培養要求。
參考文獻:
[1]鄒軍.新文科背景下多元藝術融合創造性舞蹈課程研究[J].大眾文藝,2024(3):136-138.
[2]張慧芬.高等音樂教育專業二胡教學創新初探[J].戲劇之家,2023(27):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