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翠偉
摘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五個方面著力:傳統文化大眾化,“飛入尋常百姓家”;傳統文化產業化,激發發展動力活力;傳統文化數字化,提升數字產業內涵;傳統文化平臺化,實現資源合作共享;傳統文化媒體化,擴大受眾群體覆蓋面。“五化”從發展定位、發展動力、方法創新、表現形式、傳播手段促進傳統文化“兩創”。
關鍵詞:傳統文化 創造性轉化 創新性發展 濟南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山東是文化大省,濟南是齊魯文化匯聚之地,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扛牢使命責任,深耕人文沃土,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大力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重大課題,需要我們從傳統文化發展定位、發展動力、方法創新、表現形式、傳播手段等方面深入思考和探索。
傳統文化不是僅僅存在于象牙塔之中供專家學者研究的對象,不能只印在書本上、躺在書齋里,而是要“活起來”,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大眾參與其中,走向社會、走進人心,才能發揮文化人的作用。首先要摸清家底,對傳統文化進行整理,哪些適用于專家學者的研究,哪些通過合理的形式轉化與包裝可以“飛入尋常百姓家”。其次要研究好群眾喜好、群眾心理,群眾想看什么、群眾需要什么,我們就把方向朝哪一方面用力。在這方面,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策劃制作的《經典詠流傳》《中華詩詞大會》等叫好又叫座的節目都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學習參照樣本。故事講好了,群眾參與度高了,將進一步推動傳統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
1.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稟賦為濟南傳統文化大眾化提供堅實基礎。濟南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具有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稟賦。近年來,全市圍繞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做了大量工作,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果。努力推動龍山文化、黃河文化、大舜文化、二安文化、泉水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兩創”落地生根,打造全省“兩創”文化高地。“濟南泉·城文化景觀”遺產項目已經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齊長城(錦陽關段)保護利用項目和黃河文化博物館項目被列為國家“十四五”文化保護傳承發展重點項目,城子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再獲改造提升,成功舉辦中國國際文化旅游博覽會、全國書博會、中國非遺博覽會、中國(濟南)“二安文化”高峰論壇、黃河生態文明國際論壇等國際國內展覽論壇活動;先后榮獲“國際花園城市”競賽最高獎項金獎、2022年“東亞文化之都”等榮譽稱號。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了覆蓋市、縣、鄉、村的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公共文化服務環境持續優化。重點文化惠民工程扎實推進,大力開展全民閱讀工作,書香泉城建設卓有成效,舉辦了12屆“書香濟南”全民閱讀節,入選“中國十大最愛閱讀城市”、全國十大數字閱讀城市。
2.建設“兩創”先行示范區,為濟南傳統文化大眾化提供宣傳陣地。濟南將以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先行示范區為目標,健全保障機制,加大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扶持力度,強化政策支撐,完善設施網絡,加快推進濟南黃河文化博物館等市級重點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支持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規劃建設綜合性文化館群,推動縣級及縣級以下公共文化設施提檔升級,持續推進“書香泉城”建設,培育城市書房、泉城書吧、泉城文化驛站等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間,進而打造成為傳承弘揚濟南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廣泛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滿足群眾多樣化、品質化、個性化的文化需求,努力將濟南打造成人人想讀書、時時有書讀的“愛閱之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大力繁榮發展文化事業,打造“兩創”精品力作,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文藝、影視創作中,推出“兩個效益”俱佳的精品力作。
優秀傳統文化要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統籌事業和產業兩種形態、公益和市場兩種資源,事業引領產業,產業增強事業發展動力和活力。文化事業的發展,需要通過產業化之路做大做強,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文化的產業化,最終打造的是文化品牌,要以文化事業為基礎,以先進文化理念引領產業發展,服務市場需求,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優秀的傳統文化賦予文化產業以靈魂,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根源和活水;傳統文化元素所體現出的鮮明的民族特征、豐厚的文化底蘊,是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內在價值的體現,是文化產業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資源庫,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越具有消費價值和國際競爭力。
1.加大扶持力度,濟南文化產業化跑出“加速度”。近年來,濟南市以提升城市軟實力為目標,在文化產業扶持上不斷發力,文化產業發展跑出“加速度”。通過加大扶持補貼力度,扶持本土文創企業,多元消費場景推動產業升級,打造特色產業園區,支持并扶持本土龍頭企業,助力打造濟南新媒體之都的城市IP等措施,做大做強文旅產業,積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文旅產業發展,努力把文化的潛在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目前,全市文化企業達4.2萬家,其中規模以上文化企業479家。省級以上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18個,市級已建、在建文化市場21個,文化產業園區60個。文化業態進一步豐富,創意設計、出版發行、影視動漫、演藝娛樂、文博產業等優勢產業發展迅速,創意設計服務企業數量、從業人員、營業收入均占全市文化產業的1/3左右;各類印刷企業751家、出版物發行單位1690家、網上書店431家;廣播電視節目制作機構400余家,院線影院65家,演出娛樂場所(團體)450家,劇場207個、座位數13.5萬個,近幾年年均演出1.2萬場次。
2.尋求新的突破口,挖掘濟南文化創意產業的巨大潛力。濟南市文化產業占GDP比重雖然呈上升趨勢,但是整體占比還處在相對低位,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當前傳統文化還缺乏更具表現力和現代性的呈現形式和包裝形式,原創性不夠;文化產業上下游相關的創新經濟還未做大做強,還未與其他形式實現有效融合與鏈接;在產業布局上還存在短板。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文化創意類產業仍有著巨大潛力,也正是未來尋求突破發展的重要方向。《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將文化創意、精品旅游寫進了山東重點發展的“十強”產業,從頂層設計上提供了制度保障,作為齊魯文化匯聚之地,濟南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著光輝的前景。下一步,要厚植泉城文化優勢,面向市場需求,圍繞文化產業打通上下游產業鏈條,做好建鏈補鏈強鏈,培育壯大一批設計創意、動漫游戲、數字出版、新媒體等新興文化產業,打造影視傳媒、數字內容、休閑旅游、美術創意、節慶會展、演藝服務產業鏈,壯大市場主體,形成規模化產業集聚,促進文化產業大發展,不斷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
數字技術作為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導力量,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深刻改變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科技日新月異,文化歷久彌新,文化數字化與數字文化產業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數字化日益成為城市軟實力的關鍵指標之一。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加快順應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趨勢,既要改造提升傳統業態,促進文化事業和產業“上云用數”,又要加強文化IP開發,讓傳統文化“活”起來,提升數字產業內涵,加大優質數字文化產品供給,促進數字文化消費升級。
1.實施文化數字化戰略,使文化成為濟南支柱產業。近年來,濟南市大力實施文化數字化戰略,強化頂層設計,以把文化產業打造成全市支柱產業為目標,堅持小切口、項目化,制定出臺一攬子支持文藝創作、文化創意、文化消費、網絡視聽、數字出版、動漫影視等發展的政策措施。目前,濟南市正著力打造數字文化體驗中心,擬選址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與濟南廣播電視臺“黃河V谷”項目一體規劃、同步建設,打造集都市觀光、高空游樂、時尚餐飲、影視娛樂、文化教育、休閑體驗等多功能于一體的融媒體綜合體和文旅項目,開辟新型的文化旅游打卡地、影視產業聚集區、融媒高科技示范區。
2.打造更具影響力品牌,推動濟南文化數字化升級。當前,濟南市加快推進數字濟南建設,打造數字先鋒城市,數字經濟迎來重大發展機遇。要以此為契機,推動優秀傳統文化數字化轉化,大力發展數字文化產業,實現濟南文化產業數字化升級,推進濟南數字文化的產業化進程。以加大技術開發、培育產業鏈條、促進產業聯盟為著力點,引導與推動一批文化特色濃、品牌信譽好、市場競爭力強的濟南“老字號”文化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要推動文化和旅游數字化融合,發展云旅游、云直播等新型旅游形態;建設數字劇場、在線劇院,推動傳統戲劇舞蹈數字化演藝應用;要創新開發、活化利用,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網絡展示示范項目,不斷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開展虛擬講解、藝術普及和交互體驗等數字化服務;打造更多具有濟南特色、濟南風格的旅游體驗場景和文旅IP。加大濟南文化產品數字化開發,將“二安”“魯菜”“泉水”“大舜”等民俗文化呈現在電視劇、網劇、網絡電影、游戲、動漫上,推動濟南文化數字化轉化,打造更多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濟南文化品牌,創新文化產品供給。
平臺化的要義,在于整合資源,實現合作與共享。優秀傳統文化的平臺化,要探索合理、有效的表現形式,通過具象化的呈現和交互式、沉浸式等可體驗形式,把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產生活各方面,推動文化的變現和實踐,真正起到浸潤人心、潛移默化的效果,實現以文化人的目的。其特點一是“文化+”行業,實現文化與旅游、體育等行業融合,通過研學、娛樂、健身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和形式,寓教于行、寓教于樂;二是“文化+”數字技術,典型例子如沉浸式體驗業態,成為近年來文商旅行業中的熱點領域,特別是密室逃脫、劇本殺等沉浸式體驗領域迎來了爆發式增長。
1.積極探索平臺建設發展新路徑,為濟南文化平臺化提供陣地和支撐。濟南不僅文化資源豐富,而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完善,文化設施有著良好基礎,文化消費市場有著巨大潛力。《濟南市公共文化設施專項規劃(2021-2035年)》進一步提出,支持在起步區建設黃河文化傳承基地,布局一批文化館群,健全完善覆蓋城鄉的市、縣、鎮、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同時,濟南順應經濟社會發展態勢,積極應對,超前布局,與北京大學共建城市軟實力研究院,建立元宇宙創新實驗室,從文化平臺建設、產業技術發展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這些有利條件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平臺化發展提供了重要陣地和支撐。
2.實施“文化+”戰略,把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融入濟南生產生活各方面。下一步,要著力實施“文化+”戰略,充分利用豐厚的歷史文化和文化設施,聚焦數字賦能文化發展,真正把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融入生產生活各方面。要充分發揮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群藝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機構的平臺作用,精心打造曲山藝海博物館、蔡公時紀念館、老舍紀念館等特色“文化客廳”,面向社會免費開放,成為黨建活動、傳統文化教育基地;以明府城和老商埠為重點,加強對歷史文化名城總體布局、歷史文化街區、近現代優秀歷史建筑的保護,加強商埠博物館群、專業博物館建設,規劃研學旅游線路,開發文創衍生產品;要積極融合人工智能、數字化以及AI、VR等現代技術,打造濟南名士的展館、街區、園區、節慶以及主題旅游線路,開發名士創意產品,策劃情景演藝,創新講述名士故事;整合全市各級文保單位、館藏文物、考古現場等資源,推進數字博物館平臺建設,加強城市名人故居、展覽館建設;特別要大力發展元宇宙產業,做好線上線下相結合,逐步形成元宇宙線上線下形象IP。比如,通過元宇宙技術,讓璀璨的“二安”文化打破時空界限,讓觀眾在虛擬現實中,沉浸式感受“宋代風華”與現代科技相融合的驚艷與酷炫;支持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發展鄉村旅游等業態,推出一批具有鮮明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的主題旅游線路、研學旅游產品、演藝作品;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展文藝創作和文創設計,提高產品品質,豐富文化內涵;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時尚街區、樓宇,走進青年人群體,豐富青年人文化生活。
進入數字化時代,伴隨信息通信技術的推廣普及,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發生了巨大變革,傳媒特別是電子媒介和網絡媒介日益融入人們生活,影響日益深入,傳媒成為有效的文化工具,強大的文化動力,也成為文化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6.4%,互聯網越來越成為人們精神生活新空間、信息傳播新渠道、文化創作新平臺。文化的傳媒化是當前文化發展的重點,是當代文化傳播的顯著特點。傳媒化的過程就是傳媒與文化一體化的過程,傳媒即是文化。這既是傳媒技術突飛猛進的結果,也是文化自身發展的需要。文化的傳媒化,不僅推動文化本身發生變化,傳媒載體自身影響力也有重大飛躍。沒有脫離傳媒的文化,也沒有脫離文化的傳媒。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要適應數字化時代特點,促進和加快傳媒化,運用好各類新媒體手段,形成有效的立體化傳播格局,運用強大的矩陣化傳播,進一步擴大覆蓋面,不斷擴大受眾群體。
1.媒體行業空前發展,媒體融合“濟南模式”獲廣泛贊譽。濟南媒體行業近年來空前發展,報刊、廣播、電視和出版等傳統媒體行業實力雄厚;融媒體建設卓有成效,12個區縣縣級融媒體中心全部成立,媒體融合“濟南模式”獲廣泛贊譽;與《傳媒》雜志合作舉辦多屆中國新媒體發展年會,新媒體之都建設初見成效;數字出版、創意設計、動漫影視等一批高附加值文化服務行業迅速崛起;在全省率先成立國際傳播中心,打造泉城發布廳,充分發揮網絡作用,成立100名網絡名人巡訪團、100名泉城推薦官、100名網絡泉城代言人3支隊伍,推出觀濟南、趵突視角等16個有影響的公眾號;涌現出一大批網紅主播,也帶動了電商產業加快融合發展。
2.進一步推動濟南文化傳媒化發展,使文化傳播正能量更有大流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要充分運用好現代傳媒優勢,推動文化的傳媒化發展和傳播,真正做到正能量要有大流量。要綜合運用報紙、書刊、電臺、電視臺、互聯網站等各類載體,實施優秀傳統文化新媒體傳播工程,融通多媒體資源,統籌各方力量,創新表達方式,大力彰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要牢牢把握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著力做大做強主流思想輿論;要適應和融入網絡文化潮流,把握網絡文化發展規律,善于應對和引領網絡輿情熱點,牢牢掌握網上輿論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要加強媒體自身建設,增強自身使命感和責任感,加強文化自覺,真正擔負起文化傳承和文化復興責任;要加強網絡文化陣地建設,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讓互聯網更好造福人民,不斷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要圍繞名泉、名士、名城等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打造城市IP、標識,提煉城市精神;要充分發揮濟南國際傳播中心、泉城發布廳作用,利用海右新論、鵲華視頻、海右文藝等載體平臺,用好央媒省媒、官方媒體、主流媒體、行業媒體、自媒體公眾號,聘請更多網上泉城推介官、名人巡訪團、泉城形象大使,構建大宣傳、大傳播工作格局,講好新時代泉城故事,讓更多人認識濟南、關注濟南、愛上濟南,讓濟南成為近悅遠來之城。
作者系中共濟南市委黨校(濟南行政學院)、濟南市社會主義學院教授,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參考文獻
[1]邢云文.數字技術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N].人民日報,2023-11-17.
[2]武文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擔負好新的文化使命[N].光明日報,2023-09-05.
[3]張坤.做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創新引領者[N].中國青年報,2020-10-21.
【編輯:孫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