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英 徐芳
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對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提出了新標準、新要求。“文史結合”作為一種成熟的教學策略,無論是在語言文本的梳理與整合,還是思維能力的形成與建構,或在審美文化的認同與表達層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立足新課程標準及教學目標,以《“貝”的故事》一課為例,對基于“語言文字梳理與積累”任務群的“文史跨學科”教學策略進行探究,旨在打破文史學科壁壘,踐行核心素養,為語文學科教學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文史跨學科? 學習任務群? 核心素養? 漢字符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將“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劃分為基礎型任務群,直接指向語文核心素養的“語言應用”層面,同時也承載著“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和“文化自信”的高階任務。[1]在引導學生參與語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亦可有機結合“文史跨學科”教學策略,實現語文教學的知人論世,學用合一。結合新課程標準及教學目標,以徐芳老師的《“貝”的故事》為例,制訂以下教學策略。
一、以史入境,戲解漢字符碼,激發識字興趣
新課標指出:“創設情境,應建立語文學習、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之間的關聯,以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2]基于“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任務群的歷史情境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漢字符號轉化為立體生動的文字形象,在體驗審美的樂趣中激發學習動機,變被動學習為自我需要。
本節課第一個學習任務是明確“貝”的身份,解析字形字義。徐芳老師把“劇本殺”的游戲形式融入課堂,創設了一個華夏部落的歷史背景,將“倉頡造字”這段歷史作為情境出發點,以每闖一關獲取一部分身份信息為線索,設計具體的任務情境。本課由縱橫兩線引開:縱向上按照時間發展的順序,即從華夏部落、到秦朝、再到2023年的深圳,展現了“貝”字從甲骨文——小篆——楷體的形象演變;橫向上又根據故事發展的脈絡,結合倉頡、秦始皇、周恩來總理來串聯字形字義,解析“貝”字的作用與內涵。從字源情境引入文本情境,再融入生活情境,通過一個個具體化的實踐探究活動,完成具有內在聯系的語文學習任務,不僅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更實現了語文課程內容由碎片化向任務群的整合。
二、以史活文,深化文本理解,培育思維能力
根據巴赫金的話語理論,“語言符號是可以解碼的,不僅體現為對詞句概念意義的認知,更表現為積極能動的對話”。[3]站在語文教學層面,除應重視語言文字的積累與梳理,更應關注語篇的交際功能,強調學生的直接經驗。因此,語文教學的本質是一種話語實踐。《“貝”的故事》一課采用“文史跨學科”的教學策略,有機地融入了大量歷史真實事件,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以文釋史,以史活文,試圖為深化文本理解,詮釋話語表達,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供范式參考。
在進行知識遷移時,本課結合“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廢貝幣,改用金屬錢幣”這段歷史,講解“貝”字旁與“金”字旁的關系,讓學生積極思考更多帶“金字旁”的字,并進行創意表達;又結合秦朝驛站制度和選文內容,巧設學習活動“漢字驛站”,賦予漢字人格化的特點,讓學生們充當“賺”“賠”“貧”等字進行自我介紹,引導學生嘗試發現漢字的一些規律,也使話語通過文字實體化。
此外,徐老師由“貝”字推演開,設計舉行“漢字故事宣傳會”的任務情境,課上通過制作、交流、分享漢字故事宣傳冊,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漢字形象宣傳大使,感受漢語言文字和中國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學生們根據這節課所學的識字方法,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通過畫一畫、貼一貼、寫一寫、說一說的方式,激發學生們對漢字、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歷史知識的融入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更為其提供了新的思維維度。
三、文史互滲,大單元頂層設計,助力文化自信
統編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歸屬于“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任務群,人文主題是“探尋漢字奧秘,傳承漢字基因”。這個單元有四篇課文,分別是《神州謠》《“貝”的故事》《中國美食》《傳統節日》,涉及到豐富的歷史文化素材。為了實現學習目標,立足“聯結生活”“活動探究”“實踐感悟”的學習方式,將情境任務作了活動分解,設計了結構化活動鏈:銜接《神州謠》,以誕生在神州大地上的華夏部落為起點,引導學生暢游神州大地,尋根漢字文化;課尾由“貝”字旁向“火”字旁的遷移學習,正好銜接《中華美食》一課涉及到的“火”字旁內容,引導學生知曉帶火字旁的字大多與火有關,巧妙地從“中國漢字”過渡到“中華美食”,由淺入深,層層推進,了解每個漢字的前世今生,感受“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個中國故事”的道理,更對大單元教學進行了精準把握。再結合周恩來總理嘉獎沙井蠔業這一歷史事件,從感受造字文化,到拓展貝幣文化,再到建設家鄉的家國情懷,進一步激勵學生們自覺書寫我們的漢字故事,傳承中華文明,助力“文化自信”落地。
綜上,小學語文承擔著立德樹人的光榮使命,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也離不開對文本內容的深度解讀和審美再創。[4]“文史跨學科”教學作為一種成熟的教學策略,對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培育歷史文化思維,樹立文化自信發揮著重要作用,也為語文課堂教學形式的變革提供新思路,推動著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落地生根。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 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鄭太年.知識與其雙重情境化——關于教學革新的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4,33(12):6-10.
[3]貢如云.語篇解碼說:語文閱讀教學本質論略[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0(10):3-6.
[4]鄒曉華.中學語文“文史結合”教學法實施路徑研究[J].中小學教材教學,2020(03):19-22.