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肖雄 陳迪 瞿凡麗 王旭航
摘要:當前興起的社交化、移動化、智能化等學習方式,重構了高校的教學場景、師生交互方式。圍繞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加強課程思政教學方式創新,探索以生為本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創新發展,對提升我國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具有現實意義。文章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圍繞智能媒體時代學生的認知與學習規律,探索新型課程思政教學創新模式。在研究設計上,文章以作者在華中師范大學數字媒體技術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過程中的影視類課程教學創新實踐為例,采用案例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圍繞價值引領、技術賦能、實踐創新三個層面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創新實踐,論證智能媒體技術有助于推進高校專業課程教學與課程思政育人的協同互融,優化教學管理與教學評價機制,進而提出了智能媒體環境下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理論與實踐的實施路徑與策略。文章旨在以信息化為抓手,推進教、學、管、評、研的智能化課程思政課堂建設,建立全過程、多維度、跨場景的課堂管理與學習評價模式,通過高水平的專業課程教學,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與陣地意識,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實現“三全育人”,培養高質量的數字媒體傳播人才。
關鍵詞:智能媒體;技術賦能;影視類課程;課程思政;教學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J9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24-0039-05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0年度湖北省高校教學研究課題“融媒體環境下影視類課程思政教學創新與實踐”項目成果,項目編號:2020148;2021年度人工智能教育學部教學創新研究項目“基于小雅平臺的課程思政智慧化教學實踐與創新研究”項目成果,項目編號:ZNXBJY202102;2022年度華中師范大學“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教學創新實踐活動與研究——“基于小雅平臺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與共享機制研究”項目成果,項目編號:CCNUAI&FE2022-03-08
近年來,高校課程教學環境發生深層次變革,社交化、移動化、智能化等學習方式的興起,對傳統教學場景、師生交互方式進行了重構。5G、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元宇宙等新興技術為教育創新注入了動力[1]。基于“網、端、微、屏”所構筑的智能化與融合化的知識傳播生態給高校課程教學注入新的能量,多終端的信息接收、多媒介的內容呈現、多平臺的協同操作、多場景的學習體驗逐漸成為高校教學的常態化選擇。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指出,要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統籌建設一體化智能化教學、管理與服務平臺,利用現代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現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結合[2]。2020 年5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要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應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3]。與此同時,5G網絡和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基建揭開了智能時代發展的序幕,迫切呼喚高校有機融合“智能+”理念賦能課程思政建設,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4]。在這一背景下,圍繞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大力創新課程思政教學方式,探索以生為本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創新發展,對促進我國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影視類課程作為華中師范大學數字媒體技術國家一流本科專業重點建設的主干方向類課程,其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目標是讓學生熟練掌握現代視聽媒介內容生產藝術與技術技巧的同時,通過專業課程學習堅定理想信念,強化文化意識形態領域的陣地意識,培養高質量的數字媒體傳播人才。基于這一目標,筆者將結合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影視類課程的教學實踐,圍繞價值引領、技術賦能、實踐創新三個維度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探索智能媒體環境下課程思政教學創新路徑。
作為開設在新工科專業下的藝術與技術交叉融合型課程群,影視類課程經過了15年的課程建設,形成了以編導基礎、電視攝像、非線性編輯技術、影視鑒賞與評論、影視特效與后期制作這五門核心課程為主體的課程集群。課程群讓學生在掌握數字視聽內容創作的藝術與技術的同時,還通過強化與動畫設計、虛擬現實、計算機視覺、游戲設計等相關專業方向的融合,以適應未來數字視聽媒介發展的新趨勢。教學團隊積極探索符合智能媒體時代學生認知與學習規律的新型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在教學創新實踐中實現育人鑄魂。
(一)以學生與學習效果為中心,建構全過程課程思政育人體系
當前,我國高等院校的專業教學模式逐漸從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學習效果為中心轉變。智能教育時代的個性化學習包括:識別學生個性化特征、生成個性化學習目標、推送個性化學習資源、制定個性化學習策略、驅動個性化學習評價五個方面[5]。
為了順應這一趨勢,教學團隊在規劃課程思政育人體系時,重點圍繞群內課程的知識結構與教學目標,從學習者、學習內容、學習目的、學習資源、學習環境、學習活動、學習評價七個環節進行整體規劃。確立“四個結合、三個注重、兩個突出”的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思路,即價值引領與育人鑄魂相結合、技術賦能與課程育人相結合、精品意識與實踐育人相結合、專業能力與德育培養相結合;注重思政元素與多元教學場景的融合、注重智能媒體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注重專業學習體驗與課程思政育人效果的融合;突出高質量的實踐教學項目對課程思政建設的帶動作用、突出價值觀塑造對專業能力培養的帶動作用。
在確立總體規劃思路的同時,為了實現不同教學環節的協同育人,教學團隊圍繞課程的前置學習、正式學習、后續學習三個階段,基于智能媒體環境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建設、教學平臺搭建、教學互動與反饋設計、教學效果評估體系規劃。在此基礎上,針對影視類課程的知識結構特點,設計一體化的課程思政教學案例資源庫、數字化資源共享與教學聯動機制,提升群內課程之間的協同育人水平。同時,借助智能媒體手段將知識、能力、價值目標從第一課堂遷移到第二課堂與第三課堂,強化教師作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和協助者的角色,增強教師在混合式教學、線上教學、實踐教學過程中的在場感與存在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達到培養信念堅定、技術過硬的人才的目標。
(二)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堂教學,探索情景式教學創新路徑
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占據主導地位,隨著智能媒體時代網絡課程資源平臺、知識類自媒體的興起,教師的知識傳播中心地位逐漸被消解,傳統的自上而下的灌輸型知識傳播模式已不再適應當代大學生的信息接收習慣。同時,在傳統灌輸型教學模式下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容易產生教學目標與教學效果脫節的現象,并且容易影響課程思政育人效果。
為此,課程教學團隊確立了思政元素有機融入的情景式教學思路,圍繞影視類課程的知識結構和學習者的特點,深入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文化自信、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工匠精神、職業道德、職業素養、中國傳統文化、創新創業等內容,并將其有機融入教學設計之中。
在選擇教學案例方面,教學團隊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優秀主旋律影片以及富有典型民族傳統文化特征的影視作品作為理論教學案例進行剖析,喚醒學生的民族文化記憶、增強主旋律意識,同時強化此類作品創作中體現出來的精神內涵。例如,以《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父輩》《紅海行動》《中國機長》《超級工程》《航拍中國》等優秀的國產電影和紀錄片作為視聽語言、劇本創作的教學案例,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強化課程教學案例對學生價值觀的引領作用。
在課后觀摩活動設計上,力求做到課后觀摩案例與課程教學案例的有效銜接。在制定觀摩名單上,有意識地選擇反映時代新面貌、弘揚社會正能量、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的電影、紀錄片、短視頻作品,讓學生通過觀摩高質量的影視作品,進一步提升審美層次,進而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
在實踐教學環節,通過將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進思想融入影視實踐創作的任務設置情景中,引導學生建構積極向上的影視創作觀念,讓實踐教學與育人鑄魂相融相長,實現思政元素融入與專業教學的同向同行。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快速普及,各類智能教學工具在高校課堂得到廣泛應用,以“網、端、微、屏 ”為代表的智能化媒體深度滲透教學全過程。當代大學生的學習方式逐漸呈現個性化、多樣化、智能化的特點,他主學習、個體學習、知識性學習等傳統的學習方式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實踐性學習等以智能技術為支撐的學習方式轉變[6]。
為此,影視類課程教學團隊在開展課程思政育人過程中,要圍繞技術賦能教學模式創新,著力探索智能媒體與課程思政育人的協同性與適配性,建構智能媒體環境下課程思政設計規劃與實施路徑,以適應當前數字媒體人才培養的需求。
(一)智能媒體技術推進思政育人與課程育人協同互融
作為開設在華中師范大學人工智能教育學部下的特色專業課程群,教學團隊十分重視圍繞智能化教學環境進行課程思政的資源開發、教學互動、課堂管理、學情分析的教學創新實踐。
在教學平臺搭建方面,教學團隊主要借助華中師范大學人工智能教育學部自主開發的智能學習平臺“小雅”,聯通線上、線下不同教學場景,實現對課堂的簽到簽退、師生交互、課程資源匯集、任務布置、學情數據與評價等多流程的智能化管理。針對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推送適應其需求的教學資源,提供啟發式的教學方式,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7]。
在教學實施層面,課前學習階段,教師將電子教材、參考文獻和課程思政擴展視頻資源上傳至“小雅”平臺,供學生進行課前學習。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小雅”平臺開展互動式教學、分組式教學和小組合作探究教學,現場觀摩與研討思政類影視資源。在課后學習階段,教學團隊基于“小雅”平臺設計自主探究式學習活動,學生利用“小雅”平臺通過回看、擴展文獻資源、視頻資源分享等,達到復習課堂理論知識的目的。同時,教師還借助學習強國、中國大學MOOC、B站知識區、Xmind等學習平臺和工具,強化學生對課程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系統性消化與總結。
在師生交互方面,教師借助“小雅”平臺與學生進行線上交流探討,教師結合相關數據動態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深化師生的交流互動。
在實踐教學環節,教師借助各類影視創作類應用與“小雅”平臺共筑全流程交互的實踐教學環境,圍繞思政題材影視作品開展創作實踐,實踐作品通過微信視頻號、B站、小紅書等平臺化媒體進行展示,使智能化媒體技術手段充分融入影視類課程思政育人過程中,從而有效強化了學習的趣味性和學習效果,實現了課程思政育人在多個場景的協同互融。
(二)智能學習平臺優化教學活動管理與教學評價機制改革
技術賦能背景下,影視類課程教學團隊在學生成績評價體系上重點圍繞學情數據建構“三位一體”的教學評價體系。依托學生在“小雅”平臺上生成的過程性數據,如課程簽到、排行榜(討論發帖、學習時長、任務完成)、課程任務(答題任務、自主觀看、討論)、課堂表現等數據測評指標來生成學生學習畫像,通過判斷學習的過程性數據,為開展課程思政學習評價提供更全面的數據支持,從而有效提升學生學習評價的精準度。
在設計考核機制上,將個人評價與小組評價、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等評價要素納入綜合評價體系之中。例如,在課堂學習和實踐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分階段匯報和展示實踐作品的制作進度、分享制作流程和細節、總結反思、開展自評和他人互評。在成績考核上,教學團隊還需加強德育考核和教學考核的銜接,如考評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文化價值觀、專業精神等。改變以往以經驗支持的學習效果評價模式,轉向以數據支持的學習效果評價形式,實現課程思政教學過程與評價過程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學習評價更加客觀、全面。
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經歷了巨大的結構變化,數字化轉型已基本完成[8]。數字化變遷推動了媒體行業大范圍的轉型升級[9]。以AI全面介入傳媒內容生產為標志,智能媒體將依托AGC,全面整合PGC和UGC,形成嶄新的內容生產格局[10]4。與此同時,VR作用于用戶端,促進信息接收方式的革命性改變,以沉浸感和交互性來重構人與世界的交往格局;AI 將重組內容生產體系,并最終形成AI+5G+VR的智能媒體傳播技術新格局[10]4。媒體行業發展的變革趨勢對影視類課程的實踐教學質量和技術融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影視類課程教學團隊應著力以高質量實踐教學開展和智能媒體技術融入實踐教學為抓手,促進課程實踐育人質量的提升。
(一)高質量實踐項目驅動學生實踐能力全面提升
當前,網絡媒體內容呈現出碎片化、社交化等傳播特征,這給教師引導00后大學生的價值觀帶來一定的挑戰。避免課程思政融入專業教學時出現“顯性課堂”與“隱性課堂”脫節的問題,是在教學創新實踐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之一。
為此,教學團隊依據影視類實踐教學的特點與目標,確立了“思政+項目+競賽”的實踐教學思路,借助實踐創作、學科競賽、校園媒體實踐,充分利用“隱性課堂”強化對學生的價值觀引領。圍繞“在做中學,在學中做”的實踐教學理念,設置了學科競賽類、思政專題類、校園文化類、校媒定制類四大實踐教學項目模塊,將課程思政元素與創作實踐、學科競賽、課程沙龍研討活動相結合。
在實踐教學執行層面,學科競賽類主要基于國家級、省級學科競賽設置實踐教學項目,促進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緊密融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元素融入項目遴選、劇本創作、拍攝與后期制作、競賽答辯的全流程創作實踐中,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通過視聽語言更好地喚醒受眾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11]。思政專題類則圍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建黨100周年、“四史”教育等重大活動選題,設置思政專題類視頻作品創作項目,培養學生在文化意識形態領域的陣地意識和傳播能力。校園文化建設類則圍繞華師校園文化建設,教學團隊側重于帶領學生參與學校開學典禮、畢業典禮、校運會、教學節等各類大型活動的拍攝、直播、導播和編輯工作。同時,圍繞華師文化的傳播,師生團隊聯合策劃拍攝了以華師精神為主題,包括《愛在華師》《七月星芒》《我們的故事》《一步之遙》《最美的相遇》在內的華師系列校園微電影、MV、宣傳片,相關作品在校內外媒體上廣泛傳播,為華師校園文化的進一步傳播提供了助力。校媒定制類項目則側重于體現項目的綜合性、創造性。教學團隊與學校黨委宣傳部融媒體中心合作開展實踐項目設計與團隊搭建,規劃了華師官方視頻號校園定制系列短視頻、元宇宙與虛擬校園校友開發等高水平實踐項目,用跨媒介、跨學科的知識體系,去解決更具挑戰性和難度更大的項目,增強學生團隊的團結協作能力和攻堅克難精神。
(二)智能媒體技術促進專業實踐教學融合與創新
跨學科學習強調學生能夠利用兩個或兩個以上學科領域的知識、信息、理論、方法等來探究有意義、有難度、與學科知識應用相關的問題,并能夠整合相應的觀點和思維,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12]。
作為華中師范大學國家一流的新工科本科專業,數字媒體技術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融合實踐能力,以滿足當前交互設計、虛擬現實、智能媒體、動畫游戲、影視技術等交叉領域的行業需求。單一的課程建設雖然能夠打造創新的亮點,但是只有形成課程體系的共性和規模,才能影響學生培養的全局[13]。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課程教學團隊針對高年級學生的專業學習水平,圍繞數字媒體不同專業方向和技術進行有機融合,增設融合型教學實踐項目,提高人才培養的專業融合度。教學團隊結合當前數字媒體行業的人才需求設置高階融合實踐教學項目,通過將動作捕捉、三維建模、虛擬現實技術融入項目實踐課程,在提升影視實踐教學與數字媒體技術融合程度的同時。
也更好地適配了當前數字媒體行業的全新發展趨勢。以華中師范大學虛擬主播“華小詩”制作項目為例,課程專業教師帶領學生全程參與虛擬主播“華小詩”的形象設計、三維建模、非真實感渲染、動作捕捉與面部表情捕捉、合成視頻的全流程制作[14]。在融合型的影視項目實踐過程中,讓學生在不同專業課程領域進行了實踐融合,也凸顯了課程教學團隊在推進專業融合實踐教學的有益探索。在實踐教學管理上,突出思政育人與實踐教學的全過程融合,教學團隊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實踐創作任務,讓課程思政育人滲透影視類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同時,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從創作思路、技術支持等多方面著手,對學生進行指導和協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實踐教學評價方面,不僅要注重評價實踐作品的質量,還要注重考察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意志力、團隊協作精神等,依托“小雅”智能平臺和華中師大國家級文科綜合實驗中心的教學管理平臺生成學生實踐學習過程中的數據畫像和分析報告,達到精準評價課程實踐教學效果的目的。
影視類課程教學團隊緊密契合教育改革的現實需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做到價值引領和知識傳授及能力培養有機統一、教書和育人有機統一,堅持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15]。近年來,影視類教學團隊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實踐教學成果,充分彰顯了課程思政鑄魂育人實效。
(一)強化了價值觀念的引導,提高了課程思政育人質量
影視類課程教學團隊在將課程思政融入教學過程中,系統梳理了教學內容體系與課程思政如何融入、教學案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對接、學生實踐創作與價值導向如何引導等問題,通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努力發揮學生價值觀的引領者、專業精神的鍛造者的作用,探索了學生專業能力與道德素養培養并重的創新路徑,強化了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與實踐。2021年,教學團隊獲得了華中師范大學第七屆本科教學創新獎二等獎。2022年,被評為課程思政優秀教學團隊。近三年,課程群內多門課程被評為華中師范大學課程思政示范課堂。
(二)優化了課程學習體驗,取得了一批高水平實踐教學成果
影視類課程教學團隊通過圍繞學生核心能力培養,增強高質量實踐教學供給,優化課程學習體驗,全面鍛煉了學生專業核心素養與文化傳播能力,促進了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創新能力與綜合素質的發展。學生在課程實踐環節創作的微電影、紀錄片、數字短片,在傳播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還獲得了一批國家級、省級學科競賽獎項。2015年至今,影視類課程學生實踐作品在中國“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網絡文化節、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未來設計師——全國高校數字藝術設計大賽,獲獎合計50余項,其中,國家級競賽一等獎10項、二等獎35項、三等獎35項,成為影視類課程開展高質量實踐教學的一大亮點。
(三)探索了智能媒體環境下課程思政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新方法
在當前國家加大教育新基建建設力度的背景下,影視類課程教學團隊利用智能媒體技術深化課堂教學變革,構建智能媒體環境下“平臺+課程思政”育人體系,針對課程教學與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合,推動課程設計、學習模式、課程考核方式的創新,建立了“平臺+數據”的課程管理體系,加強了對教學過程的全流程數據采集與分析,構建了智能化教學創新模式。同時,圍繞“網、端、微、屏”的矩陣式傳播方式開展教學創新,為豐富課程資源內容供給與跨平臺整合提供了策略和路徑支撐,在增強課程思政教學效能的同時,為相關學科與專業開展課程思政的信息化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法。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明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智能媒體時代,高校課程思政育人應以價值引領為核心,圍繞人才培養目標,以信息化為抓手,持續推進教、學、管、評、研的智能化課堂建設,建立全過程、多維度、跨場景的課堂管理與學習評價模式,助力智能化課程思政課堂建設,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實現“三全育人”。
參考文獻:
[1] 夏立新.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趕考之路:必然趨勢、實踐初探與未來方向[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5):1-5.
[2]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EB/OL].中國政府網,2019-02-23. 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 5367987.htm.
[3]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中國政府網,2020-05-28. https://www.gov.cn/zhengce/ 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eqid=ae7747a30004e 62c00000004646acb3e.
[4] 謝幼如,邱藝,黃瑜玲,等.智能時代高校課程思政的設計理論與方法[J].電化教育研究,2021(4):76-84.
[5] 劉斌,王孟慧.人工智能時代的個性化學習:內涵、技術支持與實現路徑[J].教育探索,2021(7):80-83.
[6] 王英玉,曲艷紅.大數據環境下中國大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J].職業技術,2019(9):52-55.
[7] 吳永和,劉博文,馬曉玲.構筑“人工智能+教育”的生態系統[J].遠程教育雜志,2017(5):27-39.
[8] 張曉明,馬一棟.新媒體成為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動力[EB/OL].中國社會科學網,2022-01-20.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208/ t20220803_5466235.shtml.
[9] 蔣曉麗.數字生態下新型主流媒體的平臺生產與價值增效[J].中國編輯,2022(5):40-45.
[10] 廖祥忠.從媒體融合到融合媒體:電視人的抉擇與進路[J].現代傳播,2020(1):1-7.
[11] 王玉.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路徑探索[J].新聞傳播研究導刊,2023(19):72-74.
[12] 柴如瑾,黨文婷,嚴圣禾.跨學科學習怎么“跨”?讓知識在情境中活起來[N].光明日報,2022-11-15(13).
[13] 孫振虎,趙甜.新聞傳播學新文科課程體系建設路徑探析:以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為例[J].現代傳播,2021(4):23-27.
[14] 郝日虹.網聚正能量 建功新征程 華中師范大學2023融媒體盛典舉行[EB/OL].華大在線,2023-04-08. http://news.ccnu.edu. cn/info/1003/40594.htm.
[15] 謝幼如,邱藝,黃瑜玲,等.智能時代高校課程思政的設計理論與方法[J].電化教育研究,2021(4):76-84.
作者簡介 趙肖雄,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數字媒體傳播、教育傳播。 陳迪,副教授,華中師范大學人工智能教育學部數字媒體系主任、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數字媒體傳播、教育傳播、教育技術。 瞿凡麗,研究方向:數字媒體。 王旭航,研究方向:數字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