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教育部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政課建設的意見》后,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改革隨之展開。該文件中強調要持續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教育,將傳統文化的傳承作為高中思想政治的重要教學任務。因此,教師要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的具體呈現方式,積極思考如何在課程中讓學生提升文化自信,樹立核心價值觀,增強民族認同感,生成文化傳承意識。基于此,文章先論述了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意義,然后分析了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現狀,最后具體闡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的融入策略,以期為廣大教師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4)15-0061-03
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是實現中國夢、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條件。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成為有理想、有抱負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有效途徑。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能滿足新課標要求,又能滿足新時代的育人要求。對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師應不斷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將其中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與具體的課程內容相融合,使高中思想政治學科能夠承擔起促進文化傳承的重任,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校園、走進課程,從而得到有效傳承。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的價值
(一)滿足國家發展的要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入高中思想政治課堂,能夠讓學生開闊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信、樹立正確價值觀念,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中、在課堂上煥發生機與活力,從而進一步增強國家文化實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在教學中真正落實德育
傳承優良民族文化是德育實施的重要環節。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是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載體,同樣擔負著德育的重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的滲透可以為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育人任務奠基,讓德育在課堂教學中被落實,并成為達成課程目標的有效手段。因此,筆者認為,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落實德育的重要表現,是將學生培養成德才兼備的有用人才的關鍵方式。
(三)打造特色高中思想政治課程
與一般的思想政治課程不同,教師在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會結合相應的課外知識內容。這一點能夠使課內與課外達成有效鏈接,使課程教學具有一定的創新意義。與此同時,文化的融入能讓課程的主題性更加凸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依托的教學活動也會更加豐富。教師結合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打造具有本班特色的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底色的特色課程,能讓課程更具新意,從而使學生被教學內容所吸引。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現狀
(一)資源不足,難以支撐
傳統文化的滲透需要以大量的文化知識資源為支撐。高中階段學生基于更高階的認知水平,亟須汲取更為豐富的文化知識,以達到開闊學生文化視野的目的。但目前確實存在傳統文化教學資源不夠豐富的情況,導致引入高中思想政治學科中的文化內容也不夠豐富,致使課程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夠,從而使思想政治課程中的傳統文化教育難以順利開展[1]。
(二)形式單一,缺乏創新
教師設計課程時,容易將注意力放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而忽略對課程教學形式的設計。對于傳統文化的融合,教師會依據課程主題拓展出相關的文化知識,以普及文化知識為支點開展教育活動。然而此類型的教學設計難免會具有單一性特征,缺乏一定的新意,導致課程教學模式死板,從而降低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
(三)意識不足,不夠重視
高中階段教學節奏緊促,課程教學時間寶貴,多數科任教師會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由,減少課外知識的講解以及文化活動的組織,并以應試為目標引導學生展開學科知識的學習。對于傳統文化的融入,許多教師由于擔心會耽誤學科知識的講授,從而對其的重視程度不足[2]。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的融入策略
(一)打開融合思路,加強文化鏈接
教師在課程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通常會以帶有文化元素的課程內容為依托,讓學生在學習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課程時感知傳統文化的魅力。但筆者認為,要想將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教學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應將傳統文化元素貫穿始終。對此,教師需要打開教學思路,讓不含明顯傳統文化元素的課程也能夠向外鏈接文化知識,從而加強課內外文化知識之間的聯系。例如,“生產資料所有制與經濟體制”這一單元中主要要求學生能夠結合實踐對我國宏觀經濟發展的具體事例作出明確闡釋,了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含義、措施及要求,并不明顯包含傳統文化的內容。對此,教師可以將文化視野拓展至課外,結合中國古代經濟制度的發展歷程,讓學生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來感知當今經濟制度與古代經濟制度之間的內在關聯,并從中找出異同點,從而引導學生對當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途徑進行深度思考。又如,教師在講解“我國的政治制度”相關知識點時,也可以結合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歷史知識,引導學生關聯歷史文化知識,從整體上理解中國政治制度這一龐大的知識體系。由此,教師從歷史文化知識的角度加強文化鏈接,讓不包含傳統文化的課程內容中也可體現傳統文化元素,從而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意識貫穿教學始終[3]。
(二)結合文化元素,開展文化活動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時常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各樣的學習活動。其初衷在于凸顯學科的實踐意義,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理解知識,在實踐中內化知識,從而達成教學目標。在將傳統文化知識融入思想政治課堂時,教師同樣應設定教學目標,并按照教學目標設計相關教學活動。例如,在“正確認識傳統文化”這節課的教學中,在導入環節,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詩詞分享活動。在規定的時間內,學生每人說一句自己喜歡的古詩詞,并從古韻的角度分析喜歡的原因。這樣,在導入環節中呈現傳統文化元素,能夠起到點明主題的作用,讓本節課以傳統文化為引領,讓學生明確學習思路。隨后,在感知傳統文化價值的環節中,教師與學生共同了解我國古詩詞文學領域的各個流派及其代表作。教師可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其中一個流派進行研討,并分析中華傳統文化的特征與價值。討論過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應如何將古詩詞文化傳承下去,讓我們的后輩也可以認識到古詩文化的魅力。在本課中,教師以古詩詞文化為主要線索,以文化鑒賞串聯課程整體內容,讓學生立足特定的傳統文化板塊,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感知文化魅力,形成文化傳承意識。
(三)強調文化實踐,踐行文化傳承
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融合文化元素,不僅是為了落實傳統文化教育,還是為了讓學生形成文化傳承意識,認識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為此,
教師在融合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應以實踐的方式讓學生踐行文化傳承,使其所產生的傳承意識落到實處。教師應在課堂上強調文化實踐,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組織實踐活動。例如,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以傳統節慶文化為側重點組織學生開展文化實踐活動。教師讓學生圍繞某一特定的傳統節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項目式學習。學生需要探索的是傳統節日中的傳統民俗活動,需要找尋活動的真實意義,將此與價值觀相關聯,從而感受傳統節慶文化被流傳至今的可貴之處。與此同時,教師還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查找如今瀕臨失傳的傳統節慶文化,讓學生分析文化傳承出現斷崖的原因,從而以此為立足點探索將傳統節慶文化傳承下去的方式。教師還可要求學生依據所考察到的情況,結合具體的分析結果,制訂具有可行性的文化傳承方案,并且在場景化的實踐活動中應用方案,對方案進行檢驗。由此,在實踐中,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得以強化[4]。
(四)結合趣味內容,激發學習興趣
文化傳承意識是學生的主觀意識,能夠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踐行文化傳承行為。因此,教師需要思考如何讓學生產生文化傳承的主觀意識。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師通常更加追求高效率與高質量,對教學中的“激趣”環節不夠重視。然而在傳統文化與課程相融合的過程中,“激趣”環節其實發揮著尤為重要的作用,能夠讓學生被趣味元素所吸引,對文化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例如,在“正確對待外來文化”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為了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課程內容及文化知識感興趣,可以結合多種趣味文化內容,開展主題式的文化活動。比如,
教師可組織學生感知中國春節與西方圣誕節的區別,
通過布景、設計活動、沉浸體驗、發表感想等一系列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以客觀、理性的態度面對文化差異,從而認識到本土文化的魅力,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進而樹立文化傳承的意識。
(五)優化作業設計,浸入文化傳承
作業是學生內化知識、升華所學內容的重要手段,也發揮著拓展延伸所學內容的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需要以某種具體的學習任務為載體。在前期,教師對學生完成學習任務作出硬性要求,到后期則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逐漸產生自我認知,從而認識到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因此,教師應以作業為載體,轉變作業形式,豐富作業內容。對于高中生而言,
課余時間非常寶貴,因此教師應做到最大程度上整合內容,讓作業內容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以傳統文化為依托引導學生鞏固所學的思想政治知識。例如,“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課程結束后,教師布置作業,要求學生查找生活中的文化交融現象,并分析其中是哪種文化相交融,以及給大眾帶來了怎樣的影響。有的學生以醬香酒與咖啡相結合為例進行分析,認為這是中西方飲食文化的交融現象。在分析的過程中學生認識到,之所以“醬香”能夠作為沖擊西方咖啡文化的重要元素,是因為酒文化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板塊,是傳承至今的文化精髓。由此,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提升了文化自信,增強了文化傳承意識[5]。
(六)課內鏈接課外,提升文化審美意識
教師可以思想政治課程教學內容為基礎向課外傳統文化知識延伸,以讓學生開闊文化視野為目標,調動學生了解文化知識的積極性,逐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為此,教師主張由課內知識鏈接課外知識,讓學生在鞏固課內知識的同時了解課外傳統文化知識,
以課內知識為橋梁,提升學生的文化審美能力和文化傳承能力。例如,在“法治中國建設”單元教學完成后,教師為學生布置閱讀任務,要求學生閱讀古代經典法治故事,如《約法三章》《奉公守法》《徙木立信》
等。通過閱讀課外故事,學生對本單元的核心內容理解得更加透徹。由此,教師鏈接課外讀物,讓學生從理解文字的層面出發,理解與本單元主題“法治”相關的傳統文化故事,在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同時,強化其文化審美能力。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要想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課程中,教師需要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新整合,對課程設計與實施形成新的思路。教師應以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目標,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角度出發在教學實踐中落實德育,使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文化傳承觀念,并自覺踐行文化傳承行為,增強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認同感,努力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粟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研究[J].高考,2024(1):149-151.
錢湫艷.在高中政治課堂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3(12):63-64.
張興平.優秀傳統文化與高中政治教學的有效融合[J].甘肅教育,2023(7):122-125.
吳江燕.五育融合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政治課的路徑[J].教育信息化論壇,2023(10):
114-116.
杜立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應用思考[J].基礎教育論壇,2022(1):60-61.
作者簡介:張瑩(1982.4-),女,福建南平人,
任教于福建省政和第一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