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麗(1980—),女,學士,廣東省生產力促進中心經濟師,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管理。
摘? 要:創新創業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則是落實國家創新發展戰略的關鍵。在這個過程中,心理支持體系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心理支持體系能夠為創新創業人才提供穩定的心理狀態和積極的心態,幫助其克服困難,發揮潛能,實現創新創業的目標。基于此,文章詳細分析了心理支持體系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中的作用與實踐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心理支持體系;創新創業人才;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31-0076-04
創新創業過程中,充滿了風險與挑戰,創業者常常會面臨不確定的因素和失敗的壓力。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 號)、《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教高廳〔2012〕4號)等文件精神,各級院校需要不斷創新心理支持體系,為創業者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使其從容應對各種困難和挫折,保持樂觀的態度和堅定的信心。
一、心理支持體系的作用分析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復雜和多變。這種變化給人們帶來了許多壓力和困擾,導致許多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這時,心理支持體系的作用就變得尤為重要。
首先,心理支持體系對于個體的心理健康具有積極作用。心理支持體系的核心目標是幫助個體在困難時刻獲得情感的支持和安慰。在人們陷入挫折、失落、焦慮等負面情緒時,心理支持體系能夠為他們提供情感上的依賴和關懷,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促進心理健康的恢復。通過傾聽、理解和鼓勵,心理支持體系可以增強個體的自尊、自信和勇氣,幫助他們重新建立起對自己的信心,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其次,心理支持體系對于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發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人際關系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無法回避的重要因素。心理支持體系的存在可以有效地提供人際關系中的支持和理解。在人際沖突和矛盾產生時,心理支持體系能夠引導個體更加理性地應對問題,緩解情緒的緊張程度,減少沖突的發生。心理支持體系也能夠為人們提供一個傾訴的渠道,讓個體能夠將內心的痛苦和困惑傾吐出來,獲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進而促進人際間的合作和共贏。
二、心理支持體系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中的體現
(一)幫助學生增強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
學生自我效能感是指學生對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一行為的主觀判斷和信念。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中,教師要注意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建立起自信心。在學生參加比賽或項目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幫助學生分析項目的可行性,讓他們明白項目本身就是有難度的,因此不能操之過急,需要一些時間和空間去完成。在實踐過程中,教師還應注意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支持。由于創新創業教育不是一個全新的事物,因此在培養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對于這些問題,教師要及時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讓他們了解到在這個過程中存在著各種困難和挫折。教師還應該注意多給學生鼓勵和贊揚,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二)幫助學生養成健康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
大學生在創新創業過程中,普遍面臨著經濟壓力、就業壓力和社會輿論等多重壓力,加之部分大學生缺乏正確的價值觀,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能及時調整心理狀態,容易產生焦慮、抑郁、孤獨等負面情緒,這些不良情緒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學生要學會正確應對壓力、調控情緒,教師可以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會認識自我、調節自我、完善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也可以通過開展社團活動等形式,培養學生的社交能力。高校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比如在校內設置專門的創新創業宣傳櫥窗和展板等設施,宣傳優秀創業事跡、創業項目及創新創業教育成果等;打造一批具有濃厚創新創業氛圍的校園文化活動品牌,如“創業大講堂”“科技創新論壇”“創業實踐營”等。
三、心理支持體系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中的實踐策略
(一)以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核心,營造創新創業文化氛圍
心理健康教育對于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主要有三種:一是以培養大學生自我認識能力、自我調控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為目標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二是以培養大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發展個性和健全人格為目標的心理健康教育;三是以培養大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科學文明的行為方式為目標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據不同目的、不同對象選擇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中,學生個體及家庭都是影響其創新創業行為及創新創業成績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應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整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中,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1]。
具體而言,高校要以學生為主體,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感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和提高。高校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來引導和培養學生積極樂觀、奮發向上、開拓創新等方面的精神品質,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業激情和潛能。
(二)以專業課程體系為依托,豐富創新創業課程內容
高校的專業課程體系是高校進行人才培養的重要依托,也是學生學習創新創業相關知識的重要平臺。要充分發揮專業課程體系的作用,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與專業知識學習結合起來,構建科學合理的專業課程體系,發揮專業課程體系在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主線,優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征及規律,將專業知識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比如講授學生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如何處理學習壓力等,豐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介紹社會支持理論、組織行為學、社會心理學等知識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是以專業實踐活動為依托,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如在專業課程中加入實踐教學環節,組織開展一系列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利用校內、校外資源,組織學生參與各種科技創新競賽活動;定期舉辦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并在大賽中設置心理素質測評環節。
三是以大學生創業計劃書為載體,開展創新創業項目研發。在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實施過程中,將心理素質測評和項目研發作為重要內容融入其中。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指導教師根據項目開發的目標、任務及所涉及的問題等要求學生在實施過程中進行自我反思和學習,并利用專業知識幫助學生提升心理素質。通過以上措施能夠有效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并促使大學生順利完成項目研發工作[2]。
四是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與調查。一方面,高校要將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納入課程體系中,使其作為學生創業能力培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高校應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開展相關研究與調查工作,為學生創業能力培養提供數據支持與理論指導。
(三)以“第二課堂”為載體,拓寬創新創業實踐平臺
“第二課堂”是指第一課堂以外的、學生自發組織的或參加的,旨在發展學生個性、提升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活動,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途徑。以“第二課堂”為載體,以專業實驗室為基礎,將第二課堂納入創新創業課程體系中,通過實踐教學提高大學生對創業的認知和熱情。
第二課堂由三大板塊構成,一是創業模擬實訓平臺,包括公司模擬實訓、商業計劃書寫作、創業設計等;二是社會實踐平臺,包括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大學生創業園等;三是創業專項訓練平臺,包括創新創業社團、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訓練平臺等。通過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有效結合,能夠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意識[3]。
(四)以社團活動為載體,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
學生社團是大學生展示個性、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有效平臺。圍繞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這一目標,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在學生社團中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支持活動,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和積極的個性品質。如開展“就業創業主題教育月”“走進企業、走近社會”等活動,對大學生進行創業意識教育和創業基本理論知識教育,幫助他們掌握有關創新創業的基本知識;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就業指導”等講座,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開展以“勵志成才”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如“勵志演講比賽”“我的人生我做主”等主題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開展社團活動,使學生學會處理好人際關系,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行為方式,學會管理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五)健全創新創業激勵機制
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應當將心理支持體系融入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構建科學合理的創新創業激勵機制。通過強化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訓練,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促使學生從多方面進行自我突破。不斷引導學生提升自信心,增強其承受挫折的能力,從而形成積極樂觀的心態。
高校可以為學生建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并為其配備專業心理咨詢人員,引導學生學會自我疏導與自我調節。高校還可以鼓勵和支持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以不斷提高其綜合素質水平。例如可以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由團委組織的志愿者活動、“三下鄉”活動、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節等活動。這些實踐活動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夠幫助大學生積累工作經驗、鍛煉實踐能力[4]。
高校還可以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學術競賽,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例如可以組織學生積極參加“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專項比賽。通過這些比賽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并提升其創新能力。
(六)開展心理危機干預
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及時有效地進行危機干預,是保障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順利進行的重要環節。學校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危機干預主要是通過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運用合理有效的方式開展心理危機干預,使學生能夠保持健康的身心狀態,以便于更好地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首先,學校應該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知識教育,定期組織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引導學生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其次,學校應該積極組織開展相關的心理健康講座活動,邀請專業的心理學專家為學生講解常見的心理疾病及解決方法,讓學生在學習心理學知識的同時了解自己的身心健康狀況。最后,學校還應該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咨詢服務。在平時的生活中,如果發現學生存在一定心理問題或者潛在危險時,學校應該及時與學生的家長溝通交流。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中實施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水平、滿足大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而且有利于增強大學生對自身生命價值和意義的認識,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5]。
(七)提供個性化的發展計劃
個性化發展計劃的實踐有助于學生制訂明確的目標,并為其提供相應的支持和資源,使他們具備自主創新和創業的能力。首先,需要了解學生的興趣和能力。通過與學生的密切互動和深入了解,了解他們的興趣、特長和潛在能力。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個人面談、學業檔案等方式收集信息,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風格和職業傾向。其次,基于對學生的了解,和他們一起制訂個性化的發展目標。發展目標可以包括短期和長期的職業規劃,具體的學習目標和創新創業的實踐目標。確保目標具體、可測量和可實現。再次,為學生分配專業的導師,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輔導。導師可以與學生定期會面,討論學術和職業問題,提供專業建議和指導,幫助學生制訂和落實個人發展計劃。導師還能夠鼓勵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精神,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學習和實踐環境,以支持其個性化發展計劃;提供創新實驗室、創業孵化器、創新創業競賽等平臺,讓學生能夠實踐和展示他們的創新創業項目;設立相應的學術和實踐支持機構,提供必要的資源和指導。最后,定期對學生的發展計劃進行評估和調整。通過定期評估,可了解學生的進展情況,發現問題和挑戰,并根據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和優化,確保發展計劃與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個人興趣一致。
(八)培養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
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中,培養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創新創業通常需要多個人共同協作并有效溝通。
1. 團隊項目實踐。組織學生參與團隊項目實踐,例如創新創業競賽、項目開發等。在這些項目中,每個學生將扮演一個特定的角色,與其他團隊成員協作工作。這有助于學生理解團隊協作的重要性,并學會在團隊中發揮自己的優勢。2. 團隊建設活動。開展團隊建設活動,促進團隊的合作和溝通。這些活動可以包括沖繩障礙賽、解謎游戲等。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可以學習相互協作、解決問題和有效溝通的技巧,并建立信任和緊密合作的關系。3. 角色扮演。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模擬各種團隊合作情景。學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團隊領導者、項目經理、協調員等,通過演練了解各個角色的職責和溝通技巧。這有助于學生意識到不同角色之間的配合和溝通的重要性。4. 團隊反饋和討論。鼓勵團隊成員之間進行反饋和討論,以進一步促進團隊合作和溝通。學生可以定期舉行團隊會議,分享各自的看法和發現。通過互相提出建設性的意見,進一步增強團隊合作和溝通的效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心理支持體系對于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在創新創業的過程中,人們需要不斷認識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明確自己的目標和職業規劃。心理支持體系通過提供職業咨詢、職業規劃和職業指導等服務,幫助創新創業人才梳理思路,找到適合的創新創業方向,實現自我價值。因此,應該加強創新創業人才的心理支持體系建設,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持,推動創新創業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田晨,魯悅. 大學生創業者心理支持體系的社會建構[J]. 教育教學論壇,2022(27):13-16.
[2] 夏海燕. 高校創業心理支持體系建構初探[J]. 改革與開放,2019(07):73-75.
[3] 徐曉娟. 高校大學生創業心理支持體系的構建策略探析[J]. 科技資訊,2019,17(04):214+218.
[4] 陳剛,徐暢. 頂崗實習期高職生心理支持體系的構建與運作[J]. 職教論壇,2015(26):93-96.
[5] 黃小輝. 特教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建構[J]. 現代特殊教育,2015(11):17-19.
(薦稿人:陳文杰,廣東省生產力促進中心高級工程師)
(責任編輯: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