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棟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與培訓學院堅持以人才振興為抓手,全力服務鄉村振興,做好“三農”工作,培育了一大批新時代高素質農民。在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協同創新過程中,滿足了地方和區域產業發展需求。
關鍵詞 繼續教育 鄉村振興 產教融合 人才培養
這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其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934年于右任先生和楊虎城將軍創建的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附設高職,是中國最早舉辦職業教育的院校之一。這就是坐落于全國首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陜西楊凌的楊凌職業技術學院。
建校89年來,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培養了26萬余名專業技術人才,涌現出一批農業專家、全國技術能手和勞動模范,被譽為地方市、縣(區、局)長培養的“搖籃”。目前,學校實行鄉村振興學院、村干部(農民)發展學院、繼續教育與培訓學院“三塊牌子一套班子”管理模式,將鄉村人才培養、農村致富帶頭人培育與全民終身教育有機結合,全面助推以組織振興為引領、以人才振興為抓手、以產業振興為重點、以文化振興為靈魂、以生態振興為底色的“五大振興”。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鄉村振興學院、村干部(農民)發展學院、繼續教育與培訓學院院長黃璞在與本刊對話時表示,繼續教育與培訓學院依托學校雄厚的辦學力量,積極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目前已形成了融成人專、本科學歷教育,中長期職業培訓及短期技能培訓為一體的多形式、多層次、多維度的辦學
格局。
以高質量育訓培育高素質新農民
學校在辦學實踐中,確立了“以農為本,扎根陜西,服務西部,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辦學定位。繼續教育與培訓學院在省級相關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創造性開展了高素質農民育訓工作,助力區域農業產業發展、農業農村現代化以及“三農”工作提質增效。
學院以培育高素質新農民為主體,以學歷教育與培訓賦能為兩翼,通過開展思想淬煉與能力提升工作,實施學分轉化、學時轉換措施,形成了校地聯動、產教融合的“楊職模式”,構建了“一體兩翼”的新農民育訓銜接體系,辦好面向鄉村振興的終身教育。“學院率先開展了村干部(高素質農民)學歷教育,截至2023年6月底,學歷繼續教育培育人數累計達5000余人,年均完成各類高素質農民培訓16萬人天以上,累計培訓100萬人天以上,學員滿意度測評超過98%。”黃璞介紹道。
學院通過校政融通、校企聯通、校校貫通的育訓平臺,先后與陜西、甘肅、寧夏等省區的縣域合作,建成集技術創新、生態農業示范、農產品銷售等功能于一體的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基地24個,輻射帶動40個縣區農業經濟發展,為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產業轉型升級貢獻一己之力;在富平、白水、洛川等縣區,通過校政合作共建了23個職業農民培育學院、鄉村振興學院和高校農民培育基地,為當地涉農職業教育師資和村干部、職業農民提供了育訓平臺,推動教育和科技扶貧向基層延伸,精準發力;與西藏職業技術學院、寧夏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彬州市職教中心等省內外百余所中高職業院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建設了校校合作育訓基地,為地方培養專業高技能型人才助力,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近年來,學院積極融入脫貧攻堅及鄉村振興工作大局。以陜西漢中略陽縣徐家坪為例,建設了農文旅融合的“四庫多基地”平臺,建成了櫻桃園、枇杷園、蠶桑園以及中草藥、食用菌、林下經濟等實踐教學基地;并圍繞五大振興、鄉村治理、農林文旅商五融合等方面開展線上線下終身學習,通過專家進村、教授下鄉、送教上門、出鄉入校等多種方式,夯實鄉村人才基礎,從而搭建起“鄉村振興學院+田間學校+鄉村學堂+專家工作室”的“院校堂室”四級終身教育平臺,建構了層級浸潤式鄉村振興服務體系,做好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在實施鄉村振興人才育訓工作中,學院以“黨建+”為引領,促進實現繼續教育“三全”育人目標;以“培訓+”為抓手,不斷推進“進鄉村、進行業、進國際”培訓,做好與產城產教、行業企業、鄉村振興結合,通過“三進三結合”推動精準化、全息化、國際化、公益化、持證化“五化”培訓體系,助推“五大振興”同步
發展。
以特色專業群提升品牌影響力
依據“雙高計劃”和提質培優行動計劃,學校建設了水利水電建筑工程等12個國家級重點專業、機電設備技術等35個省級重點專業。學院結合學校特色,整合資源、深化改革,對接產業發展趨勢,全力打造了匹配農、林、水、牧、建工、信息等農工貿一體特色繼續教育專業,并建立了適配基層干部、農民、職校骨干教師、教育機構管理者和終身教育從業者等多類人才育訓需求的課程模塊體系。學院通過信息化賦能、專業改革建設、校企深度合作,建成了一批符合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招生優、教學優、就業優“三優”專業。
此外,學院通過打造“楊職金課”、推進三教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途徑,不斷強化專業群改革力度與內涵建設。按照“當地離不開、業內都認同、國際可交流”的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標準,學院圍繞服務“糧食安全、生態文明、健康中國和鄉村振興”四大國家戰略開發新專業,重點打造了農業生物技術和水利工程兩個國家級中國特色高水平專業群和多個省級專業群,構建了三級專業群建設新格局,帶動了全校專業建設水平的整體
提升。
學院以集群理念為指導,加強專業集群賦能,建設品牌特色專業,不斷提升服務地方的能力。學院圍繞區域內特定產業集群對技術技能人才的特定需求,以集群模式設置專業,并隨產業集群發展變化實時調整,從而適應產業、行業、企業發展需求。“目前,學校是國家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院校,擁有國家骨干教師、‘雙師型教師、國家骨干特派員等各類人才培訓基地近百個,具有扎實的人才育訓基礎和廣泛的品牌影響力。”黃璞說。
以產教融合實現校企雙贏
一直以來,學院堅持走“農科教、產學研、研用創”結合之路,在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進行了諸多探索與實踐。一是建設產教融合育訓基地,通過建設石羊農科等多個生產性高水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形成了區校融合一體化、人才培養精準化、社會服務多樣化、就業創業園區化的“四維四化”產教融合育訓模式,為當地人才振興提供支撐。目前,年均承擔校內外新生代高素質農民(農業職業院校學生)實習實訓10000人天以上、涉農教師實踐鍛煉350人以上、培訓涉農企業員工(新型職業農民)2500人天以上。二是建設校企合作育訓基地,與南方測繪集團、中國水電、中國建筑等企業共建了數十個校企合作培訓學院,通過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推進專業化產教融合,創新運行體制機制以及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校企之間共建共享、共管共贏。
據了解,此前學院與農業科技報社共同設立了教育培訓基地,在農業科技成果宣傳與推介、課程錄制與平臺展播等領域達成了合作。該項目在一定程度上也為校媒融合助力鄉村振興找到了切口,“未來,還需要進一步深化合作創新、利益鏈接等機制,共建校媒融合產業學院,為鄉村振興做出更多貢獻。”黃璞表示。
產業發展,關鍵在人。在育人方面,學院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實際,建立健全校政行企等多方參與的人才培養方案,堅持需求導向,工學結合;充分關注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特色,著力提升學生實踐創新、就業創業和服務社會等能力,因類施教;將1+X證書制度與崗位需求、專業建設、課程建設等緊密結合,做到崗課結合、書證融通。
尤為重要的是,學院堅持“1+一生”的培育理念,為學員提供終身學習服務。對此,黃璞分享了自己的理解。“所謂‘1+一生,即只要學員來院參加一次學習(培訓),便享有終身學習的機會。”黃璞說,下一步,學院將努力做好“1+一生”的“六化三建兩新”工作,即不斷深化服務機制、強化服務平臺、靚化服務品牌、細化服務辦法、量化服務考核、轉化服務成果,加大力度建強育訓銜接平臺、建好育訓銜接學分銀行,探索鄉村人才繼續教育新路徑,創建鄉村“頭雁”育訓銜接新模式。
關于未來發展,黃璞表示,學院將著力辦好服務于鄉村振興的職業院校,要以實際行動全面推進中高本銜接工作,發掘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高效路徑;同時也要做好全面升本工作,建好職業本科高校,并積極探索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的三教協同創新模式,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筑牢平臺之基,為人才培養做出新貢獻。
責任編輯:夏英 ?郵箱:chinadisedu@zxxx.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