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萍
[摘 要]基于企業在涉外經貿活動中對法律服務的實際需求,深圳大學法學院創新性地打造了涉外經貿法律實務課程。該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將法律思維和商業思維相結合,解決涉外經貿法律服務實際問題的能力。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和材料編撰,以涉外經貿法律服務的具體場景為依托,融合涉外經貿法律、國際貿易、涉外經貿英語和法律英語的相關內容,體現了以法律實務為重心的跨學科雙語課程特點。課程教師根據不同教學內容,采取多元、靈活的教學方法,并引入多方資源,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與自主學習潛能,為涉外法律人才培養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涉外經貿法律實務;課程創新;雙語教學;實務能力;思維塑造
[中圖分類號] G6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18-0041-04
在我國推動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和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擅于處理國際法律事務的高素質涉外法律人才已成為迫切需求[1]。廣東地處改革開放前沿,國際經貿往來頻繁,面對日益增多的涉外法律服務需求,培養高水平復合型國際化法律人才是高等院校法學教育的重要任務。大量涉外經貿企業需要既熟悉外經貿流程,又掌握相關國際、國內法律規則,還具有很強英語能力的涉外法律人才,能夠為企業提供從談判、締約到解決爭議全過程的法律服務。然而,因為傳統課程設置和現有教材的局限,部分高校培養的涉外法律人才難以滿足社會的現實需求。
深圳大學法學院在課程建設實踐中,打造了全新的涉外經貿法律實務雙語課程。該課程以實務需求為導向,以真實的涉外經貿法律服務場景為依托,綜合外經貿法律和國際貿易、外經貿英語和法律英語的相關內容,跨學科進行教學材料的選擇和編撰。通過該課程的建設和創新,培養學生解決涉外經貿法律服務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該課程建設過程中,課題組對課程目標和定位、教學內容和材料選編、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實施等系列問題進行了解答,逐步形成了整套方案,以期為涉外法律人才培養探索一種可操作、可推廣的具體教學路徑。
一、課程目標和定位——以涉外經貿法律實務需求為導向
(一)現行課程設置與涉外經貿法律實務需求存在較大差距
從現行學科和課程設置情況看,按實務需求打造的涉外經貿法律課程較為缺乏。國內部分法學院校在本科階段的相關課程中主要設置了國際經濟法學等必修課,教學內容和教材主要涉及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等方面的國際條約、國際慣例和相關國內法的介紹。法學院學生通過這些課程學習了解相關國際規則和涉外法律制度,但并不了解實際的貿易和投資流程,也沒有接觸真實的相關法律文本,更不清楚將要面臨的主要法律風險,因而難以將所學知識融入實踐中,通過談判、締約、糾紛解決,最大限度地維護我方企業的利益。簡而言之,部分學生僅知道規則是什么,但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這種情況的出現,很大程度是因為實務需求和高校課程設置不匹配。部分高校的專業和課程設置以學科為基礎,界限劃分清晰,其好處是便于知識體系的構建。但是,現實中的涉外法律問題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復雜性,往往涉及多個學科或專業領域。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僅通過學生跨專業選課(如讓法學院的學生同時修讀國際經濟貿易、外經貿英語等其他專業課程)是無法完全解決的。通過跨專業選課,學生學到的只是分散的學科知識,缺乏對具體實務的了解,仍然無法將法律、經貿、語言等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運用,難以實現從知識到能力的蛻變。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黃進指出,涉外法律人才培養要強化涉外法律實踐教學,切實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這也正是目前國內法學教育亟待完善的地方。
(二)涉外經貿法律實務課程的目標和定位
法律實務由糾紛、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共同構成,而法律課堂則從問題出發,在整合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過程中體現如何理解糾紛、解決糾紛,引導學生養成運用法律思維解決問題的習慣[3]。涉外經貿法律實務課程以實務需求為導向,培養學生初步具備解決涉外經貿法律服務實際問題的能力,以便在日后工作中合法實現企業利益最大化。具體而言,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有兩個方面:
一是實現從知識到能力的轉換升級。本課程以涉外經貿法律服務場景為依托,培養學生運用規則預防糾紛和解決糾紛的實際能力。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初步具備參與外經貿談判、起草和審核合同的能力,熟悉外經貿流程,能夠運用規則積極預防爭端,防止合同締結和履行過程中不規范的情形發生;同時具備一定的涉外經貿法律爭端解決能力,在爭端發生后能運用適當的方式最大限度地維護企業利益。
二是使學生將法律思維和商業思維相結合。涉外經貿法律服務與商業活動緊密相連,法律是維護商業利益的重要手段。法學專業學生通常具有較強的規則意識,傾向于從是非對錯的角度看待問題,但是基于成本—收益原則實現最大利益的商業思維不足。本課程教學通過對真實案例的分析、討論、救濟途徑選擇的利弊權衡,培養學生從最大限度維護企業利益的角度思考如何靈活運用法律規則進行談判博弈和解決糾紛的能力。
基于上述教學目標,涉外經貿法律實務課程的定位為:以法律為重心的跨學科雙語課程。課程打破傳統的學科壁壘,融合涉外經貿法律、國際貿易、外經貿英語和法律英語的相關內容,具有跨學科的綜合性特點。課程重心為法律實務問題,但將其置于涉外經貿活動的背景下展開。涉外經貿活動從磋商到爭議解決,從涉外經貿函電到合同文本,大多需要運用英語,教學中要根據實際需求,選擇適當的中文和英文材料,運用兩種語言進行教學。
二、課程內容和教學材料——以涉外經貿法律服務具體場景為依托進行創新
(一)課程內容設置創新
就課程框架而言,本課程圍繞涉外經貿活動中涉及的系列專題展開,例如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國際貨物運輸和運輸保險制度、國際貿易支付制度、外貿管理制度等,這與目前國際經濟法教學的框架體系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本課程在具體的教學內容層面進行了革新,以真實的涉外經貿法律服務場景為依托,讓法律規則和法律知識在實務中落地,從而讓學生深入理解法律在實踐中的運用,具備一定的實操能力。
以國際貨物買賣合同部分的教學內容安排為例:首先,在合同商議階段,以一家深圳企業與外國企業締結貨物買賣合同為背景,通過對具體商議過程的場景再現,讓學生學習外貿實踐中如何進行要約、反要約、承諾,包括如何用英文進行適當的表達,以及要約、承諾的法律效力如何在實際表達中呈現。其次,在合同文本起草和審核階段,以兩家公司的買賣合同為藍本,解讀英文合同的主要條款,以及條款擬定中應注意的商業問題和法律問題,尤其是常見漏洞、陷阱和對我方不利的條款。最后,在合同履行和爭議解決階段,以法院和仲裁機構關于國際貿易合同履行爭端的典型案例為素材,學習司法和仲裁實踐中法律適用的準繩,從而加深對法律的理解,并進一步明晰主張違約救濟的手段和技巧。
(二)教學材料選編
筆者對相關書籍進行研究后發現,目前尚缺乏符合本課程教學理念的對口教材。本課程教材需要以涉外經貿實務流程中的法律服務場景為依托,在外貿流程中提煉出重要法律問題和法律文本,并結合典型案例,明晰爭議防范和爭議解決的思路與方法。遵循這一思路,筆者參考大量一手涉外經貿和法律文書、法規和案例以及相關的實務類和語言類書籍,自行編寫了授課教材。
該課程的教學素材主要包括以下幾類:其一,涉外經貿活動中涉及的主要法律文書,如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國際貨物海上運輸中的提單文本、國際貿易支付中的信用證文本等。這些法律文書都是企業用過的真實文書,以中英文對照的方式編寫,并加以闡明在擬定和審核這些法律文書時需要注意的問題。其二,相關涉外經貿函電,如外貿合同締結過程中的往來函電、函電中英文對照,并明晰函電的關鍵內容及其法律效力。其三,典型案例,主要以兩種方式選編,一種是我國法院的相關典型判例,如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一帶一路”典型案例,可直接通過判決書呈現案件全貌;另一種是將國內外相關典型案例提煉出關鍵案情和核心法律問題,以中文或英文編寫,以案情簡介的形式呈現,并設置思考問題,這種形式可囊括更多的案件和法律問題。此外,還可以將國內有影響力的仲裁機構編撰的相關涉外經貿仲裁案例匯編等書籍作為擴展閱讀材料[4]。其四,重點國內、國際法規,包括相關的國際公約(如CISG公約)、國際經貿慣例(如Incoterms2020)、國內外經貿法規等。選編教材時,可將這些法規作為教材附錄,中英對照,便于查找和閱讀。
三、課程教學方法——與課程內容相匹配融合
(一)多元、靈活的課堂教學方法
本課程的課堂教學中,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材料,可分別采用講授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和情境模擬教學法。
講授式教學法作為最傳統的教學方法,其優勢在于可通過有效信息輸入幫助學生迅速理解重難點。例如,在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條款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可采用講授式教學法對英文合同逐條加以解釋、翻譯,并闡明合同締結中一些關鍵條款擬定時需要注意的法律問題。通過教師的講授,學生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快速、準確地理解合同,掌握合同條款審核的重點。
案例教學法不僅可以介紹和分析案例,使學生通過案例學習總結出某些法律原則和法律適用規則,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學生通過對案例的研讀和思辨,在認定事實、適用法律的過程中,理解法律適用的推導邏輯,學習法律職業的思維方法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智慧。在典型案例的教學中,筆者采用案例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開展課堂教學。課堂上首先由一位學生結合PPT進行演講,理清案件的脈絡、關于爭議焦點的雙方主張及裁判思路,之后由教師提出問題和不同的觀點,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討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重點引導學生用律師的思維去思考問題,結合具體的事實和證據進行分析并得出結論[5]。
情境模擬教學法是模擬真實法律服務場景,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深度體驗實際法律工作,其能更好地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在課程教學中,筆者選取典型案例,讓學生分組進行模擬談判解決爭議和模擬法庭訴訟。情境模擬分為三個階段:首先,課前準備,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分工收集資料、準備案件證據和法律文書等材料,撰寫所模擬場景的劇本,經教師批閱、提出意見后修改定稿,并進行演練;其次,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展示;最后,教師進行評價和總結。由于現實法律問題的解決方法多種多樣,涉及模擬過程、案件處理、庭審環節等諸多要素的評價應遵循客觀、開放的原則,鼓勵學生以協作探究的態度去思考 [6]。在情境模擬的過程中,學生用角色代入法不僅可以學會思考在不同爭議解決方式中采取何種策略才能最大限度地維護客戶利益、解決法律工具在運用中出現的技術性障礙等問題,還可以練習談判和法庭辯論的技巧,增強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并激發更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二)課內課外聯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習路徑
本課程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和教學效果的實現,很大程度依賴于課外的充分準備和師生溝通。教師根據課堂內容在上課前先指定學習資料讓學生熟悉,或指導學生收集相關資料進行研讀和準備,必要時還要在課前與學生先溝通好在課上分享案例或進行情境模擬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此外,根據本課程教學相關專題的內容,適當結合優質的線上講座資源,可以進一步開闊學生的視野。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間,關于疫情是否構成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履行中的不可抗力,是當時的熱點。筆者向學生推薦了著名專家楊良宜先生對此問題進行的一場線上講座,讓學生通過該熱點對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中不可抗力的認定和法律適用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四、課程組織實施——從實際教學效果出發
(一)選擇合適的教學對象,配備適格的教學師資
本課程是以法律實務為重心的跨學科雙語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度較高,這需要該課程的教與學雙方都具備相應的基礎能力,才能順利實施教學方案,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一方面,選課學生應具備修讀本課程的專業基礎和語言能力,能夠參與課堂互動,并完成課程中的各項任務。我校開設本課程主要面向法學院三年級下學期的本科生和國際法專業的研究生。這些學生通常都完成了國際經濟法學的必修課程,通過了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另一方面,授課教師應具有相關教學和實務經驗。深圳大學該課程的主講教師長期從事國際經濟法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作為兼職律師具有涉外經貿法律服務的實際經驗,且多次指導學生參加國際法模擬法庭比賽。此外,本課程教學中教師還適時邀請能辦理涉外法律業務的專職律師到校開展專題講座。專職律師深諳法律法規、擅長實踐技能指導,可以讓學生在堅守法律底線的同時了解法律應用的靈活性[7]。
(二)制定合理的成績評定方案,注重能力考查
本課程旨在培養學生處理涉外經貿法律實務的能力,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同時側重能力考查。實務能力的培養貫穿課程教學過程中,成績評定也以過程性考核為主。在本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需要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和作業準備,并參與課堂討論、案例分析和情境模擬。在進行成績評定時,教師可選取三次重要的平時任務完成情況作為過程性考核成績,占比70%。期末考試成績占比30%,內容主要是合同條款翻譯和案例分析。這樣的考評方案,較之前單一的期末考試定成績的方式,對學生實際能力的考查更為全面深入。而且,過程性考核在成績評定中的權重大,會促使學生注重平時積累,認真對待課堂和課后任務,保證較好的教學效果。
五、結語
涉外法律人才培養是我國高校法律專業當下面臨的重要課題。深圳大學開設的涉外經貿法律實務課程,著眼于為從事外經貿業務的企業提供法律服務而進行課程創新探索。課程教學以涉外經貿法律服務的場景為依托,進行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創新,并根據需要采用英文和中文兩種語言。通過該課程教學改革,在能力培養方面,使學生初步具備在涉外經貿法律服務中進行談判、起草和審核法律文書、解決爭議的實務能力;在思維塑造方面,使學生養成將法律思維和商業思維相結合的意識,懂得靈活運用法律工具最大限度地維護客戶商業利益是法律服務的根本目標。涉外經貿法律服務的內容紛繁復雜,且不斷有新的問題出現,本課程的教學內容遠不能全面涵蓋。但是,本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將有助于他們在今后的法律服務工作中應對新情況和新問題。
[ 參 考 文 獻 ]
[1] 黃惠康.從戰略高度推進高素質涉外法律人才隊伍建設[J].國際法研究,2020(3):10-18.
[2] 黃進.完善法學學科體系,創新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機制[J].國際法研究,2020(3):7-10.
[3] 陳東,韓曉倩.內外兼修,交通天下: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機制的改革路徑[J].中山大學法律評論,2021,19(1):287-300.
[4] 深圳國際仲裁院,中國國際仲裁研究院.《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典型仲裁案例選編[G].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
[5] 崔曉靜.閉環式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創新[J].武大國際法評論,2022(2):21-35.
[6] 唐文娟.基于卓越法治人才培養目標的模擬法庭教學改革實踐[J].高教論壇,2020(10):25-28.
[7]陳偉,黃夢圓.論校外導師介入法學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問題及梳理[J].法學教育研究,2019,26(3):295-309.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