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黨和國家對高校的課程思政建設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并一直在強調它的重要意義。但是,在大學中,要保證課程思政的成功實施,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外語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大學英語是工科大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在課程思政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工科大學英語教師的課程思政水平將直接影響到高校的課程思政建設效果。本文針對這一情況,對我國工科高校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進行了調查研究。通過研究發現,從總體上看,工科大學外語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比較強,他們重視自己的專業知識,具有很好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經驗,但是在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思政教學資源建設、學生思政學習效果評價和反饋等方面還有待于提高。在此基礎上,本文就如何進一步完善工科院校大學英語學科的思政教育體系,提高教學思政的質量,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工科院校
作者簡介:閆楓(1987.09-),女,吉林人,西安理工大學,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外語教學。
一、引言
大學英語課程是各工科類院校的必修性基礎課,專門為大一、大二年級的非英語專業學生提供。大學英語屬人文學科,具有廣泛的受眾和很強的人文色彩,它是工科高校思政教學的一個重要陣地。而工科大學英語教師的課程思政水平將直接影響到工科高校的課程思政建設和實施效果。文章從厘清大學英語教師的課程思政內涵入手,對我國工科高校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并結合黨和國家的需要以及這些實際情況,提出了幾點具體的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發展規劃,希望能為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鑒。
二、大學英語教師思政教學能力
作為一名教師,教學能力是其最核心的職業素質之一,它是影響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保證。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大學英語人才培養面臨著新的挑戰。在這種背景下,如何提高高校英語教師在課程思政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成為了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很多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大多數研究是從整體的角度出發,認為大學英語的思政教學能力主要體現為大學英語教師將思政元素融入所講授的專業課的能力。高玉壘和張智義則認為,從其內涵來看,大學英語教師的課程思政性是一個復雜的復合體,包括其外部的教學行為與內部的心理特點;從結構上看,它是英語教師綜合素質與學科思想政治教育素質的有機結合。隨后他們還參照《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中關于培養學生的“育人素養”“學科素養”“教學素養”“科研素養”和“信息素養”的五個維度的框架,加入了“全球素養”,并將“信息素養”融入“全球素養”之中,構建了包括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能力五個維度以及二十個子維度的金字塔模型,并將其與大學英語的課程思政能力進行了整合。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育人素質是實施課程思政的先決條件。以學科素質為根本,以教學素質為核心,以科研素質為保證,三個方面共同努力,才能使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得以成功地實施,達到預期的目標。在全球化的條件下,全球素質已成為許多國家進行教育改革的重要戰略,也是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該模型從理論上對大學英語教師的課程思政素質進行了較為科學和系統的闡述,為大學英語教師的課程思政素質提供了一種可操作性強的測量工具。
三、工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師思政教學能力調查
本研究以高玉壘提出的五維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模型為基礎,針對來自東北、西北工科院校任職的大學英語教師思政教學能力進行了問卷調查。
調查問卷分成三部分:教師個人基本信息、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統計量表和工科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提升需求與困難。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統計量表把原研究模型中提出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模型五個維度下的近二十個子維度分別設計成題目。調查評定形式為李克特5級量表,其中1~5代表觀點從“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的情況。工科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提升需求部分是根據工科大學英語老師在實際教學與自我學習提升中面臨的困難設置的客觀選擇題和主觀題目,以期全面的反應工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提升過程中的需求和阻礙。
四、研究結果
(一)大學英語教師思政教學能力五維綜合情況分析
表1里的數據顯示,問卷量表五個維度綜合總體均值為4.24,這表明目前工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整體情況較好。 在五個主維度中,“育人素養”“學科素養”“教學素養”和“信息素養”的平均值均大于4,只有“科研素養”的平均值略低于4,這說明工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師在前四個維度上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總體比較理想。
“育人素養”的平均值最高,達到4.63;標準差為0.54。這組數據說明多數工科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師具有較好的育人素養,且教師間差異不是很大。 緊隨其后的三大維度分別是:學科素養(M:4. 37, SD:0.54)、全球素養(M:4. 15, SD:0.75) 和教學素養(M:4. 14, SD:0.62)。相對均值最低的是科研素養(M:3.91, SD:0.8),該維度的標準差也比較大,這組數據表明工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師在科研素養維度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比較薄弱,而且教師之間的差異也較大。
而工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師更具體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則體現在十九個子維度上。在所有十九個子維度中,共有十六個子維度平均值大于4,這表明當前工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在絕大多數方面都有比較不錯的表現。平均值在4.5以上的有四個子維度。其中“師德師風”子維度的平均值最高(M:4.89, SD:0.32),這說明工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師在這個子維度上表現最好,而且教師之間個體差異比較小。接著是“了解學生”子維度(M:4.78, SD:0.47),該數據說明工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師對學生的了解都比較深入,可以根據學生們的實際開展教學工作。緊隨其后的子維度分別是“語言系統知識和蘊含的思政元素”(M:4.56, SD:0.49) 和“思政意識”(M:4.51, SD:0.58),這說明他們有較強的思政意識并能將其融合到語言系統知識的傳授之中。在所有子維度中,不足4分的子維度有:“課程思政教學評價能力” (M:3.88, SD:0.76)、“課程思政理論研究”(M:3.78, SD:0.81)、“課程思政實踐研究”(M:3.85, SD:0.86),這表明工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師在以上三個方面的能力還有較大的進步空間。
(二)工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師思政教學能力提升需求
本研究設計了一份多選題與一份開放性問題調查問卷,旨在了解工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師對于提高思政課教學能力的需求,并提出相應的意見與建議。
多項選擇題的調查結果表明,工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師希望通過下面的三種途徑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能力:1.參加與課程思政有關的專題學習或講座;2.研讀與思想政治教育有關的書籍和論文;3.組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研究及教學團隊。
一些教師對如何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能力也提出了一些建議。出現頻率最高的幾個意見分別是:1.希望多組織研討會、思政相關的培訓或者專題講座;2.建立思政團隊,與同事定期合作與交流;3.因課時減少,導致課程安排非常緊張,沒有太多時間在課程中加入思政的內容,希望可以增加課時;4.建立公共思政資源庫,方便思政教學材料的選取。
以上研究結果表明,工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師認為剛剛提及的幾個方面是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提升的最有效途徑,同時這些也是他們最主要的需求。
五、工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師思政教學能力發展規劃
從這份調查的結果來看,我國工科院校大學外語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水平總體上是比較好的,但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改善的空間,需要從個體、課程設置及院校管理的三個方面來考慮。
(一)教師個人思政能力提升
教師的個人方面,要保持虛心學習的態度,不斷地從以下四個方面提高自己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
首先,在主觀認識方面,外語教師要對大學外語課程的育人作用有一個準確的把握,對外語課程所具有的多元文化內涵進行全面的了解。這對培養國際化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二,在課程教學思政能力方面,老師要能夠指導學生在與其他國家的文明與文化比較的過程中,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提高學生的國際化視野與國際化能力,使他們在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中,能夠積極地傳遞中國的聲音,講好中國的故事,從而在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將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不斷地凝聚在一起。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注意提高自己的教學設計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多了解工科領域的前沿信息和榜樣人物案例,將語言學習與專業最新信息相結合,進而“潤物細無聲”在工科院校的大學英語課堂上加入學生感興趣的思政元素。此外,教師們還尤其要注意將授課與課程反思相結合,進行教學研究,持續地對課程思政教學效果進行有效的評價和反饋。在進行教學實踐和研究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學術水平。
第三,應該加強思政教學資源建設和團隊建設。工科院校大學外語教師還應該努力提高對課程思政教學資源的挖掘和建設的能力,將現代信息技術和數字化平臺充分運用起來,積極構建校本大學外語課程思政資源或案例庫,并與不同講授重點、不同級別的大學外語課程相結合,形成隨意取用的資源體系。同時,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團隊的建設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教師們在一起統籌規劃,集思廣益,共同設計課程思政教學思路和方案,是非常有利于課程思政高效開展的方法。
第四,要充分發揮本系部黨組織和黨員在課程思政中的重要作用。要想讓大學英語老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得到更好地提升,就必須要在自己的部門中,發揮好黨員的表率作用,并在自己的單位中,經常組織各種形式的交流學習,如微黨課、時政研討會,講解黨的新指示、新精神、新榜樣,從而讓老師們能夠更好地將課程思政融于日常教學。
(二)大學英語課程設置
當前,工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的課時在不斷減少,一些專業甚至出現大學英語課時減半的情況。課時的縮減大大減少了工科院校大學英語課上課程思政輸入的時長,也影響了教學的效果。因此為強化工科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應大力開發相關的選修課程和后續課程。在開發過程中,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語言和專業課的結合點,以及中國文化方面,這樣可以彌補工科院校大學英語課時縮減帶來的弊端。
(三)院校管理方面
從院校管理的角度看,應該加強校本思政課教學共同體的建設,因為校本教研活動是實施課程思政的一種有效方式。目前,教育部正積極在全國推動虛擬教研室的建立,高校應該以提高外語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為中心,抓緊開展基層組織的建設工作,構建課程思政的優質校本教學資源和典型案例。同時課程思政課教學資源的建設也是構建思政課教學共同體的重要抓手,有關高校不僅要制定相應的政策,而且要提供相應的制度機制、資源和平臺保障,利用各種形式的外語課程思政比賽、建立案例庫等活動,推動課程思政資源的整合與共享。
參考文獻:
[1]初良龍,王學文.新時代大學外語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構建研究[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20(12):26-30.
[2]高玉壘,張智義.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的結構模型建構[J].外語電化教學,2022(1):8-14,102.
[3]何蓮珍.從教材入手落實大學外語課程思政[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22(2):18-22,90.
[4]洪崗.對外語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考[J].外語電化教學,2022(6):23-26,31.
[5]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6]李小霞.新時期高校外語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3):153-156.
[7]張彧鳳,孟曉萍.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2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