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蓮
關鍵詞:初中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的內容和教學的目標,構建以生為本的語文課堂,以激發學生探究語文知識和技能的興趣為出發點,實施多元的、生動的、個性化的教學手段,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基于此,初中語文教師要擺脫傳統教學方式的束縛,避免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凸顯學生教學主體特征,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潛能,以教與學的有效匹配來實現課堂教學活動的提質增效。
一、創設教學情境,驅動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行為的前提條件,是學生持續探究語文知識和技能的重要動力。為此,教師可以從教材的具體內容出發,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喜好傾向,來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以此來驅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找到“活水之源”。
比如,以部編版七上第八課中《陳太丘與友期行》的教學活動為例,這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日常極為常見的故事,但是因為七歲元方的聰慧,讓整個故事趣味盎然。教師可以從文章內容出發,設計一個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來引導學生對后續故事產生好奇,進而下意識地進行自主學習:陳太丘與朋友相約同行,但是等到了約定時間,朋友仍舊沒有出現。同學們,如果是你,你會繼續等下去嗎?陳太丘是怎么做的呢?那假如陳太丘不等朋友,朋友埋怨,又應該如何回答呢?這樣的情境,能夠有效驅動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探究。
二、設計問題導學,深化學習認知
問題導學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的引入,能夠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變得更有方向,也會大大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效果和效率,在構建深度學習模式的同時,幫助學生完成學習認知的深化。
比如,以部編版七上第十五課《誡子書》的教學活動為例,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也為了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效率,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系列的導學問題:“這篇文章是誰寫給誰的?”“圈畫出你覺得比較好的語句,并說一說它們是什么意思呢?”“這篇文章主要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等。這些問題會讓學生抓住自主學習課文的核心,會在深度閱讀文本的同時,實現認知程度的深化。
三、實施差異教學,提高學習質量
受學生個體差異的影響,對初中生進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正視這一教學客觀因素,在提供差異化的教學活動的前提下,給予學生個體適合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因材施教、量體裁衣,促進每一名學生都能獲得學習質量的提升。
比如,以部編版《觀滄海》的教學活動為例,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如下差異教學,來激發學生的學習信心,促進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的提升: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結合微課視頻,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來掌握古詩詞的基礎知識,完成古代詩歌的被動和默寫;對于基礎較強的學生,就需要結合曹操的生平和文章的寫作背景,對古詩的內涵和情感進行深入探究。
總而言之,在初中階段語文學科的教學活動中,進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探究,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擺脫被動的學習狀態,還能夠有效推動初中語文教學改革的穩步發展。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必須積極完成教學思想的轉變,以更高效、更多元的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參與語文學習的熱情,并在學習實踐活動中,傳授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并通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來實現核心素養的育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