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久慶
【摘 要】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課程論主張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尋找“活教材”,即讓學生到自然、到社會中去實踐、操作、體驗,并在親身實踐、操作體驗的過程中習得知識和技能。綜合實踐活動課就是讓學生從生活中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綜合應用各學科知識去嘗試解決問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選擇要能吸引學生的興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活動中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關鍵詞】“活教育” 綜合實踐 解決問題能力
2017年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綜合實踐課強調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發現、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提升綜合素質,著力發展核心素養,特別是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可將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環境教育等專題教育轉化為學生感興趣的綜合實踐活動主題教育,讓學生通過參與感悟、實踐體驗、行動反思等方式實現專題教育的目標。
南京市銀龍花園學校結合其區位優勢、生源狀況等客觀因素,長期以來,一直在探索綜合實踐課程如何與教育教學相整合。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探究后,我們發現,陳鶴琴先生提倡的“活教育”課程,逐漸展現出其優勢。陳鶴琴先生提出,把大自然、大社會中兒童熟悉的有益的東西拿來讓兒童學習,并認為大自然、大社會是知識的主要源泉?;趯Α盎罱逃崩砟畹奶剿骱屯卣梗_發學校周邊環境為“活”教育資源,創新實踐“活教育”課程理念,成為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核心工作點。自2018年6月起,學校嘗試以七橋甕濕地公園為基地,開展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團隊以“活教育”理念為指導,帶領學生一起開發研究他們感興趣的,有助于他們參與其中進行觀察、探究、反思的子課題。
一、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現狀
《綱要》明確指出,課程的總目標是學生能從個體生活、社會生活及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并逐步提升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間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具有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
中小學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國家教育改革與教育理念轉變的一大體現。與其他學科相比,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有其獨特的教育意義和價值。但就目前小學開設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來看,不難發現,課程的開展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課程資源匱乏、 課程設計不夠合理等,使得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展處于低效、低質的狀態,阻礙了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和活動目標的實現,致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育意義也未能得到很好的體現。
二、“活教育”理念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的原則
2022年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全面強調了課程的綜合性與實踐性,“綜合與實踐”領域是學科課程中溝通課程學習和實踐應用的橋梁。新課程方案指出,“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聯系,強化學科內容知識整合,統籌設計綜合課程和跨學科主題學習”。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理念倡導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的人,這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不謀而合。要想實現這樣的教育目標,我們在開發綜合實踐課程時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實用性原則
課程內容應符合實際需求,能夠解決實際問題,并能夠培養學生實際操作的能力?!白哌M七橋甕”活動設置的主題都是和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如我們身邊的公園環境如何、植被有哪些。通過研究,學生知道公園哪個地方更適合夏日乘涼,知道公園里面具體有哪些動植物、水質怎樣以及環境治理的工作做得怎么樣。
(二)學生參與原則
學生應該參與課程的設計、實施和評價過程,通過參與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果。 “走進七橋甕”綜合實踐活動,從主題的確定、活動的開展到最后的成果展現,每一個環節學生都參與其中,這種學生全程參與的活動更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三)實踐教育原則
課程內容應該注重實踐教育,通過實踐探索、實踐操作、實踐創新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白哌M七橋甕”綜合實踐活動,在學生提出大量的研究主題后,學校組織教師對這些主題進行甄選,挑出更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主題并進行具體探究過程的設計,便于學生沉浸到活動中,更好地進行實踐、操作、探究。這種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活動,學生的參與度更高,實踐能力可以獲得更好的提升。
(四)責任感原則
課程教學應該強調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要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的人,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走進七橋甕”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就是為了讓學生了解身邊的環境,并積極為身邊的社會服務設施的創建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在學生和教師對環境、設施等進行研究并得出結論后,學校也會將其向公園管理方以及校區周圍的居民公布。
三、“活教育”理念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的策略
陳鶴琴先生提出,若能依據小孩子的心理而施行教育,那教育必定有良好的效果。要想讓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取得好的學習效果,教師就要選定適宜的場地,還要設計合理的主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良好的活動體驗。
(一)選取適宜的場地,確保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的可行性
一項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離不開對資源的開發利用,因此,學校對周邊環境進行了考察,收集資料,在“兒童教育”的實施中,讓學生到戶外,多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在接觸中體驗戶外廣闊天地帶來的快樂。因此,綜合實踐活動的場地要選擇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容易接觸到的、可以讓學生放松心情的地方。七橋甕濕地公園就在學校附近,距離大部分學生的家也很近,而且是免費開放的,很多學生周末會經常過去玩。它保留了原有的濕地地貌,有淡水沼澤和長滿蘆葦的泥潭,其中有距今600年的明代古橋、精致的古式涼亭、潺潺的跌水池、蜿蜒的木棧道、新穎別致的觀鳥屋,再加上太陽能、污水凈化等技術的應用,體現了節能環保的現代理念。對于學生來說,這個得天獨厚的主題資源,非常值得去探究。
(二)開展活動主題調查,激發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興趣
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理念尤其重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即學生能夠做的,就讓學生自己做?!盎罱逃钡恼n程論是“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為了激發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興趣,增強課程內容與育人目標的聯系,優化內容組織形式,教師讓學生自主決定研究的主題。教師前期對學生開展問卷調查“你想在七橋甕濕地公園開展什么研究”,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得出:(1)七橋甕濕地公園是學生家門口的公園,學生經常到公園散步,對其地理位置非常熟悉;(2)學生對于在此公園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很感興趣,且非常期待;(3)對學生提出的研究主題可歸納為5個課時內容:第1課時為“橋梁小專家”,第2課時為“太陽的威力”,第3課時為“酸堿變變變”,第4課時為“神奇的植物”,第5課時為“小小建筑師”。教師通過前期的問卷調查,掌握學生對七橋甕濕地公園的熟悉程度、感興趣的研究項目主題、樂于開展的活動形式等,尊重并依據學生的意見制訂實踐活動主題,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興趣和動力。此外,活動主題的確定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確定了方向。
(三)制訂活動方案,提高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的有效性
基于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已儲備的各學科知識以及整體綜合能力,學校組織教師針對各個研究主題制訂詳細的綜合實踐活動方案,并細化活動目標:(1)通過觀察七橋甕濕地公園內古橋、涼亭的形態、構造,感受古人的智慧,產生保護古跡的認同感;(2)通過測量記錄七橋甕濕地公園內各場所的溫度變化和紫外線強度變化,尋找到不同時間點公園內的納涼最佳場所;(3)通過實驗和數據收集,了解七橋甕濕地公園內水質和植被情況,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4)通過筆繪植物、填寫植物百科學習單,完成融美術、科學、語文學科為一體的“自然圖鑒”,提高創意實踐能力;(5)突出課程綜合性,重視學生體驗,運用多種方式探究了解七橋甕濕地公園,讓學生在獨立與合作相結合的過程中總結出實踐的方法。
根據確定的目標再對活動需要的素材、實踐活動的區域、活動具體的流程、每一環節的具體負責教師等進行詳細的表述,形成比較完整的綜合實踐活動方案。實踐活動方案的完備是整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效開展的行動指南。
(四)設計好評價環節,提升學生情感體驗
評價是檢驗、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發揮評價的育人導向作用。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通過傾聽學生間的交談、留意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狀態,及時捕捉到學生的亮點和疑惑,從而抓住活動中的生成性資源,及時給予學生恰當有效的評價,以此激勵學生的后續學習。當然,評價形式的不同給學生帶來的體驗也不同。在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展示分享環節,讓學生在展示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在“走進七橋甕”綜合實踐活動的結尾,教師設計了展示互評的環節,在所有子課題結束后,給學生安排了充足的時間,讓他們對綜合實踐活動進行整理和小結,最后各組再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向其他課題組介紹和分享自己小組的探究實踐過程和最后的成果;在各組學生講解展示結束后,又組織他們對各組的綜合活動實踐過程和成果進行互評。這種完全交給學生自己完成的展示和互評環節,除了形式新穎,給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和平臺外,還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參與活動的自信和成就感。
綜合實踐活動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選擇學生熟悉的場所,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提出并探究問題。教師作為活動的支持者和引導者,在活動過程中要給予學生恰當的幫助、指導與評價,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注:本文系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課題“‘活教育理念下小學活力課程實施的敘事研究”(批準號:L/2020/06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